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体育)
专栏:

  胜利之途不平坦
本报记者郑红深
王涛扣死最后一球,往后一仰,躺倒在球场中央。几位队友冲进场内,同王涛抱在一块,“五虎上将”的泪水和汗水挥洒交融。蔡振华喜滋滋地看着他的功臣们。
两年前,从斯堪的纳维亚体育馆的亚军台上下来,中国队望着瑞典人手中的奖杯说:“天津见!”两年来,中国队一直以瑞典队为目标进行针对训练,把对手情况摸个底儿掉。
瑞典队年龄偏大,技术长进不大,但经验和心理素质俱佳,以其不变的“三驾马车”应万变。特别是各方面已达炉火纯青地步的瓦尔德内尔比两年前更难对付。他首战中国的王涛。这两位乒坛顶尖人物的大对抗,前两局打成1∶1。第三局,双方从8平打到19平后,上帝偏爱了老瓦。中国队先失一盘。
昨天失掉两分的马文革上场了。虽然他在18∶12领先的情况下以22∶24先败给佩尔森一局,但接连以两个21∶18战胜了佩尔森。中国队又现曙光。中国小将丁松上场。面对排名比他高得多的卡尔松,他应付自如,以时转时不转的魔术,让卡尔松以14∶21和13∶21俯首称臣。
通向胜利之途并不平坦。马文革并未像上届那样力克老瓦。双方比分变成2∶2。千斤重担又落在老将王涛身上。对方出场的是第41届世乒赛男单冠军佩尔森。虽然他近来由于伤病训练不正常,但雄风犹存,是瑞典队的最后一张王牌。
王涛豁出去了。他打得潇洒自如,轻松自信,仿佛把所有力量都用上了,很快就以21∶14、21∶13击败佩尔森。
全场欢声雷动,所有关心中国乒乓球的人们都放出了6年来最开心的欢呼。
(本报天津5月8日电)


第8版(体育)
专栏:

  谈兵在赛后
胜败皆英雄
本报记者许立群
蔡振华:为这场较量,我们期待了两年,苦练了两年。从团体赛第一阶段起,我们就在排兵布阵上用了一番苦心,直至今天决战时,已将队员调整到最佳状态。今天比赛中,我们中台相持球能力大大增强。这是改进训练方法后的一大成果。我们对瑞典队做了充分的研究、准备,今天显出了成效,不过我们没能拿下瓦尔德内尔,他的确是世界一流的选手。
阿伦(瑞典队教练):中国队发挥得十分出色,整场比赛激动人心。令我们惊奇的是中国队今天以马文革为主力两度上阵,昨天在对韩国的半决赛中,马文革发挥得并不理想。中国队战术运用非常出色。
王涛:两年来的辛苦,今天终于得到了回报。作为一名老队员我参加大赛的机会将越来越少了,能在关键时刻为中国队拿下关键的一分,我非常自豪。
马文革:作为天津人在天津参加比赛,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能为中国队拿下一分也是我家乡的荣誉,天津永远是我的后盾。
丁松:我是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刚开始心里很紧张,可渐渐地我就忘掉了一切,只是一门心思打好每一个球。我没想到自己今天发挥得这样出色。
佩尔森:我们今天输球并不是因为观众们狂热地为中国队加油。相反,我认为观众的热情使比赛更为精彩,将比赛推向了高潮。下一届世乒赛,我们原班人马希望依然有机会参加,我想会比现在表现更好。(本报天津五月八日电)


第8版(体育)
专栏:

  六年磨砺一剑
——写在中瑞男团决赛之后
本报记者刘小明
5月8日晚9时50分左右,天津万人体育馆沸腾了。中国乒乓球男队经过近3小时的奋战,终于以3∶2把男子团体三连冠瑞典队拉下马,重新捧回斯韦思林杯。
6年前,在多特蒙德,中国队将冠军杯交给了瑞典队。发奖仪式时,李富荣站在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面色凝重地对记者说:“中国队一定要夺回斯韦思林杯,但至少需要4至6年的时间才能翻身。”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百炼成钢有备而战
两年前,在第42届世乒赛上,蔡振华率领的中国男队就差一点击败瑞典队。但不管怎么说,最后还是站在领奖台亚军的位置。那时候中国选手在技术、经验、心理素质方面,多少还欠火候。
为了在天津打好翻身仗,蔡振华和队员们在训练基地不知度过了多少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决战之前的准备会格外简短,该讲的话早讲了不知多少遍,6年中过去的2190多天不就是盼望打好这场决赛吗?
正因为准备充分,决赛中不管是0∶1落后,还是2∶1领先又被追成2∶2,中国队队员没有一点慌乱的表现,平时练的技术基本上都发挥出来,这正是日积月累磨练的结果。
多样打法的胜利
中国男队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宝是技术打法百花齐放,5名队员各有特点。王涛是左手横拍快攻加弧圈打法,从站位看,更近似于中国直拍快攻打法。他的正手快打弧圈技术有点像以前的谢赛克,但比谢赛克又多了连续拉前冲弧圈和反手大角度快拨等技术。决胜盘王涛打佩尔森,在那样紧张的气氛中能够始终掌握主动权,与他拥有技术上的优势分不开。
马文革是中国少有的敢与欧洲人拚中远台对拉弧圈球功夫的队员,类似欧洲弧圈快攻打法,又融合了中国注重前三板的技术。马文革的技术功底厚,在中国队0∶1落后情况下,硬是靠拚基本功险胜佩尔森,扭转了不利局面。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将丁松。决赛5盘球就属他赢得最痛快。统计数字表明,他第1局发球得6分,削球得7分,攻球得8分;第2局发球得5分,削攻各得8分。又削又攻,突然变换速度和节奏,看起来不难,实际上要掌握这门新技术很不容易。
欧亚兼容取长补短
中国男队虽然实现了夺冠愿望,但瑞典队许多优点仍然值得好好学习。特别是瓦尔德内尔能独得两分,决非偶然。谁都知道瓦尔德内尔难打,因为他不仅有一般欧洲优秀选手所掌握的弧圈球技术,而且善于学习亚洲选手的发球和发球抢攻以及台内小球处理技术。马文革对瓦尔德内尔,就是输在发球回合上吃亏。好像网球比赛,人家的发球局总得分,自己的发球局被人家破掉。
取长补短,努力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中国乒乓男队登上了冠军宝座,也成为世界各路劲旅眼中的目标。保持冠军比夺取冠军更难,祝愿乒乓健儿不断奋进。 (本报天津5月8日电)


第8版(体育)
专栏:

  丁松“写”下成名作
本报记者陈昭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用杜工部这两句诗形容丁松手中那把神鬼莫测的横拍,似乎一点也不过分。
面对眼前这位身材单薄、脸颊清瘦、沉默寡言的中国年轻人,瑞典队的卡尔松起初满不在乎。然而仅仅几个回合,他就尝到了中国队“秘密武器”的厉害。挨打是痛苦的事情,丝毫搞不明白对手是如何出拳打自己的,更是痛苦之中最大的痛苦。卡尔松这位昨日才击败盖亭的欧洲亚军,今晚面临的恰恰是这种苦不堪言的状况。
首局打到14平以后,卡尔松就再也没有还手的机会。带着满脸的无奈和深深的沮丧,他不停地回头看自己的教练阿伦,企盼能给以提示。然而阿伦却痛苦地抱着头,他和自己的爱徒一样,不知对手的路数和招术。丁松绵里藏针,一板一板削过卡尔松的弧圈球,一旦对方回球过高,他就如同换了一个人,一板打死。
第二局,丁松的发球更现威力。卡尔松的精神彻底被摧垮了,9∶20,“流水落花春去也”,他已无力回天了。
丁松8岁拿拍,为练成今日这一身惊人绝艺,他忍受着落寞与孤寂,默默跋涉了16个春秋。平日里他性格内向、孤言寡语、形单影只。进入国家队四载以来,他少有什么骄人战绩。然而在去年的世界杯团体赛上,他和几位年轻的队友打败瑞典队夺得冠军时,突然说:“就凭我的感觉,不打出大名堂,真太可惜了!”语出惊人的丁松,今日果不食言。
中瑞夺冠之战,写下了丁松的成名之作。这位酷爱音乐的乒坛俊杰,今夜弹奏出人生的华彩乐章……
(本报天津5月8日电)(附图片)
上图为丁松“海底捞月”。 本报记者 王霞光摄


第8版(体育)
专栏:

右图:王涛的最后一板。
右下图:瓦尔德内尔独得两分。 本报记者 王霞光摄
下图:马文革又得一分。 新华社记者 张燕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