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时空)
专栏:焦点观察

  儿童文苑的三喜三忧
束沛德
面对当今我国儿童文苑,可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忧参半。
喜的是新时期以来我国作家在儿童文学观念上的更新和进步,对儿童文学功能的认识更全面、更准确了,越来越注意全面发挥它的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儿童文学的服务对象分为幼儿、儿童、少年三个层次;在创作实践上更加自觉地按照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审美需求、欣赏习惯来写作。
喜的是各种体裁、样式的儿童文学创作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两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四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评选出来的上百部(篇)作品,大体上反映出了新时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成就和水平。创作题材大大拓宽了,不少作家善于把孩子生活的小天地与社会生活的大天地联结起来描绘。艺术上的探索、创新,也呈现五彩缤纷的景象。童话创作自由竞赛,各显神通。作家精心塑造的黑猫警长、皮皮鲁、怪老头、盐丁儿、男生贾里这样一些个性鲜明的儿童文学形象,已赢得众多小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喜的是我国儿童文苑已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创作队伍。中国作协5000多名会员中,以从事儿童文学为主的约450人。加上各省、市、自治区作协会员,儿童文学作者总数近4000人。其中思想、艺术上日趋成熟、目前创作活跃的中青年作家约二三百人。面对商品经济的大潮,无论创作、出版的条件多么困难,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坚持在儿童文学园地上默默耕耘、执著追求的大有人在。这是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发展、繁荣的希望所在。
对于儿童文学已经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固然要充分肯定,但又不能不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的那些令人担忧的状况、问题和困难。
忧的是近几年米老鼠、唐老鸭、机器猫、变形金刚、奥特曼充斥儿童文化市场,而我们自己的、为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富有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还太少。尤其是缺乏闪耀时代光彩、贴近儿童生活、能够深深打动孩子心灵、在小读者群中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缺乏在吸引力与覆盖面上堪与外国卡通形象相匹敌、文学品位更高、艺术魅力更强的中国自己的儿童文学形象。
忧的是小读者疏离了文学读物。正像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不少成年男女心情浮躁、热衷于快餐文化一样,当今的少年儿童也大多被电视机、游戏机所吸引,课外阅读也只看卡通、小人书,对文学作品兴趣不大,涉猎很少。我们自己的、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品还难以进入少年儿童的阅读视野。
忧的是儿童文学创作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涌现的有才华、有潜力的文学新人相对而言数量不多。80年代初、中期曾出现新人辈出的可喜景象,如今这一茬作者已四五十岁,大多在新闻、出版、文艺部门工作,离开了与少年儿童朝夕相处的岗位,对今天孩子的生活、思想、感情缺乏深切、透彻的了解和体验,亟须补充生活的库存。新加入儿童文学创作行列的作者还不够多,他们还需要在思想、生活、艺术上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勤学苦练,逐步提高。
近些年来,儿童文学界发出的呼唤精品、呼唤新人、呼唤小读者的声音,确实应当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了。
江泽民同志关于繁荣儿童文学的指示,给我国儿童文学的振兴、繁荣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动力。我们一定要从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高度来认识儿童文学的作用和地位,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大力帮助儿童文学新人成长,努力造就一支关心祖国未来、热爱少年儿童、艺术水平精湛的儿童文学创作队伍,促进儿童文学创作在思想、艺术质量上有一个新的提高、新的突破,为儿童文学找回并争取更多的小读者。
面对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伟大时代,面对渴望文学精品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儿童文学作家将会更辛勤地劳动,更勇敢地创造,以丰富、精美的创作成果迎接我国儿童文学的又一个阳光灿烂、繁花似锦的春天。


第10版(文化时空)
专栏:金台文谈

  强化精品意识
汤恒
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作品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在艺术的创新和综合质量方面,水平都有较大提高。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要求相比,文艺创作还存在着差距。仅以电影为例,在每年生产的150部左右的影片中,好的和比较好的影片只有30部左右。相当一部分影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思想内容肤浅,剧情、表演虚假,拍摄粗糙,制作不精细不讲究等问题。所以,强化精品意识,优化创作环境,多出精品力作,以拳头产品带动一般电影作品,是当前电影创作的重要课题。
一部精品、一部力作,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在观众中产生的影响远远胜过若干部一般作品,它的艺术魅力不仅泽及当代而且流芳后世。《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等影片怎能不让人记忆犹新?《天云山传奇》、《大决战》、《开国大典》等影片怎能不让人心驰神往?
确立精品观念、多出大作力作,不仅要求电影生产的组织者、管理者提前介入、加强指导、加强管理,尤其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只有那些辛勤的耕耘者,才能体验到生活的壮美,感受到大地的心音,捕捉到灵感的火花,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歌唱出人民的心声。
很多电影工作者密切地关注着现实,积极地投身当今的社会生活。而有准备地深入生活,有目的地体验生活,克服面对生活的茫然感和怯懦心态,在生活中建立人生和艺术的坐标,以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获得独特的审美发现,却是深入生活的更高的境界。生活不等于艺术,更不等于精品。善于贴近,善于深入,勤于积累,敏于感悟,才能把电影艺术创造活动推入佳境,才能增强作品的厚度、深度、力度、精度。
精品不可能出自造诣不深的庸匠之手。所以,要在广大创作人员中间大力倡导加强艺术锻炼,提高自身修养,形成一种努力钻研业务的浓烈氛围。要提倡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勤奋工作的敬业精神,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营造一个有利于水平提高、人才成长的好环境。
1995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电影这个卢米埃尔兄弟怀抱中的宁馨儿已经变成百岁巨人。在今天面临世纪之交的时候,电影艺术家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更多的优秀之作奉献给人民,奉献给电影事业,奉献给21世纪!


第10版(文化时空)
专栏:文化之旅

  今过伶仃洋
王敏
还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年轻瘦弱的女历史老师曾不无激动地给我们讲,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个朝代,然而也是一个民族气节高扬的时代。她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民族英雄的动人心魄的故事,文天祥便是其中的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黄钟大吕,时时撞击着我的心田。惶恐滩、零丁洋在我的心里一直神圣而又神秘。
在珠海讲学的空暇,朋友们邀我去外伶仃岛。从九洲港登船,我不愿坐在舒适的内舱,同几个朋友爬上了舱顶,扶着白色的栏杆看游轮在碧蓝的大海上犁出一道翻滚跳跃的白浪,海风将那浪花化作齑粉,甩洒在我们的面上、臂上、衣裙上,增添着我们心头的惬意。一望无际的大海,间或闪出隐隐约约的小岛……如诗似画,令人心醉。
船行半个多小时,到了桂山岛。下船后,左拐右弯,穿过一片施工工地,才看到一座白色的石像面向大海,矗立在一座小山上,这便是文天祥。岸上的温度不比海上凉爽,汗水无声地浸湿衣衫。我们沿着崎岖的小路,一口气爬上山顶,来到文天祥雕像前。只见他宽袍大袖,任海风吹拂;腰间的长剑按在手下,跃跃欲出;他眉头微皱,俯瞰大海,不知是沉思,是感慨,还是愤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又一次撞击着我的心扉。我问:“那么,零丁洋呢?零丁洋在哪儿呢?”(原来“零丁”为“伶仃”,文天祥将它写成“零丁”可能是需要或别的原因)朋友指着面前的大海说:“这就是伶仃洋呀。”我望着这港湾,看着许许多多出海作业的大大小小的渔船,再放眼远处的大海:这就是正载负着我,引起我对祖国山河无限赞美、眷恋的伶仃洋;这就是当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押解在一条破船上屈辱地漂浮过的“零丁”洋;这就是曾激发起诗人无比沉痛、无比激愤,从而写出“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千古绝唱的伶仃洋!我的心一阵阵灼痛,历史老师的话,像跳跃着的火,又一次在我心头闪现:“这首诗是被俘的文天祥对元军元帅的劝降并要他写信招降在海上抵抗的张世杰的回复。写出后20多天,陆秀夫在海上孤军无援,寡不敌众,背着六岁的小皇帝,跳海殉国。”一代王朝,葬身海底。而呜咽咆哮的大海却将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这些民族英灵托举到浪尖。伶仃洋,你给诗人灵感与激情,诗人赋予你灵魂与骄傲!
同一碧蓝浩淼的大海,在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诗人眼里、心头,引发的是孤寂、悲凉、哀伤、激愤;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却变成了丰衣足食、风光旖旎的休假胜地。坐船半小时许,便是更加整洁、更加美丽的外伶仃岛。这儿离香港、澳门、珠海市都很近,每到周六或节假日,不少港、澳同胞,珠海、深圳及附近诸岛的人们到此度假。它以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了美丽的度假胜地。每当太阳刚刚沉下蔚蓝的大海,不等海天之际那醇美似酒的晚霞消失尽净,海边广场上漂亮的彩灯便悄悄亮起,餐馆服务员,便将一张张大圆餐桌摆在广场上,铺上洁白的塑料桌布。有当地人,但更多是来此旅游度假的人,成群结伙地坐到桌旁,点着他们喜欢的酒菜。镇上的领导,还有那远近闻名的“渔民大哥大”忙里偷闲,也时不时地来每个桌上陪客人饮一杯,张罗着添个菜,以尽地主之谊。夜色抹掉了最后一缕彩霞,渔轮上的灯火与广场上的灯火交相辉映,倒映在墨色的大海中。着了夜妆的大海,一改白天的喧嚣与躁动,显得是那样的幽深与静谧。人们迎着习习的海风,品尝着鲜美的海味,谈天说地,谈打鱼,谈交易,享受着天地和劳动的赐予。
但是,当有客初来此地,人们总是热情地介绍:“你知道文天祥吗?你读过他的《过零丁洋》吗?这就是伶仃洋里的外伶仃岛。桂山有他的雕像。”这时海面上仿佛掠过历史的风云,涛声里依稀鸣响着“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昔日悲歌。是的,文天祥是永生的。他的精神与气节,像大海,像涛声,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为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繁荣而不息地奋斗。
(附图片)


第10版(文化时空)
专栏:艺海泛舟

  情染丹青
李茅
他叫封尘,是一个青年油画家,“自甘”以表现女性为业。他高大有须,却为一个女性的遭际眼角湿润。我用一个有些旧但好听的词形容他:“侠骨柔肠”。
他原来是机关干部,太爱画画了,就辞去工作,专事丹青。他以画肖像画为主,需要许多模特,这使他为难,他不可能花很多钱去雇,也不可能像近来时髦的那样对着照片搞创作。他甚至想改画风景了!
真的有一天,他来到圆明园想寻一片好的风景。在离著名的欲倾犹挺的石柱不远处,他看到一少男二少女踯躅在青草残垣间。其中两个一直在说着什么,另一个少女始终无言,但神色澄明纯净。那情景一下把封尘吸引住了,她仿佛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菲莉娅,那溪水和青藤旁的奥菲莉娅。他一直注视着他们,后来夕阳送来很凝重的金黄色,他就走了过去,对她说:“我想画你。”对他的陈述,如模特的意义之类,她没惊愕也没赞同。她不相信邂逅相遇。过了不久,他们又不期而遇,那是在社区露天舞会上,她坐在星空下,羡慕地看着充满活力的人们。封尘觉得她有一种深深的、不可言喻的伤痛在内心,就硬拉她起来旋在热烈的人群中。舞间他们约好第二天画。是时,封尘在画室久等,不至。就打电话到她家,被告知,去看病了。封尘认为这是少女惯用的小把戏,心想又不是谈恋爱,有什么必要制造“琼瑶情节”。于是又认为该画风景了。
可是有一天她来到了画室,在那一男一女的陪伴下,他才知道那次她真的去看病了。他们看到一间光线迷离、墙面斑驳的大房子,里面有许多古装和时装的肖像画,一种对弱者的悲悯之情穿行在这些画中。她被什么打动了,对同伴说这真是很好的氛围,我留下画了。
“她正是我要画的那种,”封尘说,“因为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脸几乎都一样,而悲伤的感情很复杂。”
油画写生占用时间很长,封尘于心不安,就买了许多东西来到她家。她的父母没表示什么,只是久久盯着留须的画家。
她好几天没来了,封尘拾掇画了一半的画听到了她的脚步。她讲了自己的故事:
她学习很好,考上了北大。上了半年,突犯一种非常难治的病“血友”,这种病被称为“少女的杀手”,患者不能流血、不能晒太阳、不能劳累、不能跌碰、不能情绪波动……她只得休学,悲伤而归。
“这个打击对一个女孩子甚至是致命的。”封尘说,“因而我特别佩服她在多舛的命运前的坚忍亮丽。”
她不言未来,实际知道生命对自己已是渺茫。碰到封尘,感到生命在画中延续了,于是和他一起倾注心血创作。他以她为模特画了《孟姜女》、取杜甫诗意的《新婚别》、取鲁迅文意的《伤逝》等,这些油画都有一种深深的悲悯,但又洋溢着对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女性品德的赞颂。
终于她病倒不起,这是预料中的,一个资深医生也预言她将在今年不起。她什么都不问,但似乎什么都知道。当听说封尘的画展于世妇会期间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后,她哭了。那全是她,封尘画的全是她。
似乎一切都过去了,“画中人”却依然轻轻地向他走来,就像在圆明园寻找风景的那天一样。


第10版(文化时空)
专栏:

  《山呼海啸》出版
湖南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抗战纪实丛书·山呼海啸》。这套丛书共有《八路军115师征战实录》、《八路军120师征战实录》、《八路军129师征战实录》、《新四军征战实录》、《东北抗联征战实录》5种,是出版社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组织创作的。
丛书用纪实手法,以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对日作战为主要线索,坚持从史实出发,记述了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大量的对日作战的具体战役和战斗,塑造了众多的抗日将领的形象,全方位、多视角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战斗历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方维)


第10版(文化时空)
专栏:

  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文化展览在京举办
民族文化宫展览馆日前隆重推出的《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文化展览》,荟萃全国各民族历代的面具精品300余件。展出的有假面、假头以及用于建筑、器物上的人面、兽面造型等,有金、铜、铁等金属面具以及木质、笋壳、皮革、棕披、纸质等面具。
我国少数民族面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依其功能划分为跳神面具、节祭面具、生命礼仪面具、镇宅面具和戏剧面具。展览展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萨满面具,藏族、蒙古族的“羌姆”面具,以及南方一些农耕民族的师公、傩堂面具等跳神面具;壮族的《草人舞》面具,哈尼族的棕披面具等节祭面具;藏戏、阳戏、傩堂戏、师公戏等戏剧面具。
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为举办这次面具文化展览自筹资金30余万元。有关人员历时3年,走访民族地区近40个市县,搜集实物资料。
展览在各界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为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面具文化的研究,“’95中国少数民族面具学术研讨会”于展览期间在京召开。来自日本、韩国和国内专家、学者参观展览后,激动不已。据悉,举办全国性的面具文化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在我国尚属首次。
(李铁柱)


第10版(文化时空)
专栏:

  “纪念‘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歌手歌曲大奖赛”拉开帷幕
第七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系列活动将在京举行,为进一步宣传以“和平、友谊、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纪念‘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歌手歌曲大奖赛”于9月中旬拉开帷幕,并作为“和平、友谊”中外文艺演出系列活动之一向“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献礼。这次大奖赛是由第七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科技博览会中国组委会秘书处、中国国际人才开发中心开发部、东方影视乐园、中国艺术研究院科技开发总公司、北京碟影音像艺术中心、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嘉业餐饮娱乐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文一)


第10版(文化时空)
专栏:

  北昆上演昆曲《夕鹤》
日前北方昆曲剧院排演了根据日本民间故事改编的昆曲《夕鹤》。
该剧讲述了一个从爱恋到离别的爱情故事:寒冬将近,一只南飞的仙鹤中箭坠地,青年农夫与平赶来相救。鹤为报恩,化为美女阿慈和与平喜结良缘。但由于他人的挑唆,与平屡次伤害阿慈的心,阿慈无奈忍痛离开与平,飞回了原属她的世界。
该剧特邀老艺术家夏淳为总导演。女主人公阿慈由北昆青年演员、第12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凤一扮演。杨凤一身为武旦演员,唱念做打基本功都很扎实。她扮演的阿慈身段、扮相优美,颇具大青衣风范,表演上也发挥了昆曲载歌载舞的特点,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阿童)
(附图片)


第10版(文化时空)
专栏:

  纪实性电视剧研讨会在晋召开
本报讯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山西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纪实性电视剧研讨会日前在山西召开。30余位专家、学者、电视剧工作者就纪实性电视剧的现状和走向进行了热烈讨论。
与会者认为,纪实性电视剧以其贴近现实、快捷地反映生活的特点而迅速地成长为电视剧天地的一支劲旅。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和骨干,适当地进行艺术加工,不仅具有时代感、真实性,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近年来,像《有这样一个民警》、《好人燕居谦》、《一个医生的故事》等一批纪实性电视剧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不少专家也指出,与纪实性电视剧崛起的现状相比,这方面的理论还远远地落后于实践。特别是有关纪实性电视剧的一些根本问题,如怎样认识和处理事实和虚构的关系,如何增强纪实性电视剧的艺术性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与会者一致认为,广大电视工作者为纪实性电视剧的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山西电视台等为纪实性电视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电视艺术工作者应该以强烈的责任感,关注、投身和反映现实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纪实性电视剧。
(战吉)


第10版(文化时空)
专栏:

  范仲淹蜡塑群像在苏州天平山落成
本报讯7组概括反映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生平的蜡像,近日在苏州天平山风景区落成,并对公众开放,成为人们缅怀这位先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个好去处。
范仲淹祖籍陕西邠州,后迁苏州定居。他自幼勤学不辍、苦读成才,自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后,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在他任苏州知州时,办府学、兴水利、置义庄,政绩卓著,其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以及凝练优美的文字,至今脍炙人口。
天平山,原为范仲淹葬其高祖的坟地,故又名范坟山。宋仁宗赵祯赐其为家山。1981年,苏州市政府拨款修葺了几经废毁的建筑,并于1985年重塑了范文正公彩色坐像,使“天平山庄”焕然一新。
这一组反映范仲淹史迹的蜡像分别名为“划粥断齑”、“兴学育才”、“先忧后乐”、“放粮济贫”、“卫戍边陲”、“理水减灾”、“清正拒腐”。蜡像配以陈设和布景,形象地展示了一代先贤的光辉业绩。
(卢萍冯立)


第10版(文化时空)
专栏:

湖南省军区文化扶贫
湖南省桑植县是湖南省军区的定点扶贫县。7年来,省军区先后派出7位同志任副县长,帮助老区人民在物质和文化上脱贫。他们投资兴建的八一小学(左图)启用之后,广州军区和省军区又投资80万元,兴建一所建筑面积为1700平方米的八一中学(右图)。甄如孝文战吉摄


第10版(文化时空)
专栏:

气壮山河(树枝书法)霍然
霍然树枝书法作品日前在北京军区文化活动中心展出。这次展出的108幅书法作品,皆以树枝为笔写就。有盈尺小品、丈余长卷,有独立成篇的领袖诗词、唐宋古句、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作品等。篆、隶、行、草,字里行间充溢着一股清新灵动之气。
北京军区群工部部长霍然是位军旅书画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书法研究会会员,工作之余,潜心钻研书法艺术,并有一定成就,作品结集出版。他十年前曾用树枝为一电视片题写片头,一直探索尝试至今。他用树枝书写的《孔雀东南飞》,已由美术出版社出版。(陈辉)


第10版(文化时空)
专栏:

为拯救和发展藏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艺术,有关部门将西藏著名的民间老艺人组织起来,让他们收徒示教,传授技艺。苯则索巴·格桑多杰这位老艺人,从8岁起从师于高级泥塑家索朗群培,学习雕塑。如今他已是西藏著名的泥塑家和面具雕塑家。这是他在给徒弟们示教。成卫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