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全会《决定》

  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党建
刘永富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我们党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根据这几年我们房山区委党建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使党的工作与发展生产力“接轨”,才能开创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党的建设是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是确立正确的组织路线的前提,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的实现提供组织保证。这是我们党一条基本的历史经验。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首先就要搞清楚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从而明确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现在,一部分党务工作者在新形势面前发生困惑,产生了“不好干,不想干”的思想,其原因就在于此。小平同志说:“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表明,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这条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在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它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最大利益,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因此,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不能离开这个中心就党建抓党建,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而是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服务于这个中心,去开展各项工作。
党的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思想,正逐步在全党形成共识,但党建工作的某些方面,还适应不了已经变化了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我区组织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大致有如下一些情况: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知识水平、领导水平,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亟待提高;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问题;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有的地区和单位党不管党、治党不严、纪律松弛的现象还严重存在;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特别是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严重侵蚀着党员和干部队伍。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严肃认真、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
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除了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外,还应注意和切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国的事情能不能搞好,关键在共产党。有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有了一套科学的理论,还必须有一个好的党。这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保证。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虽然是党的“神经末梢”,但十分重要。正如江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新时期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工程’”。我区一些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经验也一再证明,只要党的建设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党的领导真正坚强有力,一切复杂的矛盾和困难都可以解决。要坚决克服和纠正把经济建设和党建工作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坚持越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要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
——要致富先治本,选好带头人。常言道:“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在班长。”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广大农民群众希望基层领导班子成员具备“三种头脑”,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懂政策法令的政治头脑;懂经营会管理的经济头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头脑。选拔好一个农村党支书十分关键,这一岗位应由肯干、会干、能吃苦、能吃亏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来担任。
优秀人才从哪里来?决不能全靠从上级单位调拨,主要靠当地党组织大力加强乡村干部的培训工作。这几年,我们深深感受到,要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乡村干部的培训工作是一项紧迫而突出的任务。1994年,我区组织了1638名干部参加了经济体制改革、计算机、外贸外经和市场营销培训班,对于提高乡村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促进他们的知识更新收到了显著成效。
——要处理好“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但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上总会有差距的,但如果老是少数人富,而多数人富不起来,那就不是社会主义了。小平同志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鉴于以上这些认识,为了帮助后进村尽快脱贫致富,探索“先富带后富”的路子,区委组织实施了“平、山结对子”工程,在平原经济发展先进村与山区经济发展薄弱村之间,牵线搭桥,当好“红娘”,使他们在班子能力上取长补短,在自然条件上优势互补,在经济利益上互惠互利。到目前为止,已帮助66个平、山乡村喜结良缘。现在,有的“对子”已经签订了全面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有的开始着手共同兴建工业小区;有的已经联合开发商业和建筑市场。“结对子”的工作已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在农村,特别在贫困山区,鼓励农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一项富民政策,对此,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和怀疑。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是同集体经济的实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集体家当很弱,办什么事都要向上级或农民身上伸手,那么,农民就看不出集体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对所在党支部,甚至整个党的形象都会有损,农村基层党的组织也就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我区首富村韩村河与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的窦店村,都是以集体经济为基本的所有制形式,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的经济运行机制,走向共同富裕的两个典型。他们富了,集体经济雄厚了,能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在工作中时刻想到还没有富裕起来的地区和群众,十分乐意地与贫困山区结对子,千方百计帮助这些农民兄弟也尽快富裕起来。韩村河的党委书记田雄同志说:“好狗护三邻,好汉护三村。何况咱是共产党员,光自己富了,乡亲们仍然受穷,算什么本事?还算什么共产党?”他这种博大的胸怀令人肃然起敬!但话又得说回来,如果韩村河等村子自身家底很薄,甚至像十几年前人们所称的“寒心河”那样,它又拿什么去帮助更穷困的山区农民呢?!当然,发展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起。
——要切实加强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加强私营企业党的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研究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抓好私营企业中党的建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是前提。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委的主要领导要彻底克服那种“私营企业党建工作抓不抓无碍大局”和“私营企业建不建党组织无所谓”的思想,充分认识在私营企业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几年来,我们从实际出发,本着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原则,在私营企业中合理设置党的组织,积极开展党的建设。我们也充分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职工队伍将不断扩大,这支队伍中聚集着各方面的人才。积极慎重地把私营企业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是壮大私营企业党的力量,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必将带来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带来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才能适应这一转变。否则,难以担当起领导任务。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作风上的“假”也要“打”
黄文
时下,一些地方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不少地方和部门,采取措施,对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进行了有效、严厉的打击。无独有偶,笔者发现有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在工作作风上也存在一种“假冒”、“伪劣”行为。他们虽然在文件里、口头上高喊实事求是,但在反映情况、汇报工作时,却把实事求是丢在一边,往往是成绩经验一大堆,问题缺点一点点,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更有甚者,少数干部信奉“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信条,大搞“虚报数字求升官”。有的地方和干部为了标榜“政绩”,在工业产值特别是在乡镇工业产值上,虚报浮夸;在出生人口和基建投资上,隐匿瞒报;在粮食产量、农民人均收入、物价指数方面,虚报或瞒报。
这种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行为比起商品生产、销售上的假冒伪劣行为,其危害性更大、更严重。首先,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与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背道而驰的,是一种严重干扰、破坏党的思想路线的错误行为。其次,这是一种政治上的不道德行为,在群众中影响很坏,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三是严重影响了国家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给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这种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作风,害国害己,贻误党的事业,其实质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消极腐败行为。
当前,这种不良作风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所滋长,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个别领导干部私心和虚荣心作祟。他们不是立党为公,而是以权谋私;他们急于求成,好大喜功;他们不是脚踏实地干事业,而是热衷于“数字升官”。为了突出个人的“政绩”,骗取荣誉和信任,得到提拔和重用,他们往往夸大成绩、掩盖问题、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为了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不但要严厉打击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而且更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虚报浮夸、弄虚作假的恶劣作风。工作作风问题实质是党性问题、世界观问题。治“假”的根本是增强党性,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此,必须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与此同时,要有切实有效的群众监督。要大力提倡和鼓励人们讲实话、真话,广开渠道,创造一种民主监督的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要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不被虚假数字、虚假“政绩”所骗。对于那些弄虚作假者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或者摘掉其“乌纱帽”,使其吃些苦头,接受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再“弄虚”,也不敢“作假”,对于情节严重者要给予党纪国法的惩处,使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


第9版(理论)
专栏:

  建设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任务与目标
刘彩

继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竞相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此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国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现代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总趋势,对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甚至对人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建设强大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搞现代化要从交通、通信入手”。江总书记也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讲,还处在实现工业化的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等工业化实现后再搞信息化。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必须利用当代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进步的成果,将信息化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以加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
目前,我国正在投资建设基础通信网,大力普及电话等基本电信服务。由于技术进步,社会对数据、图像等非话通信的需求也日趋迫切。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提出了在继续大力普及基本电信服务的同时,建设国家经济信息通信网,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任务。这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的信息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信与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已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基础。
国家通信网已初具规模,技术层次有了质的变化。
在基础传输网路方面,连通全国大中城市的100多万光纤公里光缆干线、12万波道公里微波干线和19个大型通信卫星地面站的建设项目今年将全部完工。省内本地传输网也正在加速建设,并分层次由明线、铜缆向微波和光缆过渡。全国长途电路数已增加到70万路。长途网传输数字化比重已达80%以上。这一数字式的大容量传输网不仅可以传送话音信息,也可以传输计算机数据和电视图像等其他各种形式的信息,它为我国现阶段的“信息高速公路”提供了一个初步的网路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国建设了以程控交换为主的全国城乡自动电话交换网。1994年全网交换能力达到4800万线,规模跃居世界第三位。这个网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在加速完成数字化和程控化,市话数字程控化的比重达到97%。1993年我国开通了主要适用于交互式计算机通信的全国公用数据分组交换网,它现已连通600多个城市,并可与公用电话网互连,已有20多个部门使用,并已与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41个主要公用数据网实现国际联网。1994年我国开通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公用数字数据网,为建立各种专用信息系统提供各种中、高速数字传输通道。蜂窝式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通信已在全国大部分县以上城市开办,用户分别达到157万和1000万户,并已初步实现了全国联网。支撑上述网络运行的信令网、同步网和监控管理网也正在建设之中。
上述基础传输网、四个业务网和三个支撑网构成了我国的国家公用通信网。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上千亿元建立起来的、为各行各业服务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
在电信网发展的同时,我国计算机硬件及软件产业也有了很大进步,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业开始起步。我国已能自行研制每秒10亿次运算速度的巨型计算机;出现了联想、长城、浪潮等一批计算机产业集团,微型机已进入国际市场;一些软件,特别是汉化系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电子计算机开始在各行业、各部门推广应用。全国现有大中小型计算机1.2万多台,各种微机约200万台。国家经济信息、银行业务管理、铁路运营、电网监控、科技情报等十几个大型信息系统也已具雏形。全国已建立800多个数据库,有的已经联网运行。全部中心城市和半数以上的地区、1/4的县市都建立了信息协调机构;现有各类信息服务企业6万多家。

到2020年我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应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初步建成现代化国家通信网。它应具有下列特点:
宽带化。以大容量数字式光缆为主体,综合运用数字微波、卫星等辅助手段,采用宽带传输技术,在干线路径上同时提供相当于上百万路电话、上万路电视的传输能力。同时采用下一代宽带交换技术和光缆到户等宽带接入技术,实现端到端宽带高速传输。
综合化。上述宽带高速网络将成为一个能够同时传输与交换电话语音、电脑数据和电视图像及其它各种信息的综合业务数字网,或称为多媒体网络。原来各自独立的电话、电脑、电视等信息终端设备也将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多媒体终端。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交互式、全动态图像功能的各种多媒体通信业务,发展电视购物、家庭办公、远程教育、视像自选等新的通信服务方式,从而大大拓宽信息服务领域。
智能化。这个通信网将具有智能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灵活选择和生成各种新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可以对网路运行状况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调整。
完整统一。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国家将集中力量建设一个完整、统一、安全、畅通的国家通信网,避免走先分散建网、再设法统一的弯路。同时辅以必要的专用通信网,以满足某些领域的特殊需要。
覆盖全国。宽带高速网络要逐步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同时将大量投资于本地高速分配网路,解决宽带接入问题,使多媒体信息通信服务分阶段普及到大型工商用户、机关事业单位、科教文卫系统等,最终使普通家庭也可以享用现代化的通信与信息服务。
(二)发达的电子信息处理与信息服务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国家公用通信网提供的网路基础,建立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应用系统,实现国民经济运行管理的电子信息化;在科研、教育、医疗等高新技术领域实现高性能计算机联网,促进资源共享;产生一大批专门从事各种有价值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信息经营者,建立能通过通信网接入的各类开放型的信息数据库,形成一个电子信息服务行业。
(三)强大的通信与信息设备制造业。要大力发展电子工业,建立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各类通信传输与交换设备、多媒体终端及其它各类信息处理设备的开发与生产基地,增强自主开发与生产能力。电子工业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离开了这个支柱,信息基础设施就无法建立起来。

在本世纪末以前,我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任务与目标是:
(一)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容量和质量都能基本满足社会信息流通需要的国家公用通信网。为此,要加快以光缆为主体的干线传输网路建设。“九五”期间建成“八横八纵”网格状全国光缆干线网,同时发展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长途电路数要达到240多万条。扩充、完善和普及城乡电话网,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高速数字数据网和移动通信网。全国城乡电话总容量达到1.4亿线,电话普及率达到9%,其中城市达到30—40%,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移动电话达到1000万户,无线寻呼2500万户;公用分组交换网和数字数据网分别通达90%和60%的市县。与此同时,要积极跟踪国外技术发展动向,研究开发下一代传输与交换技术、宽带接入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展宽带网与多媒体业务的应用试验,并为现有通信网向宽带综合网过渡做好准备。
(二)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信息通信网,在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和行业建立运行管理信息通信系统,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为此要积极支持“金关”、“金卡”等对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电子信息应用工程,并以此为突破口,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推广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到本纪末要建立成百上千个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型电子信息通信系统。要以国家公用通信网为基础搞“大金桥”工程。国家公用通信网的任务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一个容量大、功能强、覆盖全国、价格合理的公共通信网路平台。还要发挥专用通信网的辅助作用,在国家公用网覆盖不到或不能满足要求的地方,支持建设必要的专用通信网。
(三)大力发展面向公众的电子信息服务。要大力发展面向公众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储、咨询与服务,建成一批公共信息数据库,通过通信网路向用户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要逐步推进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等传统信息媒介的电子化、网络化,使电子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业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社会性服务行业。
(四)加快包括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在内的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九五”期间要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产业,加大投资力度,组织好技术攻关,实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方针,不断增强信息设备的自主开发与生产能力。
(五)加速通信与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不断提高公众的信息意识和使用信息通信服务的技能。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公仆论》简介
马秘文
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无论是在世界政治思想史上,还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由马文瑞同志作序、王新民同志编写的《公仆论》(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的开拓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成果。该书系统而翔实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并以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着重研究了社会主义公仆建设问题。该书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可作为干部思想教育的普及读物。该书的特点是:
第一,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公仆思想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国内外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对公仆问题都有过论述。早在欧洲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就明确提出了公仆概念。我国唐朝思想家柳宗元也提出过“官为民役”的思想。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公仆思想更为系统化、理论化,并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但是,他们提出的公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的特定内涵相距甚远。本书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书;同时,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公仆思想及资产阶级公仆学说的区别和联系,既有助于人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的发展轨迹,又有助于人们把握重点,分辨良莠。
第二,求新求实,富有创造。在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的起源问题上,本书摒弃了传统的说法,以丰富翔实的材料,论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公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的联系;在公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问题上,本书分析了从公仆到主人再到公仆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过程,既论证了公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又阐述了公仆实现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仆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公仆的本质特征问题上,本书提出,公仆是一种社会政治关系,是在人民成为社会主人的基础上,社会管理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的一种社会政治关系,它具有观念形态、制度形态和管理形态,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从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的认识。
第三,立足现实,针对性强。公仆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本书并没有抽象的空发议论,也没有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为此,本书把重点放在研究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仆建设问题上,提出从制度、素质、管理三方面入手抓好公仆建设,分析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防止公仆变为主人的问题,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永葆公仆本色的具体途径。


第9版(理论)
专栏:

  转变扶贫观念实现共同富裕
骆西宁
我国是个地理气候条件千差万别的多民族国家。贫困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在资源贫乏、生存条件恶劣的偏僻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而且多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扶贫不仅仅是经济任务,而且还是个政治任务。它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团结,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去年,国务院制订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从1993年起到本世纪末的7年时间里,基本解决8000万人的温饱问题。在21世纪到来之际,将贫困这一沉重的历史包袱留给20世纪。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实施这一工程,要求转变扶贫机制和扶贫观念,统一认识,消除各种认识上的误区。
一、从倾斜政策向平衡政策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的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无疑是远见之举。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确实在引进外资和技术,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促进技术更新改造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经济发展的成果泽及到贫困地区。然而,长期实行“东高西低”的倾斜政策势必拉大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目前,这种趋势已露端倪,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越来越艰难,几乎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难以为继的地步。与此相反,发达地区靠优惠的政策和优越的市场环境,源源不断地从中西部吸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使贫困地区本来已很脆弱的经济发展更加困难重重。如果不纠正这些引起“马太效应”的政策因素,就会进一步拉大东西部的差距。
二、从政府扶贫向社会扶贫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一直是政府包干制,社会参与度很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靠政府来扶贫,显然是不现实的。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而且还包括精神的贫困。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贫困既是几千年历史沉积的结果,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源贫乏,环境恶化,人口过剩,劳动力素质差,基础设施落后的结果。因此,要消除贫困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既要扶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又要扶智力和志气,扶观念和政策。最终目的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进入自我开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贫困地区的人民既需要大的开发工程,又渴望小到建一所学校,一个诊所,一里路,一口井,一亩果园,搞一项技术合作,办一个乡镇企业,甚至解决一个人的就业等具体实在的行动。所以,扶贫是一项社会工程,只有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最终消除贫困。
三、从开发式扶贫向开放式扶贫转变。开放式扶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的扶贫形式,它通过促进贫困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甚至与外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相互渗透,建立互利互惠、市场共享的联系,来提高贫困地区企业参与经济竞争的能力,加速贫困地区资源的开发,解决长期困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效益不佳的深层次矛盾,实现公平与效益的统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