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安阳车站设立“解难窗口”
本报讯郑州铁路分局安阳车站货场设立“解难窗口”,遇到单据不清、手续不全等问题,采用与发货方联系或让货主找上级部门担保的办法及时解决。四年来,解决疑难货物四千二百余件。
(郜克明)


第2版(经济)
专栏:

  潍坊百万亩棉花实现统保
本报讯山东省潍坊市种植的一百多万亩棉花的种植成本雹灾保险已实现统保,市人保公司为棉农承担一亿元的经济风险。
(杨家泉王炳学赵礼忠)


第2版(经济)
专栏:

  三峡对外公路施工取得进展
本报讯三峡配套工程——对外交通专用公路三合同段,经过铁道部十六局参战职工十四个月的科学施工,艰苦奋战,截至七月上旬已完成主要工程量的百分之六十五。
(朱国才)


第2版(经济)
专栏:

  三菱空调防假冒有新办法
本报讯为防止制售假冒三菱空调的势头愈演愈烈,三菱重工业公司用记忆金属制成了别人无法仿冒的防伪标记,已经在今年新上市的空调机上使用。
(晓赵)


第2版(经济)
专栏:

  北京什刹海古玩市场开业
本报讯由北京天海经济发展公司、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开发管理的北京什刹海古玩市场日前开业。该市场占地六千平方米,现有商家百余户。
(王君)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生猪产销一体化发展迅猛
本报讯记者梅洪如报道:据日前在大连召开的全国生猪产销一体化会议透露,近几年,我国国有食品企业联合国营、集体、个体等各种经济成分,发展规模化养猪,建立产销一体化体系获得巨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大中型规模化养猪场800多个,共投资17.5亿元,生猪存栏195.5万头,年出栏400多万头。
产销一体化体系不少是以国有食品企业为龙头,它们充分发挥国有食品企业现有场地、人员、加工设备、销售网络等优势,按照自愿、互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发展各种经济联合体。有的是国有食品公司直接与养猪农户联合;有的以食品公司自办养猪场为主体,联合基层食品站猪场、农民养猪大户,形成紧密层、松散层多层次联合,等等。


第2版(经济)
专栏:

  改变粮食大县经济穷县面貌
梨树实施“兴猪工程”
本报长春8月21日电记者吴坤胜、汪波报道:全国产粮大县吉林梨树县,依靠丰富的粮食和秸稞资源大力发展养猪业,形成年养猪百万头、产值近6亿元的规模,成为东北地区养猪状元县。“兴猪工程”使梨树改变了“粮食大县、经济穷县”的落后面貌。
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梨树县,年产粮食15亿公斤。每年有7.5亿公斤粮食可用转化,还有20亿公斤秸稞,发展养猪业得天独厚。1993年梨树县委县政府提出“兴猪工程”。县里成立专门公司,为猪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当年全县养猪67万头,实现人均一头。
由于气候低寒,以前这里一年只能出栏一茬猪,制约了养猪业的发展。梨树县为此在科学养猪,提高出栏率上做文章。他们在东北地区率先总结并推广了“改良种、改良棚、改良料、改良法”的“四改四良”养猪新技术。县畜牧局等部门开展“四个一”活动。由于猪农掌握了新的养猪技术,一头猪百天可长到100公斤,一年可出栏三茬猪。全县形成养猪10万头的乡镇有6个,56个村养猪万头以上,养猪专业户1.7万个,规模饲养量占全县总饲养量的65%。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家统计局排出粮棉油肉生产百名大县
榆树市粮食产量第一 莎车县夺产棉冠军
据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记者张锦胜)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经济评价中心日前根据全国2300多个县(市)1994年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按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总产量排序,产生了各项产量前100名大县。
粮食产量前100名县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14个省市。产粮大县最多的省市是:黑龙江16个县,江苏15个县,吉林13个县,山东、安徽、湖北各10个县。名列全国第一的是榆树市,农安县和公主岭市分别居于二、三位,前三名均由吉林省所包揽。这些产粮大县的特点是注重农业技术投入,科学种田水平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由1993年的每公顷4757公斤提高到1994年的每公顷5500公斤,这个单产水平比全国平均粮食单产高35.5%。
棉花产量前100名县主要分布在新疆、湖北、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区。新疆的莎车县位居全国第一,湖北天门市、湖南华容县分别排在第二、三位。这些产棉大县去年总产量达到205万吨,占全国的47.1%,比上年增加28万吨,占全国增加量的46.7%。
在油料生产百名大县中,山东平度市名列全国第一,山东莒南县和河南正阳县分居第二、三位。1994年我国猪牛羊肉生产百名大县中,四川省仍保持着霸主的地位,有24个县进入了前100名,并包揽了前四名:中江县名列全国第一,安岳县、巴县、江津市居于二、三、四位。


第2版(经济)
专栏:

  职工买得起住得好
柳铁局兴建经济适用房
本报讯立足于加快“解危”、“解困”步伐的柳州铁路局首批经济适用房日前建成交付使用,500户职工满怀喜悦乔迁新居。一位在低矮、破旧的小平房住了30多年的退休老工人激动地说:“这辈子能赶上住这样宽敞、漂亮的房子,真像做梦一样。”
多年来,住房难一直成为困扰路局领导的老大难问题。至1993年末,全局缺房达5000多户,人均居住面积在4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有3000多户。
柳铁开发经济适用房,以成本价优先售给缺房户和住房困难户。经济适用房的兴建,在职工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不少过去望房兴叹的职工,如今也大谈购房经,认为这房看得见,买得起,住得好。首期兴建的500套经济适用房,在方案公布后的几天内被购买一空。申请购房的职工已达1850多人。没有结婚的青年职工,开始算计着结婚时少花点请客费,自己省一点,买套自己的房。
(罗昌爱韦炳康)


第2版(经济)
专栏:

  让农民当家作主 帮农民增收致富
三台县供销社坚持民主办社
本报讯记者赵志文报道:十几年来,四川省三台县供销社坚持民主办社,努力调动社员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推动了为农服务工作和供销合作事业的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贡献。
三台县供销社是按照合作制原则,由农民入股集资,在国家扶持下办起来的。在多年的实践中,他们对民主办社必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在民主管理中做到了“三坚持”,一是每年必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并定期召开理、监事会(后并为社务委员会),重大问题由社代会、社委会形成决议后才付诸实施。二是县联社、基层社的社代会常设机构成员换届,必须由社代会选举产生。基层社社员代表及其常设机构的成员中,农民社员代表占一半左右。三是社代会要听取、审议供销社的工作报告,对供销社工作和干部职工进行评议,所提提案要专项办理,下次代表会专题报告。这就使民主管理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
强化民主管理,使农民社员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爱护、关心、支持供销社的热情提高。如禾加三村距分社7.5公里,供销社打算办综合服务站,解决农民购肥和科普困难,但不通公路,农民理事和社员代表听说后,就同村干部一道,组织动员了600余名社员,7天即把公路修通,把服务站办起来了。


第2版(经济)
专栏:

江苏省泗洪县在抓好粮棉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种菜种瓜。这是该县朱湖乡蔬菜专业户常为民(图左)采用日光能温室种植辣椒和吊瓜等,目前近万公斤的吊瓜将陆续上市。尹修广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河南省卫辉市十三万亩棉花丰收在望。图为柳庄乡焦浩屯村棉农程德修高兴地对扶持棉农生产的市人民银行的人说:“今年我一家三口种的八亩棉花,秋后卖给国家,至少也弄个万余元。” 张贵友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以农为本 为农服务
石板岩供销社不丢“扁担精神”
本报讯在河南省林州市西北的太行深山区中,有一个靠一根扁担起家的基层供销合作社——石板岩供销社。多年来,不管条件如何变化,他们坚持为山区农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仅最近5年,他们先后和全乡92%的农户签订了预约购销合同,把化肥、农药、中小农具、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一车车,一担担送到农户,送到田间地头,先后帮助农民发展林果业基地24个,扶持种植山楂、花椒、苹果等各类果树45万棵,成了山区农民致富的铺路石。
石板岩乡群山环抱,抬头是山,低头还是山。全乡10400口人散居在326个村,其中半数以上住在险峻的山头,平均每村仅有8户人家。
90年代初,石板岩供销社先后成立了农资经营服务部、村级综合服务站、机防队、农资送货下乡队等系列化服务体系。市场价格放开后,一些土特产品收购价格起伏不定。一些农民卖早了怕吃亏,卖晚了又怕产品出不了手。针对这一情况,他们采取利润返还制经营,就是预定收购价格,收购建帐登记,若价格上浮,退补农民差价,使农民吃了“定心丸”。1992年秋,供销社在八大垴村收购了3000公斤当参。供销社还未卖时,价格上涨了,供销社后来向70多户农民返回了6000多元。农民手拿人民币高兴地说,供销社说话算数,讲信誉,以后农副产品还是卖给供销社。
1992年全乡山楂喜获丰收,产量达80多万公斤,由于价格猛跌,山楂滞销,供销社派多人上河北、下山西、跑山东,帮助农民推销山楂45万公斤。
这个乡的山坡上,生长了不少野生大黄、穿地龙等药材,多年来无人问津。今年初,他们根据中小药材市场看好的形势,多方搜集信息,挖掘山区药材资源,当得知大黄销路俏销,利用广播和板报及时向群众宣传,发动群众上山挖采,使多年生长在山坡无人问津的野大黄一时成了山货。仅两个月,他们就收购大黄、穿地龙等中小药材170吨,总值26.5万元,仅此一项全乡每户平均收入100元。农民称赞供销社:还是俺农民心上的供销社。      (张遂旺)
                   


第2版(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富农兴社 相辅相成
三番
供销社要树立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思想。这是供销社的性质所决定的。道理很简单,农民办供销合作社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服务,发展经济。
近年来,许多地方的供销社,通过转变观念,坚持为农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供销社的经营也随着兴旺起来。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供销社,认为做“农”字生意不上算,热衷于搞大买卖,搞房地产,偏离了为农服务的大方向,为了赚钱而赚钱,结果钱没赚到多少,却引起了农民社员的普遍反感。
供销社同农村经济是互为一体的,可以说是一枯皆枯,一荣皆荣。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供销社就失去了基础,犹如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乡(镇)的供销社如果自己赚钱了,而与这个乡(镇)的经济发展却不相干,试问,农民办你这个供销社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并不是说供销社的经营可以不讲盈利,也不是说为农服务就一定是吃亏的。应当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服务的潜力很大,只要看准市场,作“农”字文章,就大有甜头。供销社为农服务和提高效益是相辅相成的。


第2版(经济)
专栏:

  啤酒业:发展与危机并存
本报记者李茜
盛夏,啤酒的旺销季节来临,我国啤酒市场一片兴旺景象。
过去10年间,是我国啤酒工业空前大发展时期,随着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啤酒消费量显著增加,消费者队伍迅速扩大。以北京市为例,80年代初啤酒年消费量约30万吨,到1994年已增长一倍以上。过去只喝白酒和白开水的许多农民,如今也爱上了啤酒。在江浙和广东、胶东等地,农民田间劳作休息时,打开几瓶啤酒消暑解渴,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数千万农民进入啤酒消费者行列,实在令啤酒生产者们欢呼雀跃!
啤酒需求的激增,促使我国啤酒厂如雨后春笋,大量冒出地面。80年代初,国内只有青岛啤酒厂等几十家,现在全国已拥有800多家,遍布全国各省市。啤酒产量在过去10年中平均以25%的高速度增长,1979年全国啤酒产量仅52万吨,到1993年已达到1225万吨,1994年又增长到1400多万吨,已成为世界第二个啤酒生产大国。不但产量猛增,品种也增加很快,从工艺上讲有熟啤、生啤、纯生啤,也有低糖、清爽、果味啤;度数有12°、11°、10°和7°低醇啤等;包装有瓶装、易拉罐、桶装扎啤等,不一而足。啤酒工业在我国食品饮料行业中本来是个比较年轻的行业,同其它酒类相比它不是“主角”。如今它已经成了一个规模相当庞大的新兴行业。
但是,啤酒工业有喜也有忧,可以说是发展与危机并存。我国啤酒行业目前的状况是:厂家数量多,规模小,不少企业管理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据悉,目前我国800多家啤酒厂中,约40%的中小企业亏损。即使是我国最大的十家啤酒厂,也因生产规模不够大而市场覆盖率低。其中最大的青岛啤酒集团,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也仅为2.3%。不少大中型国有或集体啤酒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无力自我发展和技术改造,被迫走上与外商合资、合作的道路。1992年以来,已有30多家啤酒大厂、名厂、骨干厂进入三资企业行列,有些已被外资控股,放弃了本厂原有品牌,生产外国品牌的啤酒。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名牌啤酒,正源源涌入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对外商确实是很有吸引力的,据调查,现在世界上人均每年啤酒的消费量是21升,消费量最大的德国人均158升,美国82升,而我国目前仅10升左右。这就是说,中国市场还大有开拓的余地。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兴建合资企业,对发展我国啤酒生产无疑有积极作用,它给一些资金匮乏的中国企业注入了活力,也带来先进技术、管理和营销经验,使这些处于困境的企业重新出现了生机。当然,外国品牌的啤酒涌入中国市场,挤占了国产啤酒在市场上的份额,形成了对我国民族啤酒工业的冲击。
我国啤酒市场现在已面临着国内各企业间的竞争及本国产品与舶来品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这场竞争中,中国啤酒企业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使民族啤酒工业得到振兴和壮大,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以青岛啤酒集团为代表的各大型企业,正以积极的态度迎接这个挑战,他们提出了“坚持民族资本为主,创造名牌,发展规模,振兴民族啤酒工业”的响亮口号,制订了到本世纪末的发展规划与总体目标,按照国际啤酒工业发展的趋势,朝着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前进,力争使我国民族啤酒工业更加发展壮大。


第2版(经济)
专栏: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区域转移步伐
东部17万棉纺锭西移新疆
本报讯记者莫新元报道:本月18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的新疆纺织工业“九五”规划暨棉纺锭西移座谈会上,来自济南、青岛、大连、潍坊等地的纺织企业与新疆企业签定了转移17万棉纺锭的合同,与此同时,山东省纺织工业厅与新疆纺织工业局签定了经济技术贸易合作协议,西北纺织工学院与新疆纺织工业局签定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协议。
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多次指出,纺织工业初加工生产能力要适当向新疆等产棉区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全局性的结构调整。一方面,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受到城市产业之间比较效益的限制,以及人力、原料等经济资源的制约,纺织初加工(主要指棉纺业)必然要压缩,纺织工业必然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高信息含量方向发展。而另一方面,原料产区和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和原料资源相对充裕,纺织工业依然能显示出经济先导型产业的作用。
记者从座谈会上了解到,东锭西移已经成了东部许多棉纺企业的自身需要。近两年来,山东、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区的棉纺能力西移已取得较大进展。据初步统计,1993年以来全国已转移或正在转移的约60万锭,其中向新疆转移的约40万锭。
“九五”末,沿海和中心城市通过压缩、转移纺锭,使其棉纺初加工能力由目前占全国比重60%下降到45%左右,使棉纺行业的总量大体平衡,布局比较合理,总体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
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在座谈会上表示:愿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和优惠政策,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促进新疆经济繁荣发达。


第2版(经济)
专栏:

  西藏第一田
——雪域纪行之三
本报记者王慧敏
我面前的这块田大约4亩左右,呈三角形,田里的麦穗已经泛黄,羞答答低着头在微风中摇曳。
这块田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东南十余公里的雅砻河谷。相传,它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藏民族开垦的第一块田地,也是藏民族生活由采集、狩猎向农耕阶段过渡的标志。关于它,田畔山顶上的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堡——雍不拉康堡的壁画上绘有藏族人民在这里开垦第一块土地的情景。
在山南地区农牧局卓玛小姐的陪同下,我们找到了西藏第一田的现主人旺堆杰布。旺堆杰布大约60来岁,黝黑的脸上刻满了沧桑,问起第一田的历史,他来了精神,盘腿坐在田畔的柳荫下和我们摆起了龙门阵:
这块田民主改革前是领主扎巴典久家的,由农奴欧珠罗布耕种,解放后归桑珠德庆公社第一大队所有,1980年包产到户时分给了他。
问起田里的收成,旺堆杰布说,人民公社的时候,“大呼隆”不出活,人欺地,地也欺人,一亩地顶多也就产二三百公斤小麦。1974年亩产突破了300公斤,全大队人敲锣打鼓庆贺呢。这些年,推行了科学种田,收成可就大不一样了。说到这儿,他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掐了一把麦穗搓出麦粒给我看:“你瞧,多饱满!今年是第八个丰收年了。1988年以来,每年亩产都超过400公斤。”
旺堆杰布说:“能取得这样的好收成,多亏了政府的扶持,县农机站每年都组织大批的农机具补贴卖给我们,手扶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扬场机样样都有;每年播种的时候,县农技推广总站免费提供给我们粮种,并派出技术员来进行现场指导,怎样施底肥、怎样浸种、怎样播种,他们手把手教;小麦的防虫治病也由县植保站给包了。”
在旺堆杰布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了甲日乡三村欧珠罗布家。开门的是一位头上扎满小辫的藏族老阿妈。旺堆杰布用藏语向老人说明来意,老人双手合十向我颔首一笑:“啊!北京来的亲人。”
老人叫次仁卓玛,是欧珠罗布的妻子。她说她丈夫已于前些年去世了。谈起给领主扎巴典久扛活的日子,老人脸上布满了阴云:那时候,撒下种子就等天可怜了。记得最好的年景,4亩地的收成也只有600多公斤,可每年要把收成的一半交给领主,每天从早忙到晚,仍糊不饱肚子。谈起现在的生活,老人执意要让我们看看她家的存粮。在她家的仓库里,密密麻麻摞满了麻袋,几乎顶住了房梁。“老人家,你家的存粮真不少啊!”我赞叹道。老人呵呵一笑:“共产党吐吉其(感谢共产党)!”


第2版(经济)
专栏:

  巷虹人的“外交”艺术
本报记者王清宪
巷虹公司是个乡镇企业;巷虹公司是个企业集团;巷虹的2000名工人全是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农民;巷虹的客户是世界20多个国家的外商。
巷虹地处京津塘高速公路旁的一个叫武清县的后巷乡。
1994年,巷虹集团公司创汇近1000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国际地毯市场形势不好,不少地毯厂家关门了。而巷虹的外销订单仍是满满的。
有什么经验?
“我们不出经验,只出效益。”农民出身的厂长苏文合,诡秘地一笑,然后,慢条斯理,讲了几件事给我听。
1989年,苏文合刚上任不久,法国一家外商找到天津一家外贸公司,8000平方英尺的地毯,一周交货,每尺只多赚两毛。找了三家地毯厂,没有一个愿接这活。找到巷虹,苏文合立马拍板:接下来。那位外商就住在天津,隔一天到厂里看一看进度。当时,全厂只有300个职工,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开五顿饭。按时交货时,外商握住苏文合的手说:“你们成全了我”。大概他从这笔生意中赚了一笔钱,所以,对巷虹念念不忘。以后,他只要在天津的外贸企业订地毯,都指定要巷虹来做。苏文合从这件事受到启发,对外贸公司留下话:凡是难活、急活,别家干不了的,就拿来,巷虹干。那时,巷虹还没有外贸出口权,就是靠干急活、难活在不少外商中出了名。
外商是来做生意赚钱的。你对他个人再好,不如对他的生意负责更能赢得他的信任。一个加拿大商人到中国来订地毯,同时和几个企业谈。在与巷虹谈时,问苏文合价格能不能再便宜一点,并说,别的厂家可是比巷虹低。苏文合干脆地回答:“你跟巷虹打交道别图便宜。图质量、交货准期就是了!”没想到这句话倒打动了对方:你这话说得实在!也看出了你厂的信誉观念强,就订你们的货了。
前年,澳大利亚一位商人来到巷虹谈生意。巷虹就把他安排在自己办公楼暂时当做客房的宿舍里,吃饭就在企业的餐厅吃有天津特色的农家饭。一住三天。第二年,他领着自己的妻子又来住了一个星期,企业让他参观并向他周到地介绍地毯的生产工艺、质量、品种。苏文合的观点是,外商来谈生意,你热情、真诚就够了,超过自己的实际条件搞那种过分的热情,往往暴露自己的不自信,对方反而会产生不信任感。那位商人最后对苏文合的评价是:既有农民的厚道,又有商人的精明。这几年,他为巷虹开拓澳大利亚市场出了很大力。
1995年5月,巷虹取得外贸出口权以后,外商的订单干不完。不少都是这些年信誉赢得的老客户介绍来的。现在,巷虹成了中国最大的胶背地毯生产和出口厂家,名气也非昔日可比。但苏文合有一个原则:无论何时,无论批量多小,都要先保证老客户。因为新客户是从你对老客户的态度中看你的信誉的。
厚道、真诚的苏厂长最后露出了他的精明:“这叫一箭双雕,又叫老实人不吃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