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清风两袖朝天去
季音
闲暇里翻翻一些旧史籍,发现在我国历史上,值得今人学习的清廉官吏委实不少。明朝的于谦,就是很突出的一个。
于谦(1398—1457)是明永乐十九年的进士,以后曾历任监察御史、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直至兵部尚书。他在任上始终忠于职守,为政清廉。那时候,官场上送礼进贡之风盛行,一些官员为求得仕途顺畅,利用各种机会,给上司送厚礼,上呈皇帝的贡品更是珍奇古玩,竞相攀比。但于谦不屑于此道。他在一首题为《入京》的诗上写道:“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绢帕、麻菇、线香等这些各地的土特产,是明朝时外地官员进京奉送给权贵们以至进贡皇帝的大宗通常礼贡品。而于谦进京朝见时,竟是“清风两袖”,什么贡品也不带。是出于什么考虑促使他这样做的呢?于谦在诗里说得很明白,是“免得闾阎话短长”。“闾”在明时以25户为一闾,是最基层的民众聚居点。诗里所说的“闾阎”,是指普通百姓,这句诗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为了避免群众对此有意见,于是于谦决定空着手去朝见皇上。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这样做是需要有很大勇气的。当然,这“清风两袖朝天去”的诗句里还有另一层意思。他于谦为官不贪财,不谋私利,清清白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没有小辫子在别人手里,如此去朝见皇上,堂堂正正,又何须用什么贡品作为敲门砖,去讨天子的欢心?
于谦为官清正,不拿人民的脂膏去奉迎上司,主要是他洞察民情,关怀普通老百姓的疾苦。他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咏煤炭》,借乌金为喻,坦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凿开浑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鼐彝原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诗的主题在于最后两句。于谦为了求得“苍生俱温饱”,宁愿把自己化为一块煤炭,冲破沉沉黑夜,给人民带来光和热。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呵!
于谦这种身为国家高级官员,依然与黎民百姓心心相印的品质,是很值得今人学习的。尤其是他“清风两袖朝天去”的廉正作风,今天对我们来说更有现实意义。
亲友之间遇事互赠些礼品,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现在有些部门和单位里,无节制地滥送礼品成风,每逢节日,便纷纷给上级领导机关和各部门的头头大送土特产品,甚至馈送礼券、礼金之类。这种庸俗风气是很有害的,它对正常的领导关系和工作关系是一种腐蚀剂,很容易成为种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温床。看来,提倡“清风两袖朝天去”,实行礼仪从简,似应列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内容。
(附图片)
苗地绘


第12版(副刊)
专栏:

  寻访齐长城
董云
提到长城,人们往往会想到秦始皇,似乎中国任何地方的长城都和秦始皇嬴政有关。其实,在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都筑有或长或短的长城。所谓的秦始皇修长城就是在原秦、赵、燕等国长城的基础上整修连通起来的。而地处鲁山之北、渤海沿岸的齐国,也筑有长城,作为当时与南面邻国鲁国的边墙。在这道长城的两侧,曾经发生过多少次相互争夺的厮杀,在那不大的垛口里,射出过二千五六百年前密如飞蝗般的箭镞……
齐长城的遗址在今济南市、章丘和淄博市境内均有发现,但最长的也是最完整的一段当属处于现在莱芜市辖区内。它为石灰岩板块状结构,依山势而建,迤逦起伏,呈波纹美。当然比起今天人们见到的经过修葺的明长城八达岭和山海关段,其势派似不够恢宏,形貌也不似那般高大,但其年岁却堪可骄傲,恐怕说它是今日明长城的祖师爷也不过分吧?
我徜徉在莱芜城远郊的齐长城下,凝望这公元前数百年前的古迹。墙身有的已经倾圮,但有的还很完整,虽历经岁月煎磨,风雨雷霆,但总的说来英姿尚在。我觉得有点奇特的是:这一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莱芜地区打过许多大仗,但枪炮似乎也有眼睛,竟没有给这不可重复不能再生的古址造成明显的伤损;当时好像也没有凭借这石墙构筑工事而遭破坏。这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奇迹!另一方面,当地农民除极少数人偶有搬取古墙石块砌农田地堰者外,多少年来都能自觉维护这道齐鲁边墙的完好。一位当地老农带着自豪的口吻笑着对我说:“我们村的土地跨着两‘国’的界墙,我们的土地也比一般的地方年头老多了。”
还真是呢,这齐长城两边的麦苗长得忒棒,正是著名的泰莱平原产麦区的边缘。这里的土地不仅古老,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也洋溢着一派活泼的生机;农民精心地侍弄庄稼,在初冬时节,麦苗也绿油油的分外可爱。昔日这垛口上喷射出来的如蝗箭镞今日已不复见,仿佛都化为旺盛的麦叶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冬雪的考验。如今这齐鲁大地,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哪里有阻碍发展的界墙,时代的脚步在这里表现得格外有力!
我离开这齐长城,向停车的公路那边走去。可我脑子里仍在想着这与长城有关的故事。齐修长城,本在防御鲁军,可当齐强大之时,便再也不拘守墙内,长驱直入鲁地,实施兼并的步伐,于是由春秋诸侯纷争而成“战国七雄”,再以后又有秦的统一大业。所以说,墙有用,也无用;墙是守护的藩篱,也是阻挡统一的羁绊。我们今天看这昔日的齐长城,只视为故往年代的一页资料,或是查阅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资料的一个索引。它每块石片都是一个符号,无声地在告诉我们什么。
当落日的余晖移过西面的丘陵时,我又一次回头看了齐长城一眼,最后留在我视野里的是石墙消失处的山头,山头旁边有两棵小松树恍似一对年轻的哨兵,警戒着这蜿蜒远去的古长城。
我感到欣慰:这座露天的石质博物馆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

  战友情怀
吕东风
去年新年与春节之间,我回家乡度假,双脚一踏上故乡的土地,心中就盈满了亲切的温情。这里不仅有我一脉血缘的亲人,更有那些承载了我青春故事的往昔战友。虽然他(她)们都已脱掉了戎装,但我脑海中留下的依旧是一个个青春年少、英姿勃发的鲜活身影。
也许因为我还穿着军装的缘故,我始终如一地认为:这世上,一切友情都比不过深深的战友情谊。即使他(她)们现在已经远离,即使年龄大小不一,只要一句“老战友”顷刻会把彼此的心紧系。
一进家门,我就拨通了好友孙建的电话向她报到。她现在是市技术监督局的党组秘书,正忙着要去开会,我们简单交谈了几句后,她告诉我说,北京回来的战友一般都向吕大哥报到。可是,我和吕大哥失去联系已经几年了,只好先请孙建代为通报,也免得突然冒出来令吕大哥感到唐突。
说好了,孙建的丈夫“阿丁”(她们在部队谈恋爱时,我们给丁力军起了这个绰号)那天开着车来看我。谁知一等竟是一个星期没有音讯,吕大哥那边也毫无反应。我仿佛才明白:人家已经离开部队多年,况且现在又都是经理一类,他们熟悉的该是商海商潮的翻涌;而“战友”这个概念恐怕早已被生活的忙碌冲淡了。想到此,我有一种深切的失落感,更有一种莫可言状的悲哀。我不能接受这曾被我们一代人视为生命之巅峰的荣耀真的会如此无情地被冷落、被暗淡,“战友”这面旗帜真的再难摇动他们的心旌?
周末是合家相聚的日子。突然接到现在银行工作的战友李虹打来的电话,说是吕大哥按照孙建告知的号码给我挂了四次电话,硬是挂不通。孙建又正忙着迁往100多平方米的新居,也联系不上,只好拖李虹务必查到我的准确电话号码,今晚战友聚会。其他战友均已通知完毕,我这里是最后一家。这时顿觉自己“冤枉”了吕大哥。
聚会的地点距我家较远,需跨区而行,便于照顾战友们各自的距离。弟弟开玩笑说:姐,你连“打的”钱都吃不回来。我说肚子饱不饱都无所谓,这种精神上的聚餐花多少钱也买不来呀。我抓起一块冷馒头先塞了个饱,好留下充足的时间和战友们共叙过去。
同年同营院的战友基本聚齐了,有十几位,只有吕大哥一人除外。
吕大哥,名桂才,比我们早入伍8年。我还是一个小排长的时候,他已经当了营教导员。因此,以前我们和他的接触并不多。只因是同乡,他对我们有着一份大哥式的关照,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到我们家里问候一下。从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我再没有见过他,算来已有八九年了。
吕大哥今年四十有六,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近半百的人了。可是,我从他脸上洋溢的笑容里却怎么也找不出一丝倦意,全是青春的活力。席间,他不唱、也不跳,始终笑盈盈地看我们说笑、戏谑。孙建告诉我,吕大哥现在一家市属的某公司当经理,他即使再忙,每周也至少用三天的时间来接待战友,他家成了战友聚会的场所。哪个战友工作不顺、家庭不和、情绪不好等等,他都了如指掌。所以,有空他就搞一次战友聚会让大家乐乐,消除在生活中奔命带来的疲劳和烦恼。
听说去年,吕大哥找了几个助手组织了一次家乡籍北京兵大聚会,兵龄跨度达13年之长,到达的老兵有六七百人。我想,这样大的一次聚会组织起来要花去吕大哥多少休息时间啊。吕大哥把聚会时的照片带来让我看,真是老的老、少的少,其中年纪最大的已有五十几岁,最小的二十多岁,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他们今天生活奋斗的足迹,这整个就是一幅时代的缩影画。我还得到了一本印制精细的战友名册,那上面的许多名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然而,吕大嫂却大多能够叫上名字,大嫂说:他已经把组织战友聚会当成了一种荣耀。我望着大嫂那双善解人意的大眼却也掩饰不住地透出自豪的光彩。
我想,以这种事为荣耀的人也许并不多,但它的意义又是那么的深远。它能令这些远离了军营的人时常想起:自己曾经是一个兵,一名战士,一个军人。这种潜在的提示、警醒作用散发到事业、生活中去该是怎样一种动力?我默视着吕大哥那张笑脸,心中感慨:这是怎样一种博大的战友情怀啊!
战友李军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我们之所以珍视这份友情,是因为,当我们成为战友的时候,我们都还纯真。我们把这份最最纯真的感情洒在了军营,洒进了战友心中,才长成了今天这株情感和友谊的长青树。无论人情怎样地淡漠,这份战友情恐怕今生难忘。聚会已经到了夜里12点,大家明天都还要上班,陈军是请了夜班假来见我一面的。吕大哥说明天还要为我送行,问我还希望见到谁?只要我说出名字,他都能立马找到。我就不客气地说出了三个老兵的名字,他们都是当年对我有过关怀照顾的老大哥,年龄都和吕大哥相仿。第二天,果然三个老兵如期而至,吕大哥真是神了。他却笑呵呵地说:要不是当初我中风嘴歪,现在也许还不会离开部队。我把那份对部队的感情以这种方式延续下来不是也很好吗?
李虹不失时机地问我:后年是咱们当兵20周年纪念日,我们准备搞一次同年兵大聚会,你回来吗?我望了望在座的战友,那一双双真诚期盼的目光激荡着我的情怀。我喝干了杯中的酒,像是对李虹又像是对大家回答道:你说呢?!


第12版(副刊)
专栏:

  武强年画
金树增
武强年画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相传,武强年画始于元朝盛于清朝。据考证,当时被称为年画之乡的武强南关,鼎盛时期拥有144家画店,其周围还有50多个村庄数以千计的农户有画业作坊。规模大、涉面广,到处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为了展销年画,他们在外地设有160多处批发庄。武强年画行销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年产销量达一亿对开张。当地有一首民谣,道武强画业之盛:“山东六府半边天,比不上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马厚,不如武强一南关,一天唱了千台戏,找不到戏台在哪边!”
武强年画经过历代艺人的苦心经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相媲美。从设计、绘画、刻版、印刷都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艺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使画面造型优美,布局丰满匀称,线条挺拔简练,色彩鲜艳明亮。
武强年画取材吉利,气氛热烈,适合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表达的是人们热切的希望。如《五谷丰登》、《福禄寿》、《年年如意》等,都是武强年画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武强年画采取的象征、比拟、双关等手法,表达了民间艺术的浪漫色彩。如:画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则取名《喜上眉(梅)梢》,荷塘里一枝出水芙蓉,再画上一条金丝鲤鱼就取名《连年有余(鱼)》等等,都是通过画面来象征吉祥。武强年画更多的是采用连环画形式,即一张纸印多幅画,表达一个主题或故事。这类更多见于戏曲。如《三国》、《西游记》、《杨家将》、《呼家将》等。这种画,人物的造型夸张,突出面部,眉清目秀,体态传神,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使人从完整的故事中受到启示和教益。
近年来,不少作品被列为河北省的八大“名优新特”产品之一,先后有100多件作品在国内外参展获奖。
另外,武强年画在刻版上以阳为主,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发挥了木味刀趣的效果。在着色上,以大红大绿为主,色彩强烈、鲜明,表现了武强年画的独特风格。从整体上看,武强年画主题突出,结构严谨,画面清晰,构图饱满、色彩明快、线条粗犷,人物形象健美,举止形态传神,情节生动逼真,保持了明代以来古拙、雅拙的特征,堪称我国年画中一枝绚丽多彩的花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武强年画这一传统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83年10月,文化部批准成立了武强年画社,并给予了独立的出版权。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质量,后来又增添了七台单色机、双色机、全开胶印机和丝网印刷机,使武强年画走上了大规模、快速度手工与机械相结合的生产道路。除保持传统的木版印刷和丝漏印刷外,还采用新技术,进行木版年画胶印和胶印历画、中堂、挂历、日历等100多个品种。年产销量均在1000万张(册)以上,不仅销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还远销日本、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各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多次受到国家出版署和省新闻出版部门的表扬。
“以艺为媒,文贸结合。”精明的武强人觉察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年画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1985—1990年省地县先后联合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的全国第一家专业性县级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还成功地举办了两届艺术节。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乡”。
武强年画这棵土生土长的艺术之花,跻身世界民间艺术之林,成为国际艺坛一枝奇葩,享誉海内外。近年来,先后有近5万名各界名流、学者到武强参观,并有罗马尼亚、马来西亚、韩国、印尼、乌拉圭等几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及大使馆的文化参赞来考察武强年画。奥地利奥中友好协会副秘书长燕珊女士两次到武强考察年画说:“我一见到武强年画就什么都忘了。”回国后她编印了《中国民间艺术》一书,除了插页外,还用武强年画《赵州桥》作封面,象征在两国间架起了友谊之桥。


第12版(副刊)
专栏:

  冬夜畅想
钱炜华
冬夜,一片寂静,除了常青的松柏,地上伫立着一棵棵光秃秃的树木,一片寒冷、萧条、寂静,可你是否感到在这枯黄的落叶覆盖着的大地之下又蕴藏着多么浑厚的生命力,树木的枝条虽是光秃秃的,但是它们的根却牢牢扎在大地深处,现在是静默的,一旦春天到来,它们的生命力便要勃发出来;那如烟似雾的桃花,那昂首怒放的迎春,然后是如燎原之火一般的层出不穷的绿叶……
“咚咚咚……”从远外隐约传来那熟悉的阵阵锣鼓声,想必又是那现在经常在大街旁起舞的秧歌队了,平常每晚我都听到这声音,但毫无感受,甚至有点反感这土玩意儿,可今天不知为什么,这“咚咚”的声音在内心唤起了什么,我来到窗前,外面一片漆黑,只有远处楼房里透出的灯光在这漆黑、寒冷的冬夜中闪烁,只听得“咚咚”的声音,却不见发出这声响的秧歌队,这“咚咚”的声音好像是从大地深处发出的。猛然间,心中豁然开朗:这是发自广大人民群众内心的声音啊!它虽然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儿,似乎不合现代生活的气息、格调、节拍,但它却像水、空气、阳光一样是最纯朴、最自然、最富有生命力的!它从过去走来,来到现代这飞速发展、变迁的社会,带着它不变的节奏,表达着人民永恒的追求幸福生活,展示生命活力的心声。
寒冷的冬夜并不萧瑟,随处蕴藏、迸发着盎然的生机。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刘烈娃配乐散文歌带《雪线女兵歌》作品讨论会在京举行
“执笔讴歌边疆风情,深情倾诉西部感觉”——部队青年女作家刘烈娃根据自己重返十年前生活战斗过八年的南疆经历撰写的配乐散文和自创自演的歌曲录音带《雪线女兵歌》,在日前举行的作品讨论会上,受到与会各界一致赞扬。他们认为:像刘烈娃这样录制自撰散文、自创歌曲并自行朗诵、自行演唱的录音带,在国内尚属首次,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尝试。这次作品讨论会是由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文化部和新疆军区后勤部、北京电影学院音像出版社共同举办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百集《新世纪少儿百科电视系列节目》投拍
无锡电视台近日投拍百集《新世纪少儿百科电视系列节目》。它运用电视多媒体的手段,采用动画、电视专题、电影片段、插图、采访、讲故事、智力竞赛等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形式,采用大小主持人联合主持的方法拍摄。分为“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营养和生命科学知识”、“中外人文史地”和“现代艺术”五个大类,每集长度为十分钟。已邀请著名专家学者编写剧本撰写稿件。(何)


第12版(副刊)
专栏:

花好月圆
游子当归
篆刻:吴长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