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充满希望
林默涵
最近,赵铁信同志的《文坛寻胜》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了,他本人和文艺界的不少老同志都希望我写一篇短评,我欣然应诺。这是因为,祖国的未来在于青年,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更应该寄厚望于他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事情,而是要经过一代代人的自强不息和奋发努力。所以,关心爱护,帮助和扶植青年一代,是我们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每一时代的老人均理应如此。也可能是由于人已进入老年的缘故,每当我看到一个个青年人在思想政治上有了新的进步,在工作质量和学术水平上有了新的提高时,每当我看到一批批青年人健康成长起来努力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而努力奋斗时,心中的喜悦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铁信同志较长时间在文艺管理和研究部门工作,他有坚强的信念、宽阔的眼界,有勤奋刻苦、虚心好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有比较好的文化理论素养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近20年来,政治上的风吹浪打,文艺界的风云变幻他都经历过,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不断探讨文艺问题,不断发表文章。
这本《文坛寻胜》集子除有几篇关于古典文学的长篇论文外,大部分都是文艺理论和评论文章。集子中收进的近50篇文章均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所写。他的这些文章大都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站在全局的高度研究文艺问题,分析文艺现象,着手文艺评论,有种新鲜感和时代感。集子还收入了十多篇颇具特色的文艺理论家访问记。文艺理论家不像表演艺术家那样一有成就就被大力宣传,家喻户晓。他们成年累月奋力攀登,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却默默无闻,也很少有人去宣传介绍他们。这是不公道的。写一写这些人,对他们作出较为全面的宣传评介很有意义。希望铁信同志继续写下去,但今后还要注意写写青年文艺理论家、文艺评论家。
我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充满希望。青年人要德才兼备,好学上进,多读书,多思考,走正路,努力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愿意同青年人交朋友,也心甘情愿地做他们的铺路石。


第12版(副刊)
专栏:

  古青州二记
晁古
范公亭
人们大都知道范仲淹多年镇守西北边陲,与西夏长期对抗。也知道他官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却很少知道他在青州任上的政绩。实际上他曾是宋代青州第六任地方长官,在青州留下过许多美谈佳话。如今山东青州城西的范公亭就是他当年的遗迹,至少可以断定他活动在这片地方。
范公亭不仅是一座亭子而已,而是一处古风习习的院落。除亭而外,还有一些建筑设施。说来也怪,一进此院,便觉置身于千年老院氛围之中,这究竟是因知范公历史而产生的先入为主的感觉?还是这环境中的“古气”确能渗透人们的心灵?我想后者也并非玄虚。院中分列东西的唐楸宋柏当是货真价实的老资格。它们至今仍在活着,或能散发出千年气韵,也未可知。那就是说,这宋柏是范公的同代伙伴;那唐楸呢,应当说在那时就是一棵不折不扣的古树了。
主厅中展示的范公生平的画幅当然是今人所作。但他幼年家贫,忍饥挨饿,苦读而成家而仕进终有作为这一点,我想其精神价值是永存的。
院中有一古井,据说乃范公当日汲水之源。还说他事母至孝,他在青州为官,将其母接来,母患眼疾,非长江太湖水不能明目;而范公以至诚淘此井,井水也能明目,悉如长江太湖水效果无异。当然传说总是传说罢。
但有一物不是传说,这就是矗立于西墙下的冯玉祥碑,为20年代将军游青潍时所题镌。他对范公镇守边关威震敌胆这一点至为赞佩,并亲昵地称做“范小老儿”。可见爱国者都心有灵犀,惺惺惜惺惺。想必“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壮引起冯将军的共鸣了吧?
   李清照纪念馆
比范公稍晚长成的李清照也与古青州有缘。这位易安居士本是济南人氏,但她丈夫赵明诚之母的娘家在青州。赵明诚之父去官赋闲时就寄居于此。这样李清照在青州一住就是十多年之久。
纪念馆就在她夫妇的原居处址,当然大部设施是今日所建。庭院格局和所植花木皆依易安词中所有意境。“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而今早春院中,黄花已枯,海棠未绽,但株茎俱在,可知应时季节,必是幽香阵阵,满院生辉。浅吟“如梦令”,午卧“醉花阴”,与此院的意境正相谐和。西厢里,想象中的清照与其夫明诚共吟的情景有塑像在焉。诗情画意,爱意绵绵,自是颇有动人处。但其实,李清照在青州居住的时期,并不总是伉俪共在;赵明诚在外地为官,并不总是“带家属”的。故尔清照才有《一剪梅》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名句。
此情景愈是真切,愈是发人联想,联想到好景不长,金兵南侵,清照夫妇惶然南迁,明诚中道疾卒,清照流落浙江金华一带,终生再没有回济南,也没有回青州。其时的《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当然写的是金华双溪一带的意境,但有否年轻时在青州时的体验?时过境迁,两相反差,衬得倍加凄清!青州李清照纪念馆院落不大,却浓缩了一幅人生百年流徙千里的跌宕嬗变图。


第12版(副刊)
专栏:

  志成,我等着你归来
柏生
当我听到你因心脏病突发倒在温州教育会上的噩耗,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骤然间不由得悲泪盈眶,刷刷地流了下来。
志成,我送你走的那天,你是那么的精神,那么的抖擞。听说你是在大雨中颠簸了一路,第二天作完报告,就已经很累了,可是你还是坚持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去参观访问,才下三楼又上四楼。你是为教育,为青少年累倒的呀!你实在太累了!
你说你还要参加小组会,你怎么这样不顾自己的身体呢?我真后悔,我没有能随你南去。要是我能在你身边,那该多好啊!
你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党要你干啥就干啥,党要你去做统一战线工作,你就愉快地服从了组织的分配。
你艰苦朴素,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至今家里还挂着你破了一个大洞的洗脸手巾。你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仅有的一套西装还舍不得穿,总是留着。只有出席全国政协等重要会议你才穿上它高兴而去。
你总是说,共产党人应当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你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你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统一战线工作,关心国家教育事业,关心参政议政工作甚于一切。你没有辜负大家对你的爱戴,你不愧是民主党派中杰出的领导人,不愧是我国教育战线上优秀的教育家、活动家。
你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和人才关系着国家之兴衰。你是那样地爱才,惜才,荐才,用才。你常常心驰沉思,忧国忧民,忧党忧会,为了培养和教育青年干部,倾注了无尽心血和无私的爱。
你一辈子不计较个人得失,心里装着的第一是工作,第二是工作,第三还是工作。多少年来,你没有休过假,没有一日闲。你总说,有多少工作需要去做啊!民进中央和地方组织要换届,工作会更多。志成,你总是对自己要求那么严,一分一秒也不放过。你自己也没有想到,你竟会倒在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上!
你身为党的高级干部,可始终生活在群众之中,时时刻刻捧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你是那样的爱民、为民、恤民,慈祥近人,和蔼可亲,直到这次远行前的那几天,你心里还是常挂着民进中央机关同志的工作、生活和住房分配问题。
志成啊,你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同志们想你哭你,我是多么的爱你敬你!
我永远不能忘记我们初识的那一天。那是1949年6月19日,中南海,勤政殿,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我正在采访。休会前,毛主席走到会场中央来,一握手就认出了你,说:“你是从华东解放区来的吧?”还说:“你们上海教师民主运动搞得很好嘛!”听着你向毛主席深情的回答和你那稳重的风度,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毛主席高兴地招呼你我在他老人家身边坐下,你在左,我在右。后来,同志们都戏称我们是新四军八路军在毛主席跟前会师啦!
我永远不能忘记你对我的爱,你对我的情。何期南去竟长别,夜来洒襟总恸君。两年前,当我患了病,在我面前,你总是乐乐呵呵,护我慰我;背着我却多次偷偷地流泪,怜我,疼我。我手术后,你更是对我关心备至,问医看病,饮食冷暖,无时不挂在心上。若开会在外,总要给我打个电话。这次去温州开会,临出门又叮嘱:“千万要注意按时吃药,保证休息。我几天就回来的!”
可是,这次温州之行,没想到竟是:斯人远矣去,垂老失知己。浪浪泪空泫,日夜盼君归。
志成,你没有死,你不会死。咱们家的门将常开勿闭,我将遥望南天,终日凝眸。
我盼着你,盼着你早日归来!
(注:葛志成,生前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作者是他的夫人。)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中国重点科研院所项目资料问世
为了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探索企业在不同区域的吸收与利用科技人才发展中存在的共性与非共性问题,总结科技兴企的成型经验,由全国双百共富扶贫工程组委会的北京实用经济技术会社在我国百余家重点科研院所的配合下,编纂了《中国重点科研院所项目资料》,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一百四十余家科研院所的主要研究开发方向,以及近期科研成果和联络合作等详备信息。(双彩)
日前,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于北京举行中国报告文学“505”杯授奖大会,在京文艺单位负责人和一些知名作家、评论家出席颁奖。(周)


第12版(副刊)
专栏:

梅(中国画) 潘觐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