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书评)
专栏:

  反腐败与监督的理论探求
曹庆泽
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腐败伴随社会发展的进程从未绝迹过;腐败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环顾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免于腐败之害。中国古谚云:“官贪则政危,官廉则政举。”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腐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它造成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动摇政治稳定的基础,损害政府的威信,助长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违背职业道德、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因此,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反腐败斗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把反对腐败、推进廉政,作为一件大事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通过艰苦努力,反腐败斗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推动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保证条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发展市场经济,深化各项改革的新形势,对反腐败斗争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要求。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实践,研究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反腐败斗争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反腐败斗争的新思路、新方法,使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发展。
腐败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它总是依附于权力而存在。腐败问题无论表现为何种形式、何种特点,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权力的滥用,而权力的滥用必导致政权的变质。因此,我们研究和解决腐败问题,至为关键的一条就是设法对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和制约,把腐败控制到最低限度,进而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所以,要不断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把加强外部的有效监督同强化内部制约机制结合起来,着重强化内部制约机制。如果外部监督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作为基础,也是难以奏效的。建立内部制约机制,关键是形成各岗位之间的制衡关系,任何超越职权、滥用权力和利用工作之便的行为,都应视为违纪而严加惩戒,以儆效尤。
反腐败和监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反腐败,必须强化监督;强化监督,必然有助于遏制腐败。反腐败与监督,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反腐败与监督通论》的编著者,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从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力图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反腐败与监督问题进行研究和阐释,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很可贵的,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此文系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反腐败与监督》一书序言)


第10版(书评)
专栏:

  闪光的足迹
彭珮云
为迎接和庆祝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她们拥抱太阳——北大女学者的足迹》一书。书中几十位女学者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奋斗的经历,袒露了人生之旅的求索与奉献,给人以激励,给人以启迪。我愿意把她推荐给全国的姐妹们。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妇女解放运动风气之先的一所著名学府。
北京大学,从它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至今已有九十七年的历史。一九二○年二月,在当时校长蔡元培先生支持下,王兰、溪浈、查晓园三名女生首批入北大文科旁听。这一年暑假,北大正式招考录取了九名本科女生,首开我国大学男女生同校学习之先河,成为中国教育史和妇女解放史上的一个创举,影响波及全国。此后,国内各大学亦陆续兼收女生。与此同时,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应蔡元培校长之聘,也开始在北大任教。在其后的七十多年中,北京大学许多女教师、女学生,以才华、青春和生命贡献于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华夏文化教育的繁荣,贡献于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进步,贡献于妇女自身的解放和发展。今天,在北京大学七千四百多名教职工中,女教职工有三千二百人,约占百分之四十三;在二千五百多名教师中,女教师就有七百人,其中有高级职称者约占全体女教师的百分之五十四。她们已成为北大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一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我曾在北大工作过,深感北京大学女学者们敬业献身、进取创新精神之可贵。她们孜孜不倦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科学,追求事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耕耘不息,拚搏不已。我祝愿北大的姐妹们永远走在中国知识妇女的前列,祝愿全国妇女同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新的贡献。
(《她们拥抱太阳——北大女学者的足迹》,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10版(书评)
专栏:人与书

  有心人的执著
魏巍
作家王忠瑜同志的文集行将问世,我谨向他致以衷心的祝贺。在当前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作家、学者们出版一本较严肃的著作,是很不容易的。
从这位作家的经历看,他的生活底子是相当丰厚的。他于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空军,即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1958年又参与了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壮举,1962年调黑龙江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后,仍长期深入农村生活。这样,他的生活仓库就不是一个穷汉而是一个富翁了。忠瑜当年投笔从戎之日,曾有诗自勉云:“生平有志学王维,诗画兼能不自菲”。忠瑜有此志行高洁的起点,有这样广阔丰富的生活土壤,再加上勤勉的耕耘,怎么能不果实累累呢!
忠瑜同志自50年代中期以来,已发表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鹰击长空》、《惊雷》、《赵尚志传》包括《中国的夏伯阳》《总司令的悲剧》)和《烽火辽东》等;短篇小说集《鹰之歌》、《银燕》、《阿布沁河上》;诗集《列车奔向北方》、《一朵野芍药》、《饮雪斋诗稿》;散文集《美与爱的溶合》、《不谢的樱花》;报告文学集《火的战争》(长篇)、《世纪风云》;文艺理论集《冰城寄语》;电视连续剧《赵尚志》等。于此可见,他是一个很勤勉的作家了。
在他的著作中,最有名的作品自然是长篇小说《赵尚志传》。这是一部歌颂抗联英雄的内涵丰富的力作。我年轻时曾读过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从那时起我就被它特殊的魅力吸引住了。我始终觉得那段历史很有魅力。建国以后,它依然吸引了不少作家。例如老作家骆宾基、蔡天心,还有杨苏同志等,都写了这方面的作品。我认为,东北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以及海南琼崖纵队长达23年的革命斗争,这一南一北,都还是需要继续开垦的文学上的处女地,等待着有心人和有志者去开垦她。王忠瑜同志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和有志者。从《赵尚志传》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开拓工作很有成绩。他善于在复杂的矛盾中展示情节和刻画人物,写英雄人物也并不避讳其缺点和弱点,因此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凸出鲜明,读来引人入胜。
一个作家文集的出版,决不意味着其文学成就的终止,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第10版(书评)
专栏:

  开掘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宝库
贾植芳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与优化,沉寂多年的通俗文学创作与翻译出版又呈勃兴之势,在文化消费市场上,它的发展势头、销售情况甚至压倒高雅文学,日益走向繁荣与昌盛。这种文化现象,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并不足为奇。正如我国传统观念上将小说戏曲称为“闲书”一样,人们除过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外,也必然有着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化生活的物化形态就是戏曲小说,它们在人们的物质消费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也可谓须臾不可离的精神享受。通俗文学由于它是人们业余的消闲的读物,正满足了各式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它们的价值取向依归,也正在这里。
从20世纪这个历史范畴说来,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创作与翻译活动,追本溯源的话,应该是在清末海禁洞开,欧风东渐的时势下,随着上海这个工商金融城市的建立与发展,新式印刷出版及报纸杂志的引进,文化市场形成后所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就是我们文学史习惯上称为“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的作家群忽焉而兴的历史社会条件。随着工商业职工阶层的涌现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催生了这一类以卖文为生的新兴的作家群体的出现。他们虽然受到“五四”新文学作家的迎头痛击,但在历史进入现代之后,仍然盛行不衰,与新文学作品并行发展。由于他们作品的价值取向定位在以市民社会为消费对象之上,这类作品在文化市场上的消费量大大超乎新文学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初期的一些新文学作家,如鲁迅、叶圣陶、刘半农等,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事业起步时期,也曾一度接受通俗文学作家的影响。
从文学史的观点来看,从鸦片战争以后至“五四”前的近代文学与随“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新文学同属一个大的历史范畴,应看作是“五四”新文学的先声或酝酿时期。令人遗憾的是,近代文学多年来本是我国文学史研究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五四”作家对通俗文学的批判和排斥,近现代通俗文学更被人为地摈除在文学史研究范畴之外,通俗文学作家作品便成为不入史、不入流的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遗憾。也正因为如此,这类作家作品长久湮没无闻。历史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时势的变化,通俗文学在整个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重新崛起,日益勃兴,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一大文化景观,也终于以自己的顽强存在重新赢得了文学评论界和文学史家的关注和重视。
范伯群与苏州大学中文系的同事们,倾注全力投入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与教学。这就是现在出版的《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价丛书》(第一辑十二种,南京出版社初版)这套大型资料书的由来。按他们的研究规划,正是要在这一巨大的资料建设工程基础之上,建立他们的研究基地,深入从事他们的专项研究与教学,并进而撰写《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最终把这一领域整合进我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范畴,以便使我们的近现代文学史的反映面更真实,更丰富,更完整,更符合历史实际。
这套丛书不仅是我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积累,同时也为今天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有认识和欣赏价值的系列性读物。


第10版(书评)
专栏:书人书事

  濠江文谭话杂家
缪俊杰
记得若干年前,有次议论新闻工作者应该专家学者化的问题时,有人不以为然,并举出新闻界前辈邓拓为例,说邓拓就是“杂家”,而非某某专业的学者。笔者信然。现在又多了一个例子,那就是在澳门工作的老报人李鹏翥先生。七八年前,鹏翥先生曾以他的散文集《澳门古今》赠我,见李惜珍先生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说:“他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可以说是‘杂家’。”多年来与鹏翥先生交往,当面交谈或书信往来,知其满腹经纶,出口成章。今又得其新著《濠江文谭》,更信其为“杂家”然!
我拿到装帧精美的皇皇大著《濠江文谭》,欲先解书名之意。见扉页上有启功先生题辞:“濠上濠江地不同,文思相印漆园风,三巴胜迹行更始,鼓吹南天仰大宗。”这里又出了一个“濠上”。我只知道,安徽省境内,有发源于凤阳县南利山的东濠水、西濠水,北流入淮河。至于这“濠上”,则多见于古籍之中。《庄子·秋水》里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韩翃《赠张五湮诗》里有“复此凉风起,仍闻濠上居”之句。找来找去,见《澳门古今》中《祖国甘露通濠江》一文,才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了。
我以前读过鹏翥先生许多文章,知道他的散文随笔写得很好,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又知道他擅长新诗旧诗。他还对书法、美术、篆刻、音乐、舞蹈等都十分爱好,偶一论及,谈来都能头头是道,堪称行家。今拜读其《濠江文谭》,才进一步了解,他对文艺评论也十分内行。他所写的评论文章,对作家作品的议论,分析鞭辟入里,褒贬恰到好处,实能令读者赞赏,作者心服。其中如《澳门文学的过去现在及将来》、《澳门文化研讨会闭幕词》、《祝贺五月诗社周年纪念》等文章,从宏观把握上对澳门的文学、文化的现状、历史进行分析综合,让人们获益匪浅。至于他的论学之作和读书手札,如《散文书家两称豪》、《陈垣先生的论学手简》、《陈贻焮教授诗学深邃》、《卞之琳化古化欧写新诗》、《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苏曼殊诗二种》等等,或对前圣精妙之作的介绍,或对共同问题的探讨,都显示出作者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并且善于融会贯通,借题发挥,让读者学有所得,深受启迪。
鹏翥先生对各艺术门类之爱好和精研,从《濠江文谭》中也可得到印证。书中论艺篇什不少,诸如对启功、李天马、李骆公、吴子复、沈尹默的书法,对钱君匋、徐云叔、茗屋等的篆刻书印,对黎雄才的岭南画、峻青的文人画、方成的漫画等,都有所评述,处处透露出作者对艺术的真知灼见。
几十年从事新闻工作,鹏翥先生是“老报人”了,加之又是社会活动家,情满大江南北、粤港内外,许多文友、后学出书都求他作跋写序,《濠江文谭》中的许多序跋,虽应人所求,但均非应景之作,或阐发精论,或婉转点拨,均见其对文友之真诚,对后学之提掖。鹏翥先生在本书的“后记”中,谈到创作甘苦时,自表“青春无悔”,读罢这部大著,朋友们也会觉得欣慰的。


第10版(书评)
专栏:书评

  评《金代文学学发凡》
宋德金
长期以来,金代文学研究是一个比较寂寞的领域,除对个别作家(如元好问、王若虚)和文学形式(如诸宫调)有较多的关注外,对其他作家及金源一代文学全貌,则很少顾及。有关全面评述金代文学的专著,仅见30年代出版的苏雪林著《辽金元文学》和吴梅著《辽金元文学史》,而且都很简略。后来几部通行的中国文学史对金代文学的介绍亦嫌单薄。
金惠泉著的《金代文学学发凡》的出版改变了这一状况。本书是第一部金代文学研究史,或曰金代文学批评史。全书分内外两篇:内篇六章,概述金代文学发展轨迹及金代以来各时期的金代文学研究;外篇四章,前三章辑录历代有关金代文学的具体评述,最后一章是作者对金代文学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论述。
综观全书,它不仅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关于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而且发表了有关金代文学研究的一些值得重视的精辟见解。比如,金代文学的性质问题。作者指出,金代文学是一种与宋代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多元一体的新质文化,金代文学与南宋文学大体上是平行发展的,它不是宋代汉族文学的简单延伸与继续。又如,金代文学的特点问题。作者指出,金代文学具有雄浑刚健、华实并茂等特色。与此相联系,他还进一步论述了我国南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北雄南秀”的差异。再如,研究金代文学的角度、方法问题。作者认为,研究金代文学时,要将它置于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视野中来进行考察,指出金代文学是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和北方地区游猎文化互相撞击、双向交流的产物,它促进了中华文化从多元发展为一元的进程。这一认识对于加深理解金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等都有裨益。
本书外篇,主要是辑录历代评述金代作家的资料。由于这些资料来源过于分散,经过作者多年的勾沉索隐,得来不易。如今刊布出来,无疑会给金代文学研究者乃至金史研究者以极大的方便,功德无量。
这部著作篇幅不很长,它所提供的信息量却相当可观。全书除了主体——论述金代文学研究史部分之外,作者还叙述了金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及他的金代文学观。再如外篇中所附的金代作家小传看似平常,它却纠正了不少过去记载的谬误,只是限于体例,未能详述考证。这些都是以作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前提的。由此可见,本书虽是一本金代文学研究史,或曰金代文学批评史,然而其中浓缩了作者十多年来有关金代文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诚如邓绍基先生在序中所说的,它“实际上又是一部具有通论金代文学性质的专著”。
(《金代文学学发凡》,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第10版(书评)
专栏:书话人语

  丛书与编者
叶于
好久没有到书店了,得空到近处书店、书摊上看看,发现丛书和套书何其多,而且有些成了滞销书和降价书。
这些五花八门的丛书、套书、全编之类的读物,有的是一个作者的系列丛书,有的是一类作者的或同类题材的丛书系列,等等等等。少则三二本,多则十数部,数十部。定价也不菲,粗制滥造者居多。丛书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无怪乎,有读者惊呼:丛书成灾,套书泛滥,购书者要谨防上当。
说上当,并非言重,也不冤枉。这类书籍大多是七拼八凑,编编选选,炒现成饭,一锅杂烩;而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油兑水,水掺油;或者是改头换面、包装包装,金玉其外。当然,也有精品,也有苦心孤诣的编者和认真的作者之间的最佳配合,可是这毕竟是少数,与各类丛书之多不成比例。
系列丛书的风行,是一些编者们的幕后策划(如今这个词在出版界被炒滥了,动不动都叫作策划)。编纂、策划,应该是一种颇见功力的再创造,仅仅靠剪刀糨糊,在复印机上忙活一番,是断断不能叫作策划的,如此编出来的书有诱骗读者上当的嫌疑。一个时期以来,出版界大兴编书风,一不小心,编出了不少的主编、顾问。只要看看这些没有下什么功夫的图书,在书店里尘封滞销,就知道编者投入了多少劳动。
随着图书市场的发展,丛书不会消失,编者的活计还会有人继续下去。只是,无论编什么样的书,赚多少钱,都要对得起读者,都要以图书事业的发展和文化积累为重;同时,出版者也应该有个全盘意识,摸清市场的行情,在一窝蜂地大兴丛书和套书的时候,就不应赶这个热闹,出一些没多大价值的图书,在那里蒙尘受累。
编什么样的丛书,如何编辑,是大有讲究的。


第10版(书评)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家论道丛书》已与读者见面。该丛书分《儒学复兴之路——梁漱溟文选》、《阐旧邦以辅新命——冯友兰文选》、《民权与国族——孙中山文选》、《德赛二先生与社会主义——陈独秀文选》等。
                          (张磊)
△王灵书的纪实文学新作《半个世界咏叹调》、《名人探访》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苏天生的杂文集《世风感应录》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赵海洲的散文选集《水仙花开》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闻一)
△周翼南著报告文学《汉商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王永武的诗集《青青的橄榄》由群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日月)


第10版(书评)
专栏:

  了解文坛的一本书
赵相如
立志想当作家的人不少,有的人一路顺风,著作等身;有的人一鸣惊人,但很快成了过眼云烟;有的人屡当整人的英雄;有的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受冤几十年之后,或英才屈死,或神情麻木……总之,你只要看看涂光群的37万字的《中国三代作家纪实》一书,你一定会感慨万端,获得许多生活的启示、哲理的思索,同时对年轻时狂热的作家梦泼进了一瓢清醒的水——至少在我是这么想的。
不回避历史的事实,用事实说话,不为尊者讳,是此书的最大特点。有了事实比什么都具说服力,因而语言朴实,不靠花里胡哨的转弯抹角,一是一、二是二,凭着作者在《人民文学》工作几十年的亲见亲历亲身感受娓娓道来,让读者读了心服,所引起的感受、思索得出的结果,都不靠作者越俎代庖。好的书都有这么一个特点,从不强加于读者,不对读者耳提面命,强行灌输。
对于一批作家的处女作的发表经过,作者也是如实道来,从而点破了某些作家不过成名十来年俨然以文学史将占大篇幅的角色自居的虚妄。作者告诉读者一条重要信息,一个作家的出名,离不开编辑的认真选拔、无私推荐、繁复劳作。如今作家的出名与作品的出名已为世人公认,而在背后编辑的无名英雄式的劳动,却并无人知晓,也很少见过哪一位出名作家在哪一篇文章中叙述自己被发现、培养、推出的故事。


第10版(书评)
专栏:

  质朴厚实的“朋友人”
范小青
有一本书,叫作《朋友人》是一本回忆录,是已经去世的江苏省老省长惠浴宇生前口述,俞黑子记录整理,他们共同努力,以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情感,全部的生命写作,将数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将人生的真实、人间的真情,将真爱,将正直,将重诺轻生、重义轻利的品格献给读者。《朋友人》写敌我斗争的凶险,写政治的严酷,写无耻的背叛,写阴谋诡计、贪生怕死,但是,读罢全书,却让我想起一首歌《让世界充满爱》,歌词说: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我想,《朋友人》就是这样。
《朋友人》以最平实的语言,以最简单的形式,写出一个浓得抹不开的情字,狱中斗争,江淮纵横,山河重整,与战友生死与共,与亲人生离死别,为牺牲的战友号啕大哭,为在革命队伍中没有丝毫防人之心的战友担忧,为蒙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嫌疑的战友抱不平,字里行间,无一处不见作者对战友对朋友的真挚深情,亦无处不见战友朋友对作者的真挚深情,怎一个情字了得!即使写叛徒,即使写敌特,也常常有感人的一笔。一个叛徒说,你们死了,是英雄好汉,总有人会记得你们,如能活着出去,将来天下总会是你们的,我这样的人算完了。一个国民党头目说,你放心,他(指恽代英)是我生平最钦佩的人,我不干那种缺德事,决不会把他说出去。你如果被捕了,千万别说是我放你跑的,你自己当心。短短几句话,小小的一个细节,融人生五味,聚世间万象。
《朋友人》厚重,是因为《朋友人》浓缩了中国革命斗争几十年历史;《朋友人》感人,是因为《朋友人》积聚了作者生平的情感;《朋友人》有神奇的魅力,是因为《朋友人》还生活以本来面目;《朋友人》有巨大的震撼力,是因为《朋友人》质朴无华。
(《朋友人》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第10版(书评)
专栏:

  揭开华夏古文明之谜
刘迪云
龙的传人无论在故土耕耘还是在异域开拓,寻根敬祖之情常怦然于月夜心头。然而,漫长曲折的历史、浩如烟海的古籍、此伏彼起的自然灾变和王朝更迭,交织成一道道沉重的帷幕,使灿烂的华夏古文明扑朔迷离。解放军出版社新近隆重推出的大型套书《辉煌古中华》以8部(计有“始祖”、“通市”、“社稷”、“神农”、“颐寿”、“世风”、“文渊”、“铸鼎”等)24集的鸿篇巨制为你揭开这神秘大幕,使你既看到渐远渐淡的祖先足迹,也看到屈原、孔子、张衡、祖冲之等巨擘的智慧结晶,在观览鉴赏之中,透视到中华文明的脉络,体会出历世先民的精神。你会对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脉络、血缘等有个大略的了解。这部涵盖了中华古文明全部主要内容的图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撰文考究,启迪甚丰。你不得不去追根寻源:虽然历尽沧桑,我们的先民们所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与行动,这到底是为什么?
回答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文明传统的创造、沿袭和发展。
一个深情的民族,从不会忘记自己的过去,潜意识里更会激起扬帆远征的冲动。
(《辉煌古中华》,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附图片)
图为《辉煌古中华》“文渊”卷封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