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公仆“三字经”
——学习孔繁森札记
李庚辰
90年代的焦裕禄——孔繁森同志有一句他最喜爱的话:“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爱人民”,三个字,极浅显,极朴实,口头讲讲并不难,然而,要真正做到,做好,做得像个共产党员的样子,可就不容易了。而孔繁森却是做到了,做好了!
他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抛妻别子,丢下白发老母,全身心支援西藏建设;
他蹈艰履险、呕心沥血,为阿里的经济起飞殚精竭虑、操劳奔忙;
他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脱下自己的毛衣毛裤送给瑟瑟发抖的藏族老阿妈;当肺病发作、浓痰堵塞了咽喉的藏族老阿爸危在旦夕时,他用听诊器上的软管将痰一口一口地吸出来,直到转危为安;他不顾自己家庭的沉重负担,收养三个藏族孤儿,以至出卖鲜血来保障孩子们的生活不受委屈;他自奉俭薄,连块香皂都舍不得买,却在每次下乡时总要买满小药箱,以备给牧民治病,总要将钱分给那些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
人民,国之根本。陈毅歌颂人民:“他是重生亲父母”。对于共产党员来说,爱人民,本是党性题中应有之义。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民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凭借,是我们的依靠,是革命和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因之,我们共产党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以自己爱人民、为人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无比信任和爱戴,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联、鱼水相依的亲密关系。孔繁森同志不论在山东还是在西藏工作,都全身心地为当地人民工作。他生前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为阿里摆脱贫困而画的蓝图。他殉职后,两地的人民群众均感痛失亲人,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爱人民”既是一种思想感情、精神境界,也是一个政治标准、行为准则,更是一面照人律己、区分是非的镜子。在这镜子面前很容易检查出一个共产党员党性强不强,一个干部合格不合格。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口头上,他们也会讲“爱人民”什么的,实际上“爱人民”是假,“爱人民币”是真。那个前贵州省委主要负责人的老婆阎健宏,在孔繁森卖血供养三个藏族孤儿时,却在贵州那贫瘠的土地上拚命从老百姓身上成百万元地啃肉吸血。这个吸血鬼如果有一丝一毫“爱人民”的情感,也断不会向温饱不继的贫困地区人民敲骨吸髓的。有的人有了一官半职后,“一阔脸就变”,自我膨胀,脱离群众,俨然贵族老爷架式,完全忘记了人民公仆的本分。他们不关心群众疾苦,贪图个人享受,公款大吃大喝,贪污腐化,无异于蛀虫;更有甚者如河南邓州市黎楼村的四个干部以及他们的乡长上司,不但置群众的疾苦于不顾,反而将那位向上级反映困难的农民陈中身残忍地杀害了。而陈遇害前多次上访,乡、市、地区、省里都去过,历时一年零七个月,“有关机关只是推诿和敷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些官僚主义者对陈中身的死是有责任的,他们的精神境界与孔繁森相比何止十万八千里?!
“爱人民”,这三个字告诉我们,不管是昨天还是今天,它既是共产党人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高的境界,是检验真假公仆的试金石。对我们的干部来说,严重的腐败,便是忘记了人民,高高在上,由公仆变老爷。“反腐倡廉”,最根本的是心中要有人民。“爱意味着奉献”,能够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心里总装着为人民谋幸福,必然廉洁自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爱人民”,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民公仆需要念得烂熟于心的“三字经”。


第12版(副刊)
专栏: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0039号
王培
1984年的秋天,我到北京出差,办完公事,决定游玩一天。从故宫出来,在天安门前照了相,便进了东南角的百货商店,想买件纪念品。
最终选定了一种式样新颖的旅行包。售货员是一位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圆脸长发,眼睫毛直个劲地忽闪,左顾右盼的,有点像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王芳。她那甜而婉转的京腔和帮我挑选商品时翻飞的手指,叫人好赞叹。
我把零碎东西都装进新买的旅行包里,看看时候不早了,便返回车站买票。找钱时,猛然大吃一惊:不好了,公文包不见了!登时急出一头的冷汗,拍着脑门转开了圈:对了,是忘在买包时的柜台上了。
我拔腿就往回跑,一路上心头狂跳不止,十分恐慌:完了,商店里人来人往,说不定早被什么人拿走了呢。几百块钱事小,证件文件可是无法挽回的。挨批评,受处分,降级,调离?冷汗又变成热汗,频频下淌,使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闯进商场,直扑柜台,我一下子瘫在那儿。完啦!真的完啦,连那小姑娘也不见了。我急得全身颤抖,扯住一旁的售货员便问。
“她到门外去了。”那售货员踮起脚尖,朝外望望,又伸手一指:“喏,在那儿。”
顺着她的手向外望去。啊!我的心一下子大大地畅通了起来:我分明看到,小姑娘正提着我那公文包,站在高台上,左顾右盼呢。
“太谢谢您啦!”我把公文包接过来贴在胸口。
“马大哈。”小姑娘扑闪着眼睫毛,有些腼腆地开我的玩笑。
“您贵姓,怎么称呼?”我正不知怎么表示感激之情,却发现了她的胸前挂着一块白底红字的长方形标志,上写着:天百0039号,心中蓦然升起一个念头:得给她写封感谢信。
“喏,车来啦。”趁我回头的当儿,小姑娘一扬手,指指远处,转身跑开啦。
坐在回家的车上,我是又庆幸,又后怕,虽然匆忙中未问出她的名字,但却开始构思感谢信的词句,为的是到家后就把信发回北京,一封给小姑娘单位的领导,一封寄给北京晚报社。
到家后,先忙着报销车费宿费,加班写调查汇报。待告一段落,正准备静下心来动笔时,又被一项新的任务给冲啦。一直拖了一个多月,也没能动笔。信,终于没有写成。有时为了开脱自己,甚至淡漠地想,算了,反正事情过去很久了。
可是,近些年来,小姑娘站在高处左顾右盼的景象,却怎么也淡漠不掉。
今年春天,我又去北京,特意去那家商场。商场早已消失,变成了大厦。我心里也明白,即使见了那姑娘,恐怕也认不出来了,因为她早已成为一位中年妇女了。
天百字0039号。我永远不能忘怀的北京姑娘。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地区民政局)


第12版(副刊)
专栏:

  卧龙吞江
老凯
清江,从发源地——湖北省利川市西齐岳山麓的龙沟洞汩汩淌出,越谷汇溪,一路东行,流到利川郊野距城8公里处,突然不见了踪影。我正在疑惑时,同行的当地朋友把我们引到一处崖头小亭上,耳边传来阵阵涛声,始而淙淙咚咚,继而犹若万马齐奔,蹄声震天,依然不知江水藏身何处;但见亭匾题曰:“听涛阁”,人们不禁称妙。
穿过听涛阁,拾级登上峡间栈道,俯身鸟瞰,原来涛声发自脚下十数米深的峡口。只见一道宽仅10来米的瀑布,跌下深谷,激出千斛珠,拥起万堆雪,煞是壮观。同行的朋友告诉我们这就是清江,它从这里潜入地下,一直伏流20多公里后,才又跃出洞口,腾飞于鄂西大地千峰万壑之间,东行400多公里,最后汇入滔滔长江。
此处旧名“落水洞”,今称“卧龙吞江”,经过初步的整葺修筑,已成为鄂西驰名中外的风景点之一。造化之功让清江在这里同人们捉了一个迷藏,才使人们得饱耳眼之福,好不快哉。
转过“卧龙吞江”,来到一个硕大无朋的岩洞前。据实测,此洞高74米,可容下高达22层的晴川饭店,宽64米,可让10几辆东风牌汽车并排同时开入。进得洞来,地面细沙遍布,平若海滩。当地朋友说,若干年前,这里曾是清江伏流故道,才形成如此景观。
洞口左首岩壁上,突现一只石狮。它伏首蹲踞,作迎人状,所以被命名为“雄狮拜客”。再往前行,又有“孔雀迎宾”、“犀牛望月”等钟乳石造型,形神毕肖,令人叹为观止。洞口右首壁面上,则镌刻着“登山当攀珠峰,揽胜应探腾龙”12个大红字。
再向里走,地面上出现一泓清水。导游指引我们俯视水面,但见远远一行4人迎面走来,为首者端坐马上,次行者挑担紧随其后,再后者手持哨棒、钉耙状物,不知有谁惊呼道:“这不是活脱一幅唐僧取经图吗?”导游应声回答:“正是,正是!”再前行,又见一泓清水,显现出一派山乡水寨景象,山上林木森森,水乡田连阡陌,似有牛羊猪鸡在田舍间走动。经导游指点,原来这两处奇观,不过是洞口参差错落的岩边倒映入洞内水面造成的幻影。人们听了不觉抬头回望洞口,不禁又是一阵啧啧称奇。
由于时间仓促,我们只能“浅游辄止”。据介绍,洞内深处尚有5座山峰和10座总计可容10万人的大厅。而且山峰中又有洞,洞内各种形状的石笋、石柱、石花随处可见,壮观者尤多。
离开大岩洞,转到另一崖口,我们沿阶而下,一湾潭水突现眼前。潭深水碧,早有一叶小舟候在那里,我们登舟驶入另一个洞口。洞内漆黑。只闻水声在舟下哗哗作响。来到临近出口处,借着微弱的光线看到右首石壁上垂挂着一大一小两道印痕,酷似人参,须芦毕现,名曰“人参崖”;左首一处突出的下垂椭圆岩石,纹理明晰,颇像一只巨龟背甲朝下悬在那里,当地人称之为“龟板石”。待到出口前,导游让我们回头观望,但见远处水面浮着一弯新月,皎洁可人,他又要我们正身观看洞口形状——噢,原来那弯新月竟是半圆形洞口辉映的杰作。此景名叫“深潭印月”,此潭名叫“鲶水洞”,即使枯水季节,水深也有六七十米,因为时常有人从这儿钓到数斤乃至十数斤重的鲶鱼而得名。
这方圆几里的数处景观统属“腾龙洞”。据中国和比利时洞穴专家考察认为,此洞系中国溶洞之最,居世界特级穴洞之列。“腾龙洞”已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保护区,现正在开发建设中。


第12版(副刊)
专栏:

  西山茶和毛主席
陈雄权
大凡名山必出名茶,诸如武夷的岩茶,黄山的毛峰,庐山的云雾……桂平的西山为南国名山,自然也出了名茶——西山茶。
西山茶,始于唐代,到明清已享有盛誉,名闻遐迩。
然而,西山茶到了民国后期却衰败落伍了。1949年,释宽能法师应巨赞法师之邀从广东曲江南华寺来到西山洗石庵任住持的时候,西山茶的年产量只有17斤,一级好茶不足3斤。尔后,在释宽能法师和佛教徒的努力下,西山茶枯木逢春,又繁盛起来。到了1954年,释宽能法师和众尼姑,为了表达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把收获到的一些茶叶精选了2斤,寄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收到茶叶后,立即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写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信中说,“你们在茶叶生产上获得显著成绩,这是很好的。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努力,不断地提高产量和质量,以供应人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年夏天,释宽能法师又给毛主席寄去了1公斤茶叶,可是毛主席却不再接受了。他老人家嘱咐秘书室打价寄回茶叶款,并写信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最近,中央已作出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准接受礼物。这次寄来的茶叶作价寄回……”
释宽能法师和尼姑们收到信后,感动得热泪盈眶。释宽能法师无限感慨地说:“共产党和毛主席是多么的高瞻远瞩啊!”
现在,桂平西山茶的年产量已经逾10万斤,名扬四海,誉满中外。如今,每年前往桂平西山游览观光的中外游客达100多万人次。山上山下如林的茶楼、茶肆,茶客如云,座无虚席。 


第12版(副刊)
专栏:

气撼山河(摄影)胡世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