1996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开幕
本报北京10月10日讯 第二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今日在京开幕。
国家科委将培养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及产业化的人才列为一项跨世纪项目,每年举办一次“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大会,为医药博士们提供一个场所来探讨我国新药研究与开发新情况和相互交流各自领域最新的国内外成果与研究动态;介绍在新药研究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这次大会共收到全国13个省、直辖市及解放军部队计40个医药院校、科研院所的博士后、博士及博士生论文120多篇。(冯晓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文艺工作者发出倡议
为儿童提供更多精神食粮
本报贵阳10月10日电 记者王娜梅报道:10月6日至10日,由中国儿童中心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召开的《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简称NPA)宣传出版研讨会在山城贵阳举行。
乔羽、徐沛东等著名文学艺术家及一批青年文学工作者,就如何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与发展,为实现我国90年代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聪明才智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文学艺术工作者发出倡议:呼吁全国同行们提高对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把自己的智慧用在关心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上,运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为广大儿童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首次利用全球卫星地理信息系统
中美联合在颍河上游考古
本报郑州10月10日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人类学系组成联合考古队,首次利用全球卫星定位仪和地理信息系统对颍河上游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进行一个半月的调查,日前初步告捷。
登封、禹州所处的颍河上游地区是历史上夏民族活动的中心区域,并在这里孕育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因此,颍河上游历来为考古学界所关注。
这次考古合作重点勘查了25处遗址,运用全球卫星定位仪比较准确地测定了各遗址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高度,用计算机绘制了比较精确的各聚落遗址的彩色位置图和地形图,并利用已有的考古资料,对各遗址中古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水平及本区域内各遗址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作了分析,进而进行聚落形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发展关系的研究,为解决军事民主制向奴隶制过渡、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转变提供新的证据。 (许天申 李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广西对污染环境企业亮红牌
本报南宁10月10日电 记者郑盛丰报道:拥有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令人留连的北海海滩的广西,正为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而加大治理力度。日前,自治区政府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严重的单位亮出红牌,858家污染严重的企业被取缔、关闭或停产。
“八五”以来,广西投入20多亿元治理了4000多个环保项目,但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同时酸雨问题、二氧化硫问题仍在猛敲警钟。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际宇航联大会组织中国专场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举世瞩目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奚启新、本报记者陈祖甲报道:国际宇航联第四十七届大会10月9日组织中国专场,国家航天局副局长、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王礼恒等专家,向与会的学者、专家介绍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王礼恒在报告中概述了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之后说,中国政府对开发空间资源,发展航天技术十分重视,已把航天技术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关于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纲领中,明确提出加速发展国民经济急需的实用、高效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积极开展国际卫星发射业务,提高卫星和运载火箭制造技术水平,实现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
他谈到,近期中国航天计划的重点是:到本世纪末,中国将致力于研制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多用途地球资源卫星、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以及其他应用卫星和地面应用系统。
由此,中国将建立起自主的、长期稳定运行的、天地一体化的、与国际联通的卫星应用网络。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还将突破载人航天技术。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六所大学设立复印服务中心
本报讯 日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六所大学设立“复印服务中心”为广大师生及科研、教学提供方便。日本理光公司为该中心提供了30台先进复印机。 (苏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长征·世纪丰碑》开播
本报讯 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长征·世纪丰碑》近日成为上海的收视热点。该片由上海电视台与《长征·世纪丰碑》大型系列纪念活动组委会联合摄制,真实地揭示了红军长征的悲壮历程。一批老红军给予此片很高的评价。 (晓白)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江苏在中小学普及消防知识
本报讯 一个在数百万中小学生中进行消防常识教育的“跨世纪社会平安工程”,正在江苏省启动。日前,省政府在部署这一工作时强调,所有中小学都必须将消防教育列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火灾预防和处理的基本技能应成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
据江苏省1994和1995两年的统计,因小孩玩火就共发生火灾445起,造成经济损失400多万元。省公安厅和省教委于去年年底制定了在全省中小学开展消防知识教育的实施方案,并按照“先小学后中学、先试点后推广、先普及后提高”的步骤,在镇江市31所中小学、89个班级进行试点。经过一年的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中小学生特点和少年儿童认知规律的消防教育经验。 (殷学成 孙健)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农业产业化研讨会召开
本报济南10月10日电 为了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由中国农学会和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联合举办的“全国农业产业化研讨会”日前在山东诸城市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余位代表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者认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各地资源优势,保障农民的利益。切忌不顾当地条件,不看市场需求,盲目照搬。他们还呼吁,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备条件,抓好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提高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 (孙敏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节能宣传周推出系列活动
我将全面展开绿色照明工程
本报北京10月10日讯 记者黄振中报道:在今天开幕的’96中国绿色照明国际研讨会上,我国代表全面介绍了“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推行情况,受到各国代表的欢迎。这项工程将大量节约能源,有效地改善环境,利国利民。
“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是我国“九五”期间推出的重点节能项目。旨在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典型示范和重点扶持,提高产品质量,大力推广高效照明器具,节约照明用电,建立优质高效、经济舒适、安全可靠、有益环境和人民身心健康的照明环境。此次中国绿色照明国际研讨会是’96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96全国节能宣传周推出的一系列绿色照明活动预示着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将在中国全面展开。
今年5月,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委等国务院10个有关部门成立了“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以保证这项工程的实施,使节能节电成为全民的共识。照明节电具有良好的节约电力、有益环境的社会效益,也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经专家测算,在中国,节约千瓦发电容量的投资不到建电厂千瓦容量造价的50%;用户单位节电平均成本只相当于终端电价的1/3左右,节电投资回收期平均一年半左右。“九五”期间组织实施“中国绿色照明工程”,用3亿只高效照明灯代替白炽灯、用电子镇流器代替电感镇流器即可节约用电220亿千瓦小时,与建设同样的发电能力相比,可减少电力建设投资500亿元左右,扣除节电投入实际可减少社会支出300多亿元。按节约电力计算,到2000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740万吨。
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张吾乐在会上说,资源、人口、环境是当今全球普遍关注的三大重点问题,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国政府对节能工作一直非常重视。目前,我国照明用电约占总发电量的10%左右,长期以低效照明为主,节电潜力巨大,是终端节电的主要对象之一。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适应外向型经济需要
鹭江职大为特区建设育人
本报厦门10月10日电 记者郅振璞报道:在“教育之城”厦门市高等学府群中鹭江职业大学独树一帜:它与厦门经济特区同时诞生,又在坚持“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培养急需的技术、管理人才”办学宗旨中与特区同步发展,截至目前,已向厦门经济特区输送了13届16个专业4200余名毕业生,并培训了1.1万余名在职干部和职工,有力地支撑了厦门特区外向型经济的人才框架。
为适应“国际分工和竞争”的需要,鹭江职大初步建立了能适应特区经济发展而自我调节专业设置的应变机制。学校先后开设的对外贸易、适用英语、国际金融、外经会计、公关秘书、旅游管理等专业(或专门化),即满足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厦门有七大产业重点方向,学校对应四个专业;厦门有四大支柱产业,学校对应三个专业。此外,各类联办的培训班、辅导班也纷纷开办,海关专业、服装专业、旅游专业、会计师、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等,年年受到海关、服装企业、旅游、财政等部门的好评。学有特长,使鹭江职大毕业生在特区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适应性和较短的适应期而受到欢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资料卡片杂志》迁址入京
本报讯 曾荣获两届“华北十佳期刊”的《资料卡片杂志》日前改由新华社办公厅主办,迁至北京出版发行。《资料卡片杂志》是一份综合性文摘刊物,一直以旨趣高雅、内容丰富凝炼受到各界读者喜爱,被誉为“浓缩型百科全书”。 (班和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863”计划十年巡礼

抢占制高点——李卫华及其多媒体智能软件课题组攻关纪实
李新彦 彭铁元
金秋10月4日晚8时许,装有14个邮件集装箱的多媒体智能教育软件的列车一声长鸣,驶离武昌火车站,向着北京进发。研制这些软件的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卫华和同事们伫立在深秋的月夜里,依依不舍地望着火车远去的背影,热泪在他那高度近视眼镜后面滚落……
从1973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学习计算机,到1996年完成国家“863”计划的多媒体智能软件课题,李卫华在计算机软件这个高科技前沿阵地上奋斗了整整23年。
在软件“王冠”的争夺战中,树起中国的大旗
现年44岁的李卫华是湖北新洲县农民的后代,5岁时丧父,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四人生活,是人民政府每年拿出救济金帮助他家渡过生活难关,并让他受到了良好教育。他在武汉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取得硕士学位不久,就被派到美国学习。回国以后,李卫华一头扎进了多媒体智能软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始了攻克这项高新技术的万里长征。
多媒体智能软件号称软件技术的“王冠”,它可赋予计算机推理、判断、学习、决策以及视、听、说等多媒体功能,使电脑成为一名知识渊博、有决策能力的“博士”。在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上,在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复杂战争中,在数据浩繁的气象台里,在教室、工厂、银行、商场上……到处都有这位“博士”的用武之地。
然而,开发多媒体智能软件又是那样艰难。面对重重困难,这位有过军旅生活经历和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共产党员,以拼搏精神向科学高峰登攀。
创业伊始,他使用的微机机房,是一间阴暗潮湿的半地下室,一天可用机器抽出两公斤水来。李卫华的腰部痼疾迅速恶化,一度变成了“罗锅腰”,不能直立行走。经拍片检查,医生说他的骨间缝隙已接近六旬老人,再不治疗,后果难测。
可是,在那间潮湿的房间里,有李卫华的理想,有他的事业。在他的眼里,那间房子就是战士拼搏的疆场。他咬着牙坚持在这里编制计算机软件,每天伴着键盘度过十几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有时他两天睡一觉。
有一段时间,用于科研的计算机设备不够李卫华课题组使用,他就千方百计“借鸡(机)下蛋”。1985年国庆节前,李卫华接到“母亲病重”的电报,但听说其他课题组有两台微机可借来假日期间使用时,他立即决定不回家,抢着用了两天计算机。可国庆节刚过,就接到“母亲病故”的急电。站在母亲的灵前,追思着老人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胸怀,一贯鼓励自己为国效力的往事,李卫华默然地啜泣,决心用出色的科研成绩来告慰慈母在天之灵。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几年来,李卫华在中国科学、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43篇学术论文,多次获湖北省和武汉市优秀自然科学论文奖。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出版了以他为第一作者的《人工智能程序设计》、《专家系统工具》等10本著作,被海内外240余所高校选作大学生和研究生教材,其论文、著作被国内外同行专家百余次引用。他还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内的29项国家、省部委科技成果奖。
李卫华不敢停留。1993年,他和同事们克服种种困难,不要国家一分钱,自筹经费建成了一座投资几百万元、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的武汉大学软件基地楼,为攻克多媒体智能软件的难关,建起了一座“大本营”。
今年国庆节前夕,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大厦会议厅,正在举行中欧电讯——多媒体远距离教育与医疗主席团会议。会场上方,悬挂着欧盟会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下面,端坐着中方技术代表李卫华。此刻,他是多么欣慰和自豪!20多年来,李卫华孜孜以求,在软件“王冠”争夺战中树起中国大旗的理想,今天终于实现了!
攀登科学的高峰,也在攀登精神的高峰
当前,软件产业化的程度和发展水平,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的因素。近年来,国际上软件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每年软件销售额正以20—30%的速度增长。1995年世界软件产值超过1250亿美元。到本世纪末,计算机及软件服务业市场可能成为世界最兴旺的市场。
我国的计算机产业,在硬件方面受到国外公司的冲击和排斥之后,就退到了软件。在系统软件和大部分支撑软件基本上被国外公司控制后,又退到应用软件。我国近千家软件、企事业单位的8万员工,凭借我国传统文化特点和信息资源优势,仅在汉化软件和单一门类软件的国内市场苦苦支撑。
作为一直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李卫华,深为我国软件产业落后而寝食不安。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所希望的是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体现一个党员应有的本色,为中国计算机软件在世界科技界抢占一个制高点。”
李卫华选择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一路上,李卫华与同伴们一道攻克了30多项国家建设急需的重点科技项目,他们研制开发的“工具软件系统”,经权威部门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项独创性的软件,已在全国23个部委和解放军各军兵种共上千个单位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美、法、德、日、加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纷纷派人来与他们洽谈软件合作事宜。
一些熟悉李卫华的人说,他在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同时,也攀上了人生精神境界的高峰。
出国,多少人心驰神往。可李卫华多次谢绝国外友人的高薪聘请,服从国内事业的需要,留下来与同事们一道苦干。美国专家说他是个“宝”,为他提供诱人的“绿卡”,他谢绝了;香港商人给他巨额高薪,他还是谢绝了。有人问他为何这样“傻”,他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工作者有自己的祖国。我是祖国培养出来的,我的知识首先要贡献给哺育我成长的祖国和人民。”
赚大钱,多少人梦寐以求。李卫华出身贫寒,直到16岁参军那一天,他才穿过一套新衣裳。他自然知道金钱的魔力。有人劝他“下海”奔“钱”途,他自信靠自己掌握的热门尖端技术,两三年内成个百万富翁也并非天方夜谭,但他想的是祖国的兴旺,科技的发展,便仍然安贫乐道,甘愿拿一名教授的干工资。近几年来,他还从自己并不高的收入中,捐出2万余元,用于奖励学生……
名望,多少人企盼追逐。可是,李卫华却对名望淡然处之。他积极为同事和学生创造科研环境,帮助他们出国研修,著书立说,当别人要在论文上署上他的名字时,李卫华总是婉言谢绝。而别人哪怕只为他主持的项目做过一点工作,他也不忘尊重他人的劳动,总是用各种方式给予回报。
为了开发出最完美的多媒体智能软件,同时又让不太精通计算机技术的用户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李卫华周密设计制作,从不当甩手掌柜。平时,从理论指导到普通程序员所做的工作,他都亲自去做,他带的硕士生、博士生都钦佩地说:“李老师的动手能力,堪称计科系一绝。”
虽然他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却从不居傲,有时出差,他为让学生多休息,自己半夜起来去排队买卧铺票;在外出席学术会议,逢上加餐时,他就让随行的学生去吃,自己随便在外面买点什么充饥。
他创建的软件基地,现已拥有1000万美元资产,几百台高档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可他却舍不得扔掉一张只用过一面的打印纸……
1994年秋,李卫华作为国家“863”专家考察团成员赴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考察。刚离开上海,突发阑尾炎,机上又无救护设备,痛得他冷汗直冒,在飞机上打滚。为了不失去考察学习的机会,他硬是坚持了18个小时到我国驻纽约领事馆打了青霉素消炎止痛针,直到考察团圆满结束回国,才住院进行手术。伤口还未痊愈,他就出院扑进计算机房。
靠国家队的团队精神,闯出一条光明大道
李卫华并不是孤军奋战。武汉大学党委书记任心廉、校长陶德麟等党委一班人给了他全力支持。软件基地初创时期,学校把武汉大学最好的逸夫楼100平方米的房子给软件基地使用,后又把校门口最好的土地给软件基地建楼。在人员选留、国际合作、后勤保障、科研条件、科技政策等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从而使李卫华和他领导的软件基地如鱼得水,从几个人的课题小组发展到一个158人的科研团队、一个从事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国家队。
软件基地五位副主任分别管好立项、研制、开发、审核、工程化、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等工作。他们每人每年还担负给学生讲授两门课的教学任务和各自带有硕士研究生。他们组织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大学教授撰写教案、审查、分解、制作,请播音员配音、集成、终审,承担了大量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从无怨言。一批教授、副教授、部长在主任们带动下,独当一面,一批20多岁的年轻博士、硕士发挥着骨干作用,形成了一个整齐的学术梯队,是软件开发事业得以成功的基石。
石自力在学生时期就是武大计科系的高材生,1991年取得硕士学位后,他放弃了攻博、出国的多次机会,谢绝了校外的高薪聘请,跟着他的导师——李卫华教授,在香港货仓管理系统和多媒体智能软件工具系统的研制和开发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赢得了香港著名爱国人士、港事顾问吕振万先生100万港币的捐款,成立了“武汉大学吕振万教师科技奖”。
百余名初、高中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大学教授克服各种困难,精心为多媒体智能教育软件撰写教案。黄冈中学高级教师刘文侠毅然推辞了全国几个地区个人办学的高薪聘请,不顾年老体弱,住在武大日夜工作。罗桂亮、黄明建、汪道惠等老师推掉了出版社的高价约稿以及许多高收入讲课,投身这场多媒体智能教育软件攻坚。
一批国内外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院士、教授认为,李卫华及其多媒体智能软件课题组为我国软件产业闯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他们从事的系列多媒体智能教育软件重大工程对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去年,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先后批准武汉大学软件基地为多媒体软件开放研究实验室和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着,软件基地又荣获中国火炬基金1000万美元,创立武大华软公司,香港汇丰银行投资350万美元,武汉科技信托投资公司、武汉市科学器材公司投资290万美元。经美国安达信公司评估,软件基地的无形资产为300万美元,占股30%,成为我国软件无形资产占股最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
今年7月,国家教委组织国内著名计算机专家、科学院院士对多媒体智能软件这项国家“863”高科技课题鉴定验收,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技术成果属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多媒体智能教育软件光盘系列产品在多媒体软件作业中处于国际领先。”
李卫华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提拔为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软件基地主任、武汉大学副校长,还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首批入选专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这些都使李卫华精神振奋,他决心在国际软件科学的竞争中,奋斗不懈,抢占制高点,创造中国高科技的辉煌!(附图片)
李卫华(前右二)与课题组成员一起编制软件。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军事医学迈向世界
——访第三十一届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主席陆增祺
新华社记者 张东波 本报记者 艾笑
第三十一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将于10月12日在北京召开。记者日前采访了任第三十一届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主席的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助理兼卫生部部长陆增祺。
记者:第三十一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将在我国召开,作为委员会和大会主席,请谈谈你的感想。
陆增祺: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比利时陆军医官文肯中校(后升将军)倡导下,于1921年创建的。此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其为“在军事医学领域国际性的政府间组织”,常驻机构设在比利时,成员是各会员国家政府派出的一名国家代表(一般为军队的卫生总监)。它每两年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并同时召开国际军事医学学术大会,以促进国际军事医药界友好交流和合作。目前已有88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参加了这个组织。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1989年在马德里召开的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执行局会议上决定恢复我国正式会员国席位。1990年开始,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组织。1994年,经中央军委和国务院批准,我国代表在第三十届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上提出申办三十一届大会的请求,获得成功。
记者:我国军事医学的特色及在世界军事医学领域的地位是怎样的?
陆增祺:我军军事医学已形成优势和特色,并在国际上占有较高地位。如烧伤和创伤外科的研究,放射病和军事毒理的研究,心脏外科、肝胆外科和耳鼻喉科的临床研究等方面,都处于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记者:近年来,我国的传统医学在国际上愈来愈受到重视和欢迎。请问,中医中药在军队卫生工作的作用怎样?
陆增祺:我军许多部队因地制宜自采、采种、自制、自用中药和应用针灸、正骨推拿等传统疗法和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使部队多年没有发生过传染病的大流行,肝炎、痢疾等发病率也很低。有的部队用中医“平衡针”疗法治疗因训练导致的肩、腰、膝、踝部位软组织损伤数万例,显效者达96%。这次大会的主旨报告就是《中国军队卫生工作中的传统医学》。
记者:这次会议的学术水平和我国参加交流的内容怎样?
陆增祺:这次大会上要交流的学术论文近500篇,我军代表的论文约250篇,都是高水平的。内容一是战时新武器伤及其防治;二是从军事角度看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艾滋病;三是传统医学在军事环境下的应用;四是军事环境下抗生素治疗的主要原则;五是军事训练及运动损伤的防治。会议期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举办的中国军事医学成就展和野战卫生装备展将有一批我国最新的军事医学成果展出。
还有几个数字也能反映这次会议的水平。出席这次会议的外宾近600名、我军代表400名,总人数将近1000人,仅将军就有百余位,还有许多国际著名的军事医学专家,规模超过历届国际军事医学会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