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春风迎笑语京台话合作
——北京台商投资洽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傅旭新华社记者王蔚
北京市首次举办的大规模对台招商活动’95北京台商投资洽谈会,4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饭店举行。海峡两岸1000余名工商企业家欢聚一堂,就推动京台之间的经济合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磋商。
这次洽谈会是由北京市台办、市经贸委、市计委和市农办共同主办的。经过近半年的精心筹备,推出2000多个投资项目。重点包括电子、汽车、机械加工和零配件;轻工、建材、食品加工、化工等产品开发;地铁、高速公路、电力等城市基础设施;农业种植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的成片开发,危旧房改造,大、中、小商业设施等。
短短3天,洽谈会成果斐然,共签约173个项目,协议总金额20.1亿美元,其中台资和外资10.3亿美元。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13个。
    台资商城引人注目
走进设在北京饭店的洽谈会展览大厅,首次亮相的“北京台资商城”规划模型前,吸引了众多与会者。这座由国务院台办和北京市政府决定选址兴建的商城,是第一个全国性的台资企业产品交易中心。
商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县,预计投资总额5亿美元,由京台双方共同合作开发建设。在台湾建筑业享有一定声望的黄周旋董事长的侨福建设企业机构,将商城规划出台资产品展销中心、国际工业展销馆、国际会展中心、批发广场、三星级大酒店及娱乐城、五星级大酒店及购物中心、高级商业办公大楼等设施,构成一个从休闲、住宿、商谈、办公至销售全方位的商城。
    郊区县城好戏连台
洽谈会上,北京市18个区县表现积极踊跃,他们自己出资在北京饭店包了小会议室,详细介绍本区县的合作项目。
第二天捷报频传:北京市顺义县签约11个项目,总投资4768万美元,其中最大的项目1500万美元,生产建筑装饰材料。其他项目涉及彩色印刷制品、食品、饮料、香料等方面。
北京市丰台区高科技园区与台湾文化经济发展协会签订协议,建设一个占地一平方公里的“台湾科技工业园”。台湾文化经济发展协会会长林竹松先生告诉记者,他将组织引进140家台湾厂商,预计投资总额达7.2亿美元。
与此同时,北京首家“台资工业园区”在京郊平谷县兴谷开发区内兴建,占地2平方公里,预计投资总额6亿美元。
远郊密云县签约7个项目,其中最大项目逾亿美元,主要搞农牧业综合开发。
台商廖西佛先生说:“北京是理想的投资场所,市场潜力很大。我这次在密云县、通县都投资建合资企业,我相信京台合作定会结出硕果。”
顺义县外经贸委主任陈克俭告诉记者,目前,他们侧重发展的合作项目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农业,有意识的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第二,侧重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项目;第三,发展第三产业,侧重抓旅游、小型娱乐设施、别墅等。
   讲究包装注重质量
一位曾参加’91北京台资企业产品展示洽谈会的台商对记者说:“真是今非昔比。过去在京洽谈,感到合作对象大多是什么事都在肚子里装着,有热情没实情,要什么材料、数据都没有。这次洽谈会上,无论你到哪个展位,都递上厚厚的材料。有地区介绍、优惠政策、项目可行性分析,相当科学、规范。”
顺义外经贸委主任陈克俭还饶有兴趣地对记者谈起这几年京台合作的体会,他说:我们是交了“学费”的。过去由于缺乏科学的分析,合资的产品投产无市场。现在我们也讲究包装科学,为了这次洽谈会,专门邀请包装公司的专家,推出30多个包装项目,其中对项目投资效益、有什么风险、什么时候收回投资等都进行了分析,大大提高了谈判成功率。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北京市累计批准的台资项目已达1500多个,协议金额近22亿美元。
北京市副市长陆宇澄称,这次洽谈会必将为京台两地长期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第一家香港大企业成功迁入内地——
“中华制漆”搬来了什么?
张楠李耀林
“中华制漆”举家搬迁
1991年,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北海集团董事会主席徐展堂做出一项决定:北海集团的骨干企业之一中华制漆有限公司全线迁入内地。这意味着上亿元的重型设备和精密仪器要拆卸装箱,安装在深圳的新厂房里,在香港生活了几十年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全部到内地工作,在香港经营了60年的名牌老厂将易地发展。
徐展堂先生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利用外资的大国,但在投资额中,属于长线投资、大型骨干企业、生产名牌产品的并不太多。而中国经济的腾飞,除基础设施外,还需要大型骨干企业投资,要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徐先生说,我随政协委员们到各地视察,看到一些大楼竣工时间不长,上面的涂料就退色脱落了。内地建设那么多住宅和大厦,需要中华制漆生产的高档涂料打扮它们。徐先生还说,投资者应把眼光放远一些,不能只盯住眼前利益,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我愿意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尽量做长线项目。
如今,一座花园葱绿、设计独特的现代化工厂在深圳沙井几乎成了观光“景点”。经过一年的生产运营,中华制漆的各项经济指标已进入正常增长,它的产品通过深圳港口运往世界各地。在这里工作的香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节假日才回香港与家人团聚,其它时间都住在厂里。中华制漆的办公室里,有来自香港、台湾的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也有刚培养提升的内地中层干部,他们大部分是年轻人,虽然生活背景不同,合作得却很愉快。
   质量稳定是名牌基础
始建于1932年的中华制漆企业,目前规模属亚洲之巨。深圳新厂的设计年生产能力可达15万吨,相当于全国产量的10%。技术总监游哲武先生说:“新厂的高速分离、研磨设备,以及检测仪器、环保设备都是国际一流水平的,我们掌握着国外制漆业最新的科研资料和发展动态。”他认为中华制漆的菊花牌涂料之所以称为名牌,不仅因为它通过了美国质量标准ASTM、安全标准CPSC和英国质量标准BS等化工权威机构的数据检测认证,更重要的是菊花涂料的质量在几十年中能够保持稳定。他说,中华制漆从原料进厂到成品装箱,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管理标准和记录。他们并把科研、技术投入列为第一类投资。中华制漆的产品开发,总盯着国际前沿水平,他们的防环境污染涂料、耐酸雨涂料、儿童玩具上的无毒漆都是目前市场上的领先产品。
   中华制漆搬来了什么
作为一家大型企业,中华制漆投产当年,80%以上的产品出口,并上缴深圳市政府利税1000多万元,在深圳企业中排名第4位。而他们为内地员工提供的工作、生活、娱乐环境,以及文明经营,则排在首位。在宿舍区,我们看到宽敞漂亮的乒乓球室、棋房、报刊阅览室、电视播放室,还有高级的卡拉OK和跳舞娱乐厅,来这里打工的内地员工在工作之余,可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此外,他们派出化工专家,为国有同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培训。
管理不是一句空话,也并非高深莫测,从中华制漆有限公司的生产到营销管理看,一是清楚,每个环节都有实际的尽可能数字化的标准,便于衔接比较,可操作性强。在现代企业复杂的循环过程中,只有每个局部清晰可见,才能控制整个结构的平衡关系。二是严格,每个局部既然有了标准,就不容许人为地打折扣,就一丝不苟地去做,追求自己局部的尽善尽美。在他们的企业里,每个人有朴实的责任感。实际上,制订一个新的标准并不难,而把标准变成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变成产品,坚持几十年,就不那么容易了。中华制漆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们的管理和质量标准,随着市场的要求不断演进。三是市场意识,既然企业的生存是由市场来决定的,那么,企业就不能存在抽象于市场的管理和标准。中华制漆的科研、生产、营销,以及管理体系,都表现出一个中心,就是市场。他们的营销人员对客户是否满意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对销售额的重视,营销人员在市场上得到的一切有关产品的资料,立即就会消化在生产中,快速的反应和超前的开发,保证了中华制漆的产品几十年在市场上的良好信誉和地位。因此,从更深一步看,中华制漆带来的不单单是投资、市场的繁荣和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对内地企业的影响和渗透,促进内地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沟通两岸信息促进两岸交往
福建邮电部门搞好对台通信服务
本报讯近年来,福建邮电部门着眼祖国和平统一,发挥自身优势,对促进两岸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邮电部门采用高新技术,加快通信建设步伐,在1989年和1993年先后实现了全省电话自动化和县以上长途传输数字化、电话交换程控化,为对台通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邮政方面,80年代初,从福建几经辗转到台湾的信件仅一两百件,而1994年一年闽台往来的邮件分别达163.5万件和86.3万件。1991年和1994年,厦门和福州还先后与台北建立了航空邮件直封关系,减少了经转环节,加快了传递速度。福州、厦门还试办了寄往台湾的邮政小包业务,方便了台属台胞的特殊需要。在电信方面,由于自动电话遍布福建城乡、南沿海光缆干线及福州、厦门卫星地球站等建成投产,使长途电话更加通畅,挂往台湾的长途电话日益增多。1981年到1985年,从福建挂往台湾的电话仅几千次,1989年猛增到48.6万次,1994年达到418.5万次。厦门邮电部门还为一家台资公司开通了数据通信专线,受到台商欢迎。
最近,福建省邮电部门对进一步搞好对台通信服务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如进一步扩大传输通道,增强通信网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完善已覆盖到福建各市县的数据通信网,发展分组交换、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传真存储转发等新业务,为来闽投资的台资企业、台商等提供先进的数据通信手段等。(王立健)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庄永竞捐资“和平统一基金”
本报讯庄永竞先生向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和平统一基金”捐赠二十万元人民币仪式日前在北京举行。
庄永竞先生现任香港一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全国政协委员。庄先生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十多年来,他在内地投资不少企业,捐款支持亚运会、华东抗涝救灾,并出资举办过世界女排四强邀请赛,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和围棋、桥牌等体育事业,赞助多部电视片的拍摄,还捐资为家乡建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多项福利事业。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亲情乡情

  悲欢离合总关情
王建国
春季的一天,沈阳桃仙机场,一架从香港飞来的民航客机徐徐降落在跑道上。旅客们陆续下了飞机,人流中,一位年逾花甲、精神矍铄的老人健步抢在前面。候机大厅出口处,三个年轻人举着写有老先生姓名的大红牌等在那里,老先生急忙奔过去,和他们紧紧抱在一起……
这位老先生姓孙,三个年轻人是他从未见过面的外甥,他是第一次从台湾回祖国大陆探望姐姐一家的。舅甥四人乘上轿车急驰而去,往事从遥远的记忆中历历浮现在孙先生的眼前……
   痛苦的思念
孙先生祖居葫芦岛市连山区乡下,父母早逝,只有10岁的他和姐姐相依为命。他在16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吃过饭就急忙去作坊打工,半路上遇到一伙国民党士兵,不容分说就将他抓去当兵。姐姐听到消息后哭干了眼泪,她到处打听弟弟的下落。后来,听说国民党军队在全国各战场上节节败退,弟弟已身不由己地和国民党部队一起到了台湾。从此,姐弟俩天各一方,音信皆无,想不到这一别竟是46年之久。46年来,他无时不在思念着海峡对岸的姐姐。
忽如一夜春风来,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党和政府积极务实的政策使两岸关系不断松动和缓和。孙先生不失时机地给家乡去信,托人寻找姐姐,然而20多封信都如同石沉大海。为此,孙先生心急如焚,他整天坐卧不宁。
在葫芦岛市龙港区,孙先生的姐姐何尝不思念远在台湾的弟弟。当年,迫于生计,她先后辗转三处打工,后来嫁给了渤海造船厂一位工人,居住在龙港区岛里街道,老人共生了三个儿子,现已儿孙满堂,晚年生活充实、幸福,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找到在台湾的弟弟,见上一面。两岸关系缓和以后,她到处打听,但都音信杳无。由于老人生活环境的变化,弟弟的信她一封没收到。幸亏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邮递员将孙先生的一封信试投到龙港区,经邮递员到各派出所认真查找,终于找到了孙先生的姐姐孙继英老人。
   珍贵的乡情
“我弟弟找到了!”孙继英老人激动、高兴、喜悦,逢人便讲。一封家信马上寄往台湾,带去了姐姐对弟弟的问候、思念和关怀。孙继英老人日夜盼望弟弟的回音。
一个多月后,弟弟从台湾回信了,他感谢祖国大陆邮递员的热情帮助。他说正在办理回乡探亲手续,过两个月就能去看望姐姐。
捧着弟弟的来信,老人百感交集,哭哭笑笑,由于过度激动,突然中风昏厥过去。儿女们急忙把母亲送到船厂职工医院。船厂干部张守义、贾立西闻讯赶到医院,他们一面安慰孙大娘的亲人,一面与医院院长、主治医师等商量后,立即将老人送到锦州中心医院检查治疗。
锦州中心医院派出最好的医生组成专家小组给孙大娘做各种检查,确诊老人患的是多发性脑梗塞,院方当即采取急救措施,并给予特殊护理和观察。一天后老人脱离了危险,一星期老人病愈出院。她把这件事写信告诉弟弟后,弟弟给渤海造船厂寄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骨肉团聚
轿车疾驶在宽广笔直的柏油公路上,可孙先生归心似箭,还是嫌车慢。中途休息时,外甥们慷慨地点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劝舅舅多吃点。可孙先生却怎么也不吃,非要坚持到姐姐家吃第一顿团圆饭。
子夜时分,孙先生到了姐姐家,走进早就为他敞开的家门,一声“姐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姐弟俩抱头痛哭。
在姐弟团圆的这段日子里,厂党委干部张守义几次前去看望孙先生,并联系了车辆,带他到市区和附近的名胜、开发区参观、考察。孙先生表示,自己从商几十年,在台湾商界有许多朋友,这次回去后,要动员他们一起回家乡投资。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秀景添装
由香港贸易发展局组织的61家香港时装及服饰公司参展团最近在北京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展示香港别具新意的名牌时装及饰品。
这次是香港贸发局第二次组团参加“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场内的“香港馆”共设有75个展台,为本次博览会内规模最大的境外参展团。香港参展公司展出的产品除新颖服饰外,还有服装配件如纽扣、线纱及布匹等。
为配合本次博览会,香港贸发局于4月23日开始在北京长城饭店举行了四场名为“秀景添装”的时装表演。图为模特们的精彩表演。
 陈晓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