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抢救国宝古银杏刻不容缓
梁立兴
银杏是第四纪冰川之后的孑遗树种,一向有“活化石”、“活文物”、“活历书”、“活标本”之称。古银杏多数镶嵌在我国的名山、大川及古刹名胜之中,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增添了无尽的异彩。但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500年生以上的古银杏不足80株,而这些古银杏还连年受到损害,逐渐在减少。为此,应大声疾呼,加强古银杏的保护管理,抢救中国人的“国宝”已刻不容缓,请看下面一些目不忍睹的事实。
在战争年月以及1958年的“大炼钢铁”和十年浩劫期间,不计其数的银杏遭到劫难。然而进入80年代,“活化石”却遭受另一种折磨。
近几年,江苏省丹阳市折柳乡营里村在一株300多年生的银杏树下,一场规模盛大的求神闹剧正愈演愈烈。面对古树,虔诚至极的人们用手摸,用身体擦,甚至想方设法用食品去接触一下“神树”……如今,银杏树整日在烟火缭绕、熏烤之中。每天,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这株古银杏树备受折磨,危在旦夕。
在太行山区元氏县的最西北角,有个叫牛家庄的村子。如果说还有什么令牛家庄人自豪的话,那就是挺立在古寺废墟上的一棵伟岸参天的银杏树。据考证,它已经历了2000年的悠悠岁月,至今仍枝繁叶茂,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牛家庄人还十分贫穷落后,1989年人均年收入才228元,许多人家住的还是老辈子留下来的鹅卵石砌墙、烟熏火燎的小黑屋子。然而,这里的乡亲们却凑钱在村外银杏树旁盖了座全砖前檐大庙,当然也把这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视若神明。庙盖起后不久,十几里,几十里,上百里的乡亲们终日不绝来树下焚香烧纸,有求儿的,有求妻的,有求寿的,有求财的,有求福的……直烧得银杏树皮开肉绽,面目皆黑,岌岌可危。中国科学院白果试验区的科技人员,苦口婆心,百般劝解,并以试验区和县政府的名义明文禁止,但仍不能阻止前来焚香烧纸的朝拜者。为了保护这一国宝,科技人员只好又在砖栏杆外盖了一座小庙,接纳朝拜者的香火纸钱,以免除银杏树的烟熏火燎之灾。
上海南市区有一株700年生的古银杏,它是上海开埠的活见证。眼下危房和搭建的简易房屋紧靠在古银杏树旁,树枝上还挂有衣服,老树全身只剩下一层斑驳的树皮。
目前一些银杏之乡的客商,到处寻找银杏雌株,发现后便将雌株花很少的钱包租下来,雇人进行大量人工授粉,当年客商获利颇丰,但古银杏却由于过分消耗养分而成枯枝一片,三五年不能恢复生机,有的濒于死亡。
虽然如此,但是在全国各地也有一些做得好的单位或部门,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四川省邛崃县银杏乡兴福寺有一株千年生的古银杏,1990年遭雷击后,县政府专门召开了办公会议,制定了6条保护措施,在古银杏上安装了避雷针,郑发盛县长又将保护牌亲自挂在树上,群众感慨地说:“活化石得到了保护,古银杏平安了!”北京市密云县林业局及有关部门目前筹集资金近万元,对本县巨各庄乡的“银杏王”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我国古银杏死亡的原因,除了雷电、台风、病虫害等自然原因外,大多系人为所致。为此建议:
一、各地林业、园林、文物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大力宣传森林法、文物保护法。在古银杏生长地,应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加强对古银杏的保护。
二、进入80年代以来,烧香拜佛重新兴起,政府部门除应积极宣传、批评教育外,还必须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对那些情节严重者必须绳之以法。
三、对保护古树有功者,必须给予奖励,以此伸张正气,打击邪气。
四、各地林业、园林、文物管理部门必须建立专门的珍稀树种、古树名木保护组织,同时从经费上给予倾斜。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学杂谈

  科技进步:提高服务质量的新思路
斯壮
眼下,提倡不讲“服务忌语”的活动正在各地展开,这表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等老问题仍在困扰着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大约在十年前,作家刘心武写过一篇小说叫《公共汽车咏叹调》。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作者从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动机,指出人非圣贤,只有“相互理解”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出路。然而“相互理解”毕竟并非易事,它涉及到服务行为的主客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甚至比单方面要求提高服务质量更难操作。而在服务行为中导入科技内容,解决问题时避开了人的因素的影响,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月28日,民航总局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式开通。一直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民航总局在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开始把目光投向科技。
他们请来曾为白宫设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数据设备公司,建立起“多媒体民航综合信息检索系统”等应用系统,届时,全国电脑订座业务将联网,技术人员对各地每日起落的2000余架次飞机的机械性能情况将了如指掌,最新的管理信息将通过电子邮件快速传递到各个管理层,订票难、飞机晚点等问题发生的概率将大大减小。
以往,北京火车站的候车环境是较差的,经常满地都是隔夜的候车者或是买不上票的旅客。前一段时间,车站将不同时间段的车票印上不同的颜色,某一段时间里只放持某种颜色车票的人进站,站内秩序顿时井然。一个小小的软科学方案的应用,收到了众多服务人员难以达到的效果。此外,信用卡、银行存单用上密码后,窗口人员复杂的核对工作可以大大简化,而条形码的应用,使商品的划价和库存统计不再是伤脑筋的事。
高劳动强度、紧张的工作节奏,往往是造成服务态度恶劣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技术就是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另辟蹊径。当然,科技在服务行业中发挥的作用,绝不能取代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对服务者素质的培养,它只是从另一个角度为提高服务质量开拓一条新思路。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人类从住进洞穴开始,便不遗余力地为自己能拥有一个舒适惬意的“窝”而奋斗着。那么,在人类文明发展到电脑时代、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的“窝”又应该进入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
智能建筑正向我们走来
聂伟苗文新
智能建筑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等高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智能建筑中必须设置办公自动化(OA)、建筑自动化(BA)和通讯自动化(CA)三大系统(也称3A系统)。智能化设计除采用多媒体等各种最新通讯与计算机技术外,还在建筑结构中充分考虑了大厦使用者对使用功能上的不同要求,全面支持3A功能的实现:BA系统保证了机电设备和安全管理的自动化,对楼宇温度、湿度、含氧量与照明度等参数值均进行测量,并按照使用者的要求,迅速实施调节和综合管理,为用户提供舒适宜人的室内办公环境和可靠的安全保障;CA系统提供现代化通讯手段和各种设备,通过设置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使OA系统为用户带来极大便利,用户可通过国内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能及时方便地获得金融商业情报、科技情报及其各种数据库系统中最新信息。在这种条件下,“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理想真正成了现实。
智能建筑概念70年代末起源于美国。由于智能建筑具有高效、节能的突出优点,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它的发展。1984年,世界上第一幢名为“都市大厦”的智能型大楼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市诞生。此后,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泰国、香港等都相继积极筹建智能型大楼。现在发达国家半数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均按智能建筑标准设计。
世界最大的楼宇自动化企业美国江森公司,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致力于智能建筑的开发与承建,至今江森公司已在世界各地承建了上百座智能建筑,其中包括著名的香港汇丰银行办公大楼。如今,江森公司的300多个分支机构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在全美企业排名中已位居第88名。江森公司的副总裁徐敬先生对智能建筑作了最形象的描述:智能建筑在发生火警时,消防系统要启动通讯系统自动对外报警,根据各楼层人员情况显示最佳营救方案,同时,自动关闭不必要的电力系统和办公系统,并根据火势分配供水系统。这说明,一个智能建筑并不在于是否拥有先进的通讯系统、消防系统、办公系统、保安系统、空调系统,而在于这些系统是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近些年来,智能建筑热在我国也悄然兴起。早在80年代中期,美国江森公司就把“智能建筑”引入中国,他们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建筑市场。十年来,江森公司在中国承接了上百家楼宇自动化工程,并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设立了分支机构。
面对世界智能建筑发展的强劲势头,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在积极探索中国的智能建筑之路。最近,在清华大学教授、智能建筑专家张瑞武的倡议下,北京自动化学会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
担任该委员会主任的张瑞武教授介绍说,有人预测,近期世界新建大型公共建筑约有一半将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这为我国发展智能建筑提供了机遇。虽然我国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经济实力、高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但经过15年的改革开放,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汉化软件和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几年,北京、上海、广东已相继建起燕莎中心、上海商城、广东国际大厦等一批具有相当智能功能的大型公共建筑,目前,数十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大厦正在我国兴建,其中北京最大的建筑群恒基中心、上海证券大厦等已完全按照国际智能大厦的标准设计、施工和管理。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我国一些相关产业必将得到迅速的提高。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中国微生态学的崛起
康白
人类面临着内、外两个环境的挑战。内环境属于微观生态学研究领域,外环境属于宏观生态学研究领域。宏观生态学已取得了大量的科学信息,并引起了人类的高度重视,而微观生态学却刚刚起步,大多数人还缺乏了解。
微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动物和植物与其自身所定居的正常微生物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科学。
人体携带1.275千克微生物,其中肠道占1.0千克。在数量上,微生物的原核细胞达10(14)个,而人体细胞仅占微生物细胞的10%。因此,人类、动物和植物的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等方面,都与其所定居的正常微生物群是分不开的。
由于现代科学如显微、遥感、气液相色谱、无菌动物学、悉生生物学、抗生素等科学的发展,使得微生态学应运而生。微生态学一出现,就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许多有识之士调整航向,向微生态学进军。在国际上,以悉生生物学为科学名称,召开了10届国际会议,我国以微生态学为科学名称,召开了6届学术会。
微生态学的崛起,伴随着微生态调节剂的大发展。这种调节剂是指利用宿主自身的生理性细胞作为种子,通过工业化生产,扩大数量,制成活菌制剂或其生长促进剂,再回归其原宿主的原环境,达到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使宿主处于最佳生长发育状态的一类微生态工程制品。
我国近15年来出现的微生态调节剂包括以下方面:1.蜡样芽胞杆菌制剂,这是大连医科大学1981年研制成功的活菌制剂;2.地衣芽胞杆菌制剂;3.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制剂;4.口服液,是将各种生理细菌经过培养增殖,再加入某种添加物制成液体的微生态调节剂,利用其活菌、代谢物、培养液及菌体成分,达到调整肠菌群的目的;5.植物增产菌,由植物根系分离的植物生理性细菌制成增产菌,通过浸种和喷叶,可使50余种植物增产10—30%。
由于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微生态学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只有10余年的时间,但它已在人民健康、生产实践和科学发展方面呈现出一派光辉的前景。但是,新生事物的出现不是一帆风顺的,微生态学的崛起,也经历了众多艰难险阻。过去10余年来,中国微生态学界和微生态调节剂产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遇到一些困难。中国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待科学家们共同努力,发展和完善它,为人类生存、健康、长寿和社会繁荣创造美好的前景。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江湖骗术和“科学”作伪
——从“江相派”的欺诈术析现代迷信之真面目
郭正谊何祚庥
近年来,随着科学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提高,一些假冒科学名义的骗术开始混迹于社会,欺世盗名。星、相、卜、筮打出“预测学”的旗号,妄言人生命运,胡推社会吉凶;各种江湖把戏竖起“气功”的招牌,自称能呼风唤雨、遥测诊病……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人们就会发现,他们贩卖的货色只是旧社会的沉滓泛起而已。为进一步剥去骗子的伪装,看来很有必要重新剖析一下过去江湖黑社会的欺骗行为。
解放前,江湖黑道大略可分南北两派,北方以“一贯道”等会道门为主,南方则以“江相派”为首。它们都是以迷信、诈骗手段骗取钱财的团伙。
“江相派”意为“江湖上的宰相”。他们混迹江湖,靠的是所谓“师门三宝”的秘诀,即《英耀篇》、《扎飞篇》和《阿宝篇》。
《英耀篇》是看相、算命的江湖秘诀,讲的是如何从人的外表、谈吐、性格来判断其要求或期望。《英耀篇》的要点在其“六字真诀”,即:敲、打、审、千、隆、卖。所谓“敲”,就是旁敲侧击;“打”就是突然发问,令对方措手不及,仓促间吐露真情;“审”就是察言观色,由已知推断未知;“千”就是刺激、责骂、恐吓,向要害打击;“隆”就是赞美、恭维、安慰和鼓励;“卖”就是在掌握了对方资料后,从容不迫地用肯定的语气一一托出,使对方惊异和折服。
在今天,仍有人用这六字诀来作伪行骗。例如,相面先生拦住一位拿着“大哥大”走路打电话的人说,您的面相真好,肯定是发了财(这是用“新发家初起好炫金饰”的诀“审”出来的),而且目前还有一注大财等着你(“隆”),可惜你得罪了小人,挡住了财气(“千”)。我免费送你一个相,让我仔细看看能不能化解。结果是“敲”、“打”、“审”、“卖”齐上,看相免费,而禳解者却被要去了几百元钱。康熙年间,对这个要诀有四句话:“我家田地在江湖,不用耕兮不用锄;说话未完苗已秀,再谈几句就收租。”这是看相、算命等江湖骗子的自白。
“江相派”的另一个秘术是《扎飞篇》。“扎飞”也是个江湖切口,意即装神弄鬼。
如果说《英耀篇》是教一般江湖术士观察事态以糊口的话,《扎飞篇》则是讲如何利用人们可欺的普遍规律而达到名声大噪的目的。江湖大骗子常常表演一些“或真或幻”的方术,如“耳朵识字”、“意念搬运”之类的小魔术,以求“小验”,利用观看者“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的心理,达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效果。尔后一传十,十传百,行骗者名声大振。《扎飞篇》中最有教益的话就是“鬼神无凭,唯人是依”。世上的所谓鬼神都是装神弄鬼者人为制造出来的假象,这一点“扎飞者”心里是非常清楚的。他们利用的是,人们“眼见为实”的心理定式。其实,眼见的东西又何尝全是实的呢?骗术的精明,即在乎此。
《阿宝篇》是“江相派”的第三秘术。它弄虚作假、以利诱人,如用“种金”、“种银”的办法“点化”出更多的“金”、“银”来,以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江湖内部讲是黑道中的“腥门子”,为大多数江湖门派所不齿。
《儒林外史》第14回“马秀才山洞遇神仙”讲的就是用“阿宝术”骗人的典型例子。秀才马二先生在杭州丁仙祠门口,遇见一位长髯老者直呼他的姓名,还说“若要发财,何不问我?”就这样,马二先生被洪憨仙骗到寓所,拿回来几块“黑煤”一烧,竟变成了真的银子。于是马二先生对洪憨仙深信不疑,答应引荐到尚书三公子家为之作证“烧银”。结果是洪憨仙急病身亡,马二先生才得知自己不过是洪用来作伪证的“媒”,羞愧难当。看来洪憨仙是深得“江相派”真传的,很会利用马二先生的“名人效应”去搞更大的诈骗。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大搞“点石成金”式的“发明”。既有人为之验证,也有人为之大量投资,更有看过表演的为之大造舆论,号称是“中国第五大发明”、“超越时代200年”,其实他们上的当,正是马二先生当年上过的当。明朝唐伯虎有一首诗,就是揭露这一类骗局的:“破布衫巾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自家何不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如果真能“点石成金”、“指水为油”的话,那些“发明家”们也就不必到处表演了。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圆我“算天”梦
——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攻关追记
段功伟
十年前,面对每年造成几百亿元巨大损失的气象灾害,中国的气象工作者有一个美丽的“算天”梦——搞中期数值天气预报。
所谓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就是将各种影响天气的因素量化归纳为各种方程,然后用计算机算出未来的天气。由于它的时效是三—十天,既可为防灾争取时间,又可积极利用创造效益(如水库可利用预报蓄住雨季最后一场雨),所以成了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预报的主流。
但在十年前,中国还没有运算速度上亿次乃至上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而这种巨型机,恰恰是做中期数值预报所必需的。
当时,我国正在研制银河—Ⅱ十亿次巨型计算机,但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开发研究,不可能等到银河—Ⅱ研制成功后才进行。怎么办?由国家气象中心、中科院等十三家单位三百余位科研人员组成的攻关组便将已有的M—360中型计算机进行扩体升级,提高其运算能力,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了试验环境和业务运行条件,这种小马拉大车的办法为成功制作预报争取了至少一年的时间。一九九一年九月,第一代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T42系统建成了,开始每天发布五天的全球预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发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
T42系统投入使用后,产生了巨大的威力。一九九三年五月四日—六日,我国西北受冷空气袭击,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沙暴天气,俗称“黑风”。它的壁高三百—四百米,最大风力达九—十一级,横扫西部四大沙漠,波及十八个地区。但T42系统早在五月一日的地面形势九十六小时预报,就给出了冷锋到达的信息,为尽量减小损失争取了时间,对及时采取措施很有参考价值。这次沙暴的酝酿与爆发短暂而迅猛,中期数值预报在快速反应和中远期预警方面显示出传统预报方法无法与之比拟的优势。
但广大气象工作者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们盯上了更先进的第二代预报系统T63系统。梦,还在延续。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国产银河—Ⅱ巨型计算机诞生了,这台计算速度达每秒十亿次的计算机,立刻被用来“算”天了。巨型机的介入,大大提高了中期数值预报的精度和预测计算能力,今年五月,第二代中期数值预报T63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它每天发布一千六百多个气象预报产品,制作七天全球预报,预报误差也大大减小。据统计,它现在四天的预报误差仅相当于过去两天的误差水平。去年入冬以来,西北大部分地区持续干旱,干旱程度超过了历年水平。因此,夏播前后搞了两次,也没有一棵苗活下来。农民们都快绝望了。就在离夏播适种期仅差二十天的关键时刻,第二代预报系统T63预报出我国西部地区七月中旬以后会有降雨的消息,提醒农民赶快夏播,否则会错过时机。农民们迅速开始了第三轮夏播。果然,喜雨如期降临。
昔日我国民间有所谓“早知三日事,买尽世间田”的古谚,而在今天的气象预报部门,这已经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遥知晴雨、指点风云的高超技术正泽被四方、惠及万民。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蛇的“王国”
——记我国第一座蛇岛自然博物馆
吴国庆徐福元
中国有一座蛇岛,安卧于旅顺口的波峰浪谷中;中国还有一座蛇岛自然博物馆,坐落在有着“天然花园”之称的旅顺口新市区。
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家蛇类专业博物馆,也是集科研、科普、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蛇岛自然博物馆共分序厅、蛇岛厅、蛇类厅、蛇的利用厅、科研摄影厅、影视厅、蛇园和迷你蛇苑8部分。
步入蛇岛厅,仿佛进入美丽而神秘的蛇岛。在长13.5米、高2米的全景箱内,蛇岛自然景观逼真地再现出来。在自动光控下,灯光由暗渐明,五彩灯光与景观交相辉映。奇岩怪石下,深幽的海石洞内群蛇蠕动。这是蛇岛蝮蛇栖息的地方。清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整个人造天幕沐浴在阳光里,电动蝮蛇从洞穴内徐徐爬出,寻觅着鸟虫;悬崖峭壁上,电动蝮蛇盘缠在树枝上活灵活现。约一分钟,夜幕降临,天幕上群星璀璨,鸟歇、蛇息,使游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楼蛇类厅是蛇的家族。南侧展出南方和北方活蛇24种、蟒蛇1种;北侧摆放了全国各地140余种蛇标本,全面详细地介绍了蛇类知识。在蛇岛蝮蛇景观箱内,一条长达95厘米的蝮蛇蜷缩着身躯,靠近景观箱的玻璃,一动不动。不知谁轻轻敲击一下玻璃,那蛇便伸出舌须上下摆动。据说,蛇没有外耳鼓膜,不能接受空气传导的声波,你无论在蛇面前怎样大喊大叫,蛇是听不见的。但蛇对地面传导的振动,是极为敏感的。人们常说的“打草惊蛇”就是这个道理。在其它蛇类景观箱内,眼镜王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都是剧毒蛇。据有关资料介绍,眼镜王蛇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剧毒蛇,人若是被这种蛇咬伤,抢救不及时,能在几十分钟内身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40万人遭毒蛇咬后致死。
建于蛇岛自然博物馆后身的“迷你蛇苑”,是一座约有600平方米的人造小岛,是按照蛇岛1%的比例建成的。蛇苑放养了蛇岛蝮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王蛇等2000余条。站在“小蛇岛”的遮阳伞下,俯瞰露天人工养殖池内的蛇,有的爬行在树枝上,有的盘缠在树干上,有的畅游储水池内,有的数条交织在一起,真可谓蛇姿百态。据饲养人员介绍,这些蛇每隔10天喂一次活的鸟、蛙、白鼠等小动物。每次每条蛇约能吃50—60克;蛇能在温度18—30摄氏度、湿度60—90%的环境下生存;但也有的蛇不适应生活环境而死掉。对于死掉的蛇,人们又把它作科研标本进行研究。
蛇岛自然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以来,平均每年接待游人近30万人次。如今这里已成为我国普及大自然保护知识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之一。
走出蛇苑,离开蛇展馆,但蛇的“王国”还是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上图)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兰英虽已年逾古稀,仍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奋斗不已。先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反硅单晶、无位错硅单晶和砷化镓单晶等,被誉为我国半导体太空材料之母。杨武敏摄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下图)41岁的东胜市漫赣村支部书记王二虎,十多年来艰苦创业治理荒沙荒坡,使630多亩沙地披上了绿装,人称“治沙老虎”。这是王二虎在给沙柳平茬。
王晔彪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