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内到外
洛玻靠科技保驾实现“三突破”
本报讯记者赵兴林报道:河南省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公司科技兴厂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近几年先后有近百项技术改造措施应用于生产,其中16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成果奖。
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基地。面对玻璃市场激烈竞争之势,该集团组织科技人员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特别是建立集团技术中心以来,对设计所、研究所、计算机所、计量检测所及综合办公室,实行了科技项目承包责任制。
靠科技进步,洛阳浮法玻璃实现了“三突破”,一是把落后的“压延生产线”改建成先进的浮法生产线,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块浮法玻璃,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二是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技术改造方针,较好地解决了洛阳浮法技术同国外浮法技术的结合,并解决了33个重大技术和管理难题,使第二条浮法生产线顺利建成,生产出厚薄差小于0.1毫米的薄玻璃和13毫米的积厚玻璃,其中自动控制、成型工艺技术和玻璃质量等主要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实现了“从小到大”的突破。三是对第三条浮法生产线进行冷修改造,较好地完善了锡液溢差等项技术工艺,从而实现了从原料、熔窑、锡槽、退火窑冷端切裁堆机组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产品质量和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宝石蓝、白色、翡翠绿、茶色玻璃销往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市场,实现了“从内到外”的突破。
与此同时,洛玻还攻克了玻璃发霉、玻璃钢化的技术难关。他们开发的中空玻璃、真空玻璃、镀铝玻璃相继问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过赤道线
本报记者孔晓宁
“今天中午过赤道线!”12月2日一早,沈阿坤船长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金灿灿的早霞,在平坦如镜的大洋上描出了一道道细密的波纹。“雪龙”号科考船以15节的高速在赤道无风带行进,平稳得如同在溜冰场上滑行。记者伫立船舷,只见条条鲨鱼,随船游弋,不时用身体压出点点浪花,向我们这些远方来客致意。一群群的飞鱼,展开翅状的胸鳍,争抢着冲出靛青色的海面,好像要为我们翩翩起舞……
中午12时01分,驾驶室GPS定位仪显示:纬度0度;经度119度18分。汽笛随即发出一声长鸣。中国第十三次南极考察队领队陈立青研究员大声宣布,“雪龙”船全体船员,已经穿过赤道线!此时,簇拥在船尾飞机平台上的队员们,狠命敲起锣鼓,振臂尽情欢呼。欢快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望加锡海峡上空。
太阳像个火球,当空高挂。甲板上的温度,达到49.6摄氏度。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赛举行过后,准备就绪的“驱鬼舞会”,再难开场。队员们手持照相机,戴着自制的“鬼脸”,以身后的大海、岛屿为背景,拍照留念。他们中许多人知晓,船头指向的南极大陆,约2亿年前就“蹲”在这赤道附近。今天,中国考察队员们追随南极大陆的缓缓移动步伐迅速南下,就是要从中获取亿万年来封存在那片白色荒漠中的地球与宇宙信息,以此为今天及未来的人类造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863”计划十年巡礼

  为了生命之流畅通
——记“重组人尿激酶原”研制者方继明、肖成祖
杨林刘义强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生命之树都离不开血液的滋养。血液,孕育着生机,澎湃着活力。然而,面对逐年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的脑血栓、心肌梗塞等血栓类疾病患者,很久一段时间,国内一直没有十分理想的治疗药物。
面对这样一种令医疗界尴尬的形势,1986年,我国首次推出“863”计划,便决定用生物高技术研究开发新一代溶栓药——重组人尿激酶原,并把这一重任压在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方继明教授的肩上。
这年,方继明教授53岁,面对“重组人尿激酶原”这一新药研制任务,他感到很不轻松。因为就在他受领任务之时,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也展开了此项工作。方继明的博士学位就是在发达国家的研究所攻读的,他十分了解国外的科研条件。想到自己所在的研究所刚刚成立,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实验室;基因工程药物在国际上刚刚兴起,国内一片空白,研究需要借鉴的资料一无所有,方继明不能不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课题研究展开那天,他把课题组的战友们召集在一起说:“我们只有超常的付出,才能尽早研制出高质量的‘重组人尿激酶原’,抢先占领市场,造福患者!”
课题一展开,方继明便像田径赛场的短跑运动员一样,一起步便以冲刺的速度在科研之路上向前闯。实验室条件差,他带领课题组的战友们利用老旧房子动手改建;没有可供借鉴的资料,他就靠昼夜加班反复实验,积累第一手经验……仅仅三年,方继明便以神奇的速度用生物高技术分离出尿激酶原的全长基因,并通过导入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获得了高效表达的工程细胞株,其成果荣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下一步就该进行中试工艺研究了!”方继明不禁有些激动!然而,由于他生命之钟的发条已上得太紧,1990年5月7日,踌躇满志的方继明终因积劳成疾,突发脑血管栓塞,英年早逝。“又是血栓病!”研制血栓类疾病杀手的方继明被血栓病夺去生命,这深深地刺痛了方继明战友们的心。为此,年逾花甲的生物医学专家肖成祖请缨出战,抓起接力棒,率领课题组向“重组人尿激酶原中试工艺研究”的课题展开冲刺。
“重组人尿激酶原中试工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方继明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大量繁殖工程细胞,并将细胞产物分离纯化,制成能临床应用的“重组人尿激酶原”。这是获得“重组人尿激酶原”新药的最后一道门槛。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已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的肖成祖以强烈的责任感,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实力,不断研究发明用于尿激酶原研究的新技术,使“重组人尿激酶原中试工艺研究”一次次从山穷水尽之处走向柳暗花明之境。
肖成祖教授带领课题组的战友苦干五年,发明三项新技术,并依靠这种创新技术和创新精神,使重组人尿激酶原的细胞培养密度达到每毫升2000万个,居世界先进水平;并探索出生产高纯度尿激酶原的新技术。
方继明—肖成祖,两位生物医学专家的接力奋斗,给我国血栓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百万大军奏农曲
全国农广校致力科教兴农
本报沈阳12月5日电记者蒋建科报道:今天在此间举行的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科教兴农会议动员100多万农广校学员进一步投身科教兴农事业,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
农广校是由农业部、国家教委、广电部等部委于1981年共同开办的面向农民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现拥有中央校1所、省级校37所、地级校309所、县级校2241所,有教学班2万多个,开设了37个专业,基本涵盖了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
农广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已为全国培养了107万“留得住、用得上”的有中专文凭的学员,他们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有50%的基层农技人员和30%的村、乡干部是农广校的毕业学员,通过他们的带头、示范推广及辐射作用,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部副部长、中央农广校校长洪绂曾在今天的会上强调,农广校必须积极自觉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实施农业部制定的“151”工程:即由各级农广校组织100万学员,用5年时间,带动1000万农户掌握2项至3项致富技术,率先达到小康目标。
在今天的会上,中央农广校还对陕西省镇安县农广校等64个科教兴农先进集体和苗向东等209位科教兴农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要不要怀孕?
一镜在手自己掌握
本报讯记者艾笑报道:经国产化改进后的一项国际最新发明——酷似一管唇膏的PJ—1型排卵期检测仪,还在临床验证期间就使通县的400位育龄妇女爱不释手。
著名妇产科专家单家治教授说,怀孕与避孕是计划生育的核心问题,而孕与不孕的女性生理条件取决于正常排卵。因此,准确及时地把握女性排卵周期,对什么时候要孩子是个关键。
1993年,德国人利用女性在排卵周期内唾液中激素与盐的含量变化与宫颈粘液的变化完全一致的原理,研制出了具有高放大倍数的便携式显微镜,由个人自行直接观察唾液图像来判断生理周期。这一发明很快得到妇产学科的认可,并取得一定社会效益。
1994年,国防科工委和平发展高新技术公司将这项技术引进我国,着眼于国情和经济实用进行了开发,由北京妇产医院和复兴医院进行临床验证、北京市医药管理局和技术监督局认证后,于今年10月份推出。这种只需用舌尖舔一下物镜,就能自行观察确认的自检方法,每次费用只为2分钱。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好雨润来双丰收
魏爱国
在河南遂平第一高级中学参观,笔者了解到有这样一组数字:近几年,学生们在圆满完成学业的同时,向社会捐款2万多元、捐书1.6万多册,获国家、省、地各项大奖者160多人次,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则高达1.2万人次。
窥此一“斑”,可推知遂平第一高中之全“豹”。
“智育搞不好会出废品,德育搞不好要出危险品。”这是遂平第一高中十几年来抓品德教育得出的结论。他们出台了关于“量化学生德育成绩”的三项规定,并将具体操作形式与其相配套,寓德育于日常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从而达到育人、育才的双重目的。
同样,教职工一流的创业、敬业精神,则来自“德育为先”旗帜下的“以章治校、严谨治教”,来自严格的管理和全方位服务。他们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不断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热情;多办实事、好事,解除教职工在住房、家属农转非、子女升学和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等,使教职工们的奉献、拼搏、协助精神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六年中遂平第一高中除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人2000多人外,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0多本。遂平第一高中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千秋杯”管理先进学校、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为人师表,育人楷模”先进单位等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记者来信:清除童谣中的“垃圾”
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是伴着一首首清新易懂、琅琅上口的童谣长大的。记者近日在街头却听到了一首首令人害怕的所谓“新童谣”。
在杭州松木场一家商店前,一名女孩要坐摇摆游艺机。女孩一坐上去机子就奏起音乐唱起童谣来。记者不听则罢,一听却大为吃惊,机子里播出的童谣内容又骂人又行凶,令人“听”而生畏。边上的几台游艺机里唱的也有不少让人无法接受的童谣,如有的在问“你有几个妈?”有的则是讽刺挖苦老奶奶的。
童心无邪,童谣应该给人以真善美而不是假丑恶。如果放任这类不健康的“垃圾”在童谣中泛滥,不仅玷污了童心,也贻害了下一代。
新华社记者慎海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技文短波

  北京湖广会馆恢复戏迷园地
本报讯清末民初之时,北京湖广会馆十分活跃的戏迷队伍,即由谭派须生名票王君直等牵头组成“赓扬集”票房。湖广会馆今年5月向社会开放以来,除每晚坚持戏曲演出外,每周日还安排北京京剧OK联谊会在此活动,戏迷可在这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地方自娱自乐。12月1日上午,恢复活动的“赓扬集”戏迷园地举办首次京剧演唱会,300多名戏迷、观众踊跃参加。(江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技文短波

  兴趣学习魔板令学生“着魔”
本报讯16个方块和一个板盒,在孩子们手中变幻出无数个彩色图案,孩子们个个学得情趣盎然,老师的脸上则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是笔者11月26日在大连兴工街小学2年级6班看到的情景。
这种“兴趣学习练习魔板”是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发明的儿童学习用具。魔板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练习册相配合,可以拼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图案即是答案,拼图和解题、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大连市教科所在沙河口区、瓦房店市小学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班的优秀率大大高于对照班。
近百名大连市的小学校长、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观摩了郭丽杰老师的数学课,他们认为:魔板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挑战,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今年10月3日,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在京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魔板作了鉴定评价,专家们认为,魔板设计新颖,操作简便,寓乐于教,多学科可用,具有推广价值。(徐江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技文短波

  通讯光盘《中国通97》研制成功
本报讯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北京世纪潮数据信息中心、中国标准出版社日前联合推出我国第一张可以自动打印信封及自动拨打电话的全功能通讯光盘——《中国通97》。
《中国通97》收录了我国213万个企事业单位、外国驻华使领馆及主要商务代表机构的信息,这些信息采用了截止到1996年8月的最新资料。
(塞北)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技文短波

  人事部推广通用人事管理软件
本报讯人事部信息中心等单位日前在京召开“通用人事信息软件”(九六版)推广会。人事部有关领导要求建立全国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满足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和决策需求。由北京益康信息工程公司开发的通用人事信息软件,历经三次升级,被人事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确定为全国人事信息系统的基础软件。(谢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技文短波

  上海开通公共信息网
本报讯上海公共信息网日前开通。人们只需要拨通电话号码八八八八,便可以从身边的多媒体上看到各类丰富多彩的信息。据了解,目前进入上海公共信息网的有十一个信息库,其中上海信息城颇具特色。上海信息城信息库是由上海信息城SIT国际网络总汇设计制作的。
(陈祖甲)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面向社会天地阔
——内蒙古河套大学教改记略
本报记者刘亮明
内蒙古河套大学是国家千余所高等院校中年轻的成员,是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于1985年创办的一所地区性职业大学。
十年来,河大坚持改革方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只有563万多元就为国家培养了1860名经济建设急需的毕业生,在办学体制、模式、分配制度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实行多渠道投资
河大是改革的产物,是在当地人才状况与经济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80年代初,巴盟的现实是:一方面,每年从当地送出的千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只能回来二三百人,且多学非所用;另一方面,大批落榜考生又得不到职业性教育,不能及时将人才转化为生产力。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要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创办河大的设想就这么提出来了。河大的创办者们从改革的思路出发,勇敢地提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大家事大家办,走多渠道投资办学的路子。
这一办法得到全盟上下的热烈拥护和响应。上至盟领导,下至农牧民,纷纷解囊相助,在半年多时间里,就筹集资金近400万元。1986年9月,在没花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初具规模的河套大学便矗立在巴盟大地上了。
十年来,河大紧紧依靠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共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其中除每年由区、盟财政拨给的30多万元人员工资,其他经费都来自社会捐赠、委托培训费和学生学费。
办学过程中,河大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和一厘钱精神。十年中,他们一方面通过勤工俭学、义务劳动创收50多万元;一方面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平均每年生均费只用不足382元,而国家同类学校的生均费要2300元。
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
河大走的是一条灵活多变、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路子,突出的特点是:地方性、职业性、适应性。
河大没有固定的系科,只有文科、理工、基础教育三大部构成的三大框架,专业的设置完全是根据当地建设需要随时设置的。原则就一条:地方需要什么人才,就上什么专业,需多就多办,需少就少办。十年来,河大先后办了畜牧、英语、淡水养鱼、工民建筑、财政、金融、农田水利、法律、财会、企业管理、文秘等17个专业。学制有2年至3年的学历教育,也有一两个月的业务培训。
与此相适应的是,河大不多养教员。目前全校只有文、理科基础课教师63名,其他专业课教师全部是从校外聘用的闲置或退休专家、教授。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减轻了学校经济负担,避免了师资闲置;二是提高了教学质量。
过去,巴盟地区有70万亩水面,却因养鱼技术人才奇缺而养不起鱼来。1987年,河大设了淡水养鱼专业,两年后为全盟各地输送技术人才46名,从而使渔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河大培养出的近2000名“永久牌”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全部被各行各业录用,有的成为领导干部,有的成为技术尖子、业务骨干,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竞争就业双向选择
河大学生在校时,周围人总是感叹:“不知这些娃娃哪来那么大学习劲头;毕业分配时,用人单位的反映是:‘我们乐意要河大学生,他们一来就能上手,而且思想稳定,工作专心’。”
河大校长兼党委书记王登云一语破的:前者是因河大把竞争机制引入分配制度,后者则因河大培养的是实用人才。
鉴于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分配难和高分低能状况,河大一开始就以培养高质量适用人才为目标,打破国家包分配的制度,实行竞争就业、双向选择。
与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是,科学地制定招生计划、设置专业。河大的一项经常性的细致工作是,不断向盟信息办、计委和劳动人事部门了解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并及时直接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征求对人才的要求。他们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就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
河大建校十年来,毕业生因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一直是用人单位的抢手人才,分配工作十分顺利,而且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基本都达到了本人、家长、单位、母校四满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老天爷土地爷,不如科技财神爷”
阳泉农民借科技脱贫
本报太原12月5日电记者王艾生报道:在山西省阳泉市农村,有一句顺口溜叫得特别响:“老天爷土地爷,不如科技财神爷”。几年来,该市在实施农村小康建设工程中,始终把科学技术置于先导地位,使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尽管阳泉曾有煤乡之称,但73万农民却长期在温饱线上徘徊,这里的天时、地利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1992年,阳泉市委、市政府实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科技战略”,以科技为先导,推动高效、高产农业和乡镇企业并辅以人、财、物重点扶持的倾斜政策。
政府科学远见的宏观引导,使第一生产力与渴求致富的农民迅速结缘,并产生空前的效益。乌玉村曾是有名的缺粮村,他们推广运用机械有机旱作、移动式高压喷灌等10项农业新技术,连续三年粮食亩产500公斤以上,一跃成为山西省农业战线上的红旗村之一。
科技使阳泉的农业结构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种、养、加结合的多元化发展,不到4年时间,该市已建成水地高产、旱地中产田13万亩,旱地千斤田17万亩,亩以上的果园146个,93个养殖专业村。科学技术同时给这里的乡镇企业注入了勃勃生机,平定县娘子关镇盛产石头,过去靠卖石头1吨仅12元,烧成石灰也只能卖到35元,依靠科技农民开发出石灰石系列产品,他们把石灰石烧成电石,1吨1200元,再加工成石灰铵、双氰氨,1吨可卖到9600元。荫营镇村村都有耐火砖厂,过去一火车皮砖换不回几个钱,他们同15个科研单位联手,开发出中高档耐火材料产品,打入了全国所有的大钢厂,该地已成为全国著名的耐火材料基地之一。一些高精尖产品也在这些昔日的“泥腿子”手中诞生。“八五”期间,全市乡镇企业创优质名牌产品165种,其中部优9种,省优87种,山西省两个国家级科技先进县都出在阳泉市。
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使广大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26元,人均钢混结构住房面积达15.1平方米,百户农民拥有彩色电视机78台。阳泉农民正借助科技的力量一步一步迈向小康之路。
  编后
娘子关镇盛产石头,过去光靠卖石头,一吨仅12元,而加工成石灰铵、双氰氨每吨可卖9600元,后者是前者的800倍!贫困山区的农民如何脱贫?阳泉的经验可供借鉴。
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并不多。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脱贫致富不能简单地只是“靠山吃山”,以对资源的粗放型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毁坏为代价,而必须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致富的路子。有了科技的保驾,我们就有希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既能使环境得以保护,又可使贫困地区的人民都过上富裕的日子。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郑州市20名下岗女工在市劳动部门帮助下,组成了一支“小天使护送队”,每天中午和晚上用三轮车将市内各小学部分住家离校较远的学生护送回家。这是下岗女工殷天菊在接学生回家,她负责9个孩子的接送工作。
新华社记者 王颂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短波

我国规模最大的通讯设备开发基地——广东TCL电讯集团,依靠科技挖潜,自行研制出系列高科技无线通讯设备及配套系统,在国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本报记者 李舸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