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茅草街镇的变迁
本报记者吴兴华
从洞庭湖北岸的南县县城出发,南行40多公里,一座气势恢宏、热闹繁华的滨湖城镇便呈现在眼前:风格各异的新楼房鳞次栉比,电视差转台的接收、发射塔高耸入云,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街道上和商店里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满载粮食、生猪等物资的过往汽车川流不息。依镇而流的淞澧洪道和沱江水面上,大小船只来往如梭,不断传来离靠岸船只发出的雄浑的汽笛声。这就是南县茅草街镇。
茅草街镇,地处洞庭湖北滨,是沅水、淞澧洪道、淞滋河、沱江等七水汇合处。从这里,可以北上华容、岳阳,东抵长江,南下益阳、长沙,西达汉寿、常德。
当地的老人告诉记者,最初的茅草街,人烟稀少,渡口两旁全是茅草棚,“茅草”街的名字由此而来。到1987年,这里才6000人,其中大部分还是农业人口。所谓的街,就是低矮房屋夹着的河堤。街道狭窄,坑坑洼洼,雨天一街泥,晴天满天灰。当年流传着一首顺口溜:“要过茅草街,(得有)碰不坏的车,勇敢的司机,不怕死的旅客。”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城镇基础设施,连自来水也没有,居民喝的是浑黄的井水。全镇8口井,居民每天要排队挑水。
镇党委书记钟永福告诉记者,是改革开放使茅草街张开了腾飞的翅膀。改革开放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商品集散地,过往车辆、船只剧增,经商办企业的人蜂拥而至,每天的流动人口上万。昔日平静的茅草街沸腾起来了!面对改革开放给茅草街带来的难得的发展机遇,镇党委、镇政府围绕洞庭湖区盛产的粮食、棉花、芦苇、生猪、家禽、蛋品等的储运、加工、销售和外来工业品的运、销,办起了针织厂、钙塑厂、包装有限公司等镇办企业34家。去年,全镇工农业产值达2亿多元,创税利2000多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收的1/4。沿河新建码头28个,仓储区有各类仓库25个,堆仓面积14万平方米,吞吐着八百里洞庭和山南海北的物资,年货物吞吐量达350万吨,成为湖南省的八大港口之一。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建的日产3000吨净水的自来水厂,使居民喝上了清澈、卫生的自来水;11万伏的变电站,解决了镇里的用电难题;新修的宽30米、长1000米的沱江路,从渡口往北的迎宾路,以及沱江路两旁建起的新区,改变了茅草街镇的旧模样;邮电大楼拔地而起,已开通的3000门程控电话,把滨湖小镇和国内外紧密连结在一起!规模宏大的拥有500个摊位的商业城和有980个摊位的集贸市场,为天南地北的经营者提供了用武之地;新建的轮运码头迎送着来自天南地北的宾客。几年间,城区面积由原来的0.75平方公里扩大到2.44平方公里,扩大了3倍多。昔日的“茅草街”不见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滨湖新镇。今日的茅草街镇,有常住人口19500人,每天流动人口达15000多人。
茅草街镇,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洞庭湖滨,展示着洞庭湖区灿烂辉煌的前景!
(附图片)
题图:今日茅草街镇。
上图:改革开放初期的茅草街镇。
右图:解放初期的茅草街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发展动力来自群众
——山西省洪洞县委书记黄登高一席谈
本报记者马小宁
黄登高,大专文化程度,在基层摸爬滚打了20个年头,曾任浮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现任中共洪洞县委书记。
要说当干部的感受,那话头就长了,可以说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但有一条要记清,不管你官当到哪一级,都必须固守“兴一方经济、活一方文化、乐一方民众”的为官思想,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
这几年洪洞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逐年递增。快速的发展,使我们县里的领导充分认识到发展的潜力在群众之中,发展的动力也来自群众。作为人民的公仆,只有从“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角度出发,才可能带领群众共同富裕。
走群众路线,做起来并不容易,它需要领导干部放下架子,不畏辛苦,时时与群众打成一片。1993年汛期,纵贯全县南北的汾河暴涨,淹没了两岸数百座村落农舍,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为了制定出治理汾河的良策,我们县上主要领导在河岸徒步走了两个来回,行程百余华里,走访了110个农户2400人次,详细了解了群众的愿望与呼声,最后制定出打坝砌石,治理汾河的方案。经过全县干部群众3年的艰苦鏖战,现已筑坝13.3公里,造地2万亩,开发滩涂6.1万亩。短短的时间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既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又唤起了群众对党的干部的拥戴和信赖。
不管办啥事情,干什么工作,如果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没有厚实的群众基础,都将一事无成。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我们制定了包片包点责任制,我和县上领导每人包一个乡(镇),联系一家企业,规定每年下乡调查研究的时间都不得少于150天。这些年,全县铺开的治汾打坝,乡乡通油路,“卫星城镇”建设等规模较大的项目,都是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艰苦奋战中屡屡告捷的。
“人心齐,泰山移”,正因为我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才使得洪洞各项事业得以蓬勃地发展起来。(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日庄的“太阳”笑了
本报记者宋学春
“现在好了,我们的教室不怕漏雨了”,“上课不用再点蜡烛了”,“我们还有了实验室、图书室、音体美器械呢”……这是6月底,记者在青岛莱西市日庄镇“青岛共青希望小学”采访时,孩子们向记者表达的心情。那种高兴快乐的样子,也感动了记者。
远远地,“众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字标语和飘扬的国旗便映入眼帘。崭新的校园院墙,整齐干净的校园,米黄色的墙壁、海蓝色的墙裙和宽敞明亮的大窗户,还有那飞向田野的朗朗读书声、欢乐的歌声,这就是“青岛共青希望小学”了。
日庄镇位于青岛市的大沽河边,65个村的村民沿河而住,土地肥沃,粮丰树茂。1958年为了修“产芝水库”以解决青岛用水难问题,32个村的2万多村民响应政府的号召举家搬迁,绝大多数迁到水库边的丘陵地带住下,生活环境差,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也受到了影响。就拿到希望小学上学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来自20个村庄的7所学校。“原来那些学校,几乎都是50、60年代盖的,早已经是破破烂烂。冬天,后窗用砖堵,前窗贴塑料布;夏天,窗进雨、房漏雨,教室外面停了雨,里面还在滴雨水”,“老师的讲桌三条腿,学生的课桌也是三条腿,怎么办?只好两张桌子靠在一起用”,“经济条件差,校舍改善不了,教学质量谈不上,辍学孩子不断”……孩子们讲他们的过去,老师们讲他们的过去,学生家长也讲他们儿、孙两代上学的过去。记者曾参观过尚未拆掉的河北夼村两处小学教室,低矮昏暗,墙脱皮,顶漏天,无门无院。
希望小学的校长周天文,在库区移民村教学18年,他激动地向记者讲述了希望小学奠基和开学时的情景。1994年10月22日,学校开工奠基,库区群众听说后扶老携幼纷纷赶来参加,有的倾村出动。他们深知这所要建的学校,是用青岛市共青团员们的爱心筑成的,从今以后孩子们能有一所像样的学校了。今年4月1日开学,400名学生、600名家长,又是搬桌椅板凳,又是绿化校园,仅用一天时间就搬完桌椅板凳,植完校园内外的树,平整好操场,第二天就可以上课了。在车格庄村、在河北夼村,记者同七八位村民谈希望小学、谈希望工程。“为学校干点活值得。这么好的一所学校,是我们多年来做梦都想的事,还是我们后代有福啊。”他们对记者这样说。
日庄镇的党委书记于仁龙长期从事乡镇工作,去年初调来日庄镇。他说,共青希望小学的建立,不仅仅解决上学难、改变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问题,还有一个主要问题,那就是解决了干群之间存在的矛盾。从去年秋季开始,全库区的粮食任务、提留在短时间内全部收齐了,这是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大问题。希望工程对库区的干部群众进行了一次深刻教育,同时,他们将投资600万元建设库区水利工程,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说到底,是希望工程为我们开通了经济发展之路。”于仁龙说得实在。
离开共青希望小学多日,但孩子们谈起他们搬进新校时的那种高兴劲儿,却使记者难以忘记。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女书记孟秀勤
本报记者赵兴林
两年前,共和国的同龄人孟秀勤挑起了密云县委书记的担子,成为京郊八县唯一的女县委书记。
地处燕山南麓的密云县,境内80%以上是山区。当年修建密云水库占用耕地22万亩、动迁人口5万,库区周边不能有带污染的工业,即使农业、林果生产,也严禁施用化肥、喷撒农药。保护水资源与富裕农民,成为一对特殊矛盾。由于这个特殊的矛盾,密云经济发展速度在京郊各县相对较慢。
燕山水土养育了孟秀勤好强、争胜的性格;长期扎根山区,铸就了她不甘人后的精神。面对种种困难,她决心以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同全县干部、群众一起把密云的各项工作干好。
孟秀琴带领县委一班人,解决库区移民安置遗留问题,主持制订和完善了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租赁延期30至50年不变的长远规划。1994年7月12日,北部山区一场特大暴雨,使密云水库的水位上升4米,库区4万多亩农田、果园、鱼池被淹没,十几个村庄被水围困,50多条道路交通中断,受灾群众达3.5万人。水位骤然超过警戒线,拦洪坝能否承受巨大压力?从县领导到普通百姓都心急如焚,要求泄洪放水呼声一时间颇为强烈。关键时刻,孟秀勤和县长张连印明确提出服从大局保水,为京城百姓保持住了丰满的库容。
保水、富民,密云县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孟秀勤又带领县委一班人抓紧落实治水必养山,养山必绿化这一根本。
在密云,孟秀勤登门求教高级林业工程师(现任副县长)王升光、多次深入山场和山村考察被传为美谈。1993年严冬的一个早晨,上任不久的孟秀勤登门造访。“老王,您来密云工作28年,熟悉密云的山山水水,保护密云水资源该从哪儿抓起?”王升光顿时感到心里热乎乎的。他将多年呕心沥血设计的环湖37万亩经济林开发蓝图全盘托出。这与孟秀勤的想法不谋而合。
这样,一个发展规划列入县委议事日程:建设8个万亩果品基地、18个千亩果园。如今,600亩苗圃已付诸实施。我们来到孟秀勤抓点的查子沟高处远眺,长约7.5公里的查子沟山坡沟坎满目青翠,其中今春新植果树达2700多亩。
查子沟能有今天,老乡们由衷地称赞孟书记。是她,帮助解决了打深井,让甘甜的水流入百姓家中、山岗田间;在她关怀下,村党支部积极带领群众进行小流域治理,修通公路,建设新校舍。更令人赞叹的是,孟秀勤每次进村都足登胶鞋,自带干粮……精诚所至,一些老乡把准备盖房、娶媳妇、聘姑娘要花的钱,投入林业生产。
而今,孟秀勤在思考着如何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信任,挑好保水、富民两副重担,坚持“在发展中保水,在保水中发展”,不断研究水资源开发的新课题。
(附图片)
下图:孟秀勤(右二)在田间调查研究。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都市一瞥

  大连新添音乐广场
本报记者张书政
秋日的大连,天清气爽。你若在清晨黄昏或工余饭后,来到大连中山区的中山广场,你定会放慢脚步,静心欣赏起广场上的美妙乐声和轻柔舞姿来。
就在不久前的中秋月明之夜,这里举行了隆重的音乐广场落成典礼,庆祝中山广场改建成为音乐广场。月光如水,歌声如潮,在可容纳2万多人的广场上,一支庞大的铜管乐队在气宇轩昂地演奏,许多国内外知名的歌唱家们在纵情高歌。从广场四周的36组立体音箱中,从一支支合唱队内,飞出一首首人们熟悉的名歌名曲。伴随着歌声乐曲,人们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如痴如醉。
大连人生性活泼,喜音乐,善歌舞。大连市正是为了满足市民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提高大连市的文化品位,才于今年2月决定投资470万元,将中山广场改造成音乐广场的。改造后的广场总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安装园灯135组。夜晚华灯初上,整个广场灿烂辉煌,宛如露天宫殿。
如今,每晚8时至9时或是周日的上午,这座音乐广场都定时播放世界名曲和中国民歌名曲,每当此时,便有许许多多的男女老少聚集在这里随乐声起舞。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鄂伦春的三朵“白兰花”
本报记者刘亮明
莽莽大兴安岭,世代生活着以勇敢著称的鄂伦春人。
过去,鄂伦春族一直以狩猎为生,妇女地位很低。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人开始以新的生产方式创造新的生活。鄂伦春族妇女从后台走向前台,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和风采。
记者在这里记录的“三朵白兰花”,就是今天鄂伦春妇女的真实写照。
白丽:第一位女校长
一串清朗的笑声从教学楼的底层响到三层。教导处的老师说:白校长从资料室出来了。
“欢迎。走,到我办公室去。”她的办公室在四层。走上去时,白丽有些气喘。她身体发胖,而且因常年操劳心脏不太好。
39岁的白丽是鄂伦春中学校长,也是鄂伦春族第一位女校长,鄂伦春自治旗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常务理事。
新学期开始的晚上,白丽散步无意间走到学校大门口,黑了一个假期的教室,灯光大亮。她注目良久,抑制不住的热泪挂满双颊——没有学生太寂寞、太空落了。她真切意识到:学校是她的事业和希望所在,是鄂伦春的希望所在。“我是离不开这些孩子了。”
年轻的白丽已有14年教龄。1983年,白丽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在鄂伦春中学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
白丽和学生的接触是从“不友好”开始的。第一节课,她走进教室,学生给她唱的是“空城计”。她想了想,让留在教室的几位学生转告:谁不想上学,就把桌凳搬出去。结果小家伙们再没敢胡来。
从此,白丽每周给不同年级的4个班代16节课。从早到晚和学生滚在一起。她的学生大多是从几十、甚至几百里外的大山里来的,远离父母,因此,她是“又当爹又当妈”。
孩子们感谢她,她就一句话:不用感谢,要感谢就学出个样子,长出息,争口气。
令白丽欣慰的是:在党和政府关怀下,鄂伦春族孩子的入学率已达到100%,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被选拔到大学、中专去深造,民族的整体素质正稳步提高。
白石:第一位女书记
放下正在阅读的《人民日报》,白石一面过来握手,一面说,报纸每天总要挤时间看的。党的方针政策、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都在上面,不学习不行。
46岁的白石端庄、热情,是鄂伦春旗阿里河镇党委书记。
“我这一级的干部,管的事可能是最杂最细的了。镇上的经济发展,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都得想到、管好。”白石深有感触。
为此,她十分注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她的做法是:从自身做起,平等待人,公道对事。她坚信一个道理:上梁正,下梁自直。她很自信地宣称:“我们班子里没有传‘小话’的,大家都一个心眼想工作,干实事。”
过去,镇上的经济底子十分薄弱。从90年代始,他们抓住改革机遇,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种植、养殖业。仅几年工夫,乡镇企业已发展到30多家,种植、养殖专业户遍布村屯,仅木耳就种植70多万段。去年阿里河镇工农业产值已达到4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911元;预计今年工农业产值可翻番,农民人均收入至少在1300元以上。
白娟:用心灵歌唱
25岁的白娟是鄂伦春女中音歌唱演员,名字在当地叫得很响,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
白娟成功是因为她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只要站在鄂伦春大地上,面对纯朴善良的父老兄妹,她的“心就发热,就动情”。专家评论:她唱的是心灵的歌,她是用心灵歌唱。
有一次,白娟随团到故乡托扎敏乡演出,猎民乡亲们早早就黑压压围在篝火四周。白娟一上台,欢呼声、掌声便经久不息。她唱了一首又一首,唱到动情处,台上台下热泪交流。演出从晚上7点半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散场后,乡亲们围着白娟一再说:“孩子你唱得真好,唱到咱心里了。你还年轻,好好唱,会有大出息。”
白娟是鄂伦春猎民后代。小时候,她虽没赶上打猎,但听过爷爷坐在熊皮上对着篝火唱鄂伦春民歌。她对自己民族和民族艺术的热爱就是从这里萌芽的。1983年5月,经老师推荐,14岁的白娟参加了呼盟艺校的招生考试,8月末接到了录取通知。她“高兴得跳起来,兴奋得几晚没睡稳”。她学的是女中音演唱。4年学成后,她又回到了生她养她的鄂伦春。
1987年11月,白娟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受训半年多,师生一致评价她:聪明、悟性高,发展潜力大。
白娟有两件事着急:一是近两年出盒演唱磁带,一是30岁前在北京办一次独唱音乐会。“我希望以我心灵的歌唱,让更多的人认识鄂伦春人的勇敢、善良和伟大。”她说得充满自信和渴望。
(附图片)
右图:(自左至右)白丽、白石、白娟。王国林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临时工摔瘫之后……
盛学友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一日上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北方贵族度假村的建筑工地上,季节性临时工、二十岁的农民耿长富不慎从二楼摔到一楼。专家紧急会诊,结论为:颈椎第五和第六椎体压缩性骨折,三肋以下躯体无任何知觉。当得知自己将落个终生瘫痪的悲惨结局时,耿长富的泪水夺眶而出……
“省内能请到的专家,都要请,不惜一切代价!”北方贵族度假村总经理路庆义几乎是吼出这句话的。这位经历过人间不少磨难从未掉过泪的东北硬汉,此时却有成串的泪珠滚落下来。
小耿的父母闻讯后哭成了泪人——他们一家四口人一年纯收入才二千元,上哪儿弄钱为孩子治病?
“你们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这孩子,我们养活!”路庆义对小耿的父母说。小耿住院期间,路庆义派专人一天三顿为小耿及家人送饭送菜,风雨无阻。转眼十个月过去了,小耿住院所花会诊费、医药费、治疗费、住院费等六万余元,全由北方贵族度假村支付。有一天,路庆义对小耿的父母说:“我们决定一次性付给你们二万元,以后每年再付一万元,直到他不在人世!”
小耿的父母听后泪流满面:“这孩子出事,全怪他自己。你们出那么多钱,我们不同意!”经小耿的父母再三“讨价还价”,双方达成了协议:度假村一次性给付一点五万元,以后每年给付六千元。
因是农忙季节,小耿的父母要求回家疗养。临别前,小耿紧紧抓住路庆义的手,他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怎么也讲不出来,只有无尽的泪水在流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