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专版)
专栏:

  响应时代呼唤
体现人民企盼
中央组织部新闻宣传处处长张兆本
山西省话剧院演出的《孔繁森》生动地反映了孔繁森的坚强党性,公仆情怀,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是一部比较成功的文艺作品。当然,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宣传孔繁森的活动才刚刚开始,我们还要不断地挖掘孔繁森的事迹,探索研究孔繁森精神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创作出更好的传播英雄事迹、弘扬时代精神的具有生命力的艺术精品。
由此我想到,当前许多文艺团体为什么都要来演孔繁森?主要是因为孔繁森的事迹和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时代特色。从时代意义讲,去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之后,为了全面推进新的伟大工程,中央召开了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了具体措施。其中特别强调,抓好典型是搞好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因而,如何发现、总结和宣传推广先进典型、特别是能够代表当代优秀领导干部的先进典型,就成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时代特色讲,孔繁森的事迹和精神生动地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他是适应时代呼唤,体现人民企盼的优秀领导干部的杰出代表。宣传学习孔繁森,对于维护党的形象,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3版(专版)
专栏:

  开掘英雄的心灵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童道明
山西省话剧院演出的《孔繁森》,是在一幅构图简洁精美的雪域高原的天幕下开始的。一个藏族小姑娘缓缓从侧幕走出,她思念着已经出差多天但还没有归来的孔爷爷。观众都知道,她的孔爷爷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闪回式倒叙,使戏一开始就沉浸在这个既悲壮又抒情又崇高的调子里。此后,还不断地由这位藏族小姑娘和孔书记的秘书出场与观众直接交流,与观众一道暂时地间离出剧情,共同体验对孔繁森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孔繁森》一剧的这种充满激情的散文式叙事结构,也是一种成功创造。
戏剧的妙处是在于可以通过戏剧性的心灵碰撞,展现戏剧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孔繁森》致力于对英雄内心世界的开掘,让观众感知孔繁森是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下做出一个又一个令我们肃然起敬的模范行为来的,从而丰富、加深了我们对于孔繁森精神的认识。
孔繁森告别老母、爱妻、幼子二次进藏,这是全剧头一个剧情段落。话剧恰到好处地把孔繁森的悠悠赤子情与孔繁森的拳拳报国心碰撞在一起,结果在亲情浓浓的氛围里,很自然地将孔繁森的“小家服从于大家”的崇高思想凸现了出来。
编导的神来之笔,是在孔书记深入灾区发现三个藏族孤儿与最终收养他们之间,设计了一场孔书记夜不成寐的戏。在这里,话剧艺术家们把孔繁森的心灵世界向我们敞开了,让我们看到,在孔繁森把一切都献给人民的博大胸怀里,贯通着最崇高、最坚毅的党性精神与最纯净、最温馨的人之常情。


第3版(专版)
专栏:

编者按:近期,首都舞台上涌现出一批塑造优秀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时代主旋律,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山西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孔繁森》就是其中之一。7月17日,本报编辑部在京召开话剧《孔繁森》座谈会,围绕该剧创作演出的意义和经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消息见7月18日本报第一版)。现将参加座谈的有关方面负责人和首都戏剧界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发表,希望全国的文艺工作者,都能满腔热情地宣传英雄人物,讴歌英雄人物,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
  用时代精神推动时代进步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崔光祖
山西省话剧院编创的话剧《孔繁森》,“七一”前夕在京演出后,受到中宣部、中组部领导同志和中央其他部委、北京市委的充分肯定,受到首都观众的热情欢迎。丁关根同志指出,这台戏是向党的生日献上的一份最好的礼物。场场演出,观众眼含热泪,报以热烈的掌声。剧组还陆续接到全国八九个省市的演出邀请。到目前为止,已在杭州演完了20场。现已转台到山东淄博。这台戏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首先是因为孔繁森的事迹感人至深,是因为孔繁森精神集中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党员的光辉形象,集中反映了今天时代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
我也是流着热泪读完和听完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报道和事迹报告的。我深深感到,孔繁森同志决不是一个一般的典型,他的确是我们党的光荣,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的典范,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精神就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过程中所需要的时代精神,就是我们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具体实施江泽民总书记“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这一宏伟的育人工程,重铸我们民族精神支柱所需要的民族精神。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这笔财富。
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孔繁森》一剧从编剧到排演,我们都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不论从思想上、工作上都必须高度重视,决不能将它当成一般的话剧来对待。
第一要有很强的精品意识。我们精心挑选了最好的编剧,最优秀的演员。我也多次看了剧本和排演,和演职人员认真琢磨,反复修改,做到精益求精。
同时要求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和顽强的拚搏精神。决不能因为时间紧,就放松对这台戏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的严格要求,就降低标准。困难,靠我们的顽强拚搏去克服;客观条件不足,用我们的主观努力去弥补。
孔繁森精神首先熏陶和教育了《孔繁森》剧组的演职人员。大家响亮地提出,只有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才能净化别人的心灵。他们以孔繁森精神演孔繁森,不分昼夜,不分老小,不论男女,不讲条件,发扬了艰苦奋斗和连续作战的精神,保证了排练和演出的正常进行。用了不到40天的时间,就将这台戏排出来,并送上了首都舞台。
通过编演《孔繁森》,我们深深感到,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我们的人民需要英雄,我们社会主义的文艺舞台需要英雄。只要我们努力以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艺术形式,反映和表现我们时代的英雄,我们的文艺就一定能够赢得观众,赢得社会,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第3版(专版)
专栏:

  以孔繁森精神演孔繁森
山西省话剧院院长彭一
今年4月份,我们全团同志听了孔繁森事迹报告团来太原所作的报告,看了报刊上的有关孔繁森事迹的报道后,立刻被孔繁森同志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情和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打动,继而激发起我们的创作激情,激发起我们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感。我们感到如果不及时把孔繁森的事迹搬上舞台,是我们的失职,也对不起孔繁森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好领导。我们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从政治上、思想上、精神上、物质上给予的大力支持,从而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孔繁森是在新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在他的身上闪现着我们共产党人思想精神的光华,他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肉相连。所以我们认为在舞台上塑造孔繁森的艺术形象,一定会受到广大干部和人民的欢迎。因为这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
我们认为,作为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我们的创作、演出,就应该适应历史的潮流,否则我们就很难和时代合拍、很难和人民的愿望合拍。那样我们是没有出路的,我们也不认为搞《孔繁森》这样的戏是刮风。因为孔繁森的精神是永存的。孔繁森也将像雷锋、焦裕禄一样,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为了创作、排演好孔繁森,我们要求剧组全体人员,首先要学好孔繁森。编导人员除了看录像、学报纸,还通过电话、书信给西藏、山东聊城宣传组织部门等单位,千方百计收集了解孔繁森同志的有关资料。导演史启发亲自到聊城同孔繁森亲属座谈。
为了抢时间,我们采取了边写、边排、边演、边改的特殊的创作方法,以孔繁森精神创作排演《孔繁森》。全院同志上下同心协力,拧成一股劲儿,一心一意排演《孔繁森》。编、导、演主创人员,在排演、创作过程中,都带着强烈的感情,编剧马连伦三天三夜、边哭边写完成剧本创作。导演、演员都是带着感情排戏的,一天不知要流多少眼泪。有时导演不得不下令,不带感情,只走调度。在全院同志共同奋斗下,《孔繁森》从剧本创作到排练演出,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搬上了舞台。


第3版(专版)
专栏:

  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剧团
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曲润海
山西省话剧院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话剧团体。几十年来,他们紧紧合着时代的脉搏,面向人民群众,编演了不少好戏,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并培养出一批在国内、在话剧界和电影界颇有影响的艺术家,他们为山西的话剧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80年代以来,这个剧院在被誉为“文艺战线活的焦裕禄”的彭一同志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团结全体同志,在话剧演出十分困难的境遇中,苦斗出了一个好的局面,使这个剧院成为一个拨款少、效益好、风气正、有作为的先进单位。
他们的新作《孔繁森》是来京演出的众多《孔繁森》中的第一台大型话剧。因为是第一台,就更加显得可贵,更加显出这个剧院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这不是一般的应景之作,而是一部对新时代英雄人物充满敬仰之心爱戴之情的力作。这个戏不仅突出地生动地再现了孔繁森光辉的一生中的几组故事,竖起了一座英雄的丰碑,而且塑造了一组人物群像。他的老母的深明大义,把“公家”的事视为最神圣的事的老区母亲的形象;他的妻子顾全大局、坚韧不拔,带病承担一切家事,为他解除后顾之忧的贤惠性格;三个儿女、三个藏族孩子懂事的心灵与行为;秘书小杜与他的亲密无间,对他的尊敬;藏族老妈妈对他的深深怀念,等等,都是与孔繁森形象的塑造密切相关的。这是一个完整的好作品,一出动人的好戏。


第3版(专版)
专栏:

  发自心灵深处的颂歌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戏剧家严正
前些日子,北京话剧舞台呈现出一个“新现象”。四出表现孔繁森、张鸣岐先进事迹的话剧接踵而来,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新现象”的出现并不偶然。首先它来自于对江泽民总书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示的理解与实行。创作者们都是以江总书记的指示为导向,勤苦探索、寻觅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鸣奏时代最强音、与群众心灵共鸣的创作道路。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作为廉洁奉公的楷模孔繁森的公仆形象适逢其时地出现在群众面前,犹如一面剖心剔骨的显微镜照射着每个观众心灵。这也许正是这些戏受到欢迎的原因吧!
山西省话剧院上演的《孔繁森》在“新”字上赢得成功。他们精心设计确定的“大型散文式叙事话剧”风格样式,采取了多视角结构形式叙说故事,而其核心是纪实性。我们看到编导者们创造出的新鲜的舞台风貌:全剧设序幕、上篇、中篇、下篇、尾声,其中用20个生活片断组合以多视角多侧面结构的方式塑造形象,并以藏族孤儿贡桑、妻子王庆芝、秘书小杜、女儿孔琳对孔繁森的追念穿插其间,说的是事,表的是情,颂扬孔繁森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紧紧围绕着深入发掘孔繁森心灵世界的戏路。通过表情达意把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意象与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段挥洒自如地融合在一起。舞台气氛凝重、深沉、质朴、激昂、悲壮,整出戏多姿多彩,又规整生动。
话剧《孔繁森》把一位对党对人民、对事业无限忠诚的共产党人,凝聚为一个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求真务实、牺牲自我血肉之躯——伟大的人民公仆、共产党员(干部)楷模的光辉形象,敞亮出一个伟大的人格灵魂世界。一幕一幕展示了孔繁森以热血和生命谱写出的壮丽人生征途,富于穿透力和感应力。编创者是用对生活思考激活观众的思考,用真情呼唤观众的真情,在艺术上也获得了成功。


第3版(专版)
专栏:

  质朴的艺术真挚的感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康洪兴
观看山西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散文式叙事话剧《孔繁森》,感觉有一股无形的、强大的力冲击着、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这力就是孔繁森伟大而平凡的人民公仆精神。
这部话剧艺术形式非常质朴自然。它顺着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工作的脚印,分成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对家庭妻儿老小的亲情,对藏族人民视同手足的骨肉深情,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神圣感情。由于抓住“情”字做文章,因此娓娓道来,虽质朴却很动人。这正与孔繁森其言、其行、其人品相契合。
为了抚养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三个藏族孤儿,孔繁森三次卖血。正当他在医院中说服医生同意给他抽血之际,秘书带着三个藏族孤儿来了。锁在心中的秘密终于暴露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戏剧场面也出现了:三个孩子突然变得懂事地跪在孔繁森面前,感情的大潮犹如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之水,撞击着在场的每个人物的心扉。正是这样一些掺和着血和泪的真情的戏剧场面,拨动了观众的心弦,也拨动了时代精神的琴弦。(附图片)
右图为座谈会会场。


第3版(专版)
专栏:

  塑造大地赤子的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廷芳
山西省话剧院赶排并晋京演出的话剧《孔繁森》,成功地塑造了又一个“焦裕禄”,一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只知奉献、不图私利的大地赤子的形象。
孔繁森想到的首先是责任,而忘记了身份。他给我的心灵以最强烈震撼的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这突出体现在他收养藏族孤儿和献血这两个行动上。有的人对此不以为然,觉得孔繁森这样的领导干部不值得管这样具体的事情。我说不,一个领导干部或公仆,如果没有经历过穷人“没米下锅”的焦虑,没有体验过失去尊严的卑屈,那么,他当一年两年的好公仆是容易做到的,但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就很难说了,因为公仆意识没有进入他的血液。我认为这是我们个别领导干部堕落成为罪犯的重要原因之一。孔繁森正是在这里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才与藏族同胞建立起如此血肉相联的关系。他的动人事迹完善了公仆的概念,完美了公仆的形象。
山西省话剧院在这方面的新开掘,使我们的戏剧舞台上乃至整个文艺创作中的公仆形象得到了丰富和提高。当然,如果此剧在大政方针包括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的见解和决策上对孔繁森有所表现,那么这个艺术形象还会更高大些。


第3版(专版)
专栏:

  艺术应该讴歌时代英雄
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锁斌
山西省话剧院曾为铁道部机关及北京铁路局专场演出话剧《孔繁森》,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韩杼滨同志及在京的部党组成员和党员干部一起观看了演出,大家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话剧《孔繁森》的演出,对于铁路系统学习孔繁森的活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话剧《孔繁森》着力表现了孔繁森作为人民公仆无私奉献的感人精神和热爱家乡、热爱西藏、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为我们树立了一代人格典范、道德楷模的艺术形象。
《孔繁森》一剧在艺术上有特色、有新意。全剧以纪实性、抒情性、戏剧性相结合的手法,采用散文化的表现形式,故事情节步步递进、深化,在无场次的演出中逐步把戏推向高潮。演员感情充沛、真挚、表演朴实自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应当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话剧《孔繁森》以及近期以孔繁森的英雄事迹创作的一系列舞台文艺作品,正是集中体现了这一主旋律,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在广大观众中产生非常强烈的共鸣。近年来,铁路宣传文化部门也创作出一批表现铁路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文艺作品,已经和必将受到党员干部和职工的欢迎。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演出实践,再次证明邓小平同志关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论断。写英雄、演英雄,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话剧《孔繁森》的创作演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弘扬主旋律的文艺精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