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鸡毛蒜皮》令人捧腹
曾在苏北江淮大地连演480场的淮剧现代戏《鸡毛蒜皮》,(江苏盐城市淮剧团创演,见上图),通过一位村民组长尤三为使孔二先生和三寡妇这两个“钉子户”早日成为“五星文明户”所引发出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喜剧故事,令人信服地塑造了尤三朴实机智、可亲可敬的艺术形象。全剧有情、有趣、有看头,深受观众的喜爱。 (冯梅)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金子·月亮·梦》发人深省
甘肃省金昌市艺术团演出的秦腔《金子·月亮·梦》(见左图,李舸摄),是一出发人深省的现代戏。贫苦农民金苟怀着发财之梦,离家别母,到矿山去淘金。几年之后,金苟发财了,灵魂却蜕变了,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宝,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敢相认。金苟毁灭了别人的梦,最终也毁掉了自己的灵魂。该剧勇于正视社会现实,通过金苟这样一个“从物质的贫困到精神的死灭”的典型,给人们留下思索和启迪。(冯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选评

  为范仲淹立像
陈泽恺
京剧《范仲淹》获“五个一工程奖”,作为编剧,我的感慨良多。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迄今已有950年了。九个多世纪以来,斯楼的兴废更不知凡几,但那高标于楼头的巨大精神丰碑《岳阳楼记》,不仅毫无圮缺,反而超越朝代更迭,历史盛衰,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那博大的仁者胸怀,深深的忧患意识,也因斯文而成为永恒。
通观史料,范仲淹的一生可谓“三不朽”,即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他为官以来治理水患创办义田等,可谓“立德”;他戍边守疆,力矫时弊,推行“庆历新政”等,可谓“立功”;他的奏对、条陈等姑且不论,仅以《岳阳楼记》的文化价值看,可谓“立言”。就大多数人来说,知有《岳阳楼记》,未必尽识范仲淹。若谓知其一生行迹著述者,则更是寥寥。这是历史的寂寞。
再读《岳阳楼记》,通篇不过476字。在如此珠玑般文字中,还要因其旧制,兼及绘事纪盛、状景拟势、寄托怀抱等。可谓言约而意丰。但是,当我们今天重读斯文时,除了感到作者才情逼人,壮怀逸飞外,又似有一种“言不尽意”之感。诸如范仲淹何故“去国怀乡”、为何“忧谗畏讥”等,文中未及,这或许是仁者的敦厚?或许是为文的含蓄?或许其另有难言之处?有感于此,使我萌生了为斯人立像的冲动。凡像之设,本为尽意,所以既要“远取诸物”,又要“近取诸身”,客观的存在与主观的体认,两者不可或缺。我为范仲淹立像,亦在仰观俯察之中触摸历史沧桑,体悟人生况味,故也每每生出“感极而悲”(《岳阳楼记》)的情感认同。
范仲淹不幸而生于古代封建社会。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对于抱有积极入世,经济致用态度的知识分子来说也真是无奈,在他们面前只有一条索道:通过“修身、齐家”的严格自律,最后跻身于“治国、平天下”的统治阶层。然而,一旦他们攀上这条索道,准备把自己“货与帝王家”,人生的悲剧就此发生。唐太宗李世民曾毫不掩饰地道破开科取士的目的:为了让“天下英雄,尽入彀中”。说白了,他开科举制度不啻设下一座牢笼,为了使天下所有的精英才雄尽都进入到他弓矢所能射及的范围内。这难道不足以使迷途的士子们警醒吗?经受封建文化所驯化的古代知识分子,自以为是“哲学王”,能“为帝王师”,幻想着有能力去“格君心之非”,所以知伴君如伴虎而不惧,涉杀身灭族之险而不顾。他们一面承认并竭力维护“君权神授”的“正统”观念,并且随时准备去“破家为国”、“杀身成仁”,另一面又力图保持自身的操守、人格去“砥砺风节”,评议朝政,弹劾权贵,甚至不辞犯龙颜、批逆鳞,以张扬理尊于势的道统精神。这就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观念上陷入二律背反的悖论,在行为上置身于临深履薄的险境。范仲淹的一生即是如此。
史载:范仲淹诞生于公元989年,卒于1052年。而京剧《范仲淹》却是从历史茧蛹中的又一次诞生,这次诞生是经过当代人的体味与沉思的孵化。对于古人,我们不能苛求,但也不能采取淘沙觅金的作法,一味寻求其闪光点,其余尽皆弃置。既然当代没有“高大全”,古代人更不可能“高大全”。写历史剧,臧否古人,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采用庸俗社会学的观点。
将历史的范仲淹化作可触摸、可感知的京剧《范仲淹》,可以使观众在审美观照中感悟历史,反观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立像尽意”依然是“实境”,而“得意忘像”才是“清境”,才是艺术的最佳境界。“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对于我,是追求,也是夙愿。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时代精神的高扬与呼唤
——评眉户现代戏《留下真情》
孙豹隐
置身于社会转型期间,面对强大的时代浪潮,人们往往会迸发形形色色的思索与追求、苦闷与尴尬、奋进与超越。艺术家如果能捕捉住这种机遇,把握准时代的主流,择取恰当的视点切入现实生活,就有可能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时代画卷,唱响激越厚重的主旋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作演出的眉户现代戏《留下真情》,通过金哥和叶子这对青年恋人迫于生计,违心地各傍富婆和富翁却又深深不愿、屡屡不能;跻身于富婆行列的刘姐为追求精神慰藉而苦苦倾心金哥,可终究不能去爱这两条经纬线,编织成一个感人肺腑的心灵故事。当代社会诸多重大课题、热点问题,如人间真情、人文精神、道德建构、人生观、价值观,无不循迹剧中主人公的心绪流程折射喷薄。
剧中的女主人公刘姐,是一个善良、自立的人物。她凭借自己的艰苦创业而率先富了起来。她的财富不仅源自辛勤劳动,而且归于公益事业。修路建校、捐资助学是她自觉的行为。她不作财富的守持,而是力求攀登更高的人生境界。为此她立志要寻觅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作自己生活的伴侣。这样,当金哥站在了面前时,她满腔的情、滚动的爱便如同开闸之水,奔泻而下。然而生活是复杂又充满矛盾的。尽管金哥有时也因为刘姐挚切的爱和巨大的支持而胸涌波澜,但他毕竟同情投意合的叶子整整相爱过8年,内心始终无法抹掉叶子的影子。在历经劫波曲折之后,刘姐由暴怒、痛恨、失望,渐渐转化为冷静、宽容、理解。经过痛苦的心理抗争,她终于懂得了金钱不能替代真正的爱情,更难以筑起理想的精神家园,毅然舍弃了小的“自我”,成全了两位恋人的婚事。刘姐精神境界的升华,是一次了不起的精神超越。在这种超越中,刘姐固然失去了那对金哥爱的企盼,但她拥有了浓浓的一份滋润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真情,获得了这对青年更多真情的回报。同时也唤回了狗子、赵大兰心中原先被冲淡被扭曲了的缕缕真情。刘姐的身上,豁透着社会转型期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沟通理解的可能与可贵,传递出这样的时代气息:中国正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我们必然走向金钱至上和人文精神泯灭、道德理想滑坡。恰恰相反,它意味着人的精神更加解放,主体意识更加确立,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理想更加先进,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更好的机遇。
一台成功的戏剧,总是体现出思想内容同艺术形式较完美的融合。《留下真情》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注重发挥地方戏曲的特点优势,另一方面锐意追求一种具有当代意识,能够展示戏曲表现当代生活的新角度。在戏剧冲突的迭构上,既充分调动传统戏曲重视情节演化的手段,又吸收和借鉴了话剧、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长处,从而使得人物内心剖白细腻,形象在灵与肉的冲突中凸现性格。作为戏曲魂的音乐唱腔,《留下真情》全剧洋溢着眉户戏的风采特色,一种流动的戏曲美滴淌在观众心田,为渲染思想内容,张扬时代精神,沟通人际心绪,传播美好旋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精艺演艺学校在京成立
一所专门从事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的学校——精艺演艺学校暨校属“好猫剧团”,近日在京成立。该校为我国第一所民办的音乐剧学校。高占祥为该校顾问,一批资深的艺术理论家、教育家、舞蹈家、音乐家亲临教学第一线。该校的成立对推动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刘强)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小信鸽”儿童文学作品电视大赛开幕
为展示当代中国儿童丰富多采、五光十色的生活世界,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小信鸽”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电视大赛于近日拉开帷幕。
此次大赛参加者为8岁至12岁儿童。获奖作品将发表在《小学生优秀作文》杂志上,其中部分作品将摄制成儿童电视文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征稿截止期为今年4月30日,全部活动将于10月底结束。
大赛是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辽宁少儿出版社与中央电视台青少部联合举办的。(晓季)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可敬可爱的母亲
——记沪剧演员陈苏萍
武璀
上海长宁沪剧团一台新戏,使上海戏剧观众十分激动。看过此戏的戏迷奔走相告:陈苏萍又演新戏了,戏好,演员好。这便是来京参加“’95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的大型沪剧《母亲的情怀》。
青年演员陈苏萍在戏中饰演一位既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母亲,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历尽坎坷、被人误解而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此剧贴近生活,演员善于细致而又深刻地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心潮起伏;善良的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使人为之泪下。
陈苏萍扮演的主人公朱玲,是仪表厂的工人,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下岗;不久,儿子生病双耳失聪;丈夫为儿积劳成疾,忧郁病故;为生活,她经人介绍到医学教授李宏达家照料家务,挑起了生活和为儿治病两副重担。由于她对教授尽心照料,又能为他研究聋哑人课题充当助手,教授渐感离不开她,终于吐露要她接替已故师母的班,作为终身伴侣的心声。平静的生活再掀波澜:家庭矛盾、社会舆论、感情纠葛,构成一幕幕动人心弦的悲喜剧。朱玲这个人物难演,陈苏萍则演得真实感人。
她为演好朱玲一角,倾注了不少心血。她感到朱玲的感情世界丰富,有戏可挖,有戏可做,但要准确地表达出来,不易。她说:朱玲和教授,无论在身份、地位、经历、年龄等各个方面,悬殊很大。如何才能演得让人可信,她煞费苦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陈苏萍凭着她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凭着她的艺术感觉和悟性,把朱玲这个既有东方女性温柔善良、宽容大度的美德和职业女性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体现得贴切而感人。
陈苏萍演戏,有个准则:表演学习话剧,唱腔继承传统。她的演唱,有个鲜明特点,富有浓烈的沪剧韵味,具有典雅深沉的艺术魅力。如《母》剧第三场,教授求婚后,她的一段极富抒情色彩的唱腔,表达她三年来受知于教授,愿意终身侍奉左右的心情,唱来委婉醇美,含蓄深沉,似山涧溪水汩汩流淌,令人回味无穷。她对唱腔常精心研究,如第七场中,朱玲面对曾经误解她的教授女儿小芳,叙述她曲折的人生经历的一大段“赋子板”,就是自己刻意组织的。整段唱60多句唱词,层层推进,形成高潮:先是缓慢深沉地唱,述说经历,沉稳中见功夫;进而略带欢快地表达遇教授脱困境后的希望,平易中见波澜;最后倾吐作为母亲应担负的重大责任时,一字一句,铿锵有力,速度渐快,几个高腔似怒涛排空,激情澎湃,震撼人心。
1979年考入上海长宁沪剧团的陈苏萍,在首次登台演出《秋海棠》中梅宝一角,便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受到沪剧界前辈和观众的关注。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杨飞飞等,都给予鼓励,寄予厚望。丁是娥夸她:表演有潜力;石筱英赞她:是棵不可多得的好苗。石在临终前,特意收她为徒。自幼喜爱沪剧的陈苏萍更是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吸取他们的精华。因此,在她的演唱中,你可领略到丁(是娥)派华丽秀美的色彩、石(筱英)派甜糯委婉的特色,又有杨(飞飞)派沉稳醇厚的韵味,她进剧团以来的十多年中,年年有新戏,戏戏是主角。曾主演过《大雷雨》、《蝴蝶夫人》等沪剧中期传统戏;更多的是一大批由她独立创造角色的新戏,为热爱她的观众奉献出闪烁光彩的一系列女性形象,赢得了一代沪剧观众的心。(附图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张今标拍摄《苏武牧羊》
张今标,这位年已知天命的国家一级导演,在拍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刘少奇的四十四天》、《解放云南》等作品后,今天又将目光对准了一位被炎黄子孙代代传诵的人杰——苏武。苏武为着和平使命被羁异邦十九年,不为富贵所动,不为威武所屈,九死一生,终于感化匈奴部众完成了匈汉和睦的使命。对于这样一位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民族英雄的故事,张今标无意去戏说,而是要以凝重、激越、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传达出表现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正气的文化内涵。
该剧由申铁民、陈欲航、袁兴洲编剧。许还山饰苏武,刘文治饰佐伊,侯永生、朱琳饰单于、单于母,高兰村饰李陵。这部二十五集的连续剧由北京电视台和黑龙江影视中心联合拍摄。(向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英雄壮举的重塑伟大灵魂的再现
《张鸣岐》向我们走来
1994年7月13日,102国道上。
雨幕中,一辆吉普车疾驰如飞。
正在省城开会的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接到市里急电,在特大洪峰袭来之前,连夜赶赴锦州抢险抗洪第一线。于是,就从这一刻,他走向了大凌河,走向了生命的辉煌,走进了千千万万素昧平生的人们心中……
电视剧《张鸣岐》通过张鸣岐在锦州工作的七个月里发生的种种真实的故事,使人们触摸到一个90年代共产党人的灵魂世界。
英年早逝,壮烈捐躯,为本剧主人公添上英雄的色彩。但这不是本剧编导关注的重点,而是以凝重、朴实、自然、激情的笔触着意开拓挖掘他丰富伟大的内心世界。本剧没有像常见的同类电视剧那样刻意营造编织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有意避开易出戏剧效果的外部动作,以一种诗意的激情贯串全剧,形成一种时空交错的网式结构方式,力图在有限的叙述时间里,容纳更为宽广的生活内容,努力凸现一个鲜活而伟大的人民公仆的形象。
该剧由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锦州电视台、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国华艺音像实业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编剧白雪生,导演赵天麟、嵇建、韩小磊,主演王玉孝。(附图片)
(图为张鸣岐(王玉孝饰)在市委班子上约法三章。)(雅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北京市首届“金菊花”奖揭晓
北京市首届舞台艺术“金菊花”奖近日揭晓。话剧《阮玲玉》、曲剧《烟壶》、杂技《中华杂技》、话剧《天之骄子》、京剧《黄荆树》获此殊荣。27名主创人员也获得表彰。
“金菊花”奖是北京市舞台艺术政府奖,旨在鼓励首都文艺舞台出人出戏,不断繁荣发展。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文一)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文艺短论

  迎合与引导
艾斐
文坛上,风来风去、潮起潮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然而,同样是在这“风”、“潮”起落之中,有的作家、艺术家创作出了清新刚健、独具魅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好作品,而另外一些作家、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却为什么会是低俗平庸、令人颓丧的“多余的艺术品”呢?
个中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则是由于创作主体在“风”、“潮”起落之中没有处理好“迎合”与“引导”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迎合”,是指创作主体缺乏正确的思想导向和刚健的美学追求,只一味地甚至是消极地迎合某些与时代精神相悖、与生活主流相违、与艺术规律和文明本质相逆忤的文艺风潮,只一味地甚至是消极地迎合低层次文化消费群落的某些不正当、不淳雅的精神需求。而这里所说的“引导”,则是指作家、艺术家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行创作,赋予作品以积极的社会意义、思想内涵和美学品位,并用以感化、诱掖和提高读者与观众,培养其审美能力,升华其思想情操,提高其认识水平,纯化和丰富其精神境界,有效地达到积极引导读者和观众在文化消费和艺术审美过程中不断地走向文明与高尚的目的。
迎合与引导,既是有联系的,又是有区别的。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迎合,但我们却必须积极地提倡引导,在迎合中引导,在引导中迎合。用积极的、有“度”的迎合,为积极的、有效的引导奠立基础;以积极的、有效的引导,使积极的、有“度”的迎合发生飞跃。在这个过程中,以任何方式进行消极、失度的迎合,都始终是我们所必须予以坚决摒弃的。因为文艺创作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明创造,是一项培养人和提高人的精神产业,是以构建人的心灵和推动社会进步、唤醒人的良知和促进事业发展、激发人的力量和编织理想花环为己任的系统工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创作实践中就必须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强烈的责任心处理好迎合与引导的关系。读者要什么是一个问题,作家给什么是另一个问题。在正常情况下,这两个问题是一致的,也应当一致。但它也确实有不完全一致或完全不一致的时候。一些文艺作品自身的美学品位与其市场销量之所以常常出现二律背反现象,其原因就在这里。
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情趣是多种多样的,读者群和观众群也是处于不同的思想层次和美学层次上的。这就使“迎合”必须讲前提、讲条件、讲标准、讲原则,这也就使“引导”天然地成为了文艺的永恒使命与任务。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迎合,都只能是对积极的和具有刚健、淳雅的艺术趣味与美学追求的读者群和观众群而言的。至于“引导”,那则是永远都会适用于和泽惠于所有处于不同层次的读者与观众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暂时还处于低层次或较低层次的读者和观众来说,积极的引导就更是雪中送炭了。
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们,一定要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创作实践中高度自觉地予以鲜明而突出的体现。真正把迎合融化在积极的引导之中;切实用积极的引导,能动而有效地迎合广大读者与观众。(作者单位:山西省社科联)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创造新辉煌迈向新世纪
——为战士杂技团百次出访纪念而作
高占祥
四年前被中央军委授予“艺坛楷模”荣誉称号的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自1956年首次出国访演至今的40年中,先后出国访演或参加国际比赛活动达105次,平均每年2.5次,是国内文艺团体出访次数最多的单位之一。他们的足迹踏遍地球上五大洲四大洋的53个国家和地区。他们走到哪里,就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哪里,就把友谊的种籽播撒到哪里。他们的精湛表演使许多外国朋友领略到中国杂技艺术家的风采。他们的访演,为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艺术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战士杂技团坚持党的文艺路线和“二为”服务方向,坚持“信念、团结、纪律、拚搏、创新”十字建团方针。几十年来的实践表明:他们是一个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出色杂技团。即使在国际风云变幻、环境十分复杂的特殊情况下,他们仍然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他们经常教育演职员工用正确的观点和革命人生观,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以及各种错误观点的影响。105次进出国门,他们总是肩负人民的重托而去,满载荣誉而归。几十年来,百余次的进出,没有一人违犯外事纪律,没有发生一件有损国格和人格的事情,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拚搏和创新,是战士杂技团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特点和特色。早在五六十年代,该团首创首演的《双爬杆》、《双蹬技》、《钢丝舞剑》等一批创新节目就曾经轰动京城。之后在全军或全国调演中,战士杂技团的节目屡获大奖,先后有95个节目和316人次分别获编、导、演、创新、音乐、舞美和道具奖。进入80年代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该团频频参加各类国际杂技大赛。近十年来,他们有9个节目,先后荣获各级各类世界大赛金奖13枚。正如一位行家所说,他们几乎拿到了世界所有各大赛场的奖杯,为我们伟大祖国争了光。1995年他们又有2个节目分别在巴黎、瑞典和摩纳哥连获3项世界金奖。有3个节目在第四届全国杂技大赛中获金奖。
“上攀艺术高峰,下为基层服务”是该团一贯坚持的服务宗旨。几十年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新一代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以及许多外国元首和社会名流都看过该团的演出,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为兵服务上,不论是在和平环境中的军营,还是战争环境的前沿阵地,不论是崇山峻岭的边防哨所,还是海南的万山群岛,哪里有战士,哪里就有战士杂技团的演出。他们曾在法卡山上为战士们表演获世界金奖的节目《钻地圈》,当演员们表演高钻五圈的精彩技艺时,战士们高兴得拍红了手。在塔山英雄团慰问演出时,官兵们看完演出后,用“中华风骨,战士本色”来赞美演职员。在悬崖峭壁的北尖岛上,8岁的杂技小童星唐彬彬,带着获世界金奖的钻桶节目为守岛战士作精彩表演。一个守岛达6年之久的连长拉着小演员的手感慨万千,久久舍不得让演员离去。去年6月,正当湖北军民奋力抗洪抢险时,该团赴湖北慰问演出队毅然奔赴灾区进行赈灾义演,并带头捐款。几天下来,捐赠达到数万元,为灾区人民献上了一份爱心。据不完全统计,40年来,该团下部队演出5000余场,观众达1000多万人次。
一位老艺术家对战士杂技团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战士杂技团以几代人的努力,创造了近半个世纪的辉煌。”是的,他们是军人,是艺术家,又是中外友谊的使者,他们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己的艺术青春,不仅创造了光辉业绩,而且为发展我国的杂技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因而成为我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现代戏研究会召开年会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日前在京召开第12届年会。这届年会主要研究近年现代戏创作和演出的新成果、新经验,推动会员团体加强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剧院(团)要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编演优秀的现代戏,还要反复加工、精益求精,推出新的现代戏精品来;研究院(所)要出理论成果,以指导创作实践。(文一)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情真意切唱“回归”
深圳市粤剧团创作的现代粤剧《情系中英街》,(见右图)以深圳特区沙头角镇一条特殊小街——“中英街”为背景,通过小街两边几个人物的悲欢离合,抒发了浓烈的乡情、亲情和爱国之情。她告诉人们:殖民主义者强行竖下的界碑,纵然阻隔了“中英街”两边居民的自由往来,但永远隔不断他们的同根之情。该剧以优美抒情的粤剧唱腔和浓烈的南国风情为首都舞台增添几许春色。(南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