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5-05-05

1995-05-05新闻联播 文字版

孔繁森的“身分”

第12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孔繁森的“身分”<br/> 殷国安<br/> 要问孔繁森的身分,只要简单地读一下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就知道:他1979年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到西藏任岗巴县委副书记;1981年回山东,1988年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同年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1993年4月改任阿里地委书记。<br/> “身分”问题是这样提出来的。1984年7月,孔繁森在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进藏工作会议后,他利用这个机会当面向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陈述想法,争取支持。他顶着盛夏的烈日,一个部委一个部委地汇报灾情。中午热得不行,就到有空调的商店里避一避;饿了,就在附近的小摊上吃碗面条。次数多了,随行的同志难免有些抱怨:在摊上吃,既不卫生,也太简单,而且有失地委书记的身分。<br/> 但如果说,在小摊上吃面条,有失地委书记的身分,那么,孔繁森几乎时时在干这些失“身分”的事。按常理,地委书记坐车,不乘进口车,总有个奥迪什么吧?可他却坐着越野车或者骑马下乡,把全地区106个乡跑了98个,行程8万公里;住房子没有独门独院的别墅,总该有个大套或小套什么吧?可他却和三个孤儿同睡一床,孩子尿床后还亲自换洗床单;吃饭不吃几千元一桌的豪门宴,总该有个热汤热水吧?可他常吃的白饭加榨菜,或者开水泡馒头加方便面;穿衣不穿几千元一套的名牌衣服,总该衣冠整齐吧,可他内衣上却打着补丁,连块香皂都舍不得买……如此等等,谁能想到,这是一个有着地委书记“身分”的人的衣食住行?<br/> 那么,孔繁森对自己的真正“身分”忘记了吗?没有。他的一言一行都严格按照这个“身分”办事。身为共产党员的地委书记,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这就是这个“身分”全部的含义。当他第一次进藏想的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党的召唤”;第二次进藏,他说:“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在延长在藏时间到阿里工作时,他还是“无论到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这句话。孔繁森时时不忘“率领群众致富”这个“天职”,他调查研究,分析“六大优势”,鼓舞干群建设新阿里;他带领群众,抗拒暴风雪,把毛衣毛裤脱给一位藏族老阿妈;他三次献血,抚养地震留下的三个孤儿,连伙食费都常常不够;这一切说明他一时一刻没有忘记自己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的身分。<br/> 人人有身分,一般地说,人人都想显示自己的身分,这其实并不错,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大款显示身分的办法是大把地甩钞票,痞子显示身分的办法是一呼百应,称霸一方;共产党员不忘自己的身分,那就是牢记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孔繁森就是其中优秀分子的杰出代表。另有一些共产党人,他们出则前呼后拥,警车开道,住则豪华宾馆、服务配套,食则山珍海味、烟酒全报;去则土特产品、大包小包,以为这才有身分,其实是极大的误解。群众批评这些人不像共产党的干部,就是否定了他们的身分。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违法乱纪,贪污受贿,他们平时忘记了自己党员干部的身分,最后被绳之以法,开除党籍,真的也会失去这一身分。我们今天学习孔繁森,就是要不忘党员干部的身分,并且在行动上无愧于这一身分。

江南可采莲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江南可采莲<br/> 聂作平<br/> 莲,在我老家唤作荷。大凡湖沼、池塘,乃至小溪浅水,都能窥其芳踪。少年时读了那篇有名的《爱莲说》,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溢美之词加在这种朴实的植物身上。<br/> 我老家的县城,有一汪湖,便因荷而闻名远近。数百亩阔的水面,遍植芳荷。春来,荷叶竞发,嫩苔出水,蜻蜓游戏于其上;夏至,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降,荷花凋而荷叶稀,荷杆独撑,沿湖残荷听雨,最是撩人;冬临,湖水瘦而山川寒,荷钱不发,静待春暖。<br/> 莲有种子叫莲子,亦称莲米,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里。埋在水中的茎叫藕,皆可食。莲米可炖鸡,是冬日进补的佳品,藕则可细细地切碎成块,佐以白糖,肥嫩可口,都是餐桌上令人开胃的好饮食。<br/> 古诗中描述采莲与美荷的诗,极多。至妙者当推《西洲曲》中的一段:“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入城市以来,每于灯下品玩此诗,皆叹惋。<br/> 采莲之盛事,于我老家颇流行。每值秋来,天高气爽,农家女子就荡舟湖泊池塘。船是极小极窄的,仅可两人容膝,在荷叶间往来穿梭,很见灵活。女子们皆绾袖,皓腕凝白,低首弄莲子;间或以歌助兴,歌虽俚俗村野,却很有些吉祥平和的景象。乃至莲米晒干,便在秋雨淅沥时上市。按老家旧俗,这点卖莲米的钱当由未婚的女子们攒私房。因此秋末冬初,是老家女子们最惬意的日子,卖罢莲米,女子们大多逛商店,买衣,扯布,要把小小的圆镜,或是背了女伴,羞羞地要瓶珍珠霜……然后又是几场秋雨,婚娶的黄金季节来到,又有三五乡村女子揣了大包大包的莲米,被几百元彩礼,几件灯心绒衣服娶走;去和另一个还不太熟悉的男人耕种劳作、生儿育女……湖沼池塘中那些莲,则又在春阳里竞发,等待又一批乡村的姊妹来采撷……<br/> 前年归故乡,正值秋日采莲时,因到湖畔,却不见女子们来采莲。细看湖中,隐约有无数网箱,问姨父,方知湖中、塘中皆在几年前就已网箱养鱼了。又问还采莲不?姨母说:采,咋不采呢!只是这几天镇里请了养鱼专家办学习班,姑娘小伙都忙哩!又过数日,湖中果有小舟穿梭,间有歌声传来。但见十余条小舟上,女子们正在采莲;不同于以往的是,每船都是一青年男子在划桨,大概是女子们的男朋友吧?想来,如今的女子们不再以那点可怜的莲米攒私房,从此打破了男人不上船采莲的旧俗。<br/> 乡音称莲为荷,忌讳莲,大约是因为莲谐音“怜”吧,但我想,莲还谐音“恋”呢!

五月短笛(二首)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五月短笛<br/> (二首)<br/> 钢筋工<br/> 张燕生<br/> 把一盘盘的钢筋<br/> 排列组合一部生命交响曲<br/> 手中的人生和憧憬<br/> 在都市的瞳仁中嘎嘎地拔节<br/> 横拉成线竖扯成方<br/> 给焊枪一束束创造的灵感<br/> 让一个个焊点和心灵对话<br/> 将无限眷恋缝进都市的衣衫<br/> 编织都市温馨之梦<br/> 总在梦之外忙碌不停<br/> 像蚕缚进自织的茧<br/> 巢筑好了就悄然而出<br/> 仿佛又获得一个新的生命<br/> 矿山秋翁<br/> 萧通湖<br/> 退休告别矿井<br/> 你,一个老支柱工的传记<br/> 又在续写新的内容<br/> 昨天,你挥洒热汗<br/> 种植一片地下森林<br/> 让开拓的事业向前延伸<br/> 今天,你以滴滴心血<br/> 催开花圃蓓蕾般的希望<br/> 为古老的矿山梳妆美容<br/> 一柄鹤嘴锄,一把洒水壶<br/> 你成了矿山护花的秋翁<br/> 春兰秋菊,重现你的青春足迹<br/> 于是,矿山成了多情的花仙子<br/> 引来了山里山外的蜜蜂

高原女神——记高原生态研究的开创人徐凤翔

第12版(副刊)<br/>专栏:巾帼风采散文征文<br/><br/>  高原女神 <br/> ——记高原生态研究的开创人徐凤翔<br/> 吕锦华<br/> 在林芝,有一座小楼的灯光总是要到半夜才灭去,那就是高原生态研究所。高原的风一阵阵从小楼顶上刮过,但把自己反锁在里面的徐教授却仿佛一点不知。她正在全神贯注地整理各种资料,那些好不容易得来的资料有的甚至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呢。17年前,为了揭示西藏森林资源的奥秘,徐教授毅然告别金陵告别丈夫儿女,孤身一人踏上了这块世界极地。17年来,她出入原始森林,攀越陡壁悬崖,横渡汹涌激浪,几经濒死复生,用生命和热血开创了高原生态研究这份事业。她先后考察西藏20多个主要林区,考察行程12万多公里;她主持开展的“藏东南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位研究”等课题,得到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肯定和重视。<br/> 在西藏,最难进入的地带往往也是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区域。被人们望而生畏的墨脱便是一例。80年代初,墨脱还是一块与世隔绝的土地,一切的交通设施对墨脱来说还是遥远天边的一颗星。然而,墨脱得天独厚的垂直气候区吸引着徐教授,那里囊括了从海南岛到北半岛的所有植被类型,她等不及了,她要进墨脱;在解放军战士的帮助下,徐教授选择了翻越多雄拉雪山和横穿原始森林的路线。山上的积冰形成了“冰浪区”,这比从雪地上走过去更困难,是解放军一边一个架着她走过去的;最危险的是通过冰斗,冰斗像一把椅子,人必须从椅子又窄又陡的背上踏冰而过,一旦滑下去就再也爬不上来了。进入温湿地带的原始森林,一次近400条蚂蟥爬在她身上,她拚命地拍打,仍有许多蚂蟥直到吸饱了才落下来。到了墨脱,她又染上了恶性疟疾,高烧不退,差点丢了命。或许死过一次的人真是从此再也别无所惧。此后,她出入林海真的畏惧不多而镇静不少,在她眼里,除了她毕生为之奋斗的高原生态研究重于一切外,其它,再也没有能挡住她前进的东西了。为了使因自己昏迷中断的墨脱考察得以继续,此后她又二进、三进墨脱。<br/> 大拐弯考察更是让徐教授毕生难忘。举世闻名的雅江大拐弯是地质地貌上独有的强折皱、大断裂、深切割的地段,造成了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又拐弯由东向西向南一泻千里和两岸的大峡谷。这里海拔有高有低,印度洋暖湿气流长驱直入,生态类型和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徐教授曾经梦寐以求考察大拐弯,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而今,在她63岁的时候,她终于去了险象环生的大拐弯。一路上他们爬着过泥石流的塌坡,爬着过晃动得厉害的藤桥,爬着过陡壁山腰凿出来的栈道;而且每天的考察也相当辛苦,总有几小时的攀峰下谷,尤其是由扎曲经岗浪下至雅鲁藏布江水边,需直下陡坡500米并过巨石坡。一个月的大拐弯考察徐教授经历了超乎寻常的艰辛,却也有了超乎以往的收获,为藏东南考察圆满画上了一个句号。<br/> 徐教授每次外出考察都要留下遗嘱。每次上路,她都没有把握自己能否回来。那年墨脱考察回来,徐教授曾经写下打油诗一首:“九死一生,墨脱庆还;然乌湖畔,傍水面山;云朋松友,深情召唤;一息尚存,不落征帆。”——一息尚存,不落征帆,这不就是一种朝圣者的精神吗?<br/> 当然,徐教授朝拜的是科学的圣殿。 (作者单位:苏州市文联)

大地书讯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大地书讯<br/> 郭光甲的传记《东渡谋生记》已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br/> 芜湖阿英文学基金会编纂的一套丛书小说选《雷雨过后》、散文选《春归何处》、诗歌选《海边吟》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阿南)<br/> 向云驹的美学评论专著《中国少数民族原始艺术》近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br/> 陈有才的杂文随笔集《望贤居随笔》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br/> 肖重声的随笔小品集《珍蔬佳话》由西安出版社出版。<br/> 孙晶岩的报告文学集《女作家眼中的世界》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