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书评)
专栏:

  唱着这些歌前进
徐惟诚
收入这本歌曲集的歌,大多是在50年前流行的。
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我们唱起这些歌,仍然会热血沸腾,精神为之一振。
这些歌曲的魅力,同产生这些歌曲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那是血与火的年代。中国人民正是从这血与火的磨练中走过来的。
我们中国人并不爱战争。我们希望和平地建设我们的家园。可是从一个半世纪以前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就来强行宰割我们。百年的屈辱,一步一步教育着中国人民。百年的抗争,一步一步锻炼着中国人民。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进一步把中国推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伟大的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地动员起来,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一盘散沙凝聚成了伟大的合力。经过长期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近代史上第一次抗击侵略者战争的完全胜利。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从屈辱走向翻身解放的转折。有了这个转折,才有后来新中国的建立。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背景下,一批反映时代心声的歌曲诞生了。它们诉说着人民的切身感受,汇成震撼山河的怒吼,鼓舞着人民前赴后继地投入战斗。当年,多少人正是唱着这些歌,告别妻子父母,走上了前线;唱着这些歌,克服了难以忍受的饥寒困苦,坚持战斗;唱着这些歌,互相鼓舞,互相激励,把千万颗心团结到一起;唱着这些歌,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时,人们很自然地想到这些歌,重新唱起这些歌。是对历史的重温,使我们不忘记中国软弱之由,清醒地了解当今所处的国际环境,更加激发致力于国家繁荣富强的意志;使我们体会先辈所历经的艰难困苦,继承他们的革命精神,更加坚定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念;使我们感受全民族的共同意愿,更加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我相信,这些歌一定会唱遍祖国大地。
当然,今天的中国还需要有许多反映今天时代精神的歌。这些歌的创作,也要借鉴优秀历史歌曲创作的经验,了解民族的心声,掌握民族风格,才能真正为中国人民大众所喜爱,推动历史前进,并且传之久远。
黄钟大吕、丝竹鼓角,人类哪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让我们唱着这些优秀的歌曲前进,走向明天。
(此文为《抗战名曲100首》序言,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6版(书评)
专栏:书与人

  长夜行人路不迷
荒煤
这是我去冬患病后拜读的第一部作品——袁鹰同志所写的《长夜行人·于伶传》。
我衷心感谢在散文家袁鹰的笔下充满激情地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位“长夜行人”,还着重刻画了那个时代的个性和心态。这种为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经艰辛,披荆斩棘,开拓道路,度过了多少漫漫长夜的“长夜行人”还有几位?!
从1929年到1930年春夏之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鲁迅为伟大旗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现在已经整整过去近65个年头了。在这几十年中,我们不仅输送了大批文艺工作者到延安、到各个抗日根据地去,我们还在大后方广交朋友,广泛团结文化界的名流,积极发现和培育新人,经过不断的斗争和实践,终于形成了一支坚强战斗的、可信赖、可爱的戏剧电影队伍。在新中国建立后,这支队伍又成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奠基人和骨干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正如夏衍同志1991年冬就鼓励《于伶传》的写作并写下序言中所讲的:
“今天的戏剧电影工作者,有多少人知道田汉、河莫、于伶、宋之的、司徒慧敏、应云卫、赵铭彝、陈鲤庭、石凌鹤、王尘无、陈白尘……(其中一半以上已先后作古)的战绩呢?……何来我们的今天?我们在开拓新的路程走向未来时,怎能忘记或者不了解前人的脚印呢?”
而今,夏衍同志也终于和我们长别了,他的《懒寻旧梦录》续篇未能完成,也终于使我们遗憾地不能看到他实事求是地自我审视、深刻反思建国以来饱经坎坷的经历了。尽管根据夏衍的著作和经历,已经有人或者还有人会写成《夏衍传》,可是缺少夏衍自己的反思,终究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痛心的遗憾。
从这一点来讲,袁鹰所写的《长夜行人·于伶传》就有一个可喜的际遇。于伶尽管年近九旬,记忆却还清晰,他又是一位诗人,几十年来以至在9年监狱生活中还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心迹。更可喜的,潘汉年27年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虽然“文革”一场浩劫之中,即令林彪、江青一伙极尽其能事妄图以30年代到60年代的“一条反革命文艺黑线”的罪名,把左翼文艺运动、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艺活动以至建国以来的文艺活动一律加以抹杀,恨不得把这些人物全都置于死地,但他们却终于把自己送上审判台!
可以这样说,倘若潘汉年的冤案不能平反,于伶的历史也无法真正澄清,他的冤案也难于真正平反。《于伶传》写到于伶听到潘案平反后的种种心情,他写下感人至深的诗句,尤其是写到1982年,由上海市委通知,去执行党中央交办的任务,到湖南迎回潘汉年、董慧夫妇的骨灰盒送到八宝山公墓安葬的这些情节和文字,不能不令我热泪盈眶!
也直到此刻,我回忆起郭沫若1944年2月23日赠给于伶的那首诗,不能不感到万分感慨!诗曰:“大明英烈见传奇,长夜行人路不迷。春雨江南三七度,如花溅泪发新枝。”
这不仅是对于伶在上海“孤岛”和重庆时期几部剧作的赞扬,也是对年方37岁风华正茂的于伶的鼓励。这首诗也许是我牵强的联想,难道不也是于伶终生的写照么?他一生为中国革命戏剧电影执著战斗的精神,创作之丰富、鞠躬尽瘁作为一个真正的幕后人,组织了许多声势浩大、震撼一时的演出,从抗战前的北平、上海到“孤岛”时期,抗战中的重庆时期,又重返解放后的上海,在戏剧电影两栖之间同时作战,难道不就是写下了一部中国戏剧电影运动富有传奇性的“英烈传”么?他受“潘杨冤案”株连冤屈达10年之久,仍以坦荡的胸怀创作了《聂耳》、《七月流火》,不正是说明这位经过漫漫长夜考验的行人始终“路不迷”的豪情壮志么?身陷囹圄9年之后重返上海,尽管至今已是春雨江南八九度了,我却真地还期望他再“如花溅泪发新枝”哩。但愿这不是我的奢望!
我真诚地向读者推荐这本传记作品。我认为,它不仅是于伶个人的传记,实际上也是从一个侧面生动真实地描绘了中国革命戏剧与电影运动发展的一部历史,展现了许多先烈和前辈艰苦创业的作风和精神,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的榜样。何况,抗战时期,建国以来,许多生动的事例,都证明:戏剧电影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莫不与周恩来始终如一的热情关怀和指导息息相关。这也就增加了回忆这段历史的时代感、真实感和亲切感!周恩来已经远别了我们,然而他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对革命文艺工作者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崇高的品德,都是我们永远无法忘却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也觉得,每一位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来读一下这本传记。
(《长夜行人》,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6版(书评)
专栏:书味斋

  心静书自香
沙石
书是读书人的宠物,四壁萧然,一卷在握,有一段妙趣在。
明代巨儒宋濂先生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一段叙述他求学从师之苦的文字,读来撼动心魄:“……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左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此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作为一代学术大师,宋濂能傻到不知“鲜肥滋味之享”的程度?且倘若弃学经商,凭他的智慧也未必挣不到“朱缨宝饰之帽”。但他何以能身穿破衣旧袍,吃着清淡的饭菜,而对身边那些锦衣玉食、穷奢极欲的公子哥们毫无艳羡之意?回答是肯定的:“此中有足乐!”这种“足乐”显然是读书人所特有的,其能量又是巨大的,断非局外人所能理喻。这一方面是价值观念的悬殊,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涵性的对垒,正如音乐只为能被唤起心灵谐振的人而存在,书香之乐也只能为善读者所领悟、所品享。所以不难理解这样一种现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在别人看来当然是“不堪其忧”,而只有颜回才“不改其乐”!孔子为此大为赞叹“贤哉回也”,为后世的读书人树立了典范。
可见这书中之乐是别样的境界,冷淡或执著皆属正常。而读书既不必推崇或强迫,也无法贬低或废止,因为它毕竟不是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是内在的生命需求。热衷此道的人越来越少,也未必是坏事——被利欲熏染的浮躁的灵魂向来是与书香无缘的,各个随了名利而去,岂不更显出了书界的纯洁与读书人的宁静?
言为心声,书为心迹。这后半句的本义是指书法美学,但对读书人也同样适应。过去将读书作为修身养性的途径,有道理;但若进一步扩张成升官发财的阶梯,则实在是对书的亵渎与歪曲。因之,读书的冷热既是个人学识性情的反映,又是社会清浊治乱的标志;况且还有一个内容的雅俗之分,品位的高下之别,影响的远近之殊……这分量就不一般了,又怎是一个“乐”字了得?
有一副对联:“心清自得诗书味,室静时闻翰墨香”。除却其故作风雅的“装饰味”,倒也不失为一种读书的境界乃至性情的升华。相比之下,无论是传统的“君子固穷”还是现代人的“耐得寂寞”,都显得造作而狭隘。境由心造,心静书自香,书香乃至乐,想必不是物欲感官之乐可以代替的罢。


第6版(书评)
专栏:学术书苑

  富有特色的传记文学史
王成军
在我国,传记文学可谓源远流长。但研究却不足,韩兆琦主编出版了《中国传记文学史》专著,是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收获,颇具现实意义。该书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这是一部传记文学史方面的有益之作,资料翔实,从先秦到清代,散见于史书与作家文集中的优秀传记佳作多被论及,并从史的角度,通过理论的梳理来剖析评论,深得传记作品之奥妙。该专著将中国传记文学史分为以下几个演变阶段:先秦——传记文学的萌芽;西汉——史传文学的辉煌突起;东汉——史传文学的继起与转折;魏晋南北朝——史传文学的下落与杂传散传的纷起;唐代——各体传记文学的普遍发展(上);宋代——各体传记文学的普遍发展(下);元明——旧式散传的继进与文学传记的新扬;清代——文学传记的兴盛。每个阶段都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入手,分思想、艺术两个角度来论述。如对明代中后期出现的商人传记与抒写男女真情传记的论述颇发人深思。
二、该著抓住传记文学要以表现人物性格为目的的特征,而不在乎材料的多与全。将历史与传记文学区别开来。这样将诸多粗陈梗概,类似资料汇编的传记与具有文学品位的传记文学划上一条分界线,使传记文学文体得以明确。该专著把我国古代传记文学分为5类:其一是史传文学,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人物传;其二是杂传,如《古列女传》等;其三是散传,指类似于《张中丞传后叙》、《段太尉逸事状》等文学性强的作品;其四是专传,如《大唐三藏法师传》;其五是传记体小说,如《赵飞燕传》、《李师师传》。需指出的是,将传记体小说划入传记文学尽管《新大英百科全书》也有此分类,但参照中国具体传记作品时,需仔细辨别。该书在这类举例上,有值得商榷之处。
三、中国古代传记文学最突出的优秀传统之一是,写传记在实录生活的同时,不汇编史料,而是借史的形式以发表“一家之言”,于叙事中寄寓作者的审美理想。因此,该专著也借对传记思想分析的同时,弘扬了“反腐朽、反暴政,追求光明的思想;爱国家、爱人民,勇于献身的思想;侠肝义胆,见义勇为,扶弱抗强的思想。”同时,针对当前传记写作“不实”与“媚俗化”倾向,该专著也有意识地在论述传统传记的得失之中,立论当前,以使我国的传记文学事业更加发扬光大。


第6版(书评)
专栏:新书短评

  荟萃戏曲精华
翦新民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了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各种艺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说唱、史志话本、小说传奇;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各个方面——哲学、史学、宗教、民俗、伦理。因此,可以说中国古典戏曲是全面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门综合艺术。为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典戏曲剧情博览》。
中国古典戏曲本身就是一种“博”的艺术。从它的表现内容来看,天文地理、人间万象无所不包。从它的表现形式上看,唱、念、做、表、舞、打样样俱备。它通过小小的舞台,将古往今来忠良与奸邪、善与恶、美与丑斗争的多彩画卷,真实反映和艺术再现于广大观众面前。为了使广大戏剧爱好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领略到中国古典戏曲的精华,《中国古典戏曲剧情博览》一书编者,从我国古典戏曲有剧本流传的八百余本作品中,精选了有较大影响的四百七十本戏,如《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等,所选剧本故事情节大都引人入胜,各具特色。
《中国古典戏曲剧情博览》一书值得一览。该书作者将古典戏曲剧情故事的鉴赏和工具书结合起来,从广大戏剧爱好者、工作者、研究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入选剧本剧情改写成短篇故事,繁简适度,并使知识性与趣味性两者兼顾,这样就使该书的读者面大大扩展:专门的戏曲研究者,可以把它作为工具书来使用;古代文化研究者可以把它作为了解古代戏曲作品的线索;一般的读者也可以从书中了解我国古代戏曲和文化的发展概况,并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知识。就是把它作为消遣性读物,剧中对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剧情的扑朔迷离、传奇色彩,也将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
当然,这本书亦有些不足之处。例如:作为一本全面反映中国古典戏曲剧情概况的书,在“博”的方面还显不足,特别是一些口头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好戏曲未加收入。在“览”方面,也有个别剧情删简得太多,使人看起来难以正确理解剧情。这些希望在再版时能加以修正。(《中国古典戏曲剧情博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6版(书评)
专栏:辞书选介

  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周溯源
湖北辞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辞典》,这是湖北省出版界八五重点工程。该书收录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方面的各种名词术语1500余条,配有精美插图上千幅,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工具书。
首先,该书具有挽救与整理传统文化遗产、填补学术空白的文献价值。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饮誉世界,数百年来,众星辉耀,风骚代领,沉淀下来,形成了一整套表演艺术,从行为、形体、服饰、道具、动作乃至于舞台调度,均有其内在规则与固定程式,特别是近现代,中国戏曲进入辉煌灿烂的巅峰期,一大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把戏曲表演艺术提高到较完美的经典化境界,使之成为中华戏曲宝库的精华。然而,多少年来,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一直是用口授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虽然历史上也有记述表演艺术的文字,但迄今为止,并无专门的著作对此给予系统全面的总结与整理。随着一代宗师的逐渐殂谢,这项工作变得迫切而重要,已经到了需要国人抢救的地步了。因此,《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辞典》的出版,便具有挽救文化遗产,填补学术空白的重大文献价值。
其次,该书体例严谨,编撰科学,内容丰富、完整,兼具可查性与可读性。既是戏曲专家的工具书,又是戏曲艺术的普及读物,因而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全书50万字,分为戏曲行当、形体部位、跳转、毯子功、服饰、盔帽翎发、髯口、道具、把子功、舞台调度和排演术语等11大类,下列58小类,词目1500余条。比如“形体部位表演艺术”中,分为手法、腿功、步法、眼神、腰功等8小类,“手法”类中又按拳式、掌式、云手、指式等列入辞目96条,每一辞目均按释名、动作程序、艺术特点、表演范例和注意事项逐一诠释。全书在辞目中附有的1000多幅插图,大都是以戏曲表演中的实例为蓝本,准确传神的工笔绘出其艺术动作的主要特点。辞目图文互见,一目了然。既可查,又好读。该书不仅适合于戏曲及其他艺术门类的专业工作者学习与借鉴,也可作为业余爱好者的师友,帮助掌握和欣赏戏曲表演的各种身段,领略其特殊韵味。
关于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曾遭到一些人的责难,这实在是个大误会。其实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从饮食起居,直至各行各业,都有一些公认的相对稳定的程式,离开它事情就办不好,违反它可能出差错。戏曲也是一样。演员通过一定的表演程式,让观众认识品味人生,得到艺术享受。而中国戏曲千姿百态的表演程式,是数百年来无数艺人追求创造的结果。他们从现实生活的各方面去捕捉典型的动作,提炼成优美的舞姿,代代相传,逐渐积累定型,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总之,戏曲是我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相信《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辞典》一书的出版,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诸方面,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


第6版(书评)
专栏:

  大地书讯
△老作家雷加的散文集《半月随笔》由京华出版社出版。
△符浩主编的《中国外交官》丛书由华侨出版社出版。
△周惠泉的《金代文学发凡》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成志伟的评论集《百花竞放》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赵德发的小说集《蚂蚁爪子》由明天出版社出版。
△段存章的散文集《我欠妈妈的泪》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
△王先霈的文艺评论集《圆形批评论》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方敏中篇小说集《大拚搏》由新蕾出版社出版。
△何晓兵著《音乐与智力》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于敏长篇小说《风雨入华年》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陈钧著《天府兵暴——泸顺起义》由海燕出版社出版。
△孙蓉蓉著《文心雕龙研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6版(书评)
专栏:丛书概览

  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张国强
世界知识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大型丛书。全书共24卷,涉及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这套丛书自问世以来深受全国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认为丛书为他们提供了无所不包括的社科知识,是帮助他们叩响科学殿堂的良师益友。
这套丛书凝聚着编纂者和出版者的多年执著研究心血和夙愿。它的宗旨是向青少年读者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在内容和行文上,力求采撷新奇、选材有趣,用通俗的提问形式、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以做到依据新观点,选取新角度,引用新例证,简明扼要、准确鲜明、深入浅出地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以帮助读者获得广博、系统的知识。
《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涉及哲学社会科学23个门类,即:哲学、逻辑、思维技巧、美学、心理学、宗教、法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社会学、国际关系、公共关系、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上下)、民族、民俗、地理和旅游。主要面向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少年读者,特别是面向大中学生。
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很强的时期,遇到问题总喜欢问个“为什么”,一个个神奇的问题吸引着千千万万青少年,他们为之探索、为之思考。他们多么想找一位领他们闯入这个扑朔迷离的神奇的世界的朋友啊!世界知识出版社这套书就是献给广大青少年的打开神奇奥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在编写此套丛书时,作者打破俗套,努力体现自己的编写特色,首先在选题上把握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体现出各门学科完整的体系。其次在语言表达上,则突出畅达、明快的风格。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大量知识。第三,在材料选择上,作者尽量注意新颖性和可靠性,努力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读者。专家、学者们有时为了证实一个问题,不惜时间和精力查阅大量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真可为博采众说,把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读者。在编排上作者在突出科学性、系统性的同时,又在总体结构上注意各条目内容的联系及年代的先后,可谓布局严密,较为精当。
(《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第6版(书评)
专栏:书话人语

  读者的挑战
叶于
这个题目缘于最近一些媒体的触发。上海近日举办的“文汇书展”盛况空前:长蛇似的购书队伍,一家老少几代人同逛书市,不辞数百里的郊县邻省的读书人踊跃参加,一些高档的图书、名家名作供不应求;北京举办的特价书市也连连火爆;近几期的《中华读书报》头版头条刊载了读者关于“跨世纪的中国人读什么书”的讨论,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注……
这些都告诉我们,图书市场正面临着读者的挑战。
图书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读者的参与。一个时期以来,读者的购书热情锐增,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日益趋向精品和经典。仅就文学书籍为例,港台作家的言情、武打类的小说并不如以前受青睐,书摊书肆上低级庸俗的读物渐渐失去市场。与此同时,学术理论界的“国学热”、“人文精神的讨论”、高雅严肃的文学期刊订数上扬,都无不透露出文化知识界读书的消息。读者的选择是对出版界的挑战。高品位的图书热销,经典名著受欢迎,致使过去不少出版社将眼光盯在“通俗”、“武侠”类的图书上,来一个“战略”转移,也使我们习惯的“畅销书”观念发生新的变化。面对日益兴起的精品热、经典热,出版发行部门大有可为。就文化积累而言,代表一个出版社的水平,是为读者和市场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精品。


第6版(书评)
专栏: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
(贺新诚 主编)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封面设计:丁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