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市场经济和群众路线
齐乃贵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运用于革命实践,创造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成为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一切成就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正确认识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研究探讨如何将群众路线有效地运用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这不仅是我们党所面临的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认识的理论问题。

一切为了群众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贫穷落后的国情,科学地总结了历史经验,冲破长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羁绊,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我国抉择了一条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四大又根据小平同志关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指示精神,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目的在于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家尽快昌盛起来,人民尽快富裕起来。这充分表明,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立场是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出发点。
一切依靠群众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创造历史的主人。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果。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只是把群众的创造加以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制订出政策,再用以指导群众的实践活动。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
依靠群众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实质和文化意蕴,是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利益驱动经济,它把生产目标同个人利益有效地挂起钩来,激励企业和劳动者进行生产并尽力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驱动整个经济运行的根本动力是来自无数企业和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不可遏止的冲动,它可以把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从对政府的过分依赖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走向市场,并成为经济运行的主体。这就要求党在领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群众,贯彻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法。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它不仅注重决策的时效性,更注重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规范性。一旦决策失误,必将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这个问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作为基层感受并不明显。因为一切生产计划由上级下达,生产任务按计划安排;产品统购包销,原材料统一调拨,劳动力、资金统一安排。只要上级计划已定,层层往下贯彻执行即可。企业、个人都没有竞争的压力,也无决策的主动权。而市场经济则不同,每个生产单位和生产者都是利益主体,每个地区和部门也都在国家总的宏观调控指导下,自主安排自己的生产销售任务和指标,因此,依靠群众、科学决策就显得至关重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包含着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对基层情况调查与思考的积累,绝不是一个无限期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过程。一般是调研在先,决策在后。只有领导者平时十分注意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才能保证决策快速有效而比较正确,符合客观规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是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新课题。
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是最大的脱离群众。国家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执政党要取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发展经济,使人民尽快富裕。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1)充分运用市场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当前,我们党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最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国有企业亏损严重,效益低下,职工收入不平衡、不稳定;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比较效益下降。以上问题的解决,必须遵循人民群众的意愿,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打破城乡和地域界限,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形成统一大市场,使工农业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2)增强紧迫感,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努力缩短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间,以减少体制转换过程中带来的副作用。通过改革,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方面的优越性,并且得到更多、更快、更明显的利益。(3)加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和杜绝经济领域的混乱现象,以更好地体现为了人民搞市场,发展市场为人民的指导思想。
反腐倡廉,取信于民。腐败现象一是害民,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影响党群关系,削弱党对人民群众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二是毁政,腐败现象一旦侵蚀到党和政府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既影响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又使党和政府部门难以承担管理和调控社会的职能,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三是破坏市场有序化运转和公平竞争。市场经济是有序经济,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必然会引起市场混乱。可见,腐败现象败坏党风、政风和民风,影响民心的向背,与党的群众路线是背道而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若不正确区分与把握,就很容易使等价交换原则侵蚀党内政治生活,出现权力商品化问题,造成经济运行中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与改革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依靠群众,强化监督,健全法制。同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如“米袋子”、“菜篮子”等方面的事情,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当把它作为大事管住管好。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教育群众,领导群众。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一环。
当前,就发展市场经济来讲,教育群众的重点应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正确对待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做到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不断增加个人收入,又不能忘记国家和集体,更不能做出一些危害国家、集体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事情;正确理解先富和后富、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民意识,树立全局观念。②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增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游泳的本领。应当说,思想守旧、害怕和憎恶市场经济的人越来越少;但对市场经济知识缺乏系统了解,想致富无门路的却大有人在。因此,应采取切实措施,使广大群众尽快掌握市场经济知识,懂得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增强驾驭市场的本领。③健全法制,学法普法。只有健全的法制,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因此,进行法制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把政府和群众行为逐步纳入法制轨道,是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当前,应加快立法步伐,加强普法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广大群众依法生产经营。
既同群众打成一片,又领导群众,是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基本准则。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更需要居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正确的决策,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选拔德才兼备的各级领导干部等工作,去实现既定的目标。决策和决策的执行,要坚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决策方法与领导方法。“从群众中来”,实际上是一个广泛发扬人民民主的过程,它要求领导机关、领导者把代表不同方面群众的意愿、主张,通过一定的工作程序收集起来,作为决策的依据。这一过程,尤其需要领导干部深入群众,遇事多同群众商量,真正做到群策群力。“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形成的决策,通过宣传、落实,变为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抑制物价上涨势头
王大海
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把控制物价上涨幅度、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决策。物价大幅度上涨、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是各种经济矛盾的综合反映。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阶段,需要逐步理顺价格关系,提高整个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物价总水平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上升,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一个时期以来,物价上涨幅度过高,持续时间过长,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问题。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抑制,势必会搞乱经济关系,误导资源配置,扭曲利益格局,造成社会不稳,影响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近年来,随着通货膨胀不断加剧,中央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的举措。山东潍坊市政府针对当地物价涨幅较猛、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实际情况,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平抑物价工作中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目前物价总水平上涨过高的不合理性及其可能引发问题的严重性,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一是对物价控制目标,实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市长和各县(市、区)长亲自抓、总负责,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个地方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二是初步建立了对粮食、食油、肉、糖、民用燃料、教育收费、医疗收费、托幼收费和房租等19种(类)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监审制度,遏制随意涨价。三是加强市场管理,加大物价检查力度,推行明码标价制度,整顿流通秩序。全市国营、集体零售企业明码标价率达到100%,有固定摊位个体商户明码标价率达到85%以上。通过开展物价大检查,对违犯价格政策、哄抬物价及掺杂使假、短斤缺两、扰乱市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四是建立了1961万元的粮食风险基金,开征了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增强了政府调节市场、平抑物价的能力。五是增加社会有效供给,特别是农副产品供应,在夺取农业丰收的基础上,努力做好收购工作,储备比较充足的货源。去年全市农副产品供应总量比1993年增加了18%。六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抑制集团消费。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进行了全面清理,并实行了财政集中代管、专户储存、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通过采取这些措施,1994年,潍坊市遏制通货膨胀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回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零售价格总水平是全省11个大中城市中最低的一个。
为实现李鹏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把全年商品零售物价上涨幅度力争控制在15%左右的计划目标任务,潍坊市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措施,以便达到预期目的。
首先,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势头。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继续清理审核在建项目,对已经停缓建的,年内一般不再恢复建设。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增幅比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在投资导向上,继续压缩非生产性投资,扩大生产性投资;严格控制一般性加工项目,扩大高新技术、出口创汇项目投资。建立企业自我约束的分配机制和消费基金宏观调控机制,使消费基金增长低于可供分配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职工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低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解决国民生产总值分配中个人所得过多的问题,克服盲目增加个人收入和扩大社会集团消费的倾向。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严肃查处各种偷漏税行为,正确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优化消费结构,拓宽消费领域。同时,处理好效益增长与群众收入不断提高的关系,尽可能增加居民和广大农民的收入。
其次,建立健全储备制度,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继续落实和完善流通体制改革措施,按照政策性经营和商业性经营分开的原则,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抓紧建立健全储备制度,积极发挥国有商业和供销社的主渠道作用,由政府掌握必要的商品货源,调节市场供需,增强抑制市场波动的能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开征市场价格调节基金,发挥基金的调节杠杆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突出搞好地方粮食储备和猪肉、食糖等主要副食品的储备,组织好市内紧缺商品的调入,增强政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的调控能力。
第三,努力增加有效供给,繁荣城乡市场。立足于自给有余,花大力气抓好农业生产,确保农业特别是粮、棉、油、烟、菜、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增长。同时,大力抓好收购工作,保证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有稳定的来源。搞好规划布局,加快商业网点、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到今年底全市各类市场将发展到1130处,年成交额突破100亿元。扩大仓储设施建设规模,尽快形成一批能发挥主渠道流通作用的供应、批发、仓储设施。
第四,加强对物价的监控管理,努力稳定基本生活必需品,特别是“米袋子”、“菜篮子”的价格。抓好粮食、食油、棉花、猪肉、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价格管理,确保价格的基本稳定。搞好石油、农资等专营工作,制订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最高限价和农副产品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物价检查监督条例》,认真试行《反暴利、反价格欺诈暂行办法》,大力整顿流通秩序,严肃物价纪律,规范价格行为,维护社会市场的正常流转,促进公平、公开、有序的市场竞争。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决定》

  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
邓纯东
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同志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一个极重要的内容,是毛泽东建党思想,也是整个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充分肯定了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特别要注重制度建设,以完备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全党在重大问题上的统一行动。”
(一)
制度的科学与完善状况,是关系党的组织健康发展,关系党的领导成败得失,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告诉我们,任何政党、任何国家政权的制度都有根本制度(即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之分,根本制度决定具体制度,具体制度实现着根本制度。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是科学的,是最先进的制度。但是,根本制度不能代替具体制度。没有系统严密的具体制度,根本制度所确立的原则、奉行的观念就会落空;具体制度不科学,甚至偏离基本制度的要求,更会使社会主义、使党的组织出现变形、蜕变。前几年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发生剧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内长期没有形成一套保证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组织原则实现的健全的具体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我们党过去的历史上,也曾出现民主集中制没有得到很好贯彻、甚至遭到严重破坏的现象,导致了党内生活的不正常,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损失。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深刻地总结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这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制度,即是指具体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有力地保证了党的思想建设的成果,保证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有效贯彻,保证了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和各级党组织领导工作的正确有效。但是,必须看到,这种建设与党的事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特别是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主义法制机制在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法制化程度越来越高,必然要求执政党党内生活、党的领导工作运行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只有进一步健全党的各方面制度,我们党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地保证自身生活的正常化、健康化,才能成功地领导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证经济生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法制的轨道内良性运行,从而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
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制定什么样的制度,是关系制度建设得失成败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干部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逐步形成一套充满生机与活力,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由此我们可知,党的全部制度建设,实际上也是一种良好机制的建设。进行这样的机制建设,必须从党的性质、宗旨、价值观出发,以党的正确理论、路线、原则、观念为指导,符合党的各级组织的实际情况和党内权力运行的科学规律。据此,必须以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为指导,在有关党内生活的制度建设中,要以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保证党内生活的健康、正常和生动活泼,有利于实现全党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为原则;在有关领导工作方面的制度建设中,要以有利于保证决策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多数人的意志,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决定,有利于办事公道,有利于领导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为原则;在有关党风和廉政方面的制度建设中,要以有利于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防止权钱交易,有利于掌握权力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秉公办事,有利于各类公务活动和经济管理活动中形成合理的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机制为原则;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以有利于形成公开、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有利于在干部选任和管理工作中扩大民主,使广大群众具有更多的参与权和决定权,以有利于多数人的评价和客观的标准在干部升降奖惩中起决定作用为原则,进行制度建设。按照这些原则,该制定规范的制定规范、该修改制度的修改制度,这样,就可以改变某些不合理、不科学的工作机制,真正使党的优良传统、党的理论、路线、原则、观念等等,在党内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领导工作及党的其它工作的各个环节都以制度的形式体现出来,都以严格、科学的机制保证其贯彻落实。
(三)
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党的制度建设,需要把握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高度重视制度的监督保障机制建设。党的制度建设必须至少包含制定制度、明确规范和对制度和规范的执行进行严格的监督保障这样两个环节。有的同志看到有的单位制度定了很多,但各项工作仍很不规范,就认为制度建设不一定管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种现象不是制度效用不大造成的,而是这些单位忽视了制度建设的第二个环节——制度的监督保障机制还不健全造成的。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两个环节同时并举。根据这些年实践的情况,当前特别需要注重后者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的纪检机关、组织部门对党规党法和党内各项制度的督促检查作用,真正做到违法必究,杜绝那种只有原则性要求,没有硬性检查,尤其要杜绝领导工作没有规范、程序等硬性约束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按照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发展党内民主,拓宽党内民主渠道,探索更多的有效方式,加强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要完善党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的功能,落实党章规定的大会权力,要总结、推广近年来一些基层组织创造的民主评议、民主监督党员领导干部等做法,使广大党员和基层组织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真正“硬”起来。
二是要从可能做到的事情做起,在党的建设实践中抓紧实施新的工作机制,加快制度建设。一方面,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特别是要形成一整套适合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情况的完善的制度,更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有些科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还需要相应的主客观条件。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坐等全部条件的成熟,要切实看到党的事业发展对制定和实施科学制度的迫切要求,从可能做到的事情和已经具备条件的环节做起,抓紧这个具有根本意义的工作。另一方面,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实践的需要,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在党的建设和党的全部工作之中,在党的各方面建设、党的领导工作、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的进行中,都要有制度建设意识,都要根据需要总结经验,制定适合新情况的制度规范,都要根据条件采取更有利于工作效果的新的工作机制和办法,使党的建设和党的这些工作的过程成为制度建设的过程,使党内生活和党的各方面工作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为党的组织的不断巩固发展和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提供完善、科学的制度保障。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把破除迷信的宣传
提上议事日程
白玉民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长期沉寂的局面为之一扫。春雨润物,万象更新。但也不可否认,在繁华似锦的文化园地里,莠草也乘机出土。打着弘扬文化遗产的旗号,实际宣传封建迷信的书刊就是其中之一。这类东西,其内容从卜筮、星占、风水、看相、测字到圆梦,一应俱全。有的还以开拓预测学新领域自命,蒙骗群众。联系近年来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的情况,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
据社会学家对苏北某县一个村的调查,农民用于烧香拜佛等方面的“愚型消费”占全年收入的48%以上,而用于农业生产的再投入则不足17%。有的地方学校危房无钱翻盖,却多方“集资”修建庙宇。更使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愚昧行径竟出现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据报载,湖南衡东县一家氮肥厂,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厂领导为了“救活”企业,先用1680元(取“一路发”的谐音)去南岳衡山“请”来了三尊神像——财神爷、关帝爷和观音菩萨,安放在厂党委的会议室里,幻想借助神灵的力量为企业带来好运。再加上做“神坛”、租车等其他费用,这一活动共花掉上万元。而且,为请神、祭神等活动,这家企业竟停产达半个月之久。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我们当然不能说,社会上的封建迷信活动都是由于宣扬迷信的书刊造成的。但这类书刊确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则是确定无疑的。
面对这种现象,任何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都不会不加以认真思索。迷信思想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世代相传,基础深厚。首先是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过程中,不认识大自然,并为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慑服。其次,也源于人们对自己身体结构、生理病理认识不清,把大脑神经活动与身体其他器官的区分,当作灵魂与肉体的区分。对诸如生老病死、做梦等现象解释不了,于是归结为超现实的神灵的存在。再次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现象认识不清。社会历史本来是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的,但历史必然性往往要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因果规律并不是径直地反映在现实事物的发展中。这种状况就使人们觉着冥冥中的一种超人的主宰——神支配着人的命运。总之,只要科学还未完全达到破译人世间一切秘密的程度,某些领域对人们来说还是个必然的王国,那么,迷信思想的存在和蔓延就有其土壤和条件。
很显然,迷信鬼神是现实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结实的莠草。由于参与迷信活动的大都是怀着善良愿望的普通群众,因此,只要不触犯法纪,就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去对待,更不能与群众正面冲突。我们只能在认识迷信鬼神这种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宣传教育,与产生迷信思想的根源作斗争。
既然迷信是科学的对立物,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位的就是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广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坚持正确的社会生活导向,从根本上动摇愚昧、迷信的社会基础。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一些有相当文化科学知识的人也相信鬼神?这种情况比较复杂,但多数往往是由于生活道路坎坷,或觉得人生短暂而惶惑迷惘,幻想从天国寻找归宿,寄托精神,用自我麻醉的办法解除苦闷,求得心灵的安慰和宁静。因此,第二,要把端正社会风气、关心群众疾苦作为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群众的迷信活动常常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的情况下发生。如果社会风气不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扭曲,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公平的处理,甚至发生“有怨无处诉”的状况,这就很容易诱发迷信活动。可以这样说,不平与苦难是迷信活动的重要诱因。事实也正是这样,凡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搞得好的地方,封建迷信活动就比较少;反之就多,甚至泛滥成灾。人们的疾苦在“人间”能得到解除,就不会到“天上”寻求救世主。第三,要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破除迷信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一定要注意用事实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毛泽东曾指出:“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许多地方在制定“乡规民约”或“居民公约”时,都包括了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的条款。大家互相制约,共同遵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是繁重的,破除迷信不过是其中之一。这件事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不能等闲视之。正确开展这项工作,逐步使广大群众认识到鬼神的虚幻,科学的力量,现实的希望,就一定能够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