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唯留遗愿祝统一
——朱学范老人最后的日子
本报记者朱冬菊陈斌华
“百里台湾海峡竟难逾越,亲人半生不能往来,心盼碎、眼望穿。”为中国革命、建设与和平统一事业奋斗了一生的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朱学范,1月7日,溘然长逝。
噩耗传来,与朱学范相知相交了数十年的易礼容老人满面清泪,仰天长叹:“忧容谢世”,“何太不幸!”
的确,朱学范老人是带着未及亲历海峡两岸统一的深深憾意离开这片他所热爱的故土的。老人的长子朱培根说,“父亲患病卧床数年,使他萦怀梦念的是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这是父亲生前最大的愿望,也是父亲临终唯一的遗愿。”
追求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平、统一,朱学范老人为此贡献了数十个春秋,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许多民革的同志不禁想起老人在病重期间的嘱咐: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教,希望大家要恪遵先生的这一遗教,共同努力,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作为民革创始人之一,作为孙中山先生事业的忠诚继承者,他数十年如一日,为和平统一事业殚精竭虑。70年代末期,复出工作不久的他深深感到:台湾和大陆的骨肉同胞,因人为的原因虽隔海相望,却音讯难通,多少亲人在思念中送走了青春,熬白了华发,这是海峡两岸同胞的不幸,也是中华民族的不幸。他呼吁:海峡两岸要携起手来,尽快改变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1987年,他又向海峡彼岸发出呼唤:寄希望于台湾的老一辈老马识途,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寄希望于台湾年轻一代了解自己父辈爱国家爱民族的创业维艰,在振兴中华的史页上续写新的光辉篇章;寄希望于海外炎黄子孙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实现祖国统一事业中发挥桥梁作用;寄希望于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早日作出明智抉择。1989年,他再次呼吁,希望在台湾的国民党人真正继承孙中山先生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遗愿,以民族利益为重,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以告慰于先辈,造福于子孙后代。
陆象贤先生是朱学范老人60多年的老同事,他说,作为新中国首任邮电部部长,朱老生前积极倡导两岸直接通邮,以逐步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并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1980年元旦,朱学范老人通过广播向台湾同胞发表讲话,呼吁通邮:“三十多年来,骨肉亲友不能团圆,信函问讯无处通达,这些完全违反世道人情的事情,该多么令人痛心!”1981年,他再次呼吁“为什么要让两岸同胞的一封平安家信绕半个地球呢?”并提出“每周互发‘亲人邮袋’一次,由香港邮局转发,交换邮局暂定北京、台北”的具体建议。
所幸的是,老人的努力没有白费。现在,大陆可通过香港与台湾进行电话联系,台湾寄出的信件可直达北京和上海。随着病情的加重,老人企盼两岸统一的心情日益强烈。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老人不顾重病在身,一次次地参加会议,一篇篇地撰写文章,一遍遍地嘱咐民革的同志,就和平统一祖国发表意见和建议,呼吁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为促进两岸统一作贡献。
当病榻上的老人闻听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猖獗时,激愤不已。他严正指出,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独”是违背历史事实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大中国人民意愿的,其阴谋是不会得逞的。
为祖国和平统一奔波操劳了一生的朱学范老人走了,但他那“已卜余年见太平”祷祝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遗愿,却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炎黄子孙为实现祖国的统一、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本报有删节)


第2版(要闻)
专栏:

  朱学范同志生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工会著名领导人朱学范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6年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朱学范同志1905年6月生于浙江嘉善县(今上海市金山县),早年就读于上海圣芳济书院,上海法学院毕业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1924年进入上海邮政局。1927年后任上海邮务工会执行委员,全国邮务总工会常务委员。1932年任上海市总工会主席,1935年起任中国劳动协会常务理事、理事长,参加第二十届至二十六届国际劳工大会,任国际劳动局理事、国际工会联合会理事、世界工会联合会副主席。1948年到解放区参加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朱学范同志历任邮电部部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代表、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副主席、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第六、七、八、九届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理事长,中国医学基金会主席,中国国际工合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朱学范同志是中国劳工运动的领袖之一,知名的工会活动家。他自1925年起即投身劳工运动,先后参加了爱国反帝的五卅运动、上海邮局的罢工斗争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战期间,他组织邮工救护队,深入火线抢救伤员。在1937年“八·一三”上海淞沪保卫战中,他率领上海工人武装别动队参加抗战。
1935年中国劳动协会成立。朱学范同志作为劳协领导人之一,在组织劳工群众进行合法斗争的同时,与协会内部代表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工贼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在斗争实践中,他不断探求中国劳工运动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特别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给他以深刻的启示,从而自觉自愿地接近中国共产党。1936年朱学范同志利用出席第二十届国际劳动大会机会,转道苏联秘密会见了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李立三同志,就团结工人、联合抗日问题达成口头协议。1938年他和陕甘宁边区工会代表廖似光、刘群仙等在武汉发起筹备中国工人抗敌总会。1939年朱学范同志当选为中国劳动协会理事长后,在重庆拜会周恩来同志,就劳协与边区工会公开合作并共同开展国际活动等问题交换意见,奠定了国民党统治区工会同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会团结抗日的初步基础。朱学范同志领导的劳动协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极开展活动。他曾多次代表中国劳动协会参加国际劳工会议,在国际劳工组织中享有声誉。他利用参加会议的机会,深刻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暴行,呼吁世界各国工人支援中国工人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朱学范同志经过反复斗争,克服重重困难,促成了有解放区职工联合会筹备会主任邓发参加的中国工会统一代表团,参加世界工会代表大会。1947年底,朱学范与刘宁一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工联执行局会议,之后他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拥护消灭蒋政权的民主革命,拥护废除封建制的土地改革。1948年初,由刘宁一同志陪同,朱学范同志自伦敦来到东北解放区,从此彻底站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行列中。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对朱学范同志的革命行动给予高度评价,致电“表示热烈欢迎”。在解放区,朱学范同志立即投入到火热的中国工人阶级的解放运动中。他代表中国劳动协会参加了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总工会副主席兼国统区工作委员会主任。朱学范同志为中国工会的团结和统一,为中国工会走向世界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朱学范同志是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领导人。在抗日战争中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友好交往,接受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6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在重庆制造校场口事件,朱学范同志组织劳协进步分子保护会场,与国民党特务进行斗争。不久,国民党当局又封闭劳协工人福利社,逮捕该社负责人及员工。在特务横行的黑暗年代,朱学范同志没有惧怕,没有后退,而是更勇敢地前进。他与劳协的进步分子发表了“主张民主,反对内战”的二十三条主张,毅然拒绝出席伪国大。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朱学范同志出走香港,以图更好地进行民主斗争。国民党特务在香港制造车祸,企图置他于死地。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和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激励他坚定地转入人民革命阵营,在共产党领导下去战斗,去迎接新胜利。
1947年底,朱学范同志多方工作,积极协助李济深、何香凝、冯玉祥联合国民党中的爱国民主力量,努力实现国民党民主派的联合,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号召之后,他又为民革响应号召,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反对中间路线,做了许多工作。此后,朱学范同志一直担任民革中央的主要领导,为民革的发展和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朱学范同志担任民革中央主席后,他以更大的干劲,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他与民革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殚精竭虑,带领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努力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学范同志是建国后首任邮电部长,为创建新中国邮电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早年从事邮务工作,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担任邮电部长的十几年间,经常深入基层第一线,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与职工一起参加劳动,受到刘少奇同志的表扬。他为中国邮电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他虽然离开了邮电工作岗位,仍然非常关心我国的邮电事业。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他不顾古稀高龄,多次亲自进行实地调查,就实现沿海城市邮电通讯现代化问题,尽快改变我国邮电落后面貌,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朱学范同志始终关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他多次在国内外发表文章和谈话,呼吁两岸“三通”,呼吁和平统一。他说“三通是和平统一的先声”“骨肉亲友不能团圆,信函问讯无处通达,这些完全违反世道人情的事情,该多么令人痛心!”他为推动海峡两岸“三通”的早日实现,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同在台湾和国外的老朋友、老同事积极联系,互叙友情,鼓励他们为促进祖国统一贡献力量。他多次呼吁台湾国民党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放弃反共拒和与“三不”政策,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建议做出积极的响应。
朱学范同志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亲密战友。他几十年如一日,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在多次遭受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的迫害下,朱学范同志毫不畏惧,坚持斗争,表现了可贵的革命气节。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身陷囹圄达七年之久,始终没有动摇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朱学范同志崇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共老一辈领导人,始终怀念他们对自己的关怀和教育。他坚决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他同中共许多领导同志保持深厚的友谊和亲密合作的关系。
朱学范同志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努力奋斗的一生。他秉性忠厚,识大体,顾大局,作风民主,平易近人。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朴素。他善于团结各方面人士,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朱学范同志的爱国情操、高尚品德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贡献,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附图片)
上图 1956年4月25日,朱学范(左四)陪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全国邮电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代表。
中图 1945年10月,朱学范(左三)与陈铁夫、邓发、郑锡恩、彭今友(左起)在巴黎世界工会大会会场外留影。
下图 1987年12月,朱学范(左七)在民革中央六届二中全会当选主席。 (新华社发)


第2版(要闻)
专栏:

  六十载风云犹记千百年英烈永存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落成
本报桂林1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杨维成、龙松林、本报记者罗昌爱报道: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今天在广西兴安县举行落成典礼,当年参加过那场战役的红军老战士为碑园揭幕。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国务委员李贵鲜,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赵富林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并瞻仰了烈士群雕、烈士纪念碑和陈列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纪念碑园的落成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战役中壮烈牺牲的数万名革命先烈表示沉痛的哀悼,向为中国革命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军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役。1934年10月,红军经过苦战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开始察觉红军西进意图,极为恐慌,急调40万大军,分成三路,前堵后追,企图消灭红军于湘江东岸。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红军指战员以无比英勇的献身精神,同优势敌军重兵展开殊死拚搏,经过7天浴血奋战,终于突破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保护中央和军委领导机关安全渡过湘江。
迟浩田说,湘江战役已经过去60年了。我们今天缅怀革命先烈的业绩,最重要的就是要继承发扬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们党和军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永远是我们极为宝贵的财富,是促进我们事业发展的巨大力量。我们要像老红军那样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要像他们那样胸怀全局,顾全大局;要像他们那样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革命先烈们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一定要不负先烈们的期望,永远铭记前辈的光辉业绩,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发扬前辈的革命精神,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沿着邓小平同志指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新的长征。


第2版(要闻)
专栏:

  王克在全军农副业生产工作会议上提出
发展农副生产减轻国家负担
新华社兰州1月19日电(记者张东波、蔡晖)“动员全军部队,向农副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下决心把农副业生产搞上去,把自补能力搞上去,为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服务”,这是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王克今天在全军农副业生产工作会议上强调的。
据悉,近几年来,全军部队认真贯彻军委、总部指示,努力发展农副业生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自补能力明显增强。去年全军生产粮食6.6亿公斤,肉鱼禽蛋2.15亿公斤、蔬菜6.1亿公斤,总收益比上年增长20%。
经中央军委批准,全军农副业生产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近几年来,兰州军区在艰苦环境中大力开展农副业生产,肉菜自给率显著提高,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最近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后,给予充分肯定,并为表现兰州军区积极发展农副业生产的电视片题写了片名:“新南泥湾工程纪实”。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听取了兰州军区开展农副业生产的经验介绍,观摩了驻河西走廊部队生产、生活情况,研究了全军农副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全军农副业生产的总体目标。
王克在讲话中指出,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是服从国家建设大局、减轻国家负担的实际行动,是改善部队生活、增强部队凝聚力最现实的办法。全军部队要充分认识搞好农副业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抓生产、保生活、促进部队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群策群力,艰苦奋斗,努力实现3年内全军部队80%的连队肉菜自给率达到70%的总体目标。
王克要求全军各级领导一定要按照军委主席江泽民的嘱托,以寝食不安和夜以继日的工作姿态,坚决把农副业生产搞上去。


第2版(要闻)
专栏:

  事故造成北京西部城区较大范围停电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据北京供电局有关人员介绍,今天下午5点18分,因一辆吊车碰坏了石景山发电厂通往西八里庄变电站22万伏高压输电线路,造成首钢至前门一带较大范围停电,一线地铁也因停电一度停运。经北京电力部门紧急抢修,到下午6点35分开始恢复供电。造成这次事故的具体原因,有关部门正在调查中。


第2版(要闻)
专栏:

  温家宝在同青年科学家座谈时指出
要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本报北京1月19日电记者温红彦报道:1995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评选今日揭晓。数学所席南华、物理所王云平、昆明植物所邱明华等40位扎根国土、对科学事业执著追求、无私奉献而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的青年学者,获此殊荣。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祝贺获奖青年科学家时,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座谈。
温家宝、宋健在听取了青年科学家的汇报后,对他们作出的成就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温家宝强调,作为跨世纪的优秀人才,青年科学家的成长,需要自身的勤奋努力,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关心。我们的青年科学家扎根国土,默默耕耘,在艰苦的条件下作出了出色的成绩,既继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新一代科学家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培养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作为科技兴国的一项战略任务,老一代科学家要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他要求,各级科研部门要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要敢于把重大科研项目交给青年科学家,给他们压担子,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要大胆提拔使用。要完善青年科学基金制度,逐步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资助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的比重,鼓励青年科学家积极参加科技攻关、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要为青年科学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方便条件,形成有利于青年科学家成长的科学民主气氛。要做好对青年科学家的成果奖励、职称晋升工作,职称评定主要看成绩看贡献,不受年龄限制,不搞论资排辈。同时,还要为青年科学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逐步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并鼓励和吸引出国学习的青年科学家回国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
宋健说,青年科学家是我国科技事业的未来,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希望。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今天,处在各学科前沿领域的中青年科学家任重而道远。他希望通过青年科学家的努力,使我国在基础科学、在高技术等领域能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第2版(要闻)
专栏:

  吴邦国致信全国邮电管理局长会议强调
集中资金加快发展通信基础设施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记者楚保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日前在给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邮电管理局长会议的贺信中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继续将通信等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强调要集中资金,加快发展,在今后15年内必须取得明显进展。
吴邦国说,邮电通信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本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邮电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邮电通信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通信网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邦国指出,邮电部提出的发展目标,是符合我国实现第二次战略目标总体要求的。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邮电通信网是国家通信发展的基础,邮电部要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行业管理职责,努力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用户的权益,搞好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要立足国际先进水平,加快科技进步,支持国内通信制造产业的发展。
邮电部有关负责人在会上宣读了邮电部对广东省邮电管理局的嘉奖令。嘉奖令中说,1995年,广东省邮电管理局胜利实现了全省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1000万门,邮电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双双突破200亿元的“122”目标,为促进社会进步,繁荣地方经济,方便人民生活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邮电部部长吴基传作了大会的总结发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