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长石铁路澧水大桥合龙
我国又一座采用悬梁浇注新技术的长(沙)石(门)铁路澧水特大桥,经过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五处职工两年时间的奋战,日前胜利合龙。这座铁路特大桥是石长铁路的龙头工程,全长1590双延米,共58个墩台。四孔72米主跨和两孔40米辅跨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悬灌吊篮施工方法,是我国悬灌浇注施工的第三座铁路特大桥。(王超英)


第1版(要闻)
专栏:迎科技大会展世纪宏图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获长足发展
产值达139.27亿元,比6年前增长29倍
本报深圳5月21日电记者王楚报道:一个资源贫乏、空间有限的深圳,进入90年代后,抓住机遇,把高新技术的发展紧紧融合在整个经济发展中,使高新技术产业获长足的发展。
据统计,1988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5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5%。到1994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加到139.2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2%,是6年前的30倍,比国内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
深圳有500多家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企业,形成了以计算机及其软件、通信、微电子及其基础元器件、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激光等7大领域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所占份额逐年提高。
注意发挥和调动政府科技部门与经济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集成优势,把政府的扶持真正落实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是深圳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快的重要条件。
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推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1991年以来,市政府的科技投入从几百万元增加到今年的6000万元。此外,每年银行还拨出5000万元科技专项贷款,这些投入,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羽毛球队夺得苏迪曼杯
本报洛桑5月21日电记者缪鲁报道:在今天下午进行的第四届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赛的决赛中,以年轻队员为主的中国羽毛球队,一鼓作气以3∶1击败世界劲旅印度尼西亚队,夺得苏迪曼杯。
在这场决赛中,视羽毛球为国球的印尼队,排出了最强阵容,然而,未待他们尽数登场,夺杯的希望已经破灭。
今天首先为中国队连取三分的是,女子双打选手顾俊\葛菲、女子单打选手叶钊颖和男单选手孙俊。他们分别击败了依丽莎\泽林、王莲香和阿尔比。第4盘男双比赛印尼队扳回一分。后经裁判研究,第5盘混双比赛不再进行。
在昨晚的半决赛中,中国队以4∶1战胜丹麦队。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就“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发表谈话强调
用法律手段促效益提高
新华社北京五月二十一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最近接受了“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活动秘书长李靖的采访,就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谈话全文如下:
问: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全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实现这种过渡和建设任务有着重要意义。今年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关键一年,人民群众关注着改革和发展取得更好的效益。请您就此谈谈看法,并对“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大型系列调研宣传活动作一点评价。
答:我们正在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向前迈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处在广泛、深刻的变革之中。人民的利益和我国的国情要求这一历史性变革必须是一个代价较小、波动较少、稳定地向前发展的过程。这就必须在改革和发展中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只有始终注重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把发展的路子真正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老百姓关注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改革才能逐步深化,国家综合实力才能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才能不断改善,社会稳定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作。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强调指出,要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要求在今年迈出明显步伐。“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经济效益战略部署的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我认为,各级国家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都应该关心并积极支持这一活动。
问:我们体会,您提出各级国家机关关心和支持这一活动,是希望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作中,把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请您谈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与提高经济效益是什么关系。
答:关于提高经济效益问题,邓小平同志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只有改革和发展,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为改革和发展的深入创造条件。我们的经济立法,要把改革、发展与提高经济效益的这种关系反映出来,体现出来;并通过严格执法,保障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和促进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问:请您谈谈当前如何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答: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关系到立法、执法、法制宣传教育等许多方面。有关方面都应当提高认识,努力工作,积极做出贡献。
首先,应加快经济立法步伐,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这也包括抓紧经济法律法规的清理工作,对已不适应现实发展需要的规定及时修改或废止。第二,加大执法力度,并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使各项经济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第三,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自觉性。
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经济立法、执法如何服务于这项工作?
答: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非常重视从法律上促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已经实施的公司法就是一部规范市场主体的重要法律。当然,这还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法律和法规。实现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我们应当通过这方面的立法、执法,合理规范政府职能,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要运用法律手段理顺企业和职工间的责权利关系,比如要通过贯彻实施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劳动者是国有企业的主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企业的经济效益才会持续提高。
问:在维护市场秩序、保证企业公平竞争方面,经济立法和执法当前应重视开展哪些工作?
答:目前,市场秩序的某些紊乱现象,包括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影响了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并加大执法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已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等一批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各级执法、司法部门要以此为依据,排除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还要通过严格执行经济合同法,推动理顺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经济立法、执法在这方面应做哪些工作?
答:我们国家这么大,发展不平衡,经济体制又处在转型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十分必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通过了一批有关宏观调控的法律,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例如,要加大预算法的执法力度,规范投资行为;要依据审计法、统计法,防止和消除虚报、瞒报等不良现象;要依据税收征管法和各项税法,对偷税漏税甚至抗税等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对欠税问题进行清理。还应认真宣传和实施中国人民银行法,维护金融秩序,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现在,我们正在抓紧制定计划法、投资法等有关法律,以保障投资体制等改革的顺利进行。
问:贪污和浪费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请您谈谈怎样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
答:毛泽东同志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邓小平同志对此也有深刻论述。贪污和浪费这类腐败消极现象,极大地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党和国家机关的干部队伍,必须坚决予以杜绝。按照小平同志的论断,解决这类问题,最根本的要靠法制。我们要从体制上消除贪污和浪费等现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也包括把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能够有效防止浪费和打击贪污的新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促进管理机构的高效、廉洁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从而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立法、执法、司法机关要努力健全反对贪污和浪费的法律机制,并认真贯彻下去,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问:最后,请您谈谈对“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大型系列调研宣传活动的希望。
答:“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活动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希望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效益问题的认识,推广好的经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也希望在这项活动中,广泛宣传各项经济法律、法规。这有助于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祝“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活动取得更大成功。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中国首座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前期工作在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设计院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兴建。高温气冷堆是一种安全性好、高温、高能、高效的先进核能反应堆,可应用于发电、稠油热采、煤炭气液化等方面。这是建筑工人在加紧铺设高温气冷主厂房。
新华社记者王呈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社论

  科教兴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今天在本报发表。《决定》全面总结了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中央发布这个《决定》,非常必要,意义重大。
《决定》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发布和贯彻这个《决定》,目的是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把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真正变成国家发展战略,使科技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大的发展,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
《决定》提出的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这一转移的进一步深化和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必将促使我国生产力产生新的飞跃。科教兴国,抓住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科教用以兴国,才能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作用,才能实现科教工作者报国为民的宏愿;兴国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真正找到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科教兴国的提出,将像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那样振奋人心,载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册。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其中,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精髓,是科教兴国战略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广大干部群众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建设正逐步向着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转移。我们要努力落实《决定》提出的各项要求,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体制、机制及观念等方面克服阻碍科技加速发展的不利因素,进一步释放科技的伟力,迎接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使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到实处,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场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决定》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以相当的篇幅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作了提纲挈领的论述和规定。《决定》提出,今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调整科技系统的结构,分流人才。要真正从体制上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加强企业技术开发力量,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在全社会形成各类科技力量合理配置,科学分工,优势互补,有机结合的科技进步体系。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建设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培养优秀科学技术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培养科技人才,教育是基础。要认真贯彻《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坚持教育为本,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及其他各类教育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的主渠道作用,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后备力量。要注重从工人、农民中培养科技人才及各类专业技术能手,重视妇女和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
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保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鼓励、引导各类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使其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要继续拓宽科技融资渠道,大幅度增加科技贷款规模,积极吸收海内外资金支持科技事业。对科技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继续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在本世纪末要实现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的目标。
领导广大干部群众完成科教兴国的艰巨任务,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带头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进一步增强科技意识,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我们相信,在《决定》的精神鼓舞下,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一定会化为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一个新的科技进步的热潮一定会在中华大地沛然兴起,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995年5月6日)
《决定》共分11个部分,主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切实加强基础性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建设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为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特作如下决定。
一、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我国积极、全面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改革开放中形成了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科技工作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科技体制正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转变,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机制正在形成。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已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对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认识不断提高。很多地方和部门实施了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建设正逐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是正确的,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是成功的,科技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从总体上看,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科技实力,为加速全社会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应该看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尚未得到全面落实;在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阻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利因素;多数企业还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旧体制下形成的科技系统结构不合理、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的状况依然存在;全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还未形成,投入过低的状况尚未改观。这些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2)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也将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实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将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也将对科技进步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战略转变已迫在眉睫。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3)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这一转移的进一步深化和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必将使生产力产生新的飞跃。
(4)实现科技生产力的新解放和大发展,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到2000年的目标是: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在工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基本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到2010年达到以下战略目标:使基本建立的新型科技体制更加巩固和完善,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繁荣科技事业,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学技术队伍。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有显著提高。重大学科和高技术的一些领域的科技实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主要领域的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下世纪初的水平,一些新兴产业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5)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科技工作要把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从战略目标、政策、体制、规划、计划等方面体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以改革作为科技发展的动力,在发展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
——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合理部署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
——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科技发展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克关键,勇于创新。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在科研工作中,切实发扬学术民主,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坚持研究开发与群众性科技活动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科技普及、推广相结合,科技与教育相结合。
二、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
(6)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保障全国人民丰衣足食,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始终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业科技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使我国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要着重抓好我国现有农业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并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国外、境外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推广应用。大力提高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和规模效益。到本世纪末,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为实现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目标,并满足肉、蛋、奶、菜等副食供应提供技术保障。
要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全面普及农业科技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发展技工贸一体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切实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7)切实加强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集中优势力量,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区域综合发展、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领域,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加速畜牧、水产养殖综合技术,特别是开辟新饲料资源技术的开发。开发并推广节水灌溉和科学施肥等技术。重视林业、水利、气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十分重视生物技术等现代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在农业上的应用,加强农业基础性研究,为建设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8)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努力提高乡镇企业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引导其向技术密集、集约经营的方向发展。运用各类先进技术开创新的产业领域,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广开渠道,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扶贫工作。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科技和教育。帮助贫困地区培养技术人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引导贫困地区人民依靠科技开发当地资源,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发达地区也要在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援。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9)我国工业发展正在进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现代化,根本途径在于推进科技进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关键措施。
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动力。要推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先进技术。技术引进要与国内研究开发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在注重引进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创新,增强自主研究开发能力。产业关键技术及工艺开发、装备研制,要逐步实现以国内为主,真正使民族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基础上。
(10)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要把增强企业应用先进技术的活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激励企业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及新思想、新知识,面向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组织形式,科学地组织生产、销售和服务。要加强企业职工在职技术培训,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
继续推动产、学、研三结合,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以及合作建立中试基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加快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
(11)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重点围绕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组织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共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难题。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
要使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技力量有效地参与引进技术的论证、评估,消化吸收和创新,参与重大工程的论证、前期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12)逐步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扩大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努力解决交通、通信、商贸、财税、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力推动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的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
(13)高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把发展高技术产业摆到优先位置,在财税、信贷和采购等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要努力提高国产高技术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高技术产业的规模效益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一些高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大中型企业要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密切结合,共同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技术产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创办各种形式的高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培育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国家视其项目适当给予优惠政策。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区内企业要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重点塑造一批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强、具有较大经济规模、掌握知识产权、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14)高技术研究与开发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导,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源泉。发展高技术要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把握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掌握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作为主要目标。国家继续组织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遴选一批重点课题,组织以中青年人才为骨干的精锐队伍,加强集成,协同攻关,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和创新。要在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海洋等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高技术的若干重要领域占一席之地。
(15)要充分发挥高技术对发展国防事业,特别是对发展武器装备的先导作用。加强国防科技的预先研究,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保证重点武器装备研制。继续全面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注重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
五、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
(16)全面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依靠科学技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要切实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抓好一批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治理与综合利用等示范性工程,建立一批以科技引导社会发展的综合实验区。
(17)在人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等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抓好一批综合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和研究开发基地。加强计划生育、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加速建立新医药、中医药和医疗器械自主研究开发体系。到下世纪初,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加强国土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等科技问题的研究。坚持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安全、城市建设、劳动保护、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科技工作。建立食物和营养安全与质量检查、监督体系。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身体素质。
大力开发、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及其装备。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医药、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住宅、流通与社会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六、切实加强基础性研究
(18)基础性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基础性研究的使命是探索自然界的规律、追求新的发现和发明、积累科学知识、创立新的学说,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性研究的重大突破,将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
在当前一个时期,基础性研究要把国家目标放在重要位置,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作为中心任务,重点解决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创立新的技术和方法。要注重发展新兴带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支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理结合,重视软科学研究及应用。
(19)基础性研究要按照“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瞄准国家目标和世界科学前沿,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根据国力、财力的可能,突出重点,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课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克。国家继续通过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性研究计划以及各种专项基金,加强对基础性研究的支持。不断增加投入,逐步提高基础性研究经费占研究和开发经费的比例。基础性研究要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注重发挥高等学校在基础性研究中的作用。鼓励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的研究工作相互结合,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可相互兼职。有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要与高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相衔接。重视支持科学家特别是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自选课题的研究。创造学术民主的良好氛围,鼓励科学家探索新的科学规律,创立新颖的学术观点。
(20)加强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现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开放的科研基地。努力提高科研仪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自主研制开发能力。重视科技信息的有效利用和传播,加强科技图书、资料和数据库的建设。要有计划地建立全国科技信息资源传输的设施,建设连接全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教信息网络,实现科技信息共享和交流的现代化。
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
(21)科技体制改革是一场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今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调整科技系统的结构,分流人才。要真正从体制上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加强企业技术开发力量,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到本世纪末,要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形成布局合理的科技系统结构、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全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和科学的研究院所管理制度。建立起包括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精干的独立科研机构、重点高等学校、农村技术服务体系、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科技进步体系。各类科技力量合理配置,科学分工,优势互补,有机结合。
(22)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优化科技系统结构,分流人才。
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增强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活力和动力。大中型企业要普遍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增强技术开发能力,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同时,要建立、健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
放开、搞活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使其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与经济结合。这些机构运行要以市场机制为主,除按照竞争机制承担政府研究开发任务外,主要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活动。要使绝大多数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逐步由事业法人转变成企业法人。
要鼓励和引导这些机构直接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有的可以整建制转型为科技企业,或通过联营、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科技企业集团,或通过兼并、承包企业以及股份制、与企业合建等方式转变为企业集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鼓励部门、行业和地方科技力量的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有的可吸收国外投资,组建中外合作、合资企业。有的也可以其他形式走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的道路。
以政府投入为主,稳住少数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从事基础性研究、有关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活动。“稳住一头”的工作,要在深化改革中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在开放和竞争的动态过程中,保持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的科研队伍。要从科研任务、经费、设备、基地、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多方面,切实加强对“稳住一头”工作的支持。
按照上述原则,由政府财政支持的科研院所要进一步精减,合理分流人员,保持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的科研队伍。要推动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多种形式的结合。通过优化组合,逐步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的重点领域中,形成若干个对国内外开放的科研基地,聚集优秀人才,成为高水平的国家研究中心。行业和地方也要根据各自的需要,通过科技机构的优化组合、人才分流,保持精干的科技力量从事具有共性、长远性的研究开发工作。
调整结构、分流人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步骤。各部门、各地方要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结构调整、人才分流的方案和实施步骤。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试点先行,积极稳妥地推进。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家和集体的知识形态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为人才分流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在改革的过渡时期内,国家将继续对“放开”的科研机构给予政策性扶持,以利于发挥科技整体力量的作用。
(23)进一步改革科技拨款机制,促进科学技术工作新型运行机制的建立。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科技活动要按市场机制运行。进一步加快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建设,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发展各种技术中介机构和交易场所,培养职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建立技术供需的双向信息渠道和网络。
要在科技工作的运行和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国家以及行业、地方的科研任务实行公平竞争,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承担单位。科研人员的招聘、职务晋升也要通过公开竞争来进行,形成公平竞争、协同合作、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要建立、完善重点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期评估制度,适时调整专业、学科和机构的设置,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24)建立科学的科研院所管理制度,使科研院所成为享有充分自主权、实行科学管理的法人。建立政事分离、责权明确的组织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结构和专业结构;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科研机制;建立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事制度;建立科技人员的收入与经济效益或工作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可试行理事会领导、由科技人员代表组成的监事会监督、院所长负责的新型管理制度。
(25)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技管理体系。在深化改革中要理顺关系,改变科技工作多头管理、力量分散的状况。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强化间接管理和协调、服务职能,与经济综合部门加强协调、密切合作,对科技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
(26)加强科技立法和执法工作。制定和完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相配套的各种法律、法规。强化科技法律、法规的实施。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发明创造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依法惩处各种形式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打击各种假冒科技之名、危害人民利益的违法活动,反对各种伪科学活动,使科技工作沿着法制的轨道有序地进行。
八、建设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
(27)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经济、科技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培养、造就千百万年轻一代科学技术人才,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
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要选拔、培养一批跨世纪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带头人,放手让他们担负重任。要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才干、能率领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一代企业家。培养科技人才,教育是基础。要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及其他各类教育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的主渠道作用,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后备力量。要注重从工人、农民中选拔、培养科技人才及各类专业技术能手。重视妇女和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
大力弘扬优秀科技人员的拚搏奉献精神和成就,树立科学家、技术专家崇高的社会形象,使科技工作成为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不断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其收入和住房水平逐步提高。改进和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奖励的力度。
要鼓励留居海外的科技人才回国工作。国家对他们实行来去自由、往返方便的政策。欢迎他们以多种形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8)科技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率先垂范,为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拚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要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风范。坚决反对科研工作中的弄虚作假行为,纠正研究课题评审、成果鉴定、科技奖励中的不正之风。鼓励科技工作者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用知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29)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是民族强盛的基础。宣传和普及科技知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科技、宣传、教育等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1994]11号),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和舆论工具、设施场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用科学战胜迷信、愚昧和贫穷,把人民的生产、生活导入文明、科学的轨道。
九、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
(30)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保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尽快扭转我国科技投入过低的局面,提高各项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百分之一点五。
(31)增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要更大一些。同时,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要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并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科研单位的工作条件。
(32)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使其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在各项投入中增加用于科技的投入比重。各级政府、各部门在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建设项目经费中,要划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解决相应的科技问题。与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经费相配套,要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工作。
(33)继续拓宽科技金融资金渠道,大幅度增加科技贷款规模。在国家信贷计划中增加科技贷款比例,进一步扩大商业科技贷款规模。国家政策性银行要增加科技信贷规模,对综合性的高技术重大工程项目给予重点支持。金融机构要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事业,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吸收海内外资金支持科技事业。
(34)对科技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继续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经过批准,在一定范围内,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活动,由国家给予扶持。不断完善并认真执行国务院有关推动科技进步的各项优惠政策。
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35)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国际惯例的原则,以双边、多边、官方、民间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要把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科技进步,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首要目标。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加强在先进生产技术、高技术领域中的科技合作,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继续推动技贸结合,扩大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外贸自主权。鼓励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技术企业与外贸企业合作,大力推动我国高技术及其产品出口。国家对高技术及产品的出口给予信贷、出口退税等政策性支持。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智力,欢迎国外专家来华工作或开展科技交流。鼓励高技术企业和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在国外、境外创办分支机构,开展技术贸易。
(36)在基础性研究领域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拓宽与世界各国及国际学术组织交流的渠道,扩大交流的范围。在一些重要领域可与国外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建科研基地。要为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及出国进修、短期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科技活动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在世界科学的前沿博采众长,提高学术水平。
十一、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37)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新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增强科技意识,善于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处理问题,提高驾驭现代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每年要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专门研究科技工作,切实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在战略上把握好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真正把推动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党委和政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要广泛听取科学家和有关专家们的意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要成为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各级党政领导要对落实各项科技政策、措施的情况经常进行督促检查。
(38)加强科技机构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科研机构、高技术企业都要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做好广大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政治上关心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注意从他们中培养和发展党员。要把德才兼备、具有管理和领导才能的中青年科技人员,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
(39)为了加强全国科技工作的宏观决策与管理,设立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作为主管全国科技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
(40)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及社会各界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做出贡献。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各级科协、学术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以及新闻媒介在推动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在全国上下形成推动科技进步的热潮。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走在科教兴国的前列,担当起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智慧和力量。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决定的精神,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订和完善推进科技进步的具体措施和考核办法,努力推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新华社发)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主席会见吴作栋总理
希望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推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何平)正在外地考察工作的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上午在会见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时强调,中国希望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推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在一个多小时的会见中,江泽民主席和吴作栋总理就国际和双边关系问题进行了友好、诚挚的交谈。
江泽民对吴作栋的来访表示欢迎,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展情况感到高兴,并表示欢迎新加坡工商界到中国其它地区投资。他说,政治上平等,经济上互利,是国际交往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是互接互补的。
吴作栋向江泽民介绍了他此次访问中国内地的有关情况,并提出了与中国进一步发展经济合作的初步设想。
会见中,江泽民请吴作栋转达他对新加坡总统王鼎昌、内阁资政李光耀的问候。
全程陪同、国家经贸委副主任杨昌基,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杨文昌参加了今天的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河南关停一批污染企业
本着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原则,河南加快治理淮河流域水质污染的步伐,于近日痛下决心,采取断然措施,关停、限排、警告了一批污染严重且限期未改的企业。这次严厉制裁的范围较大,包括国家确定关停、限排的4家企业共85家(其中55家为“五小”企业),对另外27家出示黄牌警告,勒令限期治理。(戴鹏)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汉寿城镇闲资涌“农门”
湖南省汉寿县城镇居民时兴把钱投资到农业生产上。他们或独资、或合伙在乡下办特种水产、生猪养殖场,承包丘岗山地、低湖田搞开发,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介绍,自1993年以来,该县先后有6800多户城镇居民投资农业生产,他们中少的拿出5000、1万元,多的5万、10万元。目前,到位资金高达5800多万元。(周立耘严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