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培育大市场监管大市场
尉端恩
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作为市场管理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培育大市场、管理大市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我们大体经历了三个转变:一是从管理小市场向管理大市场转变。通过办管脱钩,加快工作重心的转移,跳出只管集贸市场的圈子,树立管理社会主义大市场的观念;二是从独家办市场向多家办市场转变,将竞争机制引入市场建设,推动了市场的发展;三是从注重自身效益向立足社会效益转变,摒弃不收费不管理的错误思想,正确处理收费与管理的关系,搞好监督管理。
重点培育市场机制
管市场,离不开培育市场。社会办市场的热潮兴起后,一度出现了人为“造市”、“空壳”市场和重有形市场轻无形市场建设的情况。
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培育与管理并重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强调纳入管理多,注重培育发展少;被动管理多,主动解决发展方面的问题少;强调鼓励建市场多,抓培育少。建市场是为交易活动提供场所,而要使市场主体到位、信号真实、竞争充分、行为规范,必须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加以培育。
我们首先抓了竞争机制的培育。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场交易,坚持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国家放开的生产资料允许多家经营,全省市场出现了多主体竞争的好局面。如瓦房店轴承市场,217户经营者中,国有、集体124户,私营、个体93户,分别占57.1%和42.9%。通过竞争,价格曾一度下降20%,质量提高,残次品基本杜绝,市场十分活跃。
其次,拆除“门槛”,维护平等竞争。通过省政府作出规定,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国家工商局、省政府规定必须实行许可证和专项审批的,其他,由行业部门规定的许可证、专项审批,工商部门一律不作为核发营业执照的前置条件;非国家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一律执行市场价格;各地不得自设关卡,搞地方封锁;有关部门不得干预企业正常经营活动,限制进货渠道。
完善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发展初期,兴办的多是集贸式、洽谈间式集中交易市场。从生产资料流通现状看,大量的交易主要是分散在无形市场之中。
我们在培育生产资料市场时,把发展集中交易与分散交易两种形态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从生产资料流通特点出发规划市场。从近年的实践看,乡镇、区街工业和民需的小批量交易的原材料和轴承、刀具、磨料、泵类、风机等通用性强的机电产品、工业产成品宜兴办集贸式市场。因为这类商品交易频繁,批量小,商品规格简单,适宜拆零截尺,便于形成众多经营主体。大批量交易、需求集中、辐射广的工业原材料,宜兴办依托主导产业、资源优势,以骨干企业或市场为依托,以会员制为组织形式,以信息传导为纽带,有信用保障功能,能公开资源、价格情况,适宜现货和中远期合同交易的松散型集中交易市场。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省的生产资料市场结构得到调整,流通集中度大大提高,一些市场已经在竞争中确立起中心地位。去年市场总成交额达380.6亿元,占社会主要物资消费额的50%左右。其中超亿元市场发展到28处,占市场总数的13.7%。
促进要素市场发展
近几年,我们立足工商职能,找准切入点,不失时机地拓展监管领域,通过行使监督执法职能,打破部门割据,规范交易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技术市场通过查处虚假合同和利用技术合同从事欺诈等违法行为;金融市场通过查处无照和超越经营范围从事金融业务,倒买倒卖有价证券及储蓄、信贷业务中的投机倒把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房地产市场通过合同鉴证,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打击非法开发单位及中介服务机构;劳动力、人才市场通过完善职业介绍网络、吸纳富余劳动力,打击无照经营的职业介绍机构、欺骗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产权市场通过规范产权交易行为,查处产权私下交易、变相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国家、集体、个人的合法权益,先后介入了房地产、产权、技术、劳动力、人才、金融、信息等市场的管理,促进了要素市场的发展。
行业管理与政府的行政执法监督是相辅相成、不可替代的,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和国家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大市场的职能是覆盖各类市场的。我们要通过努力成为有权威的执法机关。
(作者为辽宁省工商局局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关键是维护农民利益
——安徽临泉县王营村是怎样转变的
王怀忠
作为一个农业区域的主要领导人,必须将农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指导农村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闻名全国的“上访村”王营转化的实践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王营村有1400多口人,1700多亩耕地,交通便利,本是发展经济的好地方。但这个村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因经济不发展,农民负担重,村级财务混乱,农民多次上访,由于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致使矛盾激化。王营村的问题,集中反映了目前部分农民负担过重,村级组织软弱无力,财务混乱,农民提出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现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落后,乡镇企业是个空白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很低。解决的办法是先发展经济,使农民先富裕起来。
1996年元月,阜阳市委、市政府派出由临泉县副县长李玉玺任组长,纪委、农经、信访等部门干部组成的工作组进驻王营村。
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把发展生产摆在首位。以前王营村派驻工作组也采取了发救济款,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但不能奏效。这次工作组进驻后,指出要想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必须把经济搞上去;集体经济发展了,公益事业也不用群众负担了。群众明白了这个理,感到上访没啥意思了,还是靠劳动致富好。
工作组分成三个小组,讲解党在农村中的政策,谈稳定的重要意义。对个别违纪的干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贪污挪用、挥霍集体资金构成犯罪的,移交检察院依法处理。同时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一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前几年,除了正常的负担外,王营农民还要承担棉花补贴金,各种达标升级用款,加在一起每年人均负担100元以上,大大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今年政府下决心把农民负担减下来,人均负担44元钱,占年人均收入的3.89%。二是清理村级财务,原来帐目有关部门已清理四次,但群众仍然不满。这次工作组采取清帐人员、群众代表、原干部三对照的办法,逐笔逐条进行核对,然后对有疑点的单据再进行核查。群众反映说:“这样清理还有啥话说,我们服。”三是帮助困难户、五保户解决实际问题。80多岁的五保户王氏拉着工作队员宋立德的手说:“你们没忘记我这把老骨头。”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时不好解决的,我们也把理由讲清楚,让群众心服口服。四是为群众解决用电困难问题。王营几年都不通电,我们多方筹集资金,实行“三结合”办电。在县供电局的大力支持下,只用7天时间,就为当地农民架了一条高、低压线路。供电局的同志没吃群众一口饭、喝一杯水,群众很受感动。过去工作组初进村,村民假装看不见,现在见了,老远就打招呼,拉着到屋里坐。
选举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党支部班子由党员民主选举产生,村委会班子让群众自己来选。新选的领导班子群众满意,各项工作走在前头。以前村干部外出办事,每顿饭花几百元,吃的是群众血汗钱,老百姓心疼。现在干部外出办事每顿饭只补助5元钱。
王营村结束了长达4个年头无休止的上访,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全村出现人心思“治”,人心思“富”,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新景象。今年7月份,王营村在全县第一个带头交公粮,在全市全县影响很大。农民致富的路子也清晰了,一个从种植入手,从养殖突破,以工业带动全局的蓝图已在干部群众中形成共识。亩产小麦500公斤、经济价值2000元的200亩小麦良种基地已经落实,1000亩的吨粮田已经实施,规模300亩、每亩经济价值5000元的经济作物种植规划已确定下来,千头养猪项目正在实施。
王营村由乱到治,矛盾逐步得以化解的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党的农村基层工作者,只有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加重农民负担等违背广大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的事件的发生。只有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稳定农村的形势,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作者为中共安徽阜阳市委书记)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干旱山区的脱贫致富之路
——甘肃天水市甘谷县阳屲村的调查
刘长凯
边远贫困的干旱山区如何脱贫致富是一大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市阳屲村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探索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阳屲村地处渭北干旱浅山区,海拔1750米左右,全村102户人家,451口人,年降雨量仅400毫米。长期以来,粮食亩产只有100多公斤,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自1987年以来,这个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95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元,人均产粮550公斤,成为天水市第一个干旱山区稳定解决温饱,继而致富奔小康的生态示范村。
处于干旱山区的阳屲村,既无自然优势,又无区位优势,何以使经济快速发展呢?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关键是他们走出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主要抓了如下几方面:
开发水土资源,狠抓梯田建设,改变农业基本生产条件。阳屲村干旱少雨、水缺土瘦、水土流失严重,十多年来,他们把治山治水,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放到突出位置去抓,始终按照统一规划、连片治理的要求,组织全村劳力每年兴修梯田40亩以上,昔日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已成为如今的“三保田”。村上组织群众积极实施每户以建一个集水场、开挖两口水窖、开发一处庭院经济为内容的“121”雨水集流工程,结束了一遇干旱人畜无水可吃的历史,庭院经济得到大发展。多年来,他们坚持在山顶种沙棘、沟里栽刺槐、荒地荒坡种草,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普及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地膜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间作套种的高产高效模式,不仅使原来在该村难以成熟的高产杂交玉米得到大面积种植,亩产达到千斤以上,最高的达到650公斤,而且加上党参、蚕豆等经济作物的收入,实现了高产高效的目的。去年,在有关部门的技术指导下,阳屲村种植地膜覆盖冬小麦305亩,在今年伏旱严重的情况下,亩产达到1250公斤,较露地增产42.9%。
开发农产品资源,延伸产业链,促使农产品转化增值。他们从干旱山区的实际出发,首先,把玉米、秸秆、油渣粉碎后与麸皮混合配制饲料,大力发展家庭规模养猪,使粮食、秸秆等农产品得到转化增值。目前,全村以瘦肉型猪为主的年生猪饲养量达到户均15头,人均出栏达到1头,仅此人均年收入为600元。其次,他们又充分利用养猪业发展后产生了大量猪粪的条件,及时建沼气池,以猪粪为主发酵沼气,用来照明、烧水做饭,沼液还田,既开发了农村新能源,又给土地投入了大量的有机肥,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目前,阳屲村每生产50公斤粮食的化肥投入已由1987年的16.5公斤降到了11公斤,粮食生产成本也因此大幅度降低。
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素质,变压力为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干旱山区人力资源总量过剩,但素质不高,既没有发展商品经济的意识,又不具备这方面的技能。阳屲村针对这种状况,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针对大部分群众科技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村里从1987年起开办了扫盲夜校,到1990年全村劳动力全部脱盲。结合农时农事和生产项目,村里还邀请县科委、农技、畜牧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到村里搞技术培训,动员有技术专长、有经验的本村群众给大家讲授技术要领和经验。现在,95%的养猪大户能诊治猪常见病、多发病。在种植业方面,政府有关部门承认资格的农民技术人员有7人。在抓素质提高的同时,认真抓了计划生育工作,群众的生育观得到转变,自觉地落实计划生育措施,现在已不存在计划外生育现象。阳屲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大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拓宽了生产门路,同是那些地,同是那些人,过去人们无事干,现在一年到头人人忙,村里找不到闲劳力。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天水市委书记)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正确处理内涵发展的三个关系
王延康
齐鲁石化公司经过30年的历程。期间国家投入大,企业产出多,具备了较好的基础规模和经受市场考验的经济实力。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新形势下,实现集约化经营,走内涵发展道路,必须正确把握并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正确处理生产是基础与市场为导向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要求企业既要坚持以生产为基础,又要以市场为导向。如何处理生产基础和市场导向关系?我们是在确保安全、稳定、长周期生产的基础上,做到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品结构、优化产品营销和内部考核“四个优化”。
把产品市场需求作为内部配置资源的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组织好外部原料进厂和内部物料互供。我们确定了“以销定产”的生产方针,把市场需求信息作为调整产品结构的第一信号,根据市场行情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建立了科研、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新产品开发体制,坚持不懈地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品种、新牌号,使公司产品结构更加趋于优化,也使企业生产对市场的适应性更强。
理顺产、运、销一条龙经营调度系统的管理,使营销由规范达到优化。我们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建立了产品价格决策支持系统。对国家定价产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产品价格。对价格放开的产品,充分发挥国有大企业的优势,把稳定市场作为企业定价首先考虑的原则。在产品紧俏的形势下,坚持“三先三后”(先计划内后计划外;先国家计划、中石化互供计划,后一般计划;先网点大户,后一般合同)的发货原则,保证了销售主渠道畅通。
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的关系
从企业内部讲,改革是管理的深化,管理是改革的完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实现管理科学的有效措施。
在管理中深化企业改革。为更好地发挥公司综合优势,我们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在计划、资金、产品销售、物资供应等方面加强了集中统一管理,划清了公司与生产厂、车间各层次的管理职能和职责,在改革中强化内部管理。我们抓住了三个关键点:一是基层管理;二是资金运作;三是降低成本。在市场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基层管理上狠下功夫。几年来,相继总结推广了齐鲁公司一些二级单位创造的“星级管理”、“量化考核”、“全员合同上岗”、“创免检”、“信得过”活动等行之有效的基层管理经验,对夯实企业根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作效益。对资金实行集约化管理,在管好用活上下功夫。在这方面,我们重点强化了“收”和“控”两个环节。在投资计划的安排上,坚决不搞“赤字”计划。加强对新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于经济效益不好的项目坚决卡住。
第三,细化管理措施,努力降低成本,挖潜增效。今年以来,公司面对原料涨价、产品降价而增加减利因素10亿多元的严峻形势,深入开展了“学邯钢”活动,增强了“效益在我心中,成本在我手中”的意识。1月至9月份,全公司累计完成挖潜增效额6.55亿元,经济效益在石化行业保持了领先的水平。
正确处理规模发展与发展规模的关系
集约经营的本质,体现在企业的发展上,就要求企业从追求发展规模转到规模发展上来。从60年代到80年代,齐鲁石化公司生产规模得到长足发展。进入90年代,我们及时抓住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全面建成投产,由大投入转为大产出的有利时机,确立了90年代依靠科技进步,走规模发展之路,提高经济效益的企业发展指导思想。主要抓住了三个环节:
一、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实现装置的达产达标,充分发挥现有规模能力。分公司、生产厂、车间三个层次,坚持每年组织数十个专业技术攻关组,解决了大量难题,取得良好成效。
二、发挥科技优势,加快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总体技术含量。
三、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硬件”的技术水平,实现以内涵发展为基础的经济规模发展目标。“八五”期间,齐鲁公司完成1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75个,累计增加直接效益6.6亿元,使现有规模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公司以内涵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技术改造为主体,确定了“九五”期间“七三四五”的发展目标,即投入70亿元,用三年时间,实现乙烯、炼油、化肥、氯碱四大改造,到本世纪末,年实现利税50亿元。
实行集约经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全方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国有企业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将在“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着眼实现“集约经营”目标,促进企业效益水平、管理水平跃上更高的台阶,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经理)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陕西延安地区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天然气储量33亿立方米,为陕北老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昔日荒凉的沟沟峁峁,如今已是井架林立、机声轰鸣。图为陕北志丹县双河乡吴家湾村山峁上的石油井架。 雷宁摄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怎样搞好国有企业
罗精奋
从总体上搞好国有企业,是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关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重大问题。1994年,我国纯国有企业(即不包括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混合的企业)的资产在全国企业资产总额中比重为55.6%,工业产值占34%(如加上国家控股企业的产值则占40%)。全国清产核资结果表明,1995年3月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占全社会资产总额的65%,投入的固定资产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0%,安置就业人员占城镇社会就业人员的67%,上缴国家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60%。由此可见,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仍保持着对其他经济成分的优势和主导作用。
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效益这些年不很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盈利率低,亏损严重。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亏损面高达30%以上。80年代主要原因是企业活力不足,缺乏激励机制,所以这一时期国家政策的主要趋向是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在国有工商企业中广泛推行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的自主权比过去大多了,涌现了一批效益好的企业。但多数国有企业依然困难重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当时人们感觉国有不如集体,集体不如个人和“三资”企业。有人认为,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应当从所有制的制度上找原因,这就是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人,从而导致国有企业中所有者缺位、所有权主体虚置、资产处于无人负责状态。80年代中后期就有人主张改变国有制的实现形式,推行产权改革。
对产权问题,有的认为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产权问题解决了,企业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有的则不以为然。应当说,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在理论上是清晰的,那就是国务院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但在具体操作中,的确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事实上国务院不可能对所有的国有企业逐个行使所有权。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对国有企业分头管理,分别行使一部分所有者的职权,结果完整的所有权被肢解了;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又不承担所有者的职责,也就是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没有落实下去。谁都管,谁都管不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亏损、浪费,却找不到责任者。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是很清楚的,但在实际上无人负责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长春、上海企业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所以,产权不清晰的含义,应当是指产权主体不明确,国有资产的财产责任如何落实不清楚。
有的学者从学术研究上将企业产权制度划分为三个层面的问题:即一是企业产权的性质,指产权归谁所有,属于何种所有制;二是企业所有者主体的结构,是单元化还是多元化,是自然人还是法人;三是企业产权的多种职能(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组合,是集结于一体还是分解,分解后的各种职能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从这一角度看,正确地表述明晰产权的任务应当是,确定投资主体,明确国有资产的出资者,由国有企业的出资者代表行使出资者所有权,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落实到具体机构和执行人。
我们对于产权改革的作用,期望值也不能过高,不要以为只要抓了这项改革,就“一抓即灵”。这是因为,一是多数国有企业目前处境十分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远非只抓产权改革就能将长期积累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二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随着股份制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各式各样的基金会、保险公司和银行信托部门越来越多地成为投资主体,以及这些机构的相互交叉持股(在美国机构持股占总股份的60%,日本占70%),经营权与所有权的间隔层次和间隔距离越来越拉开,致使企业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和最终所有权已无法追踪和辨认,产权关系不是更清晰了,而是日益“模糊”。我国也同样会碰到这个问题;三是在我国即使明确了投资主体和出资者代表,但他们能不能尽智竭力忠实地以所有者利益作为行为准则,将企业引向盈利,也仍然还有一个机制转变的问题。这个问题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
振兴国有企业的对策
国有企业的改革方针,中央已经讲得十分明确。笔者仅就如下三个问题,讲一点个人意见。
1.明确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谋取利润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社会主义企业不能单纯追求利润,还承担了一部分社会责任和义务,带来了一些营业外支出,一般由企业利润冲抵,由此发生的亏损称之为政策性亏损。有些企业借政策性亏损掩盖其经营的不善,而企业领导人却心安理得。因此,搞好国有企业首先要使企业领导人树立正确的盈亏观念。同时,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政策性业务,应当单独划出来。这样,就大多数国有企业特别是其中的竞争性企业来说,其经营目标应当是单一的商业目标,平等地参加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利润最大化。
2.建立国有企业新的动力机制——选拔企业经营人才,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形成职业利益风险机制。企业有好的领导班子,投入资金才能发挥实效,快速增值。
现在,我国已经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率先垂范,靠的是企业家本人高度的思想觉悟、献身精神和崇高的敬业品德,这是十分可贵的。但在社会主义现阶段中,这种要求只有少数人能够自觉地达到,对多数人来说,缺乏制度、政策和舆论上的激励和约束。我们应当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的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淘汰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者报酬收入机制、风险机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建立新的机制上,实现企业经营者队伍职业化和市场化。将经营者的经济收入、社会声望、发展前程、职业生涯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资产增值、盈利状况、生死盛衰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经营者将企业的发展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3.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
企业家的权力、责任与自我约束是相伴而生的,赋予其权力就要实行有效的监督。过去,我们注重对违法乱纪、贪污盗窃、索贿受贿、携款潜逃、腐化堕落行为进行监督,而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和渎职行为,侵犯所有者权益,造成国有财产严重浪费、侵蚀和流失不够重视。今后对后一类行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也不能姑息。要以多种形式进行监督。(作者单位: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