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再创西藏工作新局面
西藏自治区主席江村罗布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隆重召开,庄严宣告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建立了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西藏地区区域自治机关,这标志着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旧西藏,是政教合一、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度,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摧残,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政治上没有人身自由,生活十分艰难的悲惨境遇。
自治区正式成立以后,按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坚定维护国家的统一,全面、正确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培养大批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重视学习和使用藏语藏文,保护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行使自治机关在财政、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自治权,把党的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政策和灵活措施,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根据中央第一次和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结合我区生产力水平,自治区调整了不适应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调整农牧区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特别是加快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放宽政策,实施了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治穷致富为主要内容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取消指令性计划,免征农牧业税和工商税;取消了一切形式的统购和派购,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确定了在坚持土地、森林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农牧区的生产关系。这些政策措施,受到了全区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中央大力支持和全国人民的有力支援,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使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4年,西藏经济增长速度为8.6%,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2.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3.7亿元,粮食总产量64万吨,牲畜存栏头数2297万头只,地方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市场综合平均价计为817元,有80%的农民住进了新房。
为迎接自治区成立30周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兴建62个大庆建设项目的重大决策。这批建设工程,计划投资23.8亿元,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对于改变西藏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发展优势产业,提高人民生产水平,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并直接关系到为下世纪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目前,62项大庆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其中大多数能够在年内建成交付使用。
西藏各族人民从翻身解放和治穷致富的亲身经历中深切体会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西藏,就没有西藏人民幸福的今天,更不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江泽民同志指出,西藏的稳定,是保证西藏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前提。没有稳定,一切都谈不上。西藏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达赖集团分裂活动的实质是反对共产党,否定社会主义,破坏民族团结,推翻人民政权,分裂祖国,恢复他们在西藏的统治地位。我们与达赖集团的斗争,不是信教不信教、自治不自治的问题,而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问题,是敌我性质的矛盾,是现阶段西藏阶级斗争的集中表现,是帝国主义入侵西藏100多年来长期存在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继续。维护祖国统一,保持西藏稳定,我们要立足于做好自己的工作,加快西藏经济发展,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原则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方针,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保持西藏稳定,要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认清达赖是分裂主义集团总头目真面目,进一步认清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实质,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同一切分裂活动作斗争。
自治区将认真贯彻落实1980年以来中央先后三次召开的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牢牢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创西藏工作的新局面。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东坝经商路
陈军
从很远的年代起,西藏左贡县东坝乡人就有外出经商的传统。
东坝乡现有人口2657人,土地面积3228亩,其中粮播面积2987亩,人多地少。
东坝乡的新一轮经商潮形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政策解放了,东坝人的经商风复苏了,传统就是他们的财产。这块怒江边的福地气候温暖,海拔低,家家户户的院落里有二三十棵果树,商人以卖水果起家,以祖辈的勇气寻求富裕之路。他们只留下妇女耕种土地。
去年东坝乡的人均纯收入统计为684.10元,实际上,商业收益是无法准确计算的。每年过藏历年的时候,在外的商人总要回来,大小车辆把乡里唯一的一大块空坝子挤得满满的。他们带回了钱,就有了漂亮的住宅。
商品意识强,教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商人都愿把后代送去上学,东坝乡希望小学在1994年11月诞生了。这所小学在1992年自治区邮电管理局投资8万元的基础上,由自治区青少年教育发展基金会、自治区教委和昌都地区教委三级投资38.5万元建成。这个乡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迅速攀升到85%。
治懒,治穷,治愚。东坝的经商传统在延续不息。这个乡的乡长对群众生活没多少可操心的。要问政策如何?他竖起了大拇指。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世界屋脊小康路
刘新平
这是一片充满神秘的土地,也是一片曾经极为贫困落后的土地。当奔小康的进军号在祖国大江南北吹响的时候,我们在西藏高原,同样听到了清澈的回音。
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奔小康的路就在脚下。
1990年,记者在那曲参加抗灾救灾报道中,目睹了这样一桩实事。有一户牧民家有170多只羊,50多头牛,还有3匹马,但由于惜杀惜卖的思想严重,自己的牛羊舍不得杀、舍不得卖,结果要吃肉,还得去乡供销社贷款,然后到县里或地区去买;全家六口人合盖一床藏被。就这样含辛茹苦守着牛群羊群。而当记者冒雪到他家采访时,他家的牛羊已倒毙大半,而他们仍是家徒四壁,两手空空。
而5年后的今天,他的情况已迥然不同。盖起了新房,置办了新家什,用上了高压锅。其原因就是事实教育了他,身边的其他农牧民影响了他,他也开始走出草原,慢慢地由惜杀惜卖变成赶着牛羊跑市场。让自己饲养的牛羊增值。为了提高牲畜的价钱,他和乡亲们变卖活羊为先剪羊毛,再宰杀上市,羊毛、羊皮、羊肉都卖钱,一只羊卖出几只羊的价。
这样的事例,在牧区或许只是个别的,但却回答了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就走不上富裕之路。
西藏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农牧业,优势也在农牧业。让农牧业跳出传统经济的模式,面向市场走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是奔小康的一条宽广大道。
位于尼洋河上游的工布江达县,是历史上有名的贫困县,全区18个贫困县之一。
然而,今天再到工布江达县去,映入眼帘的是大人小孩红润的脸庞。走进农民家庭,触目皆是殷实的家业。在这个县米吉村的主任米玛家,记者看到,光烧茶煮饭用的“汉阳”锅一大溜排开就有14口之多,就这,米玛还不好意思让我们参观,因为在这个村,米玛还只是一个中等户。雪卡乡的农民阿柱,仅他们家就接待了县里一支18人的检查团,居然一人一床上千元的卡垫,一人一床里面三新的缎面被子外加一床林芝毛纺厂生产的纯毛提花毛毯……那么,一个几年前还穷得叮当响的穷县,何以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其实,从深层次分析、观察,这个县是发展高效农业,面向市场翻身的。
土地贫瘠,这个县的农民就大量积造农家肥,增大化肥使用量。用本地种子粮食单产低,就从外省调进大批优良种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在唱好农业这台戏的基础上,这个县还依靠党的富民政策,牧、林、副业一齐上。在土地上轰轰烈烈地赶走了贫困,走上了富裕。
农民在黄土地上圆了自己的富裕梦,而牧民们在西藏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让牛羊身上掉下金疙瘩。
在那曲草原,记者见到改良羊群奔跑在草地上,而经那曲地区从岗巴县引进的岗巴牛与本地杂交的牦牛,产肉量高,耐寒力强,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据那曲地区畜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改良羊和杂交牦牛外,他们还引进了西门答尔、黑白花等优质奶牛、肉牛,使牧民们在牛、羊身上发牛财、发羊财。市场教会了牧民怎样去从牲畜身上发财,同样,市场也给牧民们带来了富裕与实惠。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我们在采访中看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搞得较好的地方,都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有一群为实现共同富裕忘我奋斗的党员干部。
堆龙德庆县羊达乡朗仲村党支部书记晋美,正是这样一位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结合自己村的实际,晋美选中了走农工商贸一体化,带领群众致富这条路。到1994年,人均收入达到4300多元。
正是因为有像晋美这样的共产党员做榜样,一个先富帮后富、群众靠干部、集思广益办企业,全民奔小康的活动在西藏高原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拉萨新时尚
达尔基
逐渐消失的酥油筒
今天,古老的拉萨城居民不再使用已用之千年的酥油筒。不用酥油筒打酥油茶,那用什么呢?但事实上拉萨居民目前普遍在使用一种电动搅拌器打酥油茶,而且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米玛老人家住八廓街。每天清晨,如果在过去,米玛老人的老伴必会第一个起床,烧火煮茶,然后就用古老的酥油筒打酥油茶。现在米玛老人的老伴仍然是第一个起床,可打酥油茶的事已由女儿们承担了。电动搅拌器的轰响声使老人还不敢接近它,但老人还是喜欢这玩意儿。
    告别燃牛粪的时代
几个世纪,拉萨居民一直是靠烧牛粪和少量的木柴在生活,多年前又烧过一段时间的煤油。能在古城拉萨家家户户都使用液化气炉,这是很多年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但今天已变为现实。拉萨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和另外几家小型的液化气储配站的建立投产,标志着西藏燃料结构进入一个新时代。
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国内海拔最高的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拥有400立方米储存球罐4个,储存量1600立方米,是一座设备先进,配套设备齐全的现代化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年吞吐量1.5万吨。不仅能满足拉萨市居民的需要,而且可陆续供应日喀则、山南、那曲、林芝等地的液化气站。
    自助餐与“的士”
拉萨人的婚礼热烈而庄重。普遍要花3天时间的婚礼,聚餐就成为头等大事。进入80年代,一股自助餐之风悄悄吹向拉萨,婚礼聚餐不再是主人的负担了。
在过去几十年里,拉萨只有一路公共汽车。今天的拉萨,有急事可以“打的”去,满街跑的“面的”、小公汽,可以把你带到拉萨的任何一个角落。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科技新热点
白冰
当神秘的世界屋脊向世界敞开大门的时候,它不仅以它壮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世人的脚步,西藏还以独有的优势和潜能,成为国际科技界瞩目的风水宝地。
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于1990年至1993年间与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合作考察《黑颈鹤越冬数量及生态统计学研究》项目,首次确证了西藏拥有世界和中国最多的黑颈鹤越冬种群,占世界总数的70.9%,这对在全球范围内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有着重要的意义。
利用青藏高原空气稀薄透明、多晴朗天气的特点观测宇宙线数据,是科学家们特别感兴趣的课题。1988年中日两国在距离拉萨90公里,海拔4600米的羊八井建立了宇宙线观测站。负责人雷东明介绍说,这里观测的宇宙线数据全面准确。自从1990年建成后,5年来积累了近10亿个宇宙实例数,为国际学术界瞩目。
世界屋脊人民喜爱的牦牛如今也成了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为了让这“高原之宝”产出更多的肉、奶、毛。国家投资200多万元兴建的世界上第一座牦牛冻精站在藏北当雄草原上拔地而起。这个拥有冻精室、牛舍、泵房、饲料分析室、仓库等现代化的牦牛冻精站年产冻精管10万多支,已推广到了西藏许多地区,繁殖成功率比自然繁殖提高了35%以上。
在中科院,有一支被称为“青藏队”的科学考察大军,这支队伍汇聚着全国不同学术领域的上千名科学家,涉及地质、水文、气象、冰川、盐湖、生物区系等的几十个学科。经过20多年艰苦不懈的考察、研究,科学家们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填补了地学和生物学等许多学科领域的空白,而且科学地阐明了青藏高原隆起是近百万年全球发生的伟大地质事件之一。
据统计,80年代以来,已有十几个国家的科学家涌入西藏,对青藏高原的诸多领域进行科学考察。全球对青藏高原日益关注。在“国际青藏热”方兴未艾的时候,为了保住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的科学家们正在为青藏高原制定科学研究的长远规划。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天堑变通途
赵仁贵冯晓霞
驱车“世界屋脊”,川藏线盘桓曲折,青藏线坦荡行空,拉贡公路气派现代,新藏、滇藏、中尼公路畅达人意——“天堑变通途”的浩叹不绝于耳。
4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青海格尔木扯起第一顶帐篷,在四川二郎山炸响第一声炮声,把现代意义的公路送进了亘古封闭的西藏。拉萨河畔那座无言的“两路纪念碑”,铭刻着3000多筑路军民血洒天险的不朽业绩。
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劲风吹上高原以来,在西藏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交通部的扶持下,西藏交通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地位日趋牢固,呈现出流星大步之势。如今,区内基本实现县县通公路,77%的乡汽车可以驶达,一个以拉萨为中心,沟通祖国内地及境外的公路交通网,已经在万里高原铺织成现实。数十年来,国家用于西藏公路建设的投资已达50多个亿,在崇山峻岭间铺筑了2.2万公里的公路。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狮泉河、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黑河等大江险河之上永久性公路桥西藏全境已有了74座。尤值一提的是,“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集中25个亿的资金,倾力提高西藏公路的等级标准:1985年和1994年,拉贡、贡泽公路沥青化相继完成——今年自治区30周年大庆之际,交通部又投入巨资,完成了拉贡公路标准美化工程。这既是一份隆重的厚礼,更标志着西藏公路规范化建设迈上了新的起点。
作为各项事业的“先行官”,西藏交通以超前发展为己任,在抓紧现有公路干线的整治、改善与提高的同时,已经制定了“三纵两横、六个通道”的跨世纪公路网建设规划——以穿越西藏五条国道为骨架,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区,既进一步沟通西藏与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的联系,又通过察隅、错那、亚东、聂拉木、普兰、什布奇六个口岸,建设与缅甸、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的通道。
完全可以预料,这个宏伟的规划一经实施,铺筑在“世界屋脊”蓝天白云间的康庄大道,必将更为有力地托起西藏社会、经济更加辉煌的腾飞。
(附图片)
布达拉宫雄姿。 李舸摄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热地在谈到西藏社会全面进步时指出
解放军武警官兵作出重大贡献
本报拉萨八月二十一日电新华社记者谭道博、刘永华,本报记者刘伟报道: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庆典即将来临之际,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人大主任热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藏社会之所以取得如此之大的全面进步,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建立了不朽功勋,作出了重大贡献。
热地举例说,过去,西藏没有公路,解放军一边进军,一边筑路,先后修筑了“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二百多条主支干公路。今天,西藏的公路发展到了二万余公里,解放军修建的就有一点七八万公里,占了全区公路里程的百分之八十。同时,解放军还修建了高原上现有的四个机场,并突破“空中禁区”,实现一次通航成功。正是这些公路和机场,加强了西藏与兄弟省市和世界的联系,奠定了高原发展的基础。
热地动情地说,西藏刚解放时,群众靠酥油点灯,松干照明,能源缺乏,更谈不上办工业。从五十年代初建设高原第一座电站纳金电站,到今天即将竣工发电的“羊湖”、“查龙”等电站,子弟兵先后为西藏人民建起了一百五十多座电站,此外,解放军还跨越一千多公里“生命禁区”,铺设了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道。输油管道每年向西藏输送的油料,就相当于五个汽车团常年的运量。能源基础奠定以后,子弟兵又投入到为西藏人民建设工厂、发展经济的工作中。他们先后办起了林芝毛纺厂、拉萨皮革厂、汽车修理厂等几十个工厂企业。使西藏结束了没有工业的历史。这些企业,今天仍然是西藏工业经济的主体和骨干。
热地指出,人民子弟兵对西藏人民的帮助,是多侧面和全方位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促进着西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西藏民主改革前,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百分之二。解放军从进军途中创办藏族小学开始,先后为各族群众创建了一百四十五所中、小学。并通过办鱼水小学、流动辅导站、民兵夜校等方式,为西藏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解放初期,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也极为落后,全藏只有三所极简陋的官办藏医机构,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六岁。解放军进藏后,一直努力致力于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为西藏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各部队的医院、卫生所还随时为群众免费治病,经常组织医疗队到农区、牧场送医送药,调查疫情,防病治病,宣传普及卫生知识。三十年来,解放军先后派出了数以千计的巡回医疗组,免费医治群众两千多万人次,现在藏族人均寿命提高到六十四岁。
热地主任说: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仍是如此。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古渡口的记忆
雅鲁藏布江上的大竹天渡口,曾经是通往日喀则市的重要口岸之一。繁忙的时候,每天要过往200多辆汽车,运输大批物资。1991年新的中尼公路在江边通车,渡口便日渐冷落。现在只有当地少数农牧民和商人过渡。古渡口的繁忙与冷落,仿佛也记录着西藏发展的历史足迹。
本报记者 李舸摄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新一代的西藏建设者们
本报记者李舸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