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邮苑

  第四十三届世乒赛特种纪念封发行
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5月14日在天津结束,中国乒乓球队获全部冠军。为庆贺中国队的胜利,中国集邮总公司特发行“第四十三届世乒赛夺冠纪念”特种纪念封。
纪念封上印有蔡振华、张燮林、王涛、孔令辉、邓亚萍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签名,并贴有本届世乒赛纪念邮票,实寄封还盖有5月14日天津日戳。
(文边)


第4版(副刊)
专栏:

  为“全国助残日”
 北京音乐台办音乐会
5月的北京,春光明媚,柳绿花香。在第五次“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台、北京音乐广播之友协会带着对残疾朋友们浓浓的爱心,专程赶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为正在这里住院治疗的各地残疾者及医护工作者献上一台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经音乐台“发烧门诊部”节目组的精心编排,以“向命运挑战”为主题,采用一流的音响设备,伴随主持人的生动解说,演播了国内外作曲家、演奏家的近20首经典曲目。其中有指挥大师卡拉扬病后初愈时指挥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因为他病体尚未痊愈,在指挥时身上戴着钢背心。还有伯恩施坦指挥的《欢乐颂》,下肢残疾的以色列小提琴家帕尔曼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忧郁小夜曲》,以及身有残疾的我国二胡演奏家甘伯林演奏的《二泉映月》等。
(陈亚伟)(附图片)
(左图是观众兴奋的场景,卢北峰摄)


第4版(副刊)
专栏:

  俄国指挥家雷洛夫与中央乐团携手
 《列宁格勒交响曲》即将上演
5月30日晚,俄罗斯指挥家雷洛夫将指挥中央乐团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
雷洛夫今年48岁,自1980年起一直在俄罗斯的几家著名乐团任指挥,现为圣彼得堡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和艺术指导。从他的指挥棒下,流淌出许多古典和现代的杰出作品。
即将在北京音乐厅上演的这部《第七交响曲》,又称《列宁格勒交响曲》。肖氏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写到:“第七交响曲,这是关于我们的斗争,我们行将到来的胜利的史诗。写这部交响曲时,我想到了我们人民的伟大,想到了他们的英雄主义,想到了我们美好的大自然,想到了人道主义,想到了美……”
这部交响曲的前三个乐章作于1941年被包围的列宁格勒,1942年3月5日首演于古比雪夫,曾在世界引起反响。 (杨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张藜词作受赞誉
张藜词作研讨会在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和《词刊》编辑部的主持下,已于最近在北京举行。
张藜的歌词作品经作曲家徐沛东、许镜清、肖白、马丁、秦咏诚、钟立民、刘青等谱曲,并经李谷一、毛阿敏、刘欢、范琳琳、孙国庆、那英、郑绪岚、张暴默等人的演唱,在全国广为流传。在研讨会上,各界人士对他的词作予以很好的评价。
中央电视台与吉林电视台曾联合录制了“张藜作品专题歌舞晚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两次播出“张藜作品音乐会”。他创作了《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苦篱笆》、《命运不是辘轳》、《不能这样活》、《亚洲雄风》、《奥林匹克风》、《山不转水转》、《惠安女》、《鼓浪屿之波》、《我和我的祖国》等众多作品,还先后为《半边楼》、《女人不是月亮》、《荒路》、《康熙大帝》、《武则天》、《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等七十部影视剧配写歌词。
研讨会同时还出版了《张藜歌诗三百首》、《张藜歌诗评论集》、《张藜作词流行歌曲精粹》、《歌诗之路》、《相思潮》等。(刘文)


第4版(副刊)
专栏:海外艺苑

  挪威戏剧的使者
晓东
一幔白色的纱幕,一袭黑色的长裙,静静的灯光,缈缈的笛声……尤妮·达尔和她的两个女性搭档灯光师与音响师一起,以简洁凝练而又出神入化的表演,在小剧场的有限时空中,为观众构筑起一个宽广丰富的女性世界——挪威“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笔下的6个性格迥异而同样追求自由独立的妇女形象,超越了时代、国度、语言的屏障,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新的思想震撼与艺术观感。
尤妮·达尔是挪威当代一位具有开拓与探索意识的表演艺术家。今年5月上旬应中央实验话剧院之邀,首次来中国从事艺术交流,为观众带来了她自创自演的独角话剧《易卜生笔下的女人——被囚于笼中的鹰》。该剧曾在世界各地巡演数百场,不仅作为具有先锋意义的实验戏剧成功之作为她赢得一个艺术家的国际声誉,而且以贴近现实社会问题的严肃内涵与别开生面的演出形式(包括剧后与观众的即兴讨论),受到了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观众的理解和喜爱。在尤妮·达尔看来,戏剧既是面向大众的,又不是哗众取宠的,“将现实中无数令人困惑的重要问题揭示给公众引发他们的思考——这才是艺术的真正使命。”
作为一个以关注、探索和表现女性为主旨的艺术家,尤妮·达尔将于今年9月前来中国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并为各国的妇女代表和中国观众再度展示她的戏剧魅力。(附图片)
(左图为尤妮·达尔在《易卜生笔下的女人》剧中)


第4版(副刊)
专栏:

  《漫游中国》《漫游世界》出版
献给小朋友的节日礼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精装画册《漫游中国》和《漫游世界》,近日出版发行。画册以画为主,字画结合,形象生动地告诉孩子们中国和世界的地理、物产、景物、民族以及民俗风情,易于儿童接受。
(叶子)


第4版(副刊)
专栏:

被誉为儿歌王子的白明,6年来在《中国幼儿园歌曲大全》等系列儿歌专辑中成功塑造了父亲、男教师、大哥哥等不同的声音形象,在中央电视台“七巧板”栏目和北京电视台“七色光”栏目中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少节目,还培养出宫傲、赵朋等小童星,“好妞子”、“好小子”演唱组。但在艺术创作中,白明不断受到一种困扰:有好的创意、好的音乐、好的演员,但缺少好的服装。为了寻找一套服装,白明常常跑遍市场,最后才从进口的少儿服饰中选购。最近,他成立了一个专门设计生产少儿时装的白明少年时装有限责任公司。白明把自己的艺术追求、孩子的灵秀之感,通过设计师的手体现出来,美化孩子们的世界。
儿童节前夕,白明与这家公司又为总参测绘局幼儿园设计了园服,还赶拍了他的城市童谣音乐片。图为他们设计的少儿服装。(仲文)


第4版(副刊)
专栏:荧屏热点

  平凡寓伟大清贫见精神
 电视剧《老师》感人肺腑
易凯
6月1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两集电视剧《老师》将于6月1日晚在中央电视台和观众见面。
这不是一部描写孩子们的电视剧,但它写了一位生活在孩子们中间的乡村女教师。她住得很远,在云南;她住得很高,在山区;她的生命很短暂,只有46年;然而她却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象征。诚如该剧导演郑洞天所说:“她是一个好老师,是给山里孩子知识的老师,也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老师。老师从来是倾其所有而不图回报的,老师很累,但真累的人是不说累的。这部戏是为那些日子过得很苦,却依然愿意做老师、或像老师一样的人而拍的。在中国,其实这样的人很多,很多……”
她原本不是一个老师,她只是嫁给了一个老师。新婚3天后,丈夫到一个偏远的山村教书去了。当她怀着身孕来到丈夫身边时,丈夫已经病倒了,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将她推上了讲台,成了一名“特殊”教师。白天她教孩子,晚上丈夫再教她。丈夫病故了,又是孩子们的眼神将她留住,留在了老师的岗位上。清贫、愚昧包围了她,她没有退却;当孩子们落水时,她也没有退却;她终于用生命的代价,完成了老师的职责。
根据云南省路南县民办教师张秀芬生前事迹创作的这部电视剧,真实感人,催人泪下,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净化灵魂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魅力。编导者精心策划着一种“平凡”,让主人公的心灵在平静中流动。这部戏环境造型注重立体性和流动性,具有一种电视诗的韵味。
《老师》的主演沈丹萍(见下图)、蔡鸿翔、田少军,演得非常精彩。特别是沈丹萍的表演含而不露,朴实真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4版(副刊)
专栏:

  名家荟萃唱光南
今年5月2日,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辞世五周年纪念日。为缅怀这位杰出的艺术家,5月30日晚在北京保利大厦国际剧院将上演一台名家荟萃的音乐会,显示施光南作品的光彩。
音乐会上,杨洪基、关牧村、程志、吴雁泽、罗天婵、彭丽媛、殷秀梅、袁晨野、韩芝萍、佟铁鑫、孙丽英、万山红、聂建华、幺红等歌唱界名流,将登台演出《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屈原》、《伤逝》等歌曲和歌剧选段。
由高占祥、李克强等组建的音乐会筹备委员会已经成立。中央歌剧院担任音乐会的演奏、合唱及其它组织工作。 (屈光)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认识孩子认识自己
——卡通系列剧《玉米人农庄》导演采访记
房龙
中央电视台青少年部制作播出的卡通系列剧《玉米人农庄》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许多孩子视玉米人农庄为自己理想的家园,要求到这里来生活。笔者自己也对这个系列节目的名字、卡通人表演的形式、独特的乡村场景等发生了兴趣。在“六一”前夕,笔者采访了这个节目的两位导演王达菲、李蕾,然后,我明白了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玉米人农庄——
问:推出这个节目的初衷是什么?
答:如今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家长和老师囿于各方面的压力和自身的水平,难得和孩子成为真正的朋友。现在孩子们能接触到的报刊书籍、影视作品也不都是积极健康的,可以说误导和正确的引导都在争夺心理脆弱的孩子。所以我们就想做一点正确的引导工作,我们把这个节目定位在对孩子进行人格的、道德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孩子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辨别真善美、假恶丑,做有理想、有能力的人。
问:这种定位好像很抽象,做起来也容易空洞,它怎样和玉米人农庄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相结合呢?
答:有许多朋友都喜欢这个带有大自然气息、让人产生遐想的名字,它其实概括了我们的主题思想。玉米人农庄是小动物快乐、恬静的家园,介乎现实和理想之间。这里没有恶人,但小动物们各有性格,各有优点、缺点,各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当它们与现实问题相遇时,就产生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而这些矛盾冲突在现实社会中。在孩子甚至大人中都能找到。帮助孩子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我们这部系列剧的任务之一。同时,玉米人农庄本身是一个理想,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生活和睦、安宁。人人又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梦,并为实现这个梦而工作。事实上,孩子们在观看这个节目之后都理解了我们在节目里的寓意。
“玉米人农庄”不是一个虚有的乌托邦,它是植根于现实中的理想。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在精神上就接受更具体、更形象的真善美的教育,就感受来自成年人社会的关怀和爱,那么一个理想的社会就将会实现。
问:这部卡通系列剧的作者情况如何?
答: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群体。它包括童话作家、专业编剧、新闻记者、出版社编辑、戏剧导演,甚至还有小观众。有几个孩子给我们寄来了他们自己编写的故事梗概,很奇特。我们准备加工后采用。我们这个剧准备以后长期拍下去,我们要建立一支广泛的作家队伍,同时,也欢迎孩子们投稿。
问:新拍摄的《玉米人农庄》情况如何?
答:去年我们拍摄了10集,主要是探索性的,内容有克服自卑、保护环境、热爱劳动、浮夸害人等。播出之后孩子们反应强烈,来信最多的是小学到初中的孩子。他们感谢这个节目给他们的快乐和指导,还提出了自己心中的难题,并对节目提出了好的建议。在去年底我台举办的评奖中,这个节目获得了一等奖。这些都鼓励我们把这个节目继续拍下去。今年我们总结经验之后又拍摄出了15集。这一次题材又有扩大,涉及了出走、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核武器和战争、保护动物、选举、热爱农业、外星探索等等问题,增加了新的场景,表演和拍摄较前次都有进步。自“六一”起每星期四至星期日在新的儿童节目《大风车》栏目中播出。现在我们正在准备下一次录像的剧本。
问:在拍摄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答:是我们的演员。他们都是中国儿艺的老艺术家,演这个戏不但不能露脸,还要穿上厚厚的卡通服装,又热又闷,很难受,可他们为了给孩子奉献一部好戏毫无怨言。特别是连德枝同志,淡于名利,认真敬业,50多岁的人依然苛求自己,比年轻人还下力气,实在让人敬佩。(附图片)
图为形象各异的卡通人


第4版(副刊)
专栏:服饰之旅

  培育人才的“兄弟杯”
杜英姿
以发现人才、推动国际间服饰文化交流为宗旨的“兄弟杯”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作品大赛,举办三年来声誉日增。不久前结束的第三届,有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一百二十四份作品参赛,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的意大利克菲亚服装学院和拉萨尔国际时装学院的学生,仅四十四名佼佼者有幸入围决赛。难怪大赛现场座无虚席,很多人从各地乘飞机专程前来,一睹为快。十三名评委来自八个国家和地区,外国评委过半数,著名时装大师、日本的小筱顺子也是其中一员。
作为国内水平最高的创意性设计大赛,“兄弟杯”特别注重设计师的艺术创造力和个性意识,以期树立形象,闯出牌子。一、二届金奖得主吴海燕、马可,分别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和在广州就职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参赛作品流露出的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独到领悟力和对时装语言的出色运用,使她们一举成名,并跻身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的行列。第三届大赛中,以冬日雪景为灵感来源的纯洁文雅的羊绒时装,朴拙奔放又不失恬淡的布老虎、民间剪纸系列,既有浓郁的马来乡村风味,又具赏心悦目的流行氛围的作品,其设计者张继成、裘海索、马来西亚的陈合瑜,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模仿上届得奖作品以期获奖,会适得其反。因为每届“兄弟杯”有每届主题,第三届在创意的同时强调了服用性,明年的第四届则以“我与朋友参加艺术节盛会的晚装”为命题。
第三届的中国选手获奖率低于以往。同国外选手相比,构思手法不错,但面料品种少,工艺粗糙些。这不要紧,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也是举办“兄弟杯”的本意。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谈

  干哪行就该知哪行
袁晞
干了十几年新闻工作,开会、采访时常常发现我们的一些同行对自己采访的行当知之甚少、甚至全然无知,却处处张口,在不少场合当众露怯,还浑然不觉,很为记者丢脸。这样的人写出文章、做出节目来能有高质量吗?
我是采访文艺的记者,举几个亲眼见的例子:
那一年采访“两会”,我们几个和谢晋导演相识的记者,见他有一会儿空闲,约他谈谈。话刚开始,一年轻记者突然闯进屋来,劈头就问“谢导演,你今年多大年纪?现在正拍什么电影?这是你一生中拍的第几部?”面对连珠炮式的提问,谢晋说,“你的这些问题很多报刊都登过,你应该看看再来,要是记者都这样查履历,我哪忙得过来。”谢晋接着和我们说起他当时正拍着的《最后的贵族》,说到电影与白先勇的小说原作《谪仙记》有哪些不同。那小伙子又问,“白先勇是谁?小说名字那三个字怎么写?”谢晋说,“你什么都不知道,就别问了,先听听我说吧。”我们都为这位同行着急。
去年在故宫参加一本故宫画册的新闻发布会,会后一群记者跟印行画册的香港出版商聊天。一位中年女记者开口就说,“你们香港人没文化,只做买卖不读书。”另一位女记者附和道,“香港是文化沙漠,出的都是武侠、言情书。”香港出版商说,“香港还是有人看书的,我发行的《万历十五年》就卖得很好。你们常跑故宫,看过这本书吧。”那位说“文化沙漠”的马上接口说,“谁写的?没听说过。我们这边儿肯定没出过。”还有几位表示赞同。他们不知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就出版了,还重印过,发行了几万册。
不久前,一位外国版画家来京办画展,记者招待会上,某报一位女青年率先向画家发问,“请问什么是腐蚀版画?是怎么画的?”连常见画种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当着那么多外国使馆的文化官员和外国记者问如此幼稚的问题,在场的中国人都为之汗颜。
最近见某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采访实验话剧院,请导演、演员谈小剧场话剧。这位主持人总是把“小剧场话剧”说成“小话剧”,把普通话剧爱好者都明白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经别人纠正,他还是不断说错,始终没搞清楚。这个节目竟原样在电视台播出了。
我们新闻从业者应该认真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不必样样精通,总应该懂自己采访的这一行,至少该略知一二。哪怕临阵磨枪,事先查查资料、工具书,问问周围的人,也比露怯丢脸好。真不知道就虚心听听,先当当小学生。如果“浅薄”、“无知”、“浮躁”成了我们这一行的公众形象,还怎么面对读者、观众?


第4版(副刊)
专栏:

  “1994年十大金曲”将在穗颁奖
1994年流行歌坛的10首优秀之作,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十大金曲”评选中评出,6月8日在广州举行的“十大金曲颁奖典礼晚会”上将正式公布。为了繁荣流行歌曲的创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93年起,在“今晚八点半”节目中开办了《每月金曲》栏目,采取听众投票的排行榜形式评选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目前已成为国内比较受重视的“流行音乐排行榜。”十大金曲就是在《每月金曲》入榜曲目基础上,依据听众的选票,并与专家评议相结合反复评选而出的,一年一次。今年还设立了最佳作词、最佳作曲、最佳新人、最佳制作、最佳专辑等单项奖。 (文一)


第4版(副刊)
专栏:

  上海芭蕾舞团赴台湾演出
上海芭蕾舞团一行78人,5月26日至6月7日在台湾演出,在高雄、台南、台中、台北演出7场。带去的剧目有古典芭蕾舞剧《堂吉诃德》和一台名为“雅致舞集”的小节目集锦,内有《白蛇传》选场、独幕舞剧《潭》以及《天鹅湖》第二幕等。
芭蕾明星辛丽丽、杨新华、李春源、孙晓军、张薇莹、沈思佳等担任主角。
(何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