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丰收计划结硕果

  科技圆了丰收梦
——“丰收计划”实施8年回眸(二)
本报记者夏珺
“丰收计划”主要推广了两方面重大科技成果,一是农牧渔业最新良种,二是组装配套的一批先进适用的科技。这些科技成果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全面开花结果
7月18日,广东海陵湾风平浪静。潮水渐渐退去,“埋伏”在海水中大片的挂满了牡蛎的养殖架呈现在人们面前,宛如一片人造海上森林。前来考察的人们发出一阵赞叹声。
这是广东省海洋工作会议的代表考察“丰收计划”项目——浅海滩涂贝类养殖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技术的一个镜头。过去传统的插滩(投石或打水泥桩)方式,收获期长,需4年,产量低,品质差。采用新技术后,收获期缩短到1到1年半,出肉率提高了15%,亩产达20吨以上,比过去增产6倍,亩增收近3万元,是过去的10多倍,极大地调动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现在,阳江市牡蛎桩架吊养技术的推广水面已达1万多亩。
四川省重庆市自1988年实施“稻田养鱼”项目以来,如今已形成了35万亩“千斤稻、百斤鱼”的稻田养鱼基地,累计新增稻谷2.7万吨,新增商品鱼1.5万吨,由此增加农民收入6350多万元。合川市渭溪镇农民唐德跃的两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他们的学习、生活费用全部来源于家里5亩稻田的养鱼收入。唐家靠稻田养鱼供养了两个大学生,一时传为佳话。靠稻田养鱼的收入盖了新房,娶了媳妇,买了彩电、冰箱的,就更随处可见了。
像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丰收计划”实施8年来,使一大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从“米袋子”到“菜篮子”,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全面开花、结果。
据农业部全国“丰收计划”办公室的同志介绍,“丰收计划”主要推广了两方面的重大科技成果。一是农牧渔业最新良种,平均单产提高10%左右。如杂交水稻、杂交油菜、杂交玉米等高产优质新组合,专用、优质小麦、豆类新品种,瘦肉型猪组合,杂交颖鲤等等。二是组装配套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主要是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栽培、养殖及较大面积发生的病虫害防治。如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施锌以及再生稻、麦棉套种、化肥深施、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北方暖棚饲养畜禽、网箱养鱼、稻田养鱼技术,棉铃虫、猪口蹄疫及对虾病综合防治技术等等。
这些新品种、新技术带来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江苏省去年实施200万亩水稻“丰收计划”,由于推广了肥床旱育秧、抛秧、稀播、稀植、测土配方施肥等7项新技术,水稻平均亩产达531公斤,比前3年平均亩产提高14%。辽宁省推广“规范化塑膜暖棚饲养畜禽技术”,解决了北方冬季寒冷,影响畜禽生长的历史性难题,去年的生猪出栏率首次超过100%,不仅实现了猪肉自给,结束了从外省调进猪肉的历史,而且有100多万头生猪南下“进关”。
据统计,“丰收计划”实施8年来,除促进了粮棉油的增产外,还科学饲养畜禽3.7亿多只(头),养殖鱼虾贝类450万亩,新增果菜20亿公斤,肉禽蛋近7亿公斤,鱼虾贝类水产品5.6亿公斤,为保障城乡居民生活、丰富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对农业增产增收的巨大作用。
我国农业增产潜力仍然巨大。开发增产潜力靠科技,而科技的推广又离不开财力。加大科技推广的投入,将成为今后农业再上新台阶的关键
“丰收计划”为科技和农业生产架起了一座金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从试验室走向广阔的田野。过去,一项农业技术成果需要4到5年时间才能推广到大田,而在“丰收计划”项目中一般2到3年即可推开。青海省的小麦新品种“青春533”由17万亩推广到80万亩,只用了两年时间,创下了青海自育品种推广速度之最。四川的小麦小窝密植技术以前推广了10年没有推开,纳入“丰收计划”项目后,两年便普遍推开。
“丰收计划”政、技、物优化组合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科技长入经济的成功之路。因此,“丰收计划”已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
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农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发展靠什么?靠科技,靠进一步挖掘农业科技进步的潜力。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收的贡献份额已占到70—80%,而我国只有35%左右。今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了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到本世纪末,将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50%。“科技兴农”,任务十分艰巨。
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丰收计划”都是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主渠道”。但目前每年5000万元的投入显得势单力薄、杯水车薪,推广能力不足,每年种植业只能安排7000万亩,仅占播种面积的1/30,养殖业的比例也相当低,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欲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本世纪末,我国粮食需再增产500亿公斤。有关专家算过一笔帐,“九五”期间,如能将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作物“丰收计划”综合增产技术推广面积分别扩大到2亿亩、1亿亩和3000万亩,加上其它配套措施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届时大约可以增产粮食245亿公斤,占总增量计划的近一半。
我国农业的增产潜力仍然巨大。开发增产潜力主要靠科技,而科技的推广又靠财力。因此,加大投入力度,将成为今后搞好“丰收计划”,促进农业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专家访谈

  中国古代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这就是一种“大粮食”概念的雏形,现在应该发展它。
树立新的“大粮食”观念
——湖南省供销社主任姚定泉谈食品社会化
本报记者刘鲜日湖南日报记者施祖军
不久前,记者与我国参加以色列“世界粮食经济研究论坛会议”的代表——湖南省供销社主任姚定泉就“大粮食”问题进行了探讨。
    粮食概念要广义化
从习惯上讲,中国人仅仅把谷物和块茎作物看作粮食,从而也就把吃饭等同于吃“两白一黄”。其实,吃饭的目的是消除饥饿和供给营养,因而,凡是能填饱肚子和供给营养的东西,都属于食物的范畴,都应当称为粮食。
姚定泉认为,重新定义粮食的概念非常重要。古代尚且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综合多种营养源为一体的“大粮食”概念,现在我们更应该发展它。联合国的粮农组织实际叫做食品组织,并非只管“两白一黄”。许多国家的粮食局实际叫做食品局,统管各种食品。从粮食概念上讲,无论是联合国,还是美国、英国,都包括16大类108种食品,甚至包括可可、茶叶、肉、蛋、蔬菜、水果在内。而不是像我们目前所采用的“两白一黄”概念。他说,其实,吃进去能够有益于维持和发展人体生命的食品都可以叫做粮食。
变传统的粮食观念为广义的粮食观念,便可以把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着眼点从数量不多的耕地转到辽阔的国土上。这样,我们就不仅可以利用耕地,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草原、江湖、山坡等,来生产广义的粮食,全国人民也能充分享受越来越丰富多样的食物。目前耕地紧缺、定购任务重、谷贱伤农、隐形负担等等一系列问题也会因此有所缓解。
姚定泉认为,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变化,已经反映出人们对粮食概念的理解不再那么狭窄。不少人把一瓶啤酒几碟菜当作一餐饭;也有人用蔬菜、水果充饥;更有“上班族”把一杯牛奶当早餐;亲戚朋友聚会甚至根本不吃米饭和面食,实际上已经发展了粮食的概念。
    食品工程要社会化
近年来,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粮食产量基本上保持着稳中有升的趋势,人均占有“两白一黄”能够稳定在400公斤左右。今后,我们一方面不能放松这方面的生产,提高产量,同时也要更多考虑。如何丰富城乡居民的餐桌,如何改善国人的食物营养结构问题。
吃饱肚子,只能解决人们的饥饿问题;讲求营养,才能解决人类的发展和人的身体素质问题。所以,我们在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的同时,还要提出食品的社会化工程问题,即从广义的粮食概念出发来实施食品工程的社会化,又要以社会化的食品工程来促进食物的丰富多彩。
姚定泉说,食品工程社会化,就是对人们所适用的食物(不单纯指狭义的粮食)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化生产、加工、销售,并组织对新的营养源进行社会化的开发,通过电脑测试配方来全面解决营养饥饿和营养不良。日本人以广义的“大粮食”观念为基础实施食品工程社会化,搞电脑配方,现在男、女的身高比20年前分别提高了11.2厘米和8.6厘米,人均寿命由20年前的60岁提高到了78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有些山地、丘岗可以生产出比谷物多几倍、几十倍的营养源,我们就没必要强制其只种谷物。我们应把眼光放到“有山用山、有水用水、有田用田”上,使各地因地制宜,八仙过海,充分运用地力生产多种食物产品。然后根据食物营养平衡的需要来进行食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及科学添加,生产出促进人体营养平衡的食物产品。
    农业结构要合理化
谈到农业结构问题,姚定泉说,从前一提抓农业就认为是要多种谷物。当然,“两白一黄”仍然是重要的或主要的食物。,我们谈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并不是削弱“两白一黄”,而是要在保证“两白一黄”稳步增加的前提下,打开农业思路,多开辟新的营养源,多生产人体需要的营养成份。即安排农业生产不是单纯只安排生产多少谷物,而是要从开发营养源的角度来利用每一块国土,根据生产基地化、加工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效益最优化的原则来安排农业生产。这样不仅可以改良和利用现有耕地,增加各种高质量的谷物和饲料作物的生产,而且还可以改良和开发草原、草山、草坡和滩涂,发展畜牧业生产,利用江湖海面扩大水生食物的生产,利用丘岗山地发展林果业。
姚定泉认为,广义粮食概念下的农业结构合理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彻底打破地方封锁和部门分割,为农产品的社会化和商品化铺平道路;其次是各地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做好生产力布局,科学规划,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进行生产基地的开发;第三,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的产、供、销纳入到大市场、大流通中去。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农技站“站”起来
徐焕斗
据报载:江苏省政府决定拿出2000万元建立农技推广奖励基金,奖励农技推广中的有功之臣。还规定:凡下放到乡镇的农技站年内要限期收归县管;乡镇定编的农技人员的经费要下决心纳入财政预算;基层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达到规定年限的,退休时可拿标准工资的100%。
这则报道令人振奋,农技人员高兴地说,不少“趴下”的农技站这回可望“站”起来了!
有一个时期,一些地方的领导目光短浅,无视农业科技推广的巨大作用,对农技人员实行“断奶”,要他们自谋生路。不少农技站只见牌子不见人,成了“聋子耳朵”;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下“海”办实体,还有的长期被派做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实在令人惋惜。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的普及、应用离不开基层农技人员的艰辛工作。他们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心。把农技人员一推了之,断掉他们的“口粮”,于情于理于国于民都说不过去。最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待遇。
“科教兴农”已成为国人共识。但只有下决心让农技站“站立”起来发挥作用,让农技人员扬眉吐气,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中去,“科教兴农”的口号才会变成生动的现实,科技的种子才会在泥土上开出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省报传真·贵州日报供稿

  水车之歌
——贵州罗甸县罗苏河见闻
葛诗畅
贵州省罗甸县有条罗苏河,弯弯曲曲百里长。沿河分布着上百架大大小小的水车,在赤日炎炎下,悠悠然轻松地转动着,把一桶桶清水提灌到两岸万亩稻田里,稻禾喝足了水,抽穗扬花,一派丰收景象。这是夏末秋初我在罗甸采访中看到的一幕乡间美景。
罗苏河全流程都在罗甸县境内,从海拔800多米降至200多米后,汇入珠江上游的红水河。河床一般宽四五十米,大多数河面,人可涉水而过,水清见底,常有花鱼、甲鱼、黑蟹出没。走进罗苏河小流域,似乎来到了水车的王国。横看竖望,远近高低,都能见到水车的身影,有的单车独转,有的二三架或四五架编组运转,大者直径七八米,小者也有二三米。但有水车处,其主人多在河中用卵石简单筑起一道尺把高的短堤,把水往河边轻轻一拦,就可以使水车转动工作了。
罗苏河地处亚热带,亚热带风光因为有了水车的转动,显得格外奇妙。你看,两岸水车托起梯田,田野上面是茂密的阔叶丛林,林间生长有芭蕉、香蕉、荔枝等果树。越往上林木逐渐稀疏,直至露出一座座紫岩秀峰,峰上有大鸟起落。然而司机却不能停目在这如诗如画般的风景上,他得格外小心黑山羊从林中突然窜上公路来。这种温良乖美的放养型家畜,主要以树叶为食,所以这亚热带阔叶丛林便成了它们的天堂。每只黑山羊都吃得肚圆臀肥,毛光水滑,在烈日下浑身闪发出乌黑的亮泽。罗甸黑山羊肉质嫩美,远近闻名,今年已发展到5万只,罗苏河小流域占有三成。“老广”专门来这里收购,运到沿海去发“羊”财。
在这条粮丰、牛壮、羊肥的小流域里,我还发现一些保存基本完好的水碾房,木架板壁草檐下边,全木制造的水轮、传动杆、羊角(即齿轮),以及全石制造的碾槽、碾子,比水车复杂多了。据老乡讲,这些水碾房前几年还在使用,后来通电后,有人买来了打米机,水碾房才“退休”了。据说,从前罗苏河上曾有过造纸作坊,安有水碓,其技术原理同水碾一样,不同之处是水碾作圆周滚动,而水碓是作上下跷动。可惜这水碓早已消失了。
水碓消失了,水碾闲置了,只有水车还在不停地转动。老乡介绍说,一架水车相当于几十个劳动力抗旱。罗苏河上的水车群,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而制作一架水车,在当地不过二三百元,可用若干年,比买抽水机省钱省事,不用人看守,安全无污染,非常经济适用。因此,秦汉时代我们老祖宗所发明的水车,在这条罗苏河上,恐怕100年后也不会消失。有首布依族民歌这样唱道:山幽幽,河淙淙,千年水车万年功。天公公,地婆婆,千年水车万年乐。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郧县居民不再“烧山”
湖北省郧县在城镇居民中大力推广用电、煤和液化气烧水做饭,结束了过去那种家家砍禾、户户冒烟的“烧大山”历史。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湖北郧县,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致使“靠山烧山”的局面很难改变。3年前,该县一方面禁止居民随便砍禾生火做饭,一方面及时组织供应煤、电和液化气燃料。据统计,由于交通和电力的迅速发展,仅县城和城郊部分乡镇的“电炊户”去年一年内就发展到1.23万户;民用蜂窝煤耗量也由3年前的年均8800多吨上升到去年的1.7万多吨。自1993年液化气公司成立后,相继在全县设立了液化气供应站、点38处,使城镇8700多户居民家庭受益。
(李云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章丘农民热衷商标注册
目前,山东省章丘市农村涌起一股农副产品商标注册热潮,48户农民为自己的农副产品申办了商标注册,取得了商标专用权。
明水、刁镇、绣惠农民的“鲁丰”、“气煞风”葱种商标注册后,畅销我国北方7个省市,章丘特产“大梧桐”葱还身挂注册商标,漂洋过海,登上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居民的餐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王云海李厥刚)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国道沿线“打猪浆”
在江西省会昌县的206国道沿线,有50多户农民靠“打猪浆”致了富。
206国道贯穿会昌全境,每天经这条公路运往广东的生猪达100多车。炎热的夏季,生猪渴、热难耐,每隔两三个小时,猪贩就要往猪身上浇泥浆,给猪降温解渴。国道沿线的不少农民看准了这个致富行当,在路边竖一块“打猪浆”的牌子,挖一个小坑蓄满水,挑上几担黄土,手握一把木勺,做起了“猪浆客”,居然财源滚滚。周田乡农民张永生介绍说,他为一车猪浇泥浆只需半个小时,可收入10元钱,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浇五六车,少的时候也可浇两三车。(谢联生汪昌)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盼望农药新包装
编辑同志:
目前正值秋作物生长季节,农药需用量较大,笔者到附近农村了解到,广大农民盼望农药生产厂家对农药包装进行改革:
一、增加各种小包装农药。目前,大多数品种的农药包装都是每瓶500克,而农民因承包种植的土地较少,常常一季甚至一年也用不完一瓶,这不仅加大了农民的开支,而且剩余农药在保管方面也有不少麻烦。如果农药生产厂家能增加各种小包装,将大大方便农民的使用和保管。(编者:农民的这一呼声已反映多年,为何还在呼吁?难道不值得深思?)
二、采用防伪标志。鉴于目前农村地区假冒伪劣农药较多,农民希望农药包装能使用高科技的防伪技术,以便农民识别真假。
三、标示中毒急救方法。因不同的农药有不同的中毒急救方法,而农民又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标示了中毒急救方法后,可使农民减少中毒死亡危险。
四、在农药包装瓶上标示出刻度,或随瓶配带量具,以便农民使用时能准确掌握用量。
         山东省东营市计委 宋敏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村支书读硕士
王建红
这几年,郑州东郊凤凰台村甩掉了穷帽子,从前老实巴交的农民,抹掉了鞋底上的泥巴,走进了工厂、商店,还住上了连城里人都眼热的楼房。在成为“小康村”后,凤凰台在新村规划图纸上,为每户设计了车库……
新事一桩接一桩。今年41岁的村支书任金河,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笔者见到他时,他刚答辩过论文。
任金河参过军,复员后当了大队团支部书记。当凤凰台村破天荒地办起第一个工厂时,乡亲们把目光投向了这位吃苦肯干的青年,任金河接过担子,硬是把小厂办得红红火火。此后,几个养殖、饮料、食品加工厂也逐渐开了张。
几年前,邻村的一家企业与南方的公司联营时,因合同上的几句话,损失了30多万元。想起这档事,任金河就憋气儿,咱们村不能再吃这种“哑巴亏”了。此后,任金河利用几年的业余时间,勤学苦练,毫不松懈,终于拿到了本科文凭。他还嫌肚里墨水不够,于是又到北京去学经济管理。
在学习期间,任金河结合所学知识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他给村里的加工、养殖、商贸等70多家企业制定了发展新思路,效益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以前凭经验,两眼一抹黑,现在心里亮堂多了”,任金河深有感触地说。
自打任金河读研究生后,村里已有50多人进修了“本科”,200多人读了“专科”,村里还办了“特殊学校”,讲授科学种田、实用养殖、商贸知识……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云南省呈贡县斗南村近年来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业,走上致富路,村里涌现了许多收入上万元的花卉种植专业户,盖起了一栋栋楼房,农民们自己集资建起了花卉市场,日销售鲜花达十多万枝,还远销省外许多大城市,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卉村。瞧,这位老大妈一大早就挑着鲜花来卖。
本报记者任维东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在加强对农民服务的同时,鼓励农民开发闲置地。两年来,全区1235亩闲置地全部复耕,种上各种农作物。这是农民叶明伟在翻耕承包的5亩闲置地。
新华社记者杨华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