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倡导孔繁森精神
佘可远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要进步,同样离不开坚强的精神支柱。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孔繁森精神,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孔繁森精神,我们这个时代必须大力倡导孔繁森精神。
    历史丰碑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英模,不同的精神。着力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迫切需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崇高的时代精神。孔繁森精神就是在时代呼唤下产生的打着深刻时代烙印的崇高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并踏上了改革开放和建设市场经济的时代历程。10多年的开拓进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物资充盈,商品丰富,市场繁荣,科技进步,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越需要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人格力量与思想品德。这是一个需要崇高精神的时代,也是一个为崇高精神的产生开辟了广阔空间的时代。同时,也要看到,曾几何时,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失误,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道德滑坡、价值坐标倾斜和消极腐败现象。一些人包括个别党员干部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过分注重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也伴随而来。这些现象如果任其蔓延,不仅会污染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而且必将最终断送改革开放大业。应当十分清楚,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我们所追求的发达不是以精神沦丧为代价的单纯的物质富有,我们的开放必须杜绝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入侵,我们的市场经济必须以道德进步、文明程度提高为保证。这是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高精神境界与高素质的人。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要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倡导“64字”创业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项繁重艰难、前无古人的历史大业中,人的问题变得比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更加重要。
正是在这种时代热切需求、国家迫切需要的大背景下,一个伟大的名字、光辉的精神出现了——这就是孔繁森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孔繁森精神。孔繁森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召唤,按照党所指引的道路前进,自觉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在变化了的形势下保持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在严峻的历史考验面前,实践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崭新精神风貌,反映了时代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实实在在地为社会树起了一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光辉旗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四有”新人树立了一个崇高无比的伟大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矗立起一座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丰碑。
孔繁森的形象是立体的,孕育孔繁森精神的因素也是多维的。如果说是时代给予孔繁森精神以灵性的话,那么,家庭文化背景、自身经历修养、地理人文环境则给予孔繁森精神以补养。家庭背景、乡土文化的熏陶是孔繁森精神生成和完善的重要前提。父母仁厚本分、善良朴实的品格传递给了他,家乡的纯朴民风感染了他,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是孔繁森精神发育的重要营养,对孔繁森精神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董存瑞、王杰、吴运铎、保尔·柯察金等中外英雄人物的感召,特别是对雷锋、焦裕禄共产主义精神的吸纳,是孔繁森走上革命之路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使孔繁森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的力量源泉。孔繁森特殊的经历和他特有的“西藏情结”也是造就孔繁森精神的重要条件。孔繁森特别迷恋西域高原那片神奇的土地,热爱纯情质朴、吃苦耐劳的藏族同胞,有着一腔热切的西藏情、民族爱。在西藏的经历是孔繁森一生的闪光点,西藏大地是孔繁森精神大放异彩的舞台。这些因素通过孔繁森的个人素质和奋斗精神而起作用,内化为孔繁森精神的重要方面,也使孔繁森的形象既高大伟岸,又真实亲切。
可见,孔繁森精神是时代和人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唤,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是特定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根基孕育的必然结果。这是孔繁森不同于其他时代英雄人物之处,也是孔繁森精神的时代价值所在。
    精神典范
从理论高度来概括,孔繁森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党性的内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是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自然延续和时代折射,是人的生存目标与生命价值的最高境界。
孔繁森精神是孔繁森用堂堂男儿血肉之躯所干出来的既轰轰烈烈又平平凡凡的诸多事迹的思想凝练,是人格化、典型化了的时代精神。它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超越:一是由一个平常人到一个高尚的人、大写的“人”的超越;二是由一个一般党员到一个优秀党员、模范党员的超越;三是由一个普通干部到一个人民公仆、领导干部楷模的超越。
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孔繁森树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高大形象,表现出顾全大局和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孔繁森的情感世界像普通人一样是十分丰富的,既有对老母的拳拳孝心,也有对妻子的温温爱心,还有对子女的殷殷慈心。他助人利他,乐善好施,经常为藏族同胞看病治病,送钱送物,被当地人称为“活菩萨”、“药箱书记”。他恤贫抚孤,关心民事民瘼,为了地震灾区人民,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见不得人穷、人饥、人寒”,具有菩萨般的心肠。是他将听诊器吸管伸进一位患有严重肺病的藏族老人喉管里,一口一口把浓痰吸出来。也是他为了收养的三位藏族孤儿献出900毫升鲜血,在他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仁爱之心。然而,孔繁森就是孔繁森,他高出于常人之处的是他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高度的文化素质和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品格作风。他深知:“忠孝不能两全”,人伦之爱、家庭之情应当服从民族之情、国家之爱。他摆正了个人小算盘和国家大算盘,家庭小局和人民大局的关系,使爱的范围超越了小家庭圈子而扩展到民族之爱、祖国之爱。为了西藏的繁荣、藏胞的幸福,他响应党的号召,服从组织安排,两次进藏,两次改派艰苦之地,忘我地工作,为国家民族献出鲜血、献出健康、献出生命,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
作为一个模范共产党员,孔繁森体现出一个先锋战士的无私奉献和敬业献身精神。
孔繁森对党无限忠诚,具有坚强的党性观念。他总是用“咱是党的人”、“咱是公家的人”来约束和要求自己。孔繁森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了他人幸福,自己节衣缩食、挨饿受冻,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党的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孔繁森对事业鞠躬尽瘁,具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大无畏气概。为了工作,他经常加班加点,通宵达旦。他干一行,爱一行,不论担任何种职务,都竭尽全力,做出突出成绩。他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真心诚意为大家办好事,办实事。为了了解实际情况,他克服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疾病的痛苦折磨,有时从马上掉下来,但他仍然一心扑在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上。他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为了改变阿里地区的落后面貌,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他以身殉职的时候,遗物中只有8.6元钱和振兴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他多次对人说:“活着就干,死了就算!”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壮烈誓言。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的楷模,他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和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
居官自律,清正廉洁,以权谋公,恪尽职守,是孔繁森精神最具特点、最具现实性和针对性的内容。孔繁森说:“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的干部在感情的天平上,只能把砝码放到人民一边。”“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阿里地委书记……这称谓不仅是一个职务,一份履历,更是一份责任,一副担子。我身负党的重任,不能顾小家,舍大家。”他在日记中也写道:“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党的干部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他献出的何止是汗水,何止是热血。这一点,在今天,在领导干部中,尤为可贵。
作为一位领导干部,孔繁森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克己奉公,廉洁自律。他具有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生死观、荣誉观、利益观,摆正了妻子、孩子、位子、票子的位置,淡泊名利,淡泊权势,拒腐蚀,永不沾。他不仅自己不占公家便宜,对亲属子女也严格要求。他从不接受贿赂馈赠,从不收受礼物,即使别人答谢救命之恩的礼品,也婉言谢绝,对施工头为揽活路送给他的6000元好处费更是严词拒绝,可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应当说,助人为乐,仁德宽厚等是对人的基本要求,爱国爱民,一心为公等是做党员的起码标准,尽职尽责,廉洁奉公等也是领导干部的最低水准。孔繁森的伟大之处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别人丢了的,他没丢;一般人没做的,他做到了;常人做到的,他做的最好。他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富有牺牲精神的人。他用自己一生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成长为一个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共产党员,敬业献身的领导干部,并进而升华为人之表率、党员之榜样、干部之楷模。
    学习楷模
孔繁森是高尚的、纯粹的,又是普通的、具体的。他的事迹和精神既感人至深,又真实可学。凡是听过孔繁森事迹的人,无不为他那感人至深的品格、壮举感怀动情、潸然泪下。然而,真正把学习孔繁森的活动引向深入,还必须深刻领会孔繁森精神的实质,从更大的视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次上去认识、把握和学习孔繁森精神的根本。
孔繁森精神的根本就在于他的共产主义精神,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今天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迈向共产主义的坚实的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念,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按照共产主义觉悟要求和规范自己。孔繁森精神的根本就在于他对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对共产主义的追求矢志不移。他的顾全大局、助人为乐,他的无私奉献、敬业献身,他的爱民如父、清正廉洁等优秀品质和精神境界无不根源于此。
人生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体现。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还必须体现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的先烈、英模,他们为了人民的事业视死如归,以苦为乐,说到底是他们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革命事业之中,把自己的苦乐融进了人民大众之中。贯穿于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之中的都是这同一条红线。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旧观念应当更新,但优良的传统观念决不能丢!孔繁森等模范人物没有被人欲、物流冲垮自己的思想防线,而是时刻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品德,他们堪称时代的脊梁。学习孔繁森贵在行动,重在实效。孔繁森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用行动践行了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品格、作风,把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宗旨化作了亲身的实践。他是一面旗子、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以他为榜样,对照自己,鞭策自己。他的形象是丰富的、立体的、真切的,他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权力。学习孔繁森就是要学会他的做人之本、干事之本、当官之本,从而将孔繁森的个体形象变成我们民族的群体形象。学习孔繁森精神还必须力戒只说不做、务虚不务实,苛求他人、正人不正己,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把这项活动搞得既有声势,更有实效,使之健康长久、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坚持社科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
胡家祥周景堂夏振坤陈文科
关于科技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有一系列重要论述。联系实际深入进行学习,对于我们坚持社科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实行开门办院(所),充分发挥社科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为加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社科体制改革必须服从于新时期社会科学的伟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投身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社科战线所取得的成绩与新时期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伟大历史任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培养并领导下的思想战线上的战士。小平同志说:“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他们“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学习专业知识或管理知识,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习中解决新问题,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后,有人认为最需要的是学专业知识或管理知识,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意义认识不足,邓小平同志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他重申了新形势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现实意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
我国社科体制如不深化改革,就不可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难以完成小平同志提出的上述要求。改革前,湖北省社科体制存在着三个“不适应”和一个“严重不足”:一是学科专业结构不适应:文史哲经等,从一级学科到二级学科及专业,面面俱到,以致重点不“重”,特色不“特”。二是科研人才结构不适应:由于缺乏人才公平竞争机制,“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妨碍了冒尖人才的顺利成长。三是科研管理机构不适应:科研管理很大程度上照搬党政机构模式,间接管理机构设置过多过滥,以致二线、行政工勤人员偏多,一线科研人员偏少。四是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由于依靠财政单一渠道,科研投入少且使用不合理,“吃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践证明,社科体制必须改革。改革的基本目标应是建立与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公平竞争,具有生机活力和较高效率的新型社科体制,使其更好地适应整个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创造性地完成新时期赋予社会科学的伟大历史使命。
    社科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邓小平同志一贯十分重视培养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风。他曾严肃指出:“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种种重大的理论问题缺乏兴趣,不愿意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表示要同现实保持距离,免得犯错误,或者认为没有学术价值。”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就广大社科工作者在“研究、论证和宣传工作”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第一,学马列要精,不靠本本,贵在管用。邓小平同志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第二,要用朴素的道理解释新情况,讲“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邓小平同志在肯定和赞扬《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着重指出:“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我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第三,面向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决策。在1985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说:“中央要求科技界面向经济建设。你们是出了大力的。同志们不仅出了很多科技成果,而且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国家出了许多很好的主意。我们的科学家、教授、工程师,走到工厂,走到地方,到处都受欢迎,到处都请你们谈战略,谈远景,谈规划。科学技术专家这样广泛地参加经济、社会决策活动,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90年代以来,湖北省社科工作者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上述指示,加快了社科体制改革的步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湖北省社科体制改革的基本做法是:1.三个挂钩,即理论部门与实际部门联合挂牌办所;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到实际部门和基层单位挂职调查研究;理论部门与实际部门挂钩合作研究课题。2.三个服务,即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服务;为省直有关部门和地县领导决策服务;为基层单位,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和农村其他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咨询服务。3.三个机制,即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通过上述改革,已初步解决了三个“不适应”和一个“严重不足”的问题。
这几年社科体制改革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能否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科体制改革的方向,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有所作为,关键在于社科工作者能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以下观念。一是要改变重书本、轻实践的观念,树立贴近实际和研究实际,增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针对性的观念;二是从过去经院式的办院(所)模式中走出来,树立开门办院(所),依靠社会力量以形成合力的观念;三是改变过去那种埋头做学问,科研投入单纯靠财政的工作思路,树立围绕科研搞开发,加速发展咨询产业的观念。
    社科体制改革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
在发挥“研究、论证和宣传”三大功能的实践中深化社科体制改革,应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关系:
一、用坚定的信念团结、教育和引导人民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关系。社会科学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它的主体部分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既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还要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邓小平同志讲的“研究、论证和宣传”,实际上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三大功能。我国社科界发挥这三大功能,有其具体的内容。一是发挥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功能;二是为党和政府重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的服务功能;三是以研究项目为龙头,组织各方面社科研究力量的整体功能。“三大功能”归结到一点,即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为四化建设服务的功能。所以,我们在提倡社会科学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时,一定不能忘记和丝毫不能放松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念去团结、教育和引导人民。
二、适应市场经济同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改革社科体制,转换科研机制,调整学科结构等,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服务,但适应、服务不等于社会科学可以全面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开门办院(所)不等于科研人员放弃科研,下海经商。由于社会科学本身的特点,除少数直接应用学科及专业,如技术管理科学、技术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以及渗透到社科领域的“旧三论”、“新三论”等外,社会科学的大部分学科,特别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文、史、哲、党建、宗教、伦理等学科及专业均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因而社科研究的成果不可能全部商品化。以为联系实际就等于社科研究成果全部商品化,开门办院(所)就等于不搞科研,下海经商,这是片面的,有害的。一般来说,社科研究机构不可能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生产经营主体,而只能是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社会科学中经济社会学科改革同人文学科改革的关系。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由于研究对象、学科内容不同,因而与现实的关系也不相同,有的与现实关系较密切,有的则与现实,特别是与发展市场经济的联系就相对要间接一些,改革难度也比较大一些,但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改革。在推进社科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如对基础学科,应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借鉴西方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基本理论。对人文学科,如文、史、哲、宗教学等,应在调整中保持其中具有优势或特色的学科及专业,适当调整专业研究方向,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并继续以其鲜明的阶级性、党性,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团结和鼓舞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

  坚定不移地办好特区
胡平
创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和中央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的一个创举。特区是改革的试验地,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起了先行作用、带头作用。
今年是特区建设15周年。深圳特区15年所走过的路,是探索之路、创新之路、成功之路,今后还要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江泽民总书记宣布“中央办特区的决心不变,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特区的地位作用不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特区办好,越办越好。特区还是要特下去,还是要快发展,还是要在改革开放方面先走一步,特别是要率先按国际惯例办事。办好特区,对全国有利,对社会主义事业有利,对国际交往有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在这个伟大的建设事业中,需要特区长时间地发挥作用。只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办好特区。小平同志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一百年不动摇,我们应该以这样的精神,坚持办特区不动摇。特区要继续当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探索路子。我们的国家很大,各地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区要更好地服务全国,支援还比较落后的地区,各地要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特区。
经过15年的实践,我们对特区这个新事物的认识更深化了,对特区成长发展的内外条件和各种因素认识更明确了。特区已有了坚实的基础和相当的优势,现在特区发展的关键是要增创新优势,要在搞好内部条件,挖掘内在潜能方面多下功夫,以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最近,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要进行第二次创业,增创十个方面的新优势,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把深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将把深圳特区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相信,在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办特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自觉地认识和掌握特区发展的有利条件,继续发扬敢闯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一定能把特区办得更好,让特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

  经济要发展人才要上来
马庆生
一个地区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条,是要始终坚持把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工作摆上重要的战略地位。
选贤任能也是一场革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辈出的伟大时代,要想多出人才,就必须克服“论资排辈”等制约人才脱颖而出的思想障碍。我们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看马列水平、政治立场、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看开拓创新意识和组织领导能力,看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实绩。既要重资历条件,又不搞以年龄画杠子,以资历定位子,敢于及早地在重要岗位上使用优秀的年轻干部。目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干部队伍中,45岁以下的占73.5%,在各类专业技术队伍中45岁以下的占72.4%。玉林地区是广西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年轻干部成长较快,仅1993年,区党委就提拔了8名优秀的年轻县委书记、县长到上一级的领导岗位,同时选拔了200多名年轻干部充实其他各级领导班子。由于年轻干部的生机和活力,使该地区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连续两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近30%,乡镇企业收入增长180%以上。百色、河池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加快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党委果断地起用了两名年仅30多岁的优秀干部担任地区的书记兼专员,使这两个地区的工作有了起色。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1991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作出“科技兴桂”的战略决策后,全区的干部工作积极围绕这个战略部署来开展,认真做好科技副职的选配工作。1991年至今,全区从区外区内共选派了包括自治区主席科技助理、科技副市长(副专员)、科技副县(市)长在内的科技副职共219名,其中绝大部分是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实现了各地(市)、县(市)全部配备科技副职。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科技副职的选派,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优秀人才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广泛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来荐贤举能,才能保证选拔出来的人才是“人民公认”的。我们选拔干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大胆打破“关门找人”、“内部画圈”等小范围、单层次选拔的局限,不仅从党政机关去选,而且注意从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部门里去拔;不仅注意从工作有起色、经济有活力的地方去选,也注意从经济相对落后、环境条件艰苦且做出成绩的地方去选,在选人用人中广泛发扬民主。例如1993年县市换届工作开展之前,区党委派出8个调查组,分别到党政机关、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听取了5400多名干部群众的意见,共推荐了各类人才3000多名,掌握了一批过去组织部门没有发现的优秀人才的名单。由于广泛发扬民主,群众基础较好,换届时全区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候选人当选率达99%和96%。
鼓励竞争,讲求实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干部工作的客观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大胆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干部工作,把过去的“伯乐相马”,改变为“赛场上选良驹”。例如,1992年,柳州市采取组织推荐与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相结合,在全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先后有156个单位、6000多名干部群众向党组织推荐了干部。市委通过反复考核和一年试用,共把168名年龄在35岁左右、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经过两年基层实践锻炼、政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提拔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岗位。由于大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熟悉经济科技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的介入,给该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保持在20%以上,成为全国24个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