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教授下乡的启示
谭健
新近从报纸上读到两篇耐人寻味的报道。一篇说的是江苏农学院教授薛元龙到苏北治盐碱地,使数以千万亩的荒滩第一次长出了金灿灿的稻谷,平均亩产达500多公斤,解决了当地农民的温饱问题。另一篇说的是农业大学教授侯万文自动要求下到猪场当猪倌,经过7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培育出“军牧1号”瘦肉型猪父本新品系,填补了国内这项研究的空白。
这两位教授的经历说明,农业科技研究对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但是,在社会日益重视科技发展的今天,有些人思想观念中对农业科技仍存有偏见,低眼相看。原因很简单,认为农业科技免不了要同泥巴打交道,上不了档次,且又苦又累,不容易出成果。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我国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相对来说出现了人才匮乏、后备力量不足的状况。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高考,报考农学院或选择农业科技专业的考生越来越少,即便是选择了学农,毕业分配时或是参加工作之后,仍然有一部分人想方设法离开农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搞好农业科研,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解决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这里有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的广阔疆场。袁隆平被国际社会誉之为“杂交水稻之父”,据此可以掂量出他在农业科技研究上为人类社会所作贡献的分量。国际科技界把“绿色革命”称之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之一,足见其层次不低,并不像有的人所认为的低人一格。的确,从事农业科研是要吃苦受累的,有时候还免不了“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科学研究从来就不是舒服轻松的事情。况且,科研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总是需要一点奉献牺牲精神的。
两位教授取得的成绩还昭示了这么一点,即科技工作者要想有所作为,还是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面向社会实际,不能钻进象牙之塔,搞自我封闭。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科研课题很多,既需要人搞高精尖的研究,也需要人投身国计民生所必需的探索。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县长特别奖”
赵忠文
不久前,河北省永清县隆重召开表彰大会。会上农艺师乔立平在掌声中登上领奖台,从县长沈树田手中接过了一万元“县长特别奖”。
近两年来,永清县每年都有许多农技人员下乡承包高效农田。对瓜菜研究造诣较深的中年农艺师、县农办主任乔立平,在县领导的鼓励下,1993年10月与刘街、大辛阁两乡的209个棚菜专业户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他克服重重困难,经常顶风雨、冒严寒,走街串户指导农民购料建棚,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教他们防害治病知识,帮他们开拓津、京市场……
几多心血、几多收获。去年,经县乡两级综合鉴定,他精心指导的刘街乡130亩大棚黄瓜平均亩产10119公斤,扣除成本,亩纯收入1.57万元。大辛阁乡44亩大棚黄瓜,平均亩产10150公斤,亩纯收入1.53万元,超过“县长特别奖”规定的承包任务指标,农民亩增收数居全县第一。说了算,定了办。今年2月底,县委常委会上,县领导一致通过将永清农业史上的首次大奖授予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功臣——乔立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特写

  “‘科技餐’真过瘾”
陈光荣
3月21日,福建省永泰县城峰镇在太原村给果农安排了一顿“科技餐”。镇里请来了高级农艺师和县李果研究会人员,采用讲授与回答问题结合的办法,给果农释疑解惑,指点当前李、青梅生产管理的迷津。许多果农开完“餐”后都说:“这样及时好用,实在有味,真比吃山珍海味还过瘾。”
城峰镇是该县李、青梅生产大户,目前全镇已种植青梅5000多亩、李万余亩,约占全县1/10。太原村428户去年近半数靠青梅单项收入超万元。眼下,正是李、梅管理的重要阶段,由于气候多变,不加强管护,就会直接影响果质和明年生产。该镇党委、政府及时安排了这场“科技餐”。上午8点,高级农艺师张利明讲授李流胶病防治,他对流胶病的产生原因、发病时间、预防办法、用药配药等一一讲解。太原村73岁的果农林顺进问:“流胶病是李树的天敌,发病往往不易察觉,等发现了就难治,这是什么原因?”张利明详细作了解答,并说:“治这种病,要标本兼治,理化结合,要在土壤、施肥、喷药、管理上多管齐下……”果农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次会原计划20多人参加,但周围村的群众得知后,也放下活计纷纷赶来,不时有人匆匆走进会场,最后竟达到60多人。
镇长陈坤奎说:“今天是第一次,以后还要根据农事季节和生产需要,经常安排这样活动,让农民多多‘吃’上‘科技餐’。”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湖北农行的“126”信贷工程
张鸣剑
湖北省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共同实施了“126”信贷工程,对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话得从去年说起。
去年2月,省农业银行推出了在全省农行、信用社实施“126”信贷工程的方案:集中支持省委、省政府命名的10个经济明星村、10个产销过亿元的乡镇企业集团(公司)、100个大中型农业综合开发基地;集中支持20个大中型商业和农业集团、200个产值过千万、利税过百万元的骨干乡镇企业;集中支持600个销售过20万元的私营企业。
省农业银行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表明,1994年,湖北省农行、信用社系统净投放各项贷款113.2亿元,比上年增长80.5%。其中投放一般贷款51.6亿元。一般贷款中有70%用于“126”信贷工程的实施,除10个商业项目在建外,其他项目和支持对象当年均见成效,全年共实现产值101.2亿元,销售94.3亿元,利税13.5亿元,均比上年增长40%以上。
被列为全省“重中之重”的潜江市幸福集团公司等10家乡镇企业全年实现产值、销售、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52.7%、45.6%和44.4%,其利润额净增2.25倍。10个受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明星村,在各级行、社的支持下,实现总收入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集中资金支持的200家骨干乡镇企业,不仅实现了“产值过千万,利润过百万”的目标,而且通过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濒临倒闭的企业和相关产业的健康、迅速发展。信用社择优支持的657家私营企业,实现产值11.5亿元,创利税1.9亿元,解决农村就业人员2.1万多人。
湖北农行“126”信贷工程的实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打破了过去贷款平均分配、撒胡椒面的旧格局,按效益原则确定资金投向和投量,促使“126”信贷工程的受益户很快形成规模,取得规模效益。农行、信用社所放贷款回收率达90%以上,当年利息全部结清,加快了银行资金周转。其次,消除了部分企业的依赖思想,较好地处理了银行增量支持与企业存量盘活的关系。据统计,在940个支持对象中,其贷款份额约占全年总投入的30%左右,极大部分是靠银企双方向内挖潜、盘活资金、收陈贷新等方式解决的。第三,增强了借贷双方的管理意识。各级行社在做好对“126”信贷工程资金供应的同时,把“管理”也看作是一种支持,通过跟踪服务,实施严格的监测和考核措施,确保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干部盲目办厂农民不堪负担
我们这里,相当一些乡镇企业亏损,农民主要靠几亩地维持生活。前两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下,农民负担有所下降,收入有所增加,但最近一两年情况又变了,不仅交粮卖粮拿不到现金,要扣除各种负担后再结算,而且乡里还要不断向我们摊派,负担之重远远超过了我们农民的承受能力。
前一个时期,乡政府突然要办纱厂,资金不够,首先想到的是群众,向每户借款500元,一借3年,并限时限刻地让农民交齐钱款。近几年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这么大一笔款子,有的家庭可以拿出,有的确实拿不出。那些农业户,只靠几亩地,喂几头猪,家里还有孩子上学,几天之内让他们到哪儿弄钱去!书记乡长却不答应,明确表示,没钱交的就卖承包地,每亩一般300元,各种农业税仍由原承包户负担。农民胆子小,只好四处借钱,或卖粮卖地。
钱交上了,农民心里却不踏实,因为乡里前几年办的厂不少,一个个都垮台了。
不久前,有个新上任的乡书记,拿农民的钱办一个皮革加工厂。在南方某地购买一套皮革加工设备,经检查是废机器翻新,根本不能用,加上征地、建厂房共花费百万元左右人民币,厂子没开工就垮台了。万一这个纺纱厂也垮台了怎么办?农民的血汗钱不就成了泡影了吗?
以上反映的都是我们这儿的真实情况,有人说反映了也不会有多大作用,但我们还是抱着希望。希望有人能真正关心农民的疾苦,认真听取农户的呼声。
(江苏邳州市一农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张杨村的喇叭
梁银燕
“老少爷们注意啦,据村里农科员调查发现,大坡麦苗发出了危险信号,全村大部分麦苗都有不同程度病虫害发生。有纹枯病,有蚜虫,占面积最大、也最为严重的是红蜘蛛的发生。要根据不同苗情、病情、虫情,实施科学配方,搞好小麦‘一喷三防’工作!”
这是河南省临颍县杜曲乡张杨村的高音喇叭在响哩!“编辑”兼“播音员”是村党支部书记杨献申。每当这大喇叭一响,各家各户就会静下来,要是谁家的孩子这时候瞎闹腾,那屁股蛋儿上准挨一巴掌。
喇叭里往往说的都是村民们关心的事,比如谁家出售化肥种子农药啦,谁家收购酒瓶纸箱啦,谁家的“小百货”店又开业啦,谁家的猪羊啃青啦,等等。如果庄稼发生病虫害,喇叭里就会介绍几种配制农药及对症下药的“土办法”。特别是在农忙时节,喇叭里更是时不时地提醒大家:“晒麦秸垛的群众请注意,今天下午有雷阵雨,要早作准备……”村民们高兴地说:“大喇叭,真顶用!”
如今,张杨村党支部不仅把喇叭变成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好帮手,而且还把它变成了普及科技、传播致富信息的“传声筒”。杨书记把全村的致富能人“土状元”、“田秀才”一个个请进了播音室,让他们现身说法。现在每到吃饭时间,喇叭里都会传出那土腔土韵的致富佳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桐柏农村“面的”多
本报讯在边远的河南省桐柏山区农村,最近出现了一个新的景观。山路上农用客运面包车来往穿梭,山民们招手搭乘笑逐颜开。都市人招手“打的”的滋味,山民们如今也尝到了。
前几年,桐柏县临近312国道的村庄活跃着一支个体运输专业队。他们早出晚归,利用农用三轮车为村民运送农产品和从事短途客运。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那种既不安全又不快捷的三轮车已不适应村民们的需要。在地方有关部门引导下,个体运输户纷纷购置了农用面包车。这种面包车的显著特点是乘坐安全舒适,快捷方便,收费合理。目前这支山区运输队已拥有各式面包车50余辆。(尹家成陈义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蔬菜迷”办起研究所
本报讯河南省社旗县委组织部科长贾来栓自愿“分流”,潜心钻研蔬菜种植技术,于去年初创办了“蔬菜研究所”,20多个县、乡(镇)和数千个村、户争相高薪聘请他前去指导蔬菜生产。
今年51岁的贾来栓早在10年前就痴迷于蔬菜研究。多年来,他利用外出办事间隙及节假日自费对全国很多地方的蔬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考察、研究,购买有关蔬菜的书籍1000多册,并在县城附近租赁11亩土地作为试验田,边引种、边试验、边记录、边推广。目前已有18种从未在社旗种过的“华贵”菜在当地“安家”,并成为该县一大经济支柱。1994年,经贾来栓在该县推广的百合、光山药、东农303土豆等18个菜种喜获丰收,产值达3800万元,菜农人均收入达1500元。(赵喜科赵德合赵金干)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两农民集资建电站
本报讯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阳镇小田溪村坡脚小组农民龙国林、彭洪海投资40万元兴建的镇远朝阳发电厂,经过半年紧张施工,于去年底试机发电。
去年5月,农民龙国林、彭洪海通过自筹资金和贷款的方式,投资40万元,兴建了这座装机容量为125千瓦,年发电量80万千瓦时的水电站。水电站的建成不仅满足了苗寨的供电,还可使附近500亩良田旱涝保收,并有50千瓦的装机容量供开发,使4个村2000户农户受益。(杨秀宽)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省报传真·南方日报供稿

  拨开贫困的阴霾
——记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张文华
生活贫困,致富无门,是长期以来笼罩在山区人民头上浓重的阴霾。地处粤西山区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却经过10余年奋斗,将万余山区农民带上了致富路。记者慕名前往“温氏”所在地新兴县?竹镇采访。
总经理温鹏程介绍说,温氏集团是一家由农民创办的股份制合作企业,它以养鸡业为龙头,科、农、工、贸并举。集团拥有6个种鸡场、4个分公司、5个工厂和一个家禽研究所。1994年,温氏集团创下了日售肉鸡7万只、年生产总值2.7亿元、利税3000余万元的业绩。附近农民有4600多户与“温氏”挂钩,每一户都是“温氏”的一个小车间,他们靠着“温氏”这座“大山”,稳步迈向小康。
   致富不忘父老乡亲
温氏集团的每一个成员都靠养鸡富起来了。但是,总经理温鹏程想的是如何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基于这一点,“温氏”确立了“以市场为龙头,实行以场带户,场户结合”的松散型劳动合作经营方式。这一合作方式,既为山区农民创造了发财致富的机会,又解决了“温氏”扩场所需的资金、劳力和场地问题。具体做法是:专业户养鸡,按每只鸡4—5元向集团缴纳生产成本,然后,由集团按合同规定对专业户实行“六包”,即包种苗、包饲料、包防疫、包技术指导、包销售、包赚钱。对专业户养的肉鸡,集团“保价收购”,然后由集团统一销售。因此,尽管市场价格潮涨潮落、风险较大,但集团对专业户在保价收购的基础上实行“浮上不浮下”,即市场价高于保护价,则按市场价上浮收购;反之,则按保护价收购。一般卖一只肉鸡,可赚3元左右,企业与专业户大体按1∶1.5的比例分配。如遇价跌,则企业让利给专业户。如果专业户所养的群鸡因非人力因素造成损失的,集团还负责补偿。这种合作方式,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山区农民。到1994年9月,他们已经跨过镇界、县界,与云浮、阳春、开平、高明、雄山及本县的4600多户农民“挂钩”,“场户结合”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去年,当地与“温氏”挂钩的专业户仅养鸡收入就达5000万元以上。
笔者现场采访了部分前来买卖肉鸡的农户和客商。农户几乎众口一词:感谢“温氏”帮助我们平平安安地养鸡,稳稳当当地赚钱。养鸡户一般养鸡数千至数万只,每月收入达数千甚至上万元。一个外地来采购肉鸡的年轻商贩说,他三天来这里采购两趟,因为这儿的价格平,信誉好。
来到销售总部,电脑上显示的数据使笔者大吃一惊:买进价5.2元,卖出价4.5元!销售部的负责人解释说,集团为了讲信誉,按保价收购,对客商低价供货,不论价格如何起伏,让农户和客商都照样赚钱,风险由集团自担。目前市价下跌,集团每天亏损10余万。不过,全年算起来,集团还是赚钱的。
   向高科技要效益
“温氏”一直重视科技投入。1992年,他们拿出纯利润的10%与华南农大畜牧系订立了技术合作协议。由该系的教授主持“温氏”养鸡业的品种开发、防疫和养殖技术普及工作。去年,集团又将农大的利润提成改为技术入股,至此,华南农大所拥有的全国一流的技术资产已成为温氏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集团还为教授们提供数额可观的新产品研究经费,并投资400万元建立了家禽研究所,办起了粤西第一家家禽育种中心。近几年,集团培育出肉质好、生长快的“新兴黄鸡”。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去年培育出“温氏白鸡”这一品种可与外来“快大白鸡”,相媲美,抗病力强、易于饲养。此品种每年节省从国外引进费用100万元以上。
1993年底,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指导、研制出“温氏炖鸡汤”系列。目前共开发了乌鸡炖花旗参、炖椰子、炖淮杞等6个品种,日产万余罐,年产值500万元,产品畅销香港和东南亚一带。他们研制生产的清水竹笋罐头,更是远销美、日、加、英、法、韩等国。
集团还投资100多万元,建起全国农业单位首家电脑网络系统,1992年又投资200万元建起了一幢“专家楼”。
目前,我国还有那么多山区农民被贫穷所困扰,我们是否可以从“温氏”的经验中得到一点启发呢?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二十项农业重点推广技术⑧

  畜禽肉综合增产配套技术推广
为保证到本世纪末实现肉类新增1000万吨的战略目标,采取以下七项重点技术措施,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的有效转化,新增猪肉达到370万吨,牛肉16万吨,羊肉10万吨,禽肉40万吨。共新增畜禽肉430万吨,科技进步占总增产目标的49%。
(一)良种猪及综合配套饲养技术:推广优质瘦肉型猪父系和新母系的配套组合;推广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应用技术;推广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推广种猪、商品猪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推广口蹄疫、猪瘟等重大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二)良种肉牛及综合配套饲养技术:推广黄牛杂交改良技术;推广青贮、氨化饲料应用技术;推广肉牛增肉剂应用技术。
(三)良种肉羊及综合配套饲养技术:推广肉羊杂交改良技术;推广人工种草综合养羊技术;推广青贮、氨化饲料应用技术;推广肉羊短期育肥技术。
(四)肉鸡配套饲养技术:推广规模化、现代化肉鸡饲养技术;推广全价配合饲料应用技术;推广肉鸡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推广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五)寒冷地区冬季塑膜暖棚饲养畜禽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建立以塑膜暖棚为核心的良舍、良种、良料、良法饲养畜禽综合技术体系。
(六)牧区家庭小草库伦综合养畜技术:推广建立牧区家庭小草库伦综合养畜模式;推广牧草、饲料作物种植技术与调制加工技术。
(七)亚热带草山、草坡种草养畜综合技术:推广草食家畜繁育和饲养管理综合技术;不同生态区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不同生态区保持人工草地高产稳产技术;科学利用人工草地技术。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福建省古田县凤都镇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目前已有外资、合资、集体、个体股份制企业320家。图为该县凤都日用瓷器厂工人在生产。 
董建鸣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二九团畜牧中心牧工兰学礼,人称“牧羊状元”。从一九九○年至今,他牧养的羊只繁育率、成活率、产毛量均名列兵团榜首,其中羊毛单产平均十点六七公斤。今年母羊繁育率有望破全国纪录。余建军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要量力而行
尘凡
说实在的,这类来信为数不少,主要集中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在这些地区,农民收入低,生活困难,乡村干部除了跟农民一样受穷外,还承受着不小的工作压力,现在全党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在乡村经济上不去,心里着急,自然也觉得不太光彩。
发展农村经济,摘掉贫穷帽子,兴办乡镇企业无疑是条捷径,但不能超越本乡本村的经济实力去办,更不能盲目上项目,甚至不惜以借款名义向农民摊派。发展乡镇企业也要量力而行。特别是要选准项目。一旦项目选准,采用股份合作等办法是不是比摊派要强呢?何不试一试?农民本来就很穷,如果适得其反,脱贫致富岂不越来越难?
发展农村经济千万要量力而行,尤其是落后地区,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