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中资企业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部分
新华社香港电香港中资企业目前已发展到一百五十六家,在港总资产已达四百二十五亿美元,在港业务范围涉及贸易、金融、运输、旅游、制造、建筑、仓储、广告、咨询、房地产管理等众多行业,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乌兰木伦说,香港经济依托内地持续高速发展和中资企业在港迅速发展,是两个并行的、同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资企业获得了发展的动力和机遇,而中资企业的发展,又同时形成了有助于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润滑剂和胶合剂,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在谈及中资企业九七后的发展路向时,乌兰木伦指出,中资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实力、发展业务,有其内外在需要。在内地经济的大力推动和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的积极影响下,香港经济未来的发展将有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而香港经济内部发展基础依然稳固,香港经济有可能经过近两年调整,九七后跃上一个新台阶。中资企业也将会有相应的发展。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九五澳门好事连连
本报讯纵观1995年澳门,堪称好事连连。
最大的一件大好事当属机场的建成和启用。11月9日,耗资约12亿美元的澳门国际机场投入商业运营,并开通了至北京、上海等地的航线。澳门建埠400多年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机场,第一次有了对外联系的空中通道。
另一件大事是中银发钞。10月16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正式参与发行澳门元钞票,数量占澳门元现钞流通量的50%。发钞意义重大,有利于澳门金融业的稳定及澳门经济的发展。
本着中葡联合声明的精神,中葡联合联络小组今年先后举行了第22、23、24次会议,双方在公务员本地化、中文官方地位、法律及翻译本地化、澳门加入有关国际组织、土生葡人的国籍、公务员退休金、有效期跨越1999年的专营合约及档案移交等问题的磋商中又取得了一些共识。迄今中葡联合联络小组已就澳门加入22个国际组织达成协议,并签署或草签了澳门同25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航空协议。
其它较有影响的事件还有: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王启人5月履新;4、5月份,葡萄牙总统苏亚雷斯、中国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相继访问澳门;11月,规模空前的澳门第4届工业展举行;12月10日,第12届澳门公益金百万行起步。
值得称道的是,在1995年里,澳门与内地在经贸、文化、教育、新闻、人员等方面的交流更见密切。在澳门基本法颁布两周年前后,澳门与内地还同时举行了一系列纪念和推介活动。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中国实施“九五”计划港商获更多良机
本报讯香港贸易发展局首席经济师梁海国日前表示,随着中国“九五”计划及对外商逐步推行国民待遇政策,港商将要面对更大的竞争,但所获得的贸易机会亦会更多。中国更深入的改革开放可以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中国经贸桥梁的地位。
贸易发展局研究部刚发表的《贸易前哨》,详述中国自明年开始的“九五”计划(1996—2000年)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内容及其对香港的影响。计划中内地每年的经济增长为8—9%,显示中国将以平稳审慎的经济政策,维持循序渐进的发展步伐。
梁海国认为,中国维持市场开放政策,会加强外商的投资信心,而香港公司通过为国内市场提供资金和技术,可发挥促进中国经贸发展的功能。
《贸易前哨》指出,“九五”期间,中国将对外商逐步实行国民待遇,推动市场开放政策,并且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宣布大幅削减关税不少于三成的计划,以及取消百多项进口产品配额、许可证的限制,正是开放市场的实际措施。
中国实行开放政策,旨在于“九五”期间,初步建立一个适应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外贸制度,并逐步形成以国际惯例的汇率、关税、税收、信贷等方式为主的调控进出口机制,反映出中国决心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中。由于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唇齿相依,中国对外开放将有利于香港经济发展,并加强香港作为中国及亚太地区转口贸易中心之地位。
此外,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将着眼于提供个别产业的优惠、逐步放宽内销比例和开放国内贸易的经营范围。“九五”计划特别重视加强企业管理和引进技术以提高经济效益,港商在这两方面拥有有利条件,与内地企业组织合资项目,前景乐观。
梁海国补充,政府对内陆地区资源开发及基建投资项目,将给予优惠条件,此举有助港商进军幅员辽阔的内陆市场。
至于第三产业方面亦积极推行开放政策,促进零售业、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法律和会计等服务的发展。中国政府的指标是到2000年时,第三产业的平均年增长达11%,而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从1991年的两成七增加至三成半,所雇佣的劳动力亦由1991年占全国总数的近19%增至28%,这计划将扩展港商在内地的经营领域。
在谈及国营企业改革方面梁海国指出,这是中国“九五”计划中的改革重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往海外上市的企业将进一步增加。香港作为内地最大的融资市场及中国海外上市企业的重要地区,香港服务业(负括会计、法律和证券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美商对香港前景信心倍增
本报讯美国《财富》杂志去年6月曾发表题为“香港之死”的署名文章,耸人听闻地宣判香港的“死刑”。然而,据最近的各项调查表明,随着“九七”临近,美国商人和投资者对香港未来的信心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
美国著名投资公司“美林证券集团”日前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按目前的趋势,香港将于21世纪的上半叶继续扮演“东亚纽约”的角色,“美林”对香港未来前途的评估在美商中极具代表性。
香港是美商在亚洲最大的经济活动基地之一。据统计,目前在港的美国公司已逾1000家,其中一半以上在港经营已逾10年,成立逾20年者占1/3。七成的美国公司将其亚洲总部设在香港。此外,有44家挂牌的美国银行及27家挂牌的美国保险公司以香港为基地。在目前外商直接投资香港的500多亿美元中,美商资金占了150多亿美元,仅次于其在中国内地的投资。
香港是美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为美国商品的第11大市场。每个香港市民平均每年要花费1700美元购买美国商品。美国也是香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香港电子产品、服装及配饰等的最大市场。香港还是中美贸易的重要转口地。
香港美国商会最近完成了一项具有权威性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逾九成在港美商对未来5年香港的投资环境表示乐观,香港仍是大部分美国公司在亚洲设地区总部的首选地。
较之于去年的调查,美商对香港“九七”后前景信心明显增加。香港美国商会会长马畋指出,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不构成美商在港投资的忧虑,而香港拥有联系亚洲南北的特殊位置,同时扮演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角色,这是亚太其它地区不能取代的。大多数外商相信“九七”后香港将维持原有社会制度不变,外商投资者的利益也将得到保障。他表示,迄今为止没有一家美商因香港“九七”回归中国而考虑撤离。相反,“九七”之后,将不断会有美资被中国市场吸引而赴香港投资。他估计,美商在香港的企业和投资,未来几年将呈上升趋势。
(摘自《港台信息报》)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海峡情

  盼:两岸早携手
衍雄(台湾)
历史,曾记载了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也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和悲伤。
我们的民族已错过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当历史即将叩开21世纪这扇大门的时候,我们这个盼望繁荣昌盛的民族再也不能错过这个占尽天时地利,只欠人和的大好机遇了。
我是从台湾来大陆投资的企业界人士。企业家一般是不愿参与政治的,但作为将主要精力和财力已投入,大陆的商人来说,我是非常关心海峡两岸关系进展的,因为两岸关系有发展,我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就会有保障;反之,我将会遇到很多麻烦和困难。
乙亥年春节前夕提出的8条主张,令人颇有感触。
我们的人民经历的战争苦难太深重了,我们的民族再也经受不起战乱的创伤了。当今世界缓和是大势所趋,德国统一了,南非民族和解了,难道我们中国人还不应该尽快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谈,把自己的“家务事”处理好吗!
“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界人士提出的大东亚经济繁荣圈也好,泛太平洋经济高速发展带也好,世界经济中心东移也好,都是21世纪给我们的天赐良机,给我们民族经济腾飞带来的大好环境,只有两岸大力发展经济交流与合作,才能扬长避短,繁荣经济,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对这一点我们很高兴,因为台商离乡背井来大陆投资,对国家有利,台商也希望有个好的回报,如果台商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今后台商就不敢再来了,那么怎么谈发展两岸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呢。
“海峡咫尺殷殷相望,总要有来往……”海峡两岸本来是一家人,暂时分开了,常串串亲戚,感情沟通了,亲情、友情就会加深,分歧就会减少,统一大业就会早日实现。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台湾金门鸟景壮观
冬季来临,随着寒流南下,来自祖国北方的大量候鸟一批批飞过台湾海峡抵达金门,数以万计的鸟群徜徉在溪海交会的滩涂上,它们展翅翱翔天际,清脆的叫声此起彼伏,为台湾金门公园增添了吉祥的喜色,吸引了岛内各地鸟会相继组团到此观看。
金门与祖国大陆仅一水之隔,是候鸟南来北往的中继站。根据台湾野鸟学会的调查统计,目前台湾已被发现的鸟类共有18目50科125属237种之多,而且每年都在增加,使得鸟类成为新近成立的金门公园最丰富、也最有特色的生态资源。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香港报纸继续“减价战”小报首当其冲
新华社香港电香港3家中文报纸相继降价销售,在此地报界已引起“连锁反应”。《新报》12月10日宣布,每份报纸的零售价减至1元。据闻,其他报纸正在研究对策,以应付面对的压力。据香港报业公会的调查,香港的报馆目前大多处于亏本状况,广告的收入也在递减,如果再行减价,势必出现经营上的困难。一些学者认为,这次“减价战”受冲击最大的是规模较小的报社,另一位学者指出,减价是个别报社短暂的决策,目的在于淘汰竞争对手。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澳门报纸销路下跌
本报澳门电由于受到香港报纸竞相大减价的影响,近日澳门本地出版的报纸,少了约一成的销量。香港的报纸一向运往澳门销售,约占澳门市场的四成。澳门新闻作者协会会长李成俊表示,香港报纸的减价战,对澳门的报纸有一定的威胁。以前每份5元的香港报纸,在澳门售价是5元半,但大减价后,都下跌到3元,与澳门本地的报纸同样售价,是澳门报业史上的首次。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台有非法电子机店上万家
本报讯台“教育部”日前调查发现,目前岛内电子游戏机店92%竟为非法经营。据统计,目前台湾有电子游戏机店共1.2118万家,其中只有973家属合法经营。虽然台有关当局从1990年至今对岛内游艺事业已进行近10万次清查,查扣的电子游戏机达22万台,但岛内游艺事业的非法经营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台商的经营策略
高群服
内地以其广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批台商,他们运用有效的营销策略在祖国大陆掀起了一阵阵台商投资热潮。
抢占先机,粗放经营
目前在内地颇有名气的台商产品——“康师傅台湾担仔面”、“顶好清香油”,是顶宏集团施行抢先战略的杰作。顶新公司首先于1990年在北京合资成立顶好制油公司,推出“顶好清香油”造成轰动,取得意想不到的销售业绩。于是两年之内,新加坡、济南、秦皇岛、天津、北京、辽宁及台北等多家公司相继成立,台湾“顶新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主体在祖国大陆的“顶宏集团”。“顶新”公司为何在如此短时间内在祖国大陆取得成功?“抢得先机,早人一步”是其市场要诀。
跃岛式战略,占领要津
面对广大的内地市场,任何企业集团都没有能力全面“登陆”。因而许多台商以渐进方式,先占领具有经济价值的战略据点,有人称此为“跃岛战略”,即仿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对日军在太平洋防线所采取的先攻克具有战略价值的岛屿的方式。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省,尤其是厦门市是登陆内地市场的最直接门户,近期在福建的台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就是基于占据经济要点的考虑。因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南北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等祖国大陆最富庶的省份,西边是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非沿海省份,以福建为投资内地的据点,未来业务可以和台湾总公司结合,更可利用地理优势,选择重点再对外扩展,实施“跃岛战略”,所以厦门被台商看作是两岸最具经济战略价值的“中途岛”。
自身滚雪球
这种做法以台湾“统一”企业集团为代表,这就是以一定金额的资金前往投资,若赚钱也不拿走而是继续投资,若赔钱也不再追加。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摸着石头过河,投石问路,可以经济利益为控制器,对行情、市场景气反应敏感。如果经营有利可图,就可以用本、利再投资,反复进行下去,能够尽量挖掘市场潜力,不断深入开拓;而在一处经营不利时则实行打不赢就走的战术,以避免过多投入、资金收不回来的风险,从而减少更大的损失。
合纵连横联手登陆
台商到内地经营之初,主要以中小型企业单打独斗为主。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台商在内地投资采取整合方式,大企业集团纷纷加入,逐渐采取集团化的作战方式,进行联合经营。如纺织业的华隆集团、泽丰纺织集团、食品业的味全、统一集团制鞋业的丰泰、恒丰、利得等企业集团在大陆投资规模越来越大。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香港失明人士成功经营小食亭
香港大学教学楼的平台上,有一座专卖热狗和咖啡的小食亭。这个小铺开张三个月生意兴隆,而经营者却是四位失明人士。这是香港失明人协进会与香港大学达成的一项协议。协会原先打算在一些商铺里租屋开设零售店,因为租金昂贵、投资过大,于是转移到大学来实施计划。
香港大学为失明人士解决就业难题提供帮助,铺位的租金和水电费用一概免收,不少学生除了光顾小食亭外,还主动在校园里为其宣传。现在,小食亭每日的营业额平均为4000港元。 (均据新华社)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岛内半数青年心事无人知
台湾一项针对青少年进行的调查表明,从半数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反映出富裕生活中的岛内青少年过得并不愉快。
据报道,受访的青少年中有60%表示常常感到很厌倦,担心自己会失败;半数的人表示感到孤独寂寞,心里很苦闷,对人生没有信心;约有40%的人反映睡眠不好,常迫自己去做些不高兴的事,15%的人常常有自杀的念头。有关专家建议,要改善青少年的行为偏差问题,减少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增进青少年与家庭和学校的关系,让青少年与家人、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健康成长。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香港海关查获大批假冒冬虫草
香港海关人员最近在市面上查获1600多公斤假冒冬虫草,按售价计算总值达650万港元。
据介绍,不法商人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真假一体”,即在包装冬虫草时,外层放上真货,内层则用药用价值很低但外观近似的地蚕等物品假冒,以此牟取暴利。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台湾30万人感染C型肝炎
据台湾卫生部门统计,目前台湾约有30万人感染C型肝炎,每年至少有1000人死于C型肝炎所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C型肝炎已成为台湾地区仅次于B型肝炎的第二号肝病元凶。
卫生部门估计,台湾已有24%的人感染了C型肝炎,感染途径主要是输血,在所有的C型肝炎患者中,约有一半人有过输血史,其他还有使用不洁的针头、针灸、刺青和穿耳洞等。医界专家告诫,避免感染C型肝炎的方法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打针以及避免与别人共用牙具和剃须刀。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海峡洞观岁末话潮
——1995年两岸关系评述
河中砥
九五岁末,回首观潮,一年来中台海间的潮势,一言蔽之:半载,洪波涌起;半载,大潮跌落。这大起大落的潮势怎样逆转?意蕴何在?
两岸的政治性机遇:失之交臂
1995年是海峡两岸在政治层面孕育着深刻变化和历史转机的一年。
1995年新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正式谈判的具体步骤和构想,同时就两岸“三通”与经济合作,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两岸高层接触互访及台湾同胞关心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诸多新的建议与主张。
“八项主张”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新春第一篇社论——《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重要宣示》中呼吁:“希望台湾当局和岛内各党派团体以明智、前瞻的积极态度,回应江泽民总书记的新建议,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迈出实际的步伐。”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随即发表谈话,表示要把握机遇,打破政治僵局,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祖国大陆各民主党派、团体代表人士认为,两岸如能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就结束敌对状态问题进行接触商谈,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也将是两岸中国人对整个中华民族繁荣振兴的历史性贡献。
海峡彼岸,岛内的媒体闻风而动,“八项主张”旋而成为台湾新春佳节中的第一热门话题。台湾“中华征信所”在3354家企业经理中的调查显示:41%的受访者认为江泽民讲话有“新意和善意”;50%的人主张当局给予善意回应;多数人都认为:“江八点”是“中共方面一个善意的表示”。
与此同时,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各界对八项主张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有新意、具体、宏观,有前瞻性”,并希望台湾当局慎重考虑,早日选择。国际社会也颇为关注海峡两岸即将发生的变化,国际舆论对江泽民八项主张大多予以正面的肯定,也希望台湾当局做出良性反应。
在海内外一片要求进行两岸政治性对话的强大舆论压力下,李登辉在2月3日首次公开表示,江泽民先生讲话“很重要,我们要予以重视”,并称,“展望今年,两岸关系的基调将是缓和”。
八项主张为打破现阶段的政治僵局,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
然而,直到4月8日,李登辉才发表了“六点回应”。这个讲话对两岸间的原则性问题没有任何进取性的突破,而是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继续坚持台湾当局既定的大陆政策,拒绝进行两岸政治性的接触商谈。不仅如此,台湾当局在两岸民间事务性商谈中,也采取“零和策略”,致使“两会”三项事务性议题久谈未果,陷入僵局。
事实证明:台湾当局并无诚意回应江泽民总书记的八项主张,为两岸的历史性转机迈出实际步伐。究其原由,则是李登辉走的是一条分裂中国的道路。
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可动摇
两岸的政治僵局未能打破,反而加剧,是1995年两岸关系最为显著的变化。
李登辉访美是去年两岸关系发生逆转的临界点。李登辉访美绝不是所谓“私人性质”的活动,正如“台独”头目彭明敏所言,李登辉访美,是“台湾重返国际社会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挟洋自重,让国际反华势力插手中国内政,使台湾问题国际化,进而使两岸目前暂时的分离状态“固定化”、“合法化”和“永久化”,以实现其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这是八项主张中不可动摇的原则立场。舍此,两岸关系绝无缓和可言。
为了配合李登辉访美,台湾当局在5月底至6月初的10天中,连续举行四次针对祖国大陆的“军事演习”。李登辉三次到场,发表对我挑衅和污蔑性的演讲。李登辉在康奈尔的讲坛上也一再宣称要“尽全力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战”。
为了遏制李登辉分裂祖国的行径和打击岛内“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表示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人民解放军在7月下旬和8月中旬在东海预定海域进行导弹、火炮实弹演习。此后,我军又先后在黄海、福建沿海举行了大规模的实战演习。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新华社评论员连续发表“四评”批驳李登辉在康奈尔大学的演讲。岛内、港澳同胞和海外同胞对李登辉挟洋自重,公然背叛民族利益、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倒行逆施也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在第50届联大上,我们同台湾当局“参与联合国”的活动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彻底揭露其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使其三遭失败。在坚持还是抛弃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上,我们同台湾当局的斗争是不可动摇,毫无妥协的。
综观1995年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是此起彼落的强烈反差。由于李登辉的分裂路线致使海峡两岸失去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并导致两岸关系的倒退。然而,尽管受到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的影响,但两岸民间的各种交流交往活动仍在平稳地向前发展。1995年内,两岸经贸、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较之往年有所增长,这足以表明:两岸统一是人心所向,这一历史的趋势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挡的。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随着“九七”的日益临近,香港各界的“中国意识”也日益加强。除普通话的推广外,各种有关的培训活动也越来越多。图为香港中文大学老师给中学生讲授中国司法制度。
新华社记者毕玥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