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迎接新世纪的太阳
——全国青联学联会议追记
本报记者唐维红
“好雨知时节”,一场大雨冲去了几分京城的酷暑。7月18日至22日,全国青联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全国学联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本世纪最后一次青、学联会议,承担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投身“科教兴国”大业
走过了45年辉煌历史的全国青联,汇集了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艺术家,以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不同行业的优秀青年代表。参加本届会议的1005名青联委员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605名。人才是全国青联最突出的优势之一。发挥青联的人才优势,促进“科教兴国”大业的实施,是大会的议题之一,也是委员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为此,大会特意安排了一项议程——出席会议的部分科技、教育界委员与老科学家座谈,共话“科教兴国”大业。
会上,委员们就如何培养科技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引导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赵玉芬委员说:“‘科教兴国’是许多科技、教育界人士毕生的志愿和追求。我们应该向为新中国解放和建设作出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力争在祖国的土地上,创造出一流的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智能机译中心主任、研究员陈肇雄委员认为,“科教兴国”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科技人员,也需要一批重视科技的政治家、企业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他说:“我们应该发扬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科教兴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自西藏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的邢澄清委员在发言中,讲述了他们在雪域高原开展太阳灶推广工作的艰辛。应邀前来与委员们座谈的老科学家代表、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听后感慨地说,邢澄清的工作也许不如在座其他委员所进行的科学研究那么尖端,但同样很有意义。他说:“‘科教兴国’,兴国是目的。为此,不仅需要有人进行尖端领域的科学研究,也需要有大批的科技人员去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同时,还应在全社会普及教育,大力倡导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他希望全国各界青年都能行动起来,为科技发展和国家振兴而奋斗。
会后,周光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承担跨世纪的重任,青年人光靠年龄的优势是不行的,还要靠学识、为人等多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古往今来,做大事的人,没有不经历过挫折的。”周老的话发人深省。
   爱国、成才与跨世纪
爱国、成才、跨世纪是出席全国学联二十二次代表大会的425名正式代表使用频率最高的词。7月21日,与会代表纷纷登上设在国谊宾馆礼堂的“中国·大中学生·跨世纪”论坛的讲台,阐述当代大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代表代鹏说得好,爱国是当代青年学生实现跨世纪重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他说:“爱国是成才的动力,成才是爱国的体现,只有将爱国之情变为报国之志、报国之行,我们才能够真正肩负起跨世纪的重任。”来自昆明一中的怀扬同学也有同感,她说:“跨世纪也好,成才也好,决不应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贵在行动。”
那么,跨世纪的人才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怎样按照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中山大学陈小锋同学认为,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大学生应当注重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相结合,先博后专,一专多能,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同学们,就在我们举办论坛的同时,四川全省数以万计的大中学生志愿者正活跃在扫盲和科技文化服务第一线,四川联合大学570名毕业生奔向了祖国的边远省份,西南石油学院138名同学走向西北石油会战的前线。”电子科技大学李凤奇同学的话感染了与会代表。许多同学表示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在那里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价值。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袁纯清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很是高兴,他希望当代青年学生能够成为敢于创造、善于创造的一代,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珍惜跨世纪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完善自我,迎接挑战,不负时代和民族的重托——这是两会代表的共同心愿。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杭州中外合资企业招工新鲜事——
共青团员优先
本报讯据《浙江青年报》报道:杭州永发电子有限公司日前在招工时,亮出了“共青团员优先”的牌子,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中外合资杭州永发电子有限公司是萧山市特级工业企业,在现有的400多名职工中,团员占36%。
近年来,公司140多名团员在团委的组织带领下,开展以“敬业爱岗、职业文明”为主题的“团员岗”活动,在生产中比速度、比损耗、比质量,掀起“互帮互助促进度、齐心协作争效益”的生产热潮,创造了一流的工作效益。同时,他们还结合公司实际和特点,开展“五小”科技、劳动竞赛、技术帮学结对子等活动,举办技术、质量座谈会和技术培训班。通过技术培训,带动其他职工学习文化知识,引导青工岗位成材。为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许多团员又自觉参加了应用电子、行政管理、法律、会计等专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些团员还主动包下了公司的卫生大扫除、突击性生产劳动,为公司困难职工帮急解难等任务。共青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仅体现了共青团员较高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公司的两个文明建设,而且提高了公司职工的整体素质。这一切受到了公司领导的好评。如今,公司内一些重要的岗位如检验、技术、监督等全都由共青团员承担,公司28位中层领导干部也都是共青团员。
董事长许国贤告诉记者,实践证明,团员素质高于非团员,共青团员思想好、工作勤奋,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企业招工不优先招他们招谁?因生产发展的需要,公司需招100名新职工,公司领导一致同意把“共青团员优先”放在招工条件第一条。
“共青团员优先”这一招工新鲜事也已在当地,特别是在青年中引起不小的震动。一位团员告诉记者,看到这样的招工条件,深深感到了做一名共青团员的光荣和自豪。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编后

无愧于共青团员称号
中外合资杭州永发电子有限公司在招工时提出了“共青团员优先”的条件。对此,我们不禁拍手称好。这使人感到:共青团员“香”起来了。
“共青团员”是一个光荣的、令人羡慕的称号。一代一代的共青团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共青团的精神与崇高的思想境界、勤奋刻苦的工作作风、乐于奉献的精神同义。然而,曾几何时,随着许多青年忙着“下海”挣钱,“共青团员”的称号不再令人称羡了,在一些人的眼里,入团甚至还是背时的。杭州永发电子有限公司在招工时提出这一条件,主要因为这个厂的团员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无愧于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也使厂领导看到了共青团员的先进作用,看到了招收共青团员对企业发展的益处。这种做法也激发了共青团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对促进共青团工作,激发广大团员青年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愿今后有更多的单位在招工中亮出这一条:共青团员优先。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农民工与现代意识
章雯
在商品经济日渐发达的今天,大量的农民兄弟在利益的驱动下涌进了城市,干起了许多城里人不愿干和不想干的差事。他们在给城里人提供种种方便的同时,也给已拥挤不堪的城市带来了诸多的问题。近日的《辽宁青年报》,给读者讲述了一位叫张福龙的打工农民与众不同的经历,使我颇受震动,不由自主地换了一种目光去注视身边似乎无处不在的农民工们。
张福龙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上小学四年级时,因家里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三年前,他来到离家最近的大城市南京,因为没有特别的手艺,便从拾垃圾做起,过上了打工仔的生活。进城后的张福龙不仅找到了挣钱的地方,还重新找回了读书的机会。劳作之余,他先是买了一本《新华字典》,一个一个字地抄,一个一个字地认;随后,他又上了金陵国际语言进修学院学起了日本语。为了保证夜校的学习,他甚至放弃了许多做工的机会。他的日语目前已达到大学本科二年级的水平。他已去上海报名参加明年的日语定级考试,还去日本领事馆询问了去日本的手续、费用。他想以后能去日本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因为现在他们老家大棚蔬菜的品种、产量都远不及日本。
张福龙的理想是美好的,但要走的路无疑是艰难的。可他说,钱是可以用完的,知识装在头脑里却是一种用不完的财富。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张福龙给“打工”这一原本简单而平凡的生存方式,注入了不平凡的内容。
一个人活着是简单的,可要活出品味,使人生变得精彩而有意义,就不那么容易了。人想要高尚地活着,可以说,是人类向前的动力。现代人讲求提高生活质量。这其中既包括物质追求,也包括精神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福龙比我们这些城里人更具有现代意识。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系统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本报讯“在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中,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系统真抓实干,发挥了铁路火车头作用,走在了全国前列,经验值得学习、推广。”这是团中央青工部副部长赵勇日前在常州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召开的“铁路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现场会”上指出的。
作为铁路运输装备部的机车车辆工业,拥有35个国有大中型企业、4个研究所和27万名职工。目前,机车车辆工业人才队伍状况与形势发展的需要还不适应,35岁以下的青年在高级专业人员和高级技工中所占比例很小,人才老化断层在加剧。为此,机车车辆工业各级团组织根据全国铁道团委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服务于生产经营,服务于青年成才的工作重心,组织18万多名团员青年广泛开展了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拜师学艺、推广先进操作法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明显实效,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两年来,先后涌现了部、省、市级青年岗位能手3000多名,取得“五小”成果2万多项,创经济效益1亿多元。此次现场会是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铁道团委和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联合召开的。(程冬然)(附图片)
在京九铁路沿线工地上,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参加建设。23岁的张学会一年前大学毕业,主动要求到京九线衡商段工作。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名技术骨干。章武摄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李信:破译社会飞跃的密码
刁海峰
26岁的李信携一身豪气出任山东省济宁机械研究所所长时,等待着他的是一个个的难题。环顾所内,让人心焦。十几个科研人员,中级职称的只有3人,资产总共才有26万元。科研所从成立到他上任的1984年,十几年间仅完成12项科研项目,推广使用率为12%。
李信说:再也不能这样活!
于是,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目标是:走出实验室,到社会选课题,向市场要效益。
建立一个高效一流的管理机制,建立效益约束机制和分配机制,建立干部职工的岗位竞争机制。体制改革,抖落了一身枷锁,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了科研和生产、生产和市场的对接。研究所开始活起来了。
1988年5月28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初获战果的李信和市政府第一个签定了“离怀断奶”合同,宣布从此不再“吃皇粮”。
没有了退路却有了生路,从1988年承包到1990年研究所升格为研究院,他们完成科研成果24项,其中获部、省级奖的达8项,有两项达80年代国际水平,3项填补国内空白,5项填补省内空白,其中一项软件技术还出口西非。
1992年,研究院9层科研大楼在济宁高新技术开发区拔地而起。“万丈高楼平地起,就看敢不敢抓机遇。”他又盯上了新目标:科、工、贸一体化。
“断奶”四年,李信和他的研究院已今非昔比,在科研、生产、贸易上更加雄心勃勃,加速运转起来。他们先后通过技术转让、联合建厂、承包建厂、技术服务、参与投标、科技扶贫、引进消化、就地选题、中试推广、纵深开发等方式,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走上市场。在短短两年中,他们转让成果36项,收入6100万元,联合建厂8个,年产值达1.2亿元,承包建设34个项目,创产值1.9亿元,同时,还和70多家企业、18家科研单位搞了科研配套。
李信事业成功,但他依然在爬人生境界的高坡,他有一句研究院人人皆知的名言:“靠本事吃饭,凭良心做人”。
李信本事很大,但他的看家本事,还是科研。1978年,刚从山东工业大学毕业的他,在设备极端简陋的条件下,和同伴们搞出了辉光离子氮化设备工艺。国内热处理专家称这项成果是我国机械寿命研究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并很快在全国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他作为高工主持研究的29个项目中,四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8项填补省内空白。还有2项达国际先进水平,已有17项形成产品规模,创直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
在文凭热的时候,很多人离开了清贫的科研单位,当时,他有调出去当厂长的条件,也有直接到市政府部门任职的机遇,但他都一一推辞了。他的根在研究院。1991年,他当选“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1992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94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
站在这个跨世纪的生长点上,李信依然在破译让科学家和企业家、让科技和生产结合的密码。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风雨人生

  为了夕阳更火红
李顶
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青年吕法亭自筹资金创办了一所家庭敬老院,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七年来,他多次被上级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作为民兵代表,还被评为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应邀出席了全国学雷锋活动30周年纪念大会,受到江泽民、刘华清、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国家民政部赠送给他一块“德高义重”的奖匾。
还是在学生时代,小法亭看到邻村一位老人被3个亲生儿子当作包袱而赶出家门。这事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中学毕业后,他靠采石、运输挣了8000元钱。母亲对他说:“你爹死得早,这钱就攒上娶媳妇用吧。”
其实,吕法亭心里已经把这钱派上了用场,他要办一所家庭敬老院。他未来的岳母,首先站出来反对。她警告法亭说:“如果要办敬老院,这门亲事就散伙!”大伙儿也都说法亭是让俩钱烧昏了头,一时心血来潮。还是未婚妻陈爱荣理解他。她悄悄来到法亭身边,对他说:“你办敬老院是一件积德行善的大好事,俺支持你。”爱荣的一句话,把法亭的的心烧得滚烫,使他增添了办敬老院的信心和勇气。
老人入院那天,吕法亭放了一挂长长的鞭炮,炮声响过,人们的疑云也随之散去。
敬老院办起后,吕法亭这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下子变得像个细心的大姑娘,学着洗衣、做饭、缝被,大事小事一把抓。爱荣看他忙不过来,没过门的媳妇也到敬老院来侍奉这些“编外公婆”。
6位老人,6种口味,为了满足老人,一顿饭经常要分好几次做。月初,都要征求老人的意见制订菜谱,一日三餐不重样,逢年过节都要包饺子。衣服脏了及时洗,头发定时剪,夏天每人房里都安一台电风扇,冬天生上火炉取暖,每人每年还发100多块钱的零花钱,逢集逢会还领他们去看热闹。老人们都说:俺到了法亭这里算是掉到了福窝里!
1990年,84岁的谭贯发老人病倒了,他的几个亲侄子谁也不来看他。老人卧床3个多月,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此时正赶上爱荣生孩子,生活的重荷一下子压在法亭一个人肩上。可他并没有放弃老人不管,而是抓紧为老人请医取药,每天都为他端屎端尿。老人吃药张不开嘴,他就捧起老人的头,口对口地喂。望着法亭一天一天瘦下去的脸,老人心疼地说:“法亭啊,俺都这一大把年纪了,活着反而拖累你,你就让俺死吧。”法亭安慰他说:“大爷,只要您活着一天,我就要对您尽一天责任。”老人弥留之际还紧紧拉住法亭的手不放。
1992年夏季,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席卷了豫东农民的希望,快成熟的小麦大面积倒伏、霉变,收成减半,吕法亭家的口粮越发紧巴了。但是,法亭宁愿自己啃窝窝头,也要让老人吃上细粮。4岁的女儿眼馋不懂事,跑到敬老院的灶上拿了一个白馍,叫法亭看见,硬是从女儿手中夺下来送了回去,女儿委屈得直掉泪,法亭的母亲心疼地搂着孙女对他说:“儿呀,敬老院是一个填不满的坑,这个赔本的生意不能再做了。”
是啊,敬老院建院5年,吕法亭耗资近2万元,而他一家人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大人孩子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家具还是当年他娘的嫁妆,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还是亲戚淘汰白送的。
吕法亭为这个敬老院奉献的太多太多!
为了解决敬老院资金的严重不足,吕法亭去安徽拉苹果回来推销。在外地,他为了省钱,饿了啃一口自带的干粮,渴了买一碗白开水,晚上不住旅馆,拉开被子就睡在车厢里。半路上汽车破了轮胎翻进沟里,苹果洒了一地,折腾了一夜才修好车,还被罚了400元款,这趟生意赔钱赚罪受。
凭着勤劳和智慧,吕法亭终于扭转了敬老院的经济危机。
去年2月,到基层视察民兵工作的河南省军区原政委吴光贤耳闻目睹了吕法亭的敬老院,将军的心被深深震撼了,当即指示人武部支援2000元钱。
1994年6月17日,一场意外的火灾把吕法亭的敬老院化为灰烬。但他失火不失志,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拿出来,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一所新的敬老院。老人们在吕法亭及其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安度着幸福的晚年。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形势·政策·青年”征问征答

  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话题
变“待业”为“创业”
编辑同志:
你好!我是一名在国有大型企业工作的青年工人,非常关心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到底能不能搞活,国家怎样安排在改革中下岗的工人,有哪些政策措施?希望你们能够给予解答。
                         辽宁 宫仁宫仁同志:
你好!报社编辑将你的信转给我,请我给你复信。对你提出的问题,我谈一些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企业改革形势总体看是好的,已经进入机制转换、制度创新和配套改革的新阶段。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比以往更加明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二是去年进行的金融、财税、投资、外贸等几大宏观改革逐步到位,并初见成效,改变了过去企业改革孤军深入的局面,为国有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了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条件。三是企业改革的法制环境越来越好,企业改革的推进有了法律保障。四是十几年企业改革的实践,涌现了一批有活力、有实力,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声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下一步改革提供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教训。五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从今年开始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改革的重点,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国有企业的问题依然不少。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党委、政府非常重视亏损企业职工以及企业改革过程中下岗人员的生活问题,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
199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国有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各地及企业在发不出工资时,必须保障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文件提出了八条要求。今年5月份,国家经贸委等五部门下发文件,提出安置富余职工的四条渠道。①拓宽生产经营领域,发展第三产业;②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由失业保险机构按规定发放失业救济金;③鼓励职工自谋职业,对自愿提出自谋职业的,经企业批准,可按规定发给一次性生活补助费;④实行厂内退养等。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文件规定,有关部门还对企业领导人提出要求,要求企业领导干部要与职工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最后我要谈的是,不仅亏损企业的青年职工会面临下岗、待岗的风险,即使是在效益好的企业工作的青年职工,如果不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也将面临被“劣汰”的可能。因此,我建议已下岗待岗的青年职工积极行动起来,变“求业”为“求学”,变“待业”为“创业”,努力学习,掌握技能,靠过硬的本领去竞争岗位。我希望仍在岗位工作的青年职工也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水平,提高劳动效率,否则也会被淘汰出局。
                           陈全生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仅有初中文化的江西遂川县草林镇溪下村女青年刘艳,勤奋刻苦,学得一手精港的服装裁剪技术,10年前,办起了“艳丽服装裁缝培训中心”,已培训近800人,她因此连续6年被评为县镇“先进个体工商户”。张锋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