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焦点观察

  “灿烂明珠”不应沉没
本报记者杨柏青
很早就听人说过,内蒙古自治区的“歌海舞乡”鄂尔多斯草原有一支牧民文艺表演队。该表演队以其极具草原风韵和浓烈生活气息的艺术表演,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88年,文化部还授以“草原文化的灿烂明珠”称号。
7月5日,记者参加报社组织的“五区新气象”大型采访活动,来到内蒙古,来到伊克昭盟,来到鄂托克旗一个叫苏米图的苏木,参观了这个表演队的住地。记者走进苏米图文化站,看见农业部、文化部、国家民委等部门颁发的一面面锦旗、一个个奖杯,仿佛步入了一个喜庆、吉祥的境界。但当文化站站长查汉东告知,该表演队早在一年前就已解散时,记者的心头如同浇上了一瓢凉水,那份沮丧是如此地难以言表。
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地处毛乌素沙漠北部边缘,总面积1860平方公里,人口4912人,年人均收入498元。客观地讲,这里的自然条件还不算太差,居民的经济状况在牧区还算得上中等偏上。更重要的是,这里处于歌舞之乡鄂尔多斯草原的腹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因而,多少年来,这里成了块妙歌雅舞的“风水宝地”。这里走出的歌星舞星,活跃在旗、盟、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各类舞台上,丰富了热爱草原的观众的梦境,也丰富了祖国民族艺术的殿堂。
1993年,旗里给了苏米图文化站一片碱湖,试图让牧民文艺队通过“经营”这片碱湖赢点利,改善不是十分理想的经济处境。文艺队负责人很快就从银行弄来了5万元人民币的贷款,准备甩开袖子,大干一场。可是,这群牧民的后代,还没有学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冲浪”,自己却很快被大浪冲上了礁岩,一点“资本”亦被浪头卷走,剩下的只有失落和遗憾。
5万元的损失,对于一个稍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来说,本来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乡级文化站来说,却构成了致命的威胁。银行来催款了,文艺队也顶不住了。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苏木、文化站、文艺队领导不得不在一种惨痛的现实面前,达成了共识:解散牧民文艺表演队。
就这样,“草原文化的灿烂明珠”沉没了,消失了。
而今,记者漫步在这个昨日还回响着欢声笑语的旧庭院里,仿佛有一种“人面桃花”的感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是一种古人爱情的怅惘,此刻,却如此恰如其分地应和着记者的心境。
5万元人民币,在北京,意味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单位给职工一个月的奖金;在沿海,意味着一个“大款”的几顿便饭;在草原深处,在鄂托克旗,却成了一个很有前途、备受欢迎的文艺表演队的抹不去的痛苦的梦魇。它让记者和许许多多的慕名者,只能走在她们辉煌的废墟上,走在荣誉和骄傲的灰烬里。
回到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一位酷爱艺术的同行的领导甚至建议,让记者到哪个企业联系上一笔赞助,救活这颗“明珠”。这位领导的好心让记者感动,也让记者的心情更为沉重。记者所想的是,在全内蒙古自治区、全中国,目前尚有多少像苏米图苏木牧民表演队这样的“明珠”,仅仅因为经济窘困,难以生存下去。记者的能力毕竟有限,即便救活了一个苏米图表演队,记者能拯救得了全国那么多苏米图表演队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吗?
文化,在一个经济尚不够发达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仍是一种奢侈品。但文化,毕竟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标尺,毕竟是千千万万崇尚精神者心灵的家园。文化工作者充其量是一个文化的领位员,他们当中尽管也有企业人才涌现,尽管确实应该承担一些社会性经济压力,但毕竟是极小部分。“术业有专攻”,他们的主攻方向,毕竟还是文化的维护,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发展。仅仅靠他们来赚钱养活自己,养胖自己,怕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记者认为,全社会的支持才是根本。文化脱离了社会性支持,无异一座孤岛,是很难升腾起灿烂的霞辉的。
在此,记者大声疾呼,全社会在大搞物质文明建设的时候,不要忘了文化,不要让文化成为一个凄凉的角落,不要再让苏米图牧民表演队这样经济弱小、艺术强大的“灿烂明珠”沉没了,消失了。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金台文谈

  奸贼传记应慎出
白木
近一个时期以来,出版界刮起了一股“炒古”风,各种古文“足本”纷纷面市,各种古人传记亦粉墨登场。一个引人注目的情况是,不少被亿万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奸臣、卖国贼的传记也花枝招展,招摇过市。这种“刺眼”的咄咄怪事,着实令人尴尬和担忧。
替古人翻案,已不是什么新闻。
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过去时代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臧否评价与今人存在差异甚至本质上的不同,这不足为怪。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家喻户晓的卖国贼也在其新版传记里有些“爱国”了,一些臭名昭著的奸臣也在个别书刊里“仁义”了。他们或被描写为“曲线救国”的“受委屈者”,或被描写为“外奸内忠”的“义士”。
诚然,任何一个奸臣、卖国贼,他都是一个历史的人。他的丑陋的嘴脸背后,或多或少闪现过一丝善良的亮光。但仅凭这一点,不足以推翻他的千古罪人的定性,不足以擅自修改他的形象,并让这些不真实的形象挤入广大求知向上的青少年的视野。
像近一段出现的秦桧、严嵩等人的传记,有些就很值得商榷。一些有识之士就不无尖刻地指出,为什么不多出版一些文天祥、邓世昌、张自忠等人的传记、评传。出版这类“奸臣贼子”的传记对宣传爱国主义有什么帮助?
当然,个别出版社出版这些“奸臣贼子”的传记,也不一定是为了“翻案”,也许是迫于“生计”,为了多赢点利,多赚几块铜板。但君子聚财,应取之有道。岂能为了几个臭铜板,置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版使命于不顾?
出版是一种严肃而高尚的行业,出版物的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层次,文化品位。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知识结构的形象。
良莠不分的出版物的泛滥,只能为愚昧和混乱大开缺口。
一本好书,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就是一个好老师。出版物的教育功能切不可低估。试想,那些稍谙世事的青少年,整天抱着秦桧、严嵩之类的传记,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些“奸臣贼子”的所谓传记,与《郑成功传》、《欧阳海之歌》摆在一起,又是多么地不协调啊!
一部《雷锋的故事》,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斗志;一篇《白杨礼赞》,陶冶过整整一代人的情操。同样,一部为汉奸卖国贼鸣冤叫屈的坏书,也能扭曲千百个青少年的心灵,动摇他们的人生信仰。这种误导的罪恶之花,有时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结出罪恶之果来。任何一个有良心的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尤其要指明的是,个别出版社要学会算帐,算算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帐,算算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帐。个别出版社不惜耗以百万巨资出版奸臣、卖国贼的传记,除了愚昧的“胆识”,恐怕还有愚昧的经济奢望。但他们没有想一下,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浪费。即便他们真的实现了经济上的小算盘,那也只是“局部的欢喜”,对全国的从印厂到书店到读者的所有环节,却是一种巨大的悲伤。关键的一点,出版这类书籍,从编写到出售的整套过程,都是一种浪费,一种无效劳动。
算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帐,就更让人惊骇了。个别出版社即便赚了点昧心之钱,却是以损害其名声、祸害读者为代价的。他们的钱里,有无数忠臣爱国者的血泪,有历代仁人志士的谴责。
书籍的出版,一个最重要的依据即是书籍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不外乎宣传教育、文化研究、审美甚至消遣几个方面。奸臣、卖国贼传记的无节制涌现,与这一依据相去甚远,也压根儿谈不上什么价值。它只能为正直的爱国主义者平添烦恼和愤怒。
说到底,为奸臣、卖国贼树碑立传,不论是何动机,都是一种短视之举。靠奸臣卖国贼赚钱,只能是对历史的一种不负责任,对人民群众心灵的一种践踏。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文化之旅

  魂兮归来
剑武
近日,嘉德公司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正在筹备的秋季拍卖会,将是“好戏连台”,其主要依据是“香港杨永德藏齐白石书画专场”所拍165件作品均为精品,香港敏求精舍王氏委托拍卖的《文苑英华》乃稀世珍品。
对于前者,我将信将疑,虽然杨永德先生在香港有“收藏齐白石王”之称,但他收藏齐白石作品不过数年工夫,从文物流通的概率来说,短短的几年时间,很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去粗取精,万无一失。
对于后者,我则无从把握,因为笔者既缺乏足够的典籍知识,也对孤本、善本了无兴趣。平时买书,以有用为原则。对于藏书,总觉得是一件费力不讨巧的事。
及至见到了杨永德先生,拜读了他的一部分藏品,其信方笃,其疑方释。
杨永德先生收藏齐白石作品所以后来居上,一是他借助了已故荣宝斋鉴定家王大山的力量,所以,他能力拒赝品;一是他是一个真正的收藏家,着眼于对象的艺术品质,而不太在意其是否保值与升值,所以,他才会在几年前把珍藏的200件历代瓷枕一古脑捐赠给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其中一级文物就有近60件)。言及这次拍卖,杨永德先生可以说是“拍案而起”——“在拍卖会上,在画廊画店里,我看到的齐白石作品大多是赝品与一般作品,我担心,外国人和我们的年轻人会据此产生这样的想法:齐白石不过如此!”杨永德先生说,“我知道人们想了解我为什么舍得拿出全部齐白石的精品来拍卖。我收藏齐白石的作品,是因为尊崇他的思想与艺术,他的画表现了近百年来的时代精神,代表了近百年中国艺术的水平。所以把藏品全部拿出来,完全是出于对这位伟大艺术大师的敬重,不愿意他被外人与后人误解,希望海内外更广泛地了解以齐白石为典型的中国艺术与东方艺术。”
读了嘉德公司古籍善本部业务主管拓晓堂先生的《稀世珍宝宋版(文苑英华)回归记》,虽然没有产生对书籍的收藏欲望,但也长了知识。《文苑英华》是宋初官修四大类书之一,收录了南朝梁末至唐五代近2200家的2万篇诗文。此书为宋、元、明、清历朝大内珍藏。明人胡惟新曾云:“是书旧有宋刻,然藏之御府,非掌中秘者不获见。”宋本《文苑英华》全书1000卷,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理清内阁大库时,发现仅存14册,共计140卷。其中13册、130卷几经周折,现存北京图书馆,唯201—210卷一册,流散民间,不知去向。郑振铎、王冶秋等历届国家文物局长为此曾多方奔波,学术界人士每述及此,颇有猜度之词,忧心可鉴。此次经嘉德公司从香港征集而得以面世,此乃文化界与历史界一大幸事。
但愿杨永德先生的藏品与《文苑英华》依旧为同胞收藏。
但愿国内已知的文物得到应有的珍爱与充分的首先是学术性的利用。
但愿中华雄魂永萦故里。
(附图片)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文化巡礼

  身心在这里愉悦
——空军某部军营文化特写
叶介甫
空军87135部队根据青年官兵文化个性及审美情趣的变化,努力改善军营文化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军营特色文化活动,使他们在求知、求美、求乐、求新中休闲、愉悦,增进了身心健康。
    银屏连着你和我
“亲爱的战友们,晚上好!《银屏之友》广播节目又和大家见面了……”每逢周三、周六傍晚,这个部队的礼堂里就会传出广播员甜美的播音和官兵们热烈的掌声、舒心的笑声。
去年4月,部队创办了《银屏之友》广播节目。《银屏之友》节目开辟了12个小栏目。其中深受官兵喜爱的《战友点歌台》是官兵沟通感情、联络友谊的一方天地;而《开心一刻》的幽默小段,令人捧腹,让你工作一天的疲劳顿消;军营如有了褒贬不一的事,你如有高见,不妨来《战士论坛》中一吐为快;《卫生小常识》使人懂得了健康的重要;要了解军营内外发生的大事,就请听听《影前新闻》……
《银屏之友》节目不但是官兵的娱乐天地,同时也是战友的知音。
许多官兵写信给《银屏之友》节目编辑部,表达自己的厚爱。
    大红灯笼挂军营
节日之夜,各具特色的“大红灯笼”,把军营点缀得异彩纷呈,如同群星灿烂的天宇。
一盏高高挂起的七色“串灯”,串起形相似、大小不一的七组灯笼,在微微的夜风中摆动,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来。往前走,突然一盏插着科技标志的“箱灯”发出亲切的问候声:“你好!”在发愣的时刻,一首《祝你平安》的歌曲响起。原来灯里安装了红外线传感器,人只要靠近它,传感器启动安装在灯内的录音机,向前来观赏的人问好、献歌。“你挑着担,我牵着马……”一首《西游记》主题歌从“八戒灯”里传出,只见八戒肩扛兵器,左手提灯,憨态百出,人们纷纷走上前去与八戒合影留念。
国际国内的名胜微缩灯,成了灯展的又一大景观。一营部制作的“凯旋门灯”,把法国这一享誉世界的“古迹”搬进了中国的军营。
    “文化长廊”受青睐
部队机关大楼前方有一堵形似“组合柜”的“文化长廊”。该长廊长约100米,宽约3米,容纳了30块图板。建立4年来,长廊的所有栏目都是出自战士之手,贴近战士生活。
“文化长廊”的“头版头条”刊登的是空军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代表作报告时的人物剪影。再往前行,三块板面前围满了干部战士,“军地两用人才书法班培训学员习作展览”17个遒劲洒脱的大字映入眼帘。15块出自战士之手的连队板报,有的版面设计粗犷、奔放,有的细腻、简洁。每一张黑板报,每一幅插图,都深深地表达了战士的情感,融进了他们的心血。
    “杂牌”乐队棒小伙
军民联欢会上,一首由该部小乐队演奏的《军队和老百姓》把联欢会推向高潮。
请看看我们的队员。政委王宪饶有兴趣地指着台上的队员介绍起来:4年来,乐队成员走了好几茬,但接班人源源不断。弹电子琴的小蒲是电影放映员,小伙挺有悟性,这场晚会他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吉他手小张是吉他弹奏的第三代弟子了。吹萨克斯的小罗,是一位多面手,训练之余,他一会去弹电贝司,一会又去吹小号。架子鼓手小郭,连队操纵员,平时训练紧张,可小郭练架子鼓真会挤,业余时间就来到礼堂敲敲打打,醉在其中。今年面临退伍,我想为小郭作个广告,哪家酒店、舞厅要是聘请小郭,我们放行,但要收一定的培训费呢!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神州采风

  小城出现票友群
段献民
每天清晨和傍晚,湖北省武穴市龙潭公园都会传出阵阵“啊啊啊,咿咿咿”的声音,这是一群京剧票友在吊嗓子。每到星期二和星期五,龙潭宾馆的会议室就更热闹了,这两天是龙潭京剧清唱社的活动日。一把京胡、一把二胡、一把月琴、一把三弦、一套锣鼓家什,三五个人就可以表演一台节目。
龙潭公园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练声习唱的好所在。武穴市位于吴头楚尾、长江之滨,自古就商贾云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这里的流动人口剧增,龙潭湖公园也显得更为“兴旺”。一阵阵南来北往的客人在京剧票友的歌唱声中,不时瞪大眼睛,驻足留连。
龙潭京剧清唱社是6年前在武穴市一群退休老人的带动下成立的。如今,这个鄂东南地区唯一的业余京剧社团已发展正式会员40多人,参加活动的达300多人,遍及武穴城区。这群人中上有年过7旬的老人,下有刚入学的娃娃,有退下来的市委书记,也有在职的汽车司机……他们以老带新,精心习练基本功法。为了提高演唱技艺,还多次组织观赏京剧名家演唱会实况转播和京剧录像。在去年11月由文化部振兴京剧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京剧票友节上,武穴代表队荣获优秀组织者、优秀社团两项集体奖,有两人获“中国票星”奖。
6年来,这个票友群落从最初的自娱自乐发展到注重表现戏剧的当代意识,突出主旋律,自编、自导、自演了《奉献者之歌》、《五姐妹学刑法》等现代京剧演唱节目15个。还配合中心搞宣传,先后演出88场,观众近10万人次。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武穴市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作用。
日前,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中国京剧》杂志社有关领导前来武穴考察,对龙潭京剧清唱社的成绩给予了肯定。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歌海诗潮颂家乡
王颖
前一阶段,京郊顺义县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唱家乡,颂改革》大型群众演唱会。这项活动中,全县共创作出歌曲三百余首,十余万人引吭高歌。
著名词曲作家张藜、徐沛东、刘炽、金波、李幼容、程恺、刘为光、任为新等也应邀来到顺义采风,为顺义群众创作出了有该县特色的歌曲三十首。
顺义的十余名业余歌手及乡镇、企业的职工合唱队,与刘斌、李丹阳、江涛、张华敏、范琳琳、屠洪刚等专业歌手同台演唱。这项活动的开展,对增强全县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党的改革开放事业的理解,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中国文化的走向》引起关注
以中国文化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理论为主题的论文集《中国文化的走向》(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和好评。
这部由孙泉洗主编的专集,汇合了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科研所40多位专家、学者,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战略,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乡土文化的开放与革新,乡土文学的生命力,现代化与民族化、乡土化的关系,乡情、民俗与现代意识等等方面,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三化”理论的内涵、框架及其实践意义。
“三化”理论是由《乡土诗人》杂志率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中国文化必须以乡土化为理论基础,以民族化为精神支柱,以现代化为时代内涵,要在乡土化与现代化的结合部做文章,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使其成为开放的突破狭隘地域局限与小农经济意识的新体系。
这一理论自1985年提出后,逐步获得国内外文化、文学理论评论界的认同与重视,形成了一个学术研究的同仁圈,先后举办了5次大型研讨会,并且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黑龙江、云南、辽宁、安徽、广西等地,还促进了地方文化、民族艺术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走向》集中体现了“三化”理论支持者们的理性思索与实践,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文化理论界的关注,对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实际的推动。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人物剪影

  英语爱好者的知音
汤李梁
蔡文美,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期日广播英语》节目做兼职特邀主持人。
蔡文美所主持的节目,主要是为中等或中等以上英语程度的听众服务,向他们介绍英语国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提高听力和阅读水平。它不用固定课本,每周讲一个专题,分别由外籍专家主讲,主持人提供译文和讲解。每个节目自成一体,便于新听众随时加入。通过这个节目,蔡文美教千百万人学英语。
她的开场锣鼓是1988年元旦的节目。她把选题定为美国乡村音乐,与广院一个外籍教授搞了个对话,配以音乐欣赏,节目形式新颖生动,切合元旦气氛,受到一致好评。
对她表示接受和赞赏的信件不断飞来。蔡文美没有飘飘然。她特别注意那些提出批评、建议的来信。有听众建议,去掉中文翻译,全用英语讲解。蔡文美就反省:是不是嫌我的汉语讲得不好听?于是刻意提高中文播音水平。她体会,光READ不行,得学会播讲。她听评书,听虹云主持的《午间半小时》,悉心揣摩。她托朋友从美国买来《BROADCAST ENGLISH》,借鉴英语播音技巧。她找来《话说电视节目主持人》,仔细研读。
她主动听取广播学院有关教师的指点。他们向她指正过不少毛病,例如播讲时要注意“收”,还有,嘴形应该是笑的。
约稿、编辑、翻译、录音、答复听众来信,还要担负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蔡文美常常忙得喘不过气来。有次累病住了院,还坚持在病房里备课。电台管这个节目的,只有3名编辑和一个定稿人。尽管废寝忘食,手头的常备审定稿往往只有两三篇,捉襟见肘,时有难以维持之感,节目组曾有备荒性PAUSE的一闪念。被逼得受不住时,蔡文美也有打退堂鼓的打算。每到这时,她总以女排名将郎平的一句话自勉:“我真不想打了,可我舍不得啊!”
常有外国人问她:这么纯正的英语是从哪儿学来的?她的回答出乎他们的意料:“中国。”
想想真有趣:进大学那年,她连ABC都不识哩!
整个中学阶段,她学的都是俄语。她演过俄语剧中的刘胡兰。考大学时俄语考了95分。她从小对发音感兴趣,可是俄语中有个小舌音怎么也发不利索,一恼之下,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她就没填俄语专业,第一志愿报了西班牙语,第二志愿是德语,至于英语,那是下下之选:第五志愿。家在天津的蔡文美,1959年,偏偏被南开大学外文系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录取了。班里26个同学,多数已学过好几年英语,进校不久就能用英语和老师对话了。蔡文美妒忌极了,就暗暗发奋。到大学3年级,每回英语测验都是5分。老师直夸她语言可塑性强。
学外语的人都梦寐以求想出国,而她45岁才第一次出国,在国内照样把英语学得这么棒。
近7年来,她已主持了约200个节目,邀请外籍专家100多人。兼职主持人的经历也促进了她的教学工作。除了教广院3年级的大学英语精读课,1994年她又首创英语播音主持人专业。今年,她还将带这个专业的第一个研究生。
你知道你有多少听众吗?有人问。
不知道。蔡文美摇摇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了解的数字是:近3000万。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绿荫之间 李智纲作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乌兰牧骑队员在牧民家。达·阿拉坦巴干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