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李登辉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凌云鹤
海峡两岸的关系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样的紧张局面?这是海内外所有中国人都在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今年春节前夕,江泽民总书记就台湾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八项发展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的建议和主张。海内外中华民族子孙对这些合情合理的主张无不感到欢欣鼓舞,期盼着海峡两岸关系迈入一个新阶段。
但是,事与愿违,海峡两岸今天出现了海内外中国人不愿意见到的局面。这个局面的出现,完全是李登辉一手造成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登辉破坏两岸关系、分裂祖国的行径由来已久。事实表明,他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虚化“一个中国”原则,使“台独”活动合法化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在李登辉举行的首次记者会上,他信誓旦旦地表示执行“只有一个中国而没有两个中国的政策”。此后,李登辉也曾多次标榜:“一个中国是最高原则,和平统一是目标。”
可是李登辉却食言自肥,南辕北辙,在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的路上越走越远。
李登辉在任期的前三年中,以“宪政改革”为其施政目标。1991年和1992年分别全面改选了“国民大会代表”和“立法委员会”;1993年2月,又进行了“内阁”全面改组,产生了第一任台籍“行政院长”。从而实现了国民党台湾化,台湾政权本土化。在这一时期,由于台湾当局修订了“刑法”一百条和“国安法”,使岛内外的“台独”活动合法化、公开化。一批长期流亡海外的“台独”分子麇集台湾。各种“台独”势力迅速纠合,在岛内迅速膨胀。1992年8月,民进党“国大”党团发表《确立一中一台、反对国共和谈》的声明;9月,又公布了《现阶段两岸关系与中国大陆政策》,公然宣示“台湾主权独立”。岛内的“台独”组织甚至明目张胆地走上街头,发动数千人游行示威,要求国民党放弃“一个中国”的政策。当国民党的“非主流派”与民进党就此展开激烈论辩时,李登辉却站出来说:“本人曾很认真地查阅过去的资料,先总统蒋公有没有讲过‘一个中国’的字眼?从来没有。”他甚至说:“简单地讲‘一个中国’,就是中了中共的圈套。”他要求台湾当局“不要再用不合时代的口号”。1993年2月初,李登辉在会见民进党“立委”时,竟说他主张的是“中华民国在台湾,始终没讲过一个中国。”
由于李登辉的纵容和庇护,岛内的“台独”活动更加猖獗。岛内舆论指出,台湾当局所谓的“一个中国”,“说明白点就是‘两个中国’”。其奥妙之处在于,标榜“追求中国统一”而又不承认“一个中国”,搞“两个中国”而又避开使用“两个中国”的概念。但是,李登辉对于“宪政改革”产生的这种恶果却另有一番用心,他称赞这是“国民党推动民主宪政的一大成就”,“将开创民主政治的新纪元”。
   大搞“务实外交”,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宪政改革”的完成,台湾政权实现了本土化,国民党内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大陆籍传统势力被排挤出权力核心。李登辉为实现下一个三年的施政目标拼凑了班底,创造了合适的气候和条件,确立了他主控大陆政策和台湾“外交”的地位。
他的下一个三年的施政目标就是:“提升台湾的国际地位”和“开展两岸关系”。他在就职三周年的记者会上明确地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把务实外交和大陆政策两项同时来考虑,找出恰当的策略”,“务实外交以及大陆政策事实上是相互制约的,就是相互牵连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不断地找出自己本身的筹码在哪里,我们的策略在哪里,找出恰当的方法来,”他甚至还说:“我们会找出对我们国际关系最有利的策略”。
李登辉反复强调的策略是什么?那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李登辉要不断寻找的“筹码”,简而言之,就是“重返联合国”。
所谓“重返联合国”问题,首先是由少数“台独”分子提出的,早在1989年,李登辉上台伊始,就将其确定为“台湾重返国际社会”的“务实外交”政策之目标。但基于李登辉当时在政坛上立足未稳,岛内政局复杂,又有坚决反对“台独”的“非主流派”的强烈反对,“重返联合国”难以作为施政目标。同时,台湾当局深谙祖国大陆方面对此问题的强硬态度,不得不有所顾忌。时下的岛内舆论曾指出,“无论在主观上想要以何种名称‘重返’、‘加入’或‘参与’联合国,客观存在的最大变数,仍是大陆的态度”,因此,“在落实参与联合国的过程中,不能予人反对‘一个中国’原则或分裂主权国家的印象,无论其为形式的或实质印象,均可能导致两岸的直接冲突”。
但是,三年后的李登辉在完成“宪政改革”,站稳脚跟之时,又迫不及待地赤膊上阵。1993年6月9日,李登辉召集党政高层决策会议,讨论“参与联合国”的方案,并下达了全面推动“参与联合国”的“动员令”。此后,台湾当局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务实外交”活动日见猖獗。
李登辉为拓展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不遗余力地在美国的讲坛上叫嚷,“向不可能的事物”展开“挑战”。他“不在乎头衔”,不计较有没有礼炮、地毯,不惜巨资买到了“务实外交”的门票。在近几年中,李登辉打着各种旗号频频出动:
1992年2月,李登辉以“度假外交”之名访问了菲律宾、印尼和泰国,“做了很多不能说的事”,实现了其所谓“破冰之旅”。
1994年5月,李登辉扯起“典礼外交”的幌子,赴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南非和斯威士兰四国访问。他利用各种场合“增加了台湾在国际间的出现率”,进行了一次颇费心机的“跨洲之旅”。
1995年4月,李登辉以“私人度假”的名义,访问了约旦等。遭遇“冷落”的中东之行,被报界戏称为“沙漠之旅”。
今年6月7日,李登辉又以“校友叙旧”为名,踏上了梦寐以求的美国。此次,他洋洋自得自诩为“世纪之旅”。
但是,李登辉未免高兴得早了点,还在他返台之前海内外就一片谴责声,李登辉狡辩说:“这次的访问可以说是私人的访问,也可以说是非正式的访问,各方面的活动限于康乃尔大学校园为中心”。他强调,“访美之行绝非制造两个中国”,“希望中共不要作政治化处理。”
明明是政治活动,李登辉偏要蒙上一层“私人”的面纱,分明是政治事件,却不要人家作政治化处理,这种自欺欺人的拙劣表演实在是卑劣之极。
李登辉明白,造成海峡两岸关系紧张的大祸是他惹起来的,为了平息众怒,他近日把自己打扮成正人君子的样子,呼吁起“台湾海峡一定要安定、和平”来了。李登辉还表示,要为自己寻找“务实外交”与“两岸关系”的“平衡点”。
必须指出,李氏的“务实外交”必然是以破坏两岸关系为代价的,两者不可能有什么“平衡点”。李登辉寻找“平衡点”的说法,不过是他破坏两岸关系的一块遮羞布,是他和平地分裂中国的一颗烟幕弹。可惜的是,这颗烟幕弹已经无法遮住世人的眼睛。李登辉破坏两岸关系分裂祖国的丑恶面目已经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的种种掩耳盗铃式的拙劣表演只能是欲盖弥彰,肯定是徒劳的。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华夏人语

  立志在港推广普通话
陈和景(香港)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应用范围广泛的汉语言,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普通话”。现在,普通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
中国是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内涵源远流长,而普通话就是继承了中华民族历史语言的宝贵遗产,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充实和提高。它是世界上最丰富、最优美、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因此成为联合国指定的一种官方语言。如今它不仅在中国被普遍使用,也得到海外华人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目前,开设中文课程教学普通话的国家已达70余个。根据专家预测,到21世纪现代汉语将成为世界上最通行的语言之一。
推广、普及普通话是我生平夙愿。我少时远渡重洋,涉足商场,侨居海外的50余年中从未忘却祖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我在印尼任中华总会文教组主任时,曾先后创办过十多个普通话免费补习班,并和几位好友担任义务教师。
1988年我退休来香港定居,对购物问不明价格,上餐馆点菜要请人翻译,这里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不懂普通话,深感这与香港作为中国对外的窗口,肩负促进祖国经济发展的责任很不相称。因而下了个决心:以自己有生之年,竭尽绵力,为在香港推广普通话而努力。
自我发表了《在香港推广普通话刻不容缓》、《请大家都来讲普通话》等文章,以及向香港有关部门呼吁之后,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赞同,相继发表文章响应。但也有些不理解我的亲朋旧友认为:想在香港推广普通话谈何容易!我都不为所动,继续为之奔走呼号,终于得到海内外许多名流学者的支持。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1994年国庆节前夕,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侨联在京举行了“陈和景先生推广普通话表彰会”,授予我荣誉奖章,并聘我为北京市语言工作委员会名誉顾问。1994年10月18日,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成立大会和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获聘为三位境外特邀顾问之一。今年,在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中,蒙赵朴初等6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对我在港推广普通话的事迹作出表彰的提案。这些使我受到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香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地与香港的关系日益密切,交流日趋频繁,讲普通话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香港作为国际性的自由贸易港和金融中心之一,是其他地方所无法取代的。因而,香港有识之士已突破历史上所形成的语言障碍,而乐于积极为推广普通话作出努力。如香港大学开办的普通话课程,香港教育署对普通话教育工作也予以关注;在香港上小学逐步引进普通话课程,香港考试局推出了普通话测试,同时成人教育组也举办了普通话班,并派员去新加坡考察普通话成人教育工作等。此外,还有民间组织也开办了普通话研习社等等。
众所周知,在香港推广普通话是全体港人的共同事业,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必须依赖全体港人同心协力。现仅提出下列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香港的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传媒部门都把推广普通话作为重要的舆论导向,大力做好宣传工作。
第二,希望香港各级学校,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应逐步以普通话施教。
第三,希望香港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为在港推广普通话起表率作用。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香港出现“敦煌热”
本报香港电记者刘曼军报道:近日,香港开始出现一股“敦煌热”。继7月10日和11日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在这里成功举行《敦煌乐舞》演出后,历时19天的“敦煌艺术展”于31日在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落下帷幕。
以莫高窟为主体的甘肃敦煌石窟艺术,创始于公元4世纪,终于14世纪,上下绵延千余年,经历了从十六国到元代共11个朝代。它不仅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和一部敦煌佛教艺术史,也不愧为举世无双的世界文化遗产。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正式将敦煌莫高窟定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这次展览精选了敦煌艺术有代表性的部分,包括3个整窟模型,其中一窟中的12米长的卧佛,睡态洒落,恬适沉静,非常引人注目;50幅惟妙惟肖的临摹壁画和10身形神兼备的仿制彩塑;24件根据敦煌壁画仿制的各代古乐器。此外,同时展出的有39件甘肃出土的珍贵文物。
“敦煌艺术展”由香港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甘肃省文化厅、刚毅投资有限公司合办,香港永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协办。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杨敏德“π”的追求
本报记者傅旭
今年首都一个夏日之夜,纺织总会的小礼堂里宾朋满座,人们在兴致勃勃地观看一群年轻男女的时装表演。伴着浓烈时代气息的音乐,身着优雅的休闲服,青年们更显得生机勃发。这台时装表演的设计者和时装的生产厂家的主人都是香港溢达集团的杨敏德小姐。
温文尔雅的杨敏德小姐虽然刚过不惑之年,但她担任香港溢达集团董事主席已有6年的历史了,同时她还于今年当选为世界青年总裁协会主席。
溢达集团以生产全棉纺织品为主。出自溢达的高档全棉T恤衫取名为“派”,也就是数学中代表圆周率的符号“π”的音译。杨敏德正是取因圆周率在小数点之后的数字无穷无尽的寓意,表示她对事业的不尽追求。
杨敏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理学士学位,后又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1978年,她因父亲杨元龙身患癌症,回来协助父亲工作,几年后正式掌管了溢达集团。
杨老先生是位有远见的爱国商人,于1978年他就与无锡光明内衣厂签订了全国第一份补偿贸易合同,随后又和江苏、北京等地的厂家进行补偿贸易合作。后来,为使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达到世界水平,溢达转向内地直接投资,组建合资企业。这些都为杨敏德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1994年底,溢达在内地的独资或合资经营的企业已有11家,投资总额超过1亿美元。
1989年,杨敏德接手后认真分析了当时世界生产优质纺织品行业的形势。她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生产优质纺织品的厂家正在日益减少。过去日本一直是优质面料的供应者,但由于生产成本上涨,日本的纺织业在萎缩,就会给优质服装面料的供应留下空白。而这一空白必定会由中国来填补。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棉国,纺织工业基础雄厚,人才资源丰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纺织品的需求量在日益增高。于是,溢达集团与日本公司合作,在广东省高明市筹建高丰纺织染联合企业有限公司。筹建中,日本人顾虑重重,她当机立断,买下其所有股权,并收购了当地数家企业,引进瑞士、德国、日本、法国等国的先进设备,先后投资4000多万美元,于1991年建成高丰公司,年产高级纯棉牛津纺等1400多万码及成衣100多万打。其产品质量已达世界一流水平。
事业有成的杨敏德此时又将目光投向了祖国的大西北。新疆是我国的主要产棉区,她在新疆吐鲁番投资2500万美元,建立了吐鲁番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她决心在10年内将所有盈利全部用于再投资,在内地建成一个从种棉、纺织到开专卖店的“纺织业王国”,年销售力争达到3亿多美元。
她的企业在发展,她的“派”系列也已设计出俊才恤、雅士恤、学院恤、休闲恤、条子冲击等500多个品种。
她不但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做了许多社会公益事业。溢达捐款200万元筹建高明市纪念中学;捐资200万元改善新疆和田的饮水条件;向苏州捐款200万元设立杨元龙教育基金,以帮助因家境困难而无法入学或被迫辍学的儿童等。
杨敏德小姐“π”的追求是无穷尽的……(附图片)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短讯

  香港中小学学习普通话渐成风气
新华社香港电学习普通话在香港的一些中、小学校已渐成风气。香港教育署长日前表示,将进一步支持普通话教师的培训工作,以期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香港,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办了普通话教学班,今年的戏剧节还首开先例,举办了小学生普通话戏剧比赛。这位教育署的负责人称,孩子们学讲普通话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教育署决定向开办普通话班的学校提供资助,而有关学校则可申请津贴。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短讯

  香港女警察佩戴枪支走上街头
新华社香港电数名佩戴左轮手枪的香港女警察开始在九龙巡逻。这是打破传统,首次出现在街头的佩枪女警察。
据悉,加入到这一行列中的女警人数将增加到六十位。
执行任务前,这些自愿佩戴枪支的女警察曾接受严格的训练,并通过了考试。在实弹射击时,其中的一些人命中率达到百分之百。不日后,此地警队将对女警佩戴枪支后的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作出鉴定,以决定今后的去向。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香港人多地少,地皮金贵。长期以来港英当局用在维多利亚港湾内大规模填海来解决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然而,令香港人担心的是:这个每天有5000多艘船只往来穿梭的世界第三大天然良港,若如此毫无顾忌地填海造地下去,港人引以为豪的维湾自然景观也将黯然失色。
图为正在施工中的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内大规模的填海工程。
新华社记者张瑞琪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