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做好“水利第一”这篇大文章
钮茂生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水利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古书上曾有“圣人之治,其枢在水”之说。纵观历史,治水是历代安邦裕国的大计。
最近,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认识到,在今后跨世纪的15年内,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必不可少地需要一个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效服务的水利环境。正如辽宁省的同志讲的“治辽河,得辽宁以安宁”,也正如广东省的同志讲的“发达的经济,要有发达的水利为之保障”。
近年来,全党和全社会对水利的认识不断提高。“八五”开始时,江泽民总书记就提出:“得认真研究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应该未雨绸缪”。李鹏总理提出:“要重视水利的发展,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利的地位和作用,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并在‘八五’计划安排中加以体现”。据我们统计,近一两年来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的党委、政府相继作出了加强水利建设的决定。“八五”期间全国水利基建投入约639亿元,是“七五”的4倍,其中中央投入348亿元,是“七五”的6倍。
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这句话读来非同小可,意义深远。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再到水利被列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诸项中第一的位置,足以表明全党、全社会对水利的认识产生了又一次的新的飞跃。因此,全国水利系统160万水利职工决心抓住机遇,积极做好水利第一的这篇大文章。“九五”期间要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大事:
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减轻洪涝灾害的威胁,确保社会稳定
我国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和辽河等七条江河的中下游地区,大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10,并且集中了全国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工农业产值,是我国的精华之地。但不利因素是,这片地方一般都低于汛期洪水位几米甚至十几米,一旦堤防失事溃决,后果难以设想。“九五”期间,我们将把江河整治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集中资金、集中物力、集中人力加以完成。具体设想是,建设一批流域控制性综合利用骨干工程;基本完成重点病险水库的加固;加强河道清淤除障工程建设;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搞好分蓄洪区建设;加大非工程措施建设的力度,完成中央和省一级的防汛抗旱调度指挥系统和防汛决策系统的建设,提高洪水测报和预警预报的自动化水平。总之,通过充实防洪硬件,完善防洪软件,使七大江河干流和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大型湖泊达到防御建国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标准,做到重要堤段不决口;遇超标准洪水,可以有效地分蓄洪水,确保重要城市和重要经济区域的防洪安全,尽量减少损失。
大力发展供水事业,确保农业灌溉和工业、城市用水
“九五”期间,我们要从完成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的大局出发,统筹兼顾,优化水资源配置,新增供水能力600—800亿立方米,以缓解严重缺水地区的供需矛盾,基本满足重点工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新增灌溉面积的用水需要。我们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讲求效益,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争在今后15年内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一个大的改善。
锲而不舍地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逐步改善我国的水环境
“九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着力抓好“一大一小”。“一大”就是重点抓好黄河中游、长江中上游等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一小”就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治理,形成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规模效益。“九五”内,我们将以淮河水污染治理为契机,全面加强以流域为系统的水资源保护,建立健全江河水质监测网络,强化对江河排污口监督管理,重点做好供水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工作。
积极发展水力发电,促进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
“七五”和“八五”期间,全国已有300多个县通过开发中小水电资源已实现了初级电气化。“九五”期间,结合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将新增水电装机1000万千瓦,再建设3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为更多的山乡点燃明灯,使更多的农民得以脱贫致富。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水战略
“九五”期间我们将重点攻关三个课题,即节水灌溉、清淤挖沙和地下工程盾构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实施科技兴水,必须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我们将通过大抓教育,努力造就这样三支队伍:一支能够迎接世界新技术挑战的、结构合理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队伍;一支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懂经营,善管理,能率领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企业家队伍;一支德才兼备,能够跨世纪担当领导重任的党政干部队伍。有了这三支队伍,我国的水利事业才能后继有人,后继有强人。
(作者为水利部部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顺应农民意愿推动农业发展
吴运金
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它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广大农民的主观愿望。这个宝贵的经验值得记取,并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坚持完善。
当前,我们萍乡市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农民对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大致处于如下状况:从整体上看,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之改革初期有了巨大的提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育程度居全省前列,农村的城镇化也达到相当高的程度,部分农民已经提前进入“小康”。但是,由于耕地少、地区差异大等原因,这种发展又表现出不平衡。目前,在城郊和一些比较发达的乡镇,部分农民已经开始不满足于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向更大范围和更为进步的生产方式寻求发展。在那些相对落后的山区和偏远地区,多数农民虽然依附于自己所经营的那一小块土地,按照自然经济的经营方式从事常规农业生产,小富则安。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他们发展的愿望同样十分迫切,并开始积极寻求富裕之路。
根据当前农村和农民以上实际情况,我们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着力进行了如下几项尝试性实践:
采取“依托城市,发展生产,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农业发展战略,走“以少胜多”的路子,加速发展高效有特色的城郊型农业经济,引导农民走向集约经营和合作经营。这条思路的基本内涵是:依靠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发挥萍乡高产、优质农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鼓励和引导农民在自愿、自觉、合作、互利的基础上,采取合作、股份、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以求生存的“少”量土地,聚集成相对较“多”以求发展的土地,大力发展附加值和商品率高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创造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经济效益。具体步骤是:从实际出发,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萍乡城区为中心,以所辖五个县(区)的政府所在地为支点,建设粮食、水稻良种、蔬菜、特种养殖和高效林果业五大产业基地,形成市郊、近郊、远郊三环连扣的农业开发格局。这项工作从1993年冬季开始实施,已取得了一些看得见的变化。目前全市已新增高产丰产粮食基地10万亩,使高产丰产田达到全市粮田总面积的42%;大中棚反季节蔬菜的种植面积达到3万多亩,从事特种养殖业的专业户已逾700户;高效林果业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有较大规模的林果基地21个。
实施“立足农业,主攻工业,主要是主攻乡镇企业”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撑力。萍乡的农业自然资源占有量少,劳动力资源多,发展乡镇企业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繁荣农村经济,尤其是巩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1993年开始,我们把发展乡镇企业列为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今年,又进一步确立了当前乡镇企业建设的5个重点,按照“高起点、区域化、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全面启动40个乡镇企业小区建设,造就区位发展新优势;以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效益上台阶为目标,抓好高起点、高附加值的新扩改项目建设,形成特色产业新优势;按照“高、大、精、尖”的标准实行大投入,努力培植一批高科技产业和产品,重塑产业、产品结构新优势。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工商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近几年,我们大力搞好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各种中介组织,沟通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为小生产与大市场“架桥”;积极探索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五荒”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推进和完善“五荒”使用权的依法有偿租赁、转让、拍卖,加快非耕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促进农村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深度开发;培育和完善农村劳务市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强小城镇建设,使建制镇增加到占全市乡镇的45%,规划了40个乡镇企业小区,改造和新建了92个农村集贸市场。
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近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农村基本路线教育、村级组织建设和老区、山区、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加强了农村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农民克服小农经济心态。
当前,全市811个村中,有200多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其中,高坑、张家湾、王家源等15个村超亿元,有72个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数百个已具规模经营的林果业、养殖业生产基地或场、公司中,多数开始实行集约化经营。 (作者为江西省萍乡市市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王文学
农业产业化开发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确立主导产业,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格局。
农业产业化开发是扭转农业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比较效益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难点所在。山西省从1984年到1989年5年间,农业物质投入费用以年均3.3%的速度递增,净产值却以1.9%的速度递减。近几年来,我们一方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另一方面延长农业生产的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和运销业,把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使农业得到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利润,从而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实践表明,只要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就可以逐步扭转农业低效的局面。
农业产业化开发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目前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很大,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较为突出。从各地的实践看,实行产业化开发,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山阴县奶业生产在80年代由于加工企业和养牛户没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生产波动经常发生,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也随之受到损害。近几年来,他们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组建乳制品集团公司,带动了万户农民养牛,奶牛发展至2.2万头,年加工鲜奶7万多吨,产品销往10多个省市,并形成了稳定的销售网络,企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农业产业化开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就是物质装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我省阳泉等地的实践证明,通过产业化开发,创办“龙”型经济实体,可以开辟先进技术、科技人才、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的通道,从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农业产业化开发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从经营体制上看,它突破了原有社区组织加农户(传统意义上的双层经营)的单一形式,组成了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一体化经营,有利于工农、城乡间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从运行机制上看,由“龙”型经济实体统一协调生产、加工、销售,使之互为依托,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有利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工商关系、城乡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农业产业化开发必须抓住关键、重点突破。总结山西省各地的成功经验,要搞好农业产业化开发,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精心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发展主导产业,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趋同结构。实践证明,主导产业兴,则农民收入增,粮棉产量增;主导产业兴,则市场经济兴,产业化进程快。
2.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大量的实践已经越来越使人们看到,依靠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是非常困难的,最好的办法是由龙头企业带着农民闯市场。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既能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又能解决产品卖难的困难,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只有建立起龙头企业,主导产业的龙头才能举起来,龙身才能活起来,最终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3.大力开发名优产品。名优产品的有无和多寡,是衡量龙头企业、主导产业是否名副其实和兴衰成败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农业产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准。能开发出多少名优产品、拳头产品是市场对农业的最终检验,也是能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所在。
4.建设区域性商品基地。农产品商品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近几年,我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已形成基地商品规模化、批量化、标准化。
5.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市场体系的建设要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还要积极发展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为推进产业化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和平等竞争的条件。 (作者为山西省副省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关键是用好人才
杨永良
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关键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实现“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要有各类人才作保证。
近年来,我们湖北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广泛发现和认真培养、大胆起用各类人才,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不拘一格用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真正有能耐的“大将”往往能作能为、棱角分明。为了把湖北的经济搞上去,我们在广泛发现人才的基础上,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坚持看人看主流、看实绩,不拘一格地起用德才兼备的、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
武汉市东西湖区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尔程,是个敢于开拓、政绩突出的企业家,但有人对他有不同看法。区委用德才兼备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来衡量,坚持让他挑重担。陈尔程把组织的信任变为奋进的动力。武汉啤酒厂是一个亏损达9349万元的老企业,陈尔程把这个厂兼并为东西湖啤酒二厂。他积极变包袱为财富,组建起规模更大的东西湖啤酒集团公司。现在,东啤集团的综合实力已跃入全国啤酒行业“五强”之列。
有一个曾被免职的植物油厂厂长,是办粮油企业的行家里手,东西湖区从发展的大局出发,把这个人引进到东西湖来,用其所长。这位新来的粮油公司经理的成绩令人惊讶:当年使累计亏损300万元的企业扭亏为盈;仅用3年时间,就以这家小厂为依托,外引内联,神奇般地发展成拥有9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利税过3000万元的集团公司。
因为启用人才,原来平凡无奇的东西湖区,近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1994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人平纯收入四项指标分别比1989年增长215%、120%、96.5%和77.8%,区委书记白元初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
下硬功培养精兵强将
用好用活人才,还必须注意培养人才。几年来,我们采取选派干部到各级党校、大专院校培训、深造,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在实践中压担子锻炼等多种形式培养提高干部,为经济建设造就了大批人才。
有“楚天第一县”之称的仙桃市,多年来,坚持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各类经济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这个县已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400多人,有20多人荣获省级以上优秀企业家称号。他们抓人才培养注重了五个结合:一是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二是不同时期进行不同内容的系统培训与针对性培养相结合。三是集中调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四是普遍培训与定向培养相结合。五是低层培训与高层深造相结合。由于人才培养抓得早、抓得实,仙桃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连续3年名列全省县市第一,其中外贸出口连续12年第一,乡镇企业连续13年第一,财政收入连续6年第一。
变人才优势为生产力优势
湖北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目前湖北地区共有普通高校57所(全国重点高校7所),这是可贵的、得天独厚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如何用好用活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人才,变人才优势为生产力优势?近年来我们作了大量探索。
一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武汉大学与黄陂县在滠口共同创办了武汉大学黄陂化工厂,该厂由黄陂县出资金和生产工人,武汉大学出技术,双方出管理人员,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很快开发出两个合格新产品,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1992年以来,武汉大学黄陂化工厂每年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年利润在400万元以上,成为武汉市的明星企业。
二是大力开展科技成果的推广、转让和技术服务,推动科技向生产单位和社会渗透。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以来,湖北高校共转让推广各类技术成果超过1600项。武汉地质大学教授程希平研究成功的广谱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绿浪牌“丰产露”经推广使用,效果很好,深受农民欢迎。
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的科技示范和指导。从1986年开始,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农学院相继组建4个科技开发团,分赴大别山区和武陵山区,进行科技指导和开发,帮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近些年,湖北高校每年都约有2000人到农村开展科技示范和指导,大大加速了湖北农村奔小康的步伐。
(作者为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走集约经营之路
——关于扬子石化公司经济效益情况的调查
盛华仁
扬子石化公司是我国目前五大石油化工基地之一。近几年,他们注意吸取国内外大型石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坚持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初步具备了与世界上同类企业竞争的实力。
发挥规模效益
扬子石化公司投产后,就明确提出了当年实现稳产、第二年吃透引进技术、第三年全面达标的目标。所谓全面达标,就是每套装置要在产量、品种(牌号)、质量、能耗、物耗、环境保护等六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外设计标准。为此,他们从完善生产装置、加强企业管理两个方面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针对国外部分设计不合理、不配套的缺陷,先后投入2.76亿元,搞了266项改造和配套,消除了生产流程中的“瓶颈”;针对新企业、新队伍的弱点,强化人员培训,强化企业管理,“抓达标促管理,抓管理保达标”。经过这几年的实践,10套装置都达到了设计水平,其中乙烯、聚乙烯、聚丙烯、醋酸、精对苯二甲酸等5套装置超过了设计水平,产量逐年增加,质量稳定提高。
不断进行技术改造
扬子石化公司十分重视技术改造。他们技术改造的显著特点,是坚持高起点,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最新技术,进行系列化改造,注重提高整体技术水平。这几年,他们集中抓了炼油、烯烃、芳烃等三大系列的改造。这三大系列改造完成后,扬子石化公司的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提高。
向管理要效益
这些年来,扬子石化公司在坚持石化行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同时,结合自身情况,探索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深化内部改革、加强企业管理的路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从大生产客观要求和石化企业特点出发,建立了“一级法人(公司),三级管理(公司、厂、车间)”的管理体制。二是抓基层建设,稳定生产一线。三是加强以资金、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各项专业管理。资金管理高度集中,公司设立结算中心,所属单位资金都纳入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调度。产品销售的资金结算,也由结算中心统一负责,这样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1995年全部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可达4次。其它各项专业管理,都围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展开。对物资采购实行归口管理,严格采购权限,避免多头采购、重复采购,1995年上半年平均库存比上年底下降了5%。
向优化资源配置要效益
他们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在化工产品与油品之间、不同化工产品之间进行原料优化利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扬子石化公司每年利用300万吨原油,经过炼制加工,为乙烯、芳烃两套核心装置提供原料,并进行深度加工。两套装置在原料配置上具有互补性,他们按照“宜烯则烯,宜芳则芳”的原则组织生产,将适合作乙烯原料的进乙烯装置,适合作芳烃原料的进芳烃装置,同步解决乙烯、芳烃两套装置“吃好吃饱”,增加了乙烯和芳烃装置优质原料的比重。乙烯单程收率从22%增加到28.7%,芳烃装置负荷达到105%。
原料的整体优化,增强了市场适应能力。1994年市场油品一度滞销,化工产品需求旺盛,他们就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减少油品生产,多产化工产品22万吨,乙烯资源也优先保证市场紧俏的化工产品,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面向两个市场
作为特大型企业,眼睛不仅要盯住国内市场,而且要放眼国际市场,开辟更大的经营和竞争空间。他们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一方面立足已有仓贮设施,挖掘潜力,保证生产需要;一方面投入资金建设新的仓贮设施,适应发展需要。他们先后投资3.2亿元,增建了一个万吨级油码头和进口石脑油、芳烃、丙烯等仓贮设施;增建了一条液体产品铁路装卸线,新建了40个化工液体贮罐,完善了汽车出厂装车设施等等。
1995年年初,他们抓住国际市场混合二甲苯价格只有400美元/吨,而对二甲苯价格高达1800美元/吨的有利时机,进口了近10万吨混合二甲苯,经过加工后,出口了5.6万吨对二甲苯,仅此一项就获得效益3亿多元。
扬子石化公司走出的集约化经营之路,具有普遍意义,石化总公司所有企业都应该学习和借鉴。(作者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总经理)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泉(州)厦(门)高速公路,是世界银行贷款福建省兴建的高等级公路。铁道部16工程局总指挥李贞风(右)率领3200多名建设者,大胆向国际标准化施工迈进,采用2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使桥涵、路基、隧道工程项目进展顺利,为早日建成奠定了基础。成海忠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