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5-04-06

1995-04-06新闻联播 文字版

红都保安散记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红都保安散记<br/> 武德平<br/> 从革命圣地延安,向西北曲曲折折行进百公里,俯视黄土塬下,眼前出现一座不大的城镇,这便是保安(今志丹县)。沿沟蠕动着一条白带,曰周河;水极瘦,细悠悠流淌而过,将保安城环抱于怀。城内有两道街,每逢雨过天晴,新铺的柏油路面平滑如镜。古城墙的残垣、古炮台的旧痕与新建的楼房、窑洞一同延伸到四周的山巅。早在50年前,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先生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就将保安称誉为中国革命的“红色都城”。<br/> 红都,的确是一座古老、偏僻、清秀、驰名的山城。如今的红都,更是红起来了。<br/> 金秋时节,保安的山山峁峁上,牛羊撒欢,花儿吐艳,一层层梯田沐浴着圣光,一曲曲信天游飘过黄土高坡。每每徜徉于保安街头、周河岸边,抑或那满山燃烧着的红叶、粗犷辉煌的黄土塬,便激起我深深的仰慕和沉痛之情。想当年,李自成的铁骑曾在这里飞奔驰骋,毛泽东、周恩来辛劳的汗水曾在这里挥洒浇灌,特别是保安人民的儿子——刘志丹等革命先辈,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多少震撼人心的传说!古今中外,不少仁人志士、文学家、艺术家来这里“寻根”访问,丢落了一路的惊叹。保安,老根据地的一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你如此渺小,但却群雄荟萃,人才辈出。然而,在那些苦难的岁月里,保安人吃的是小米、土豆、粗糠,住的是窑洞、草庵、破房,生活极为清苦。<br/> 岁月如流,绿水常清。如今的保安城,静静地停泊于周河之滨,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的庄重和美丽。城外,空旷中透出成熟的秋果之馨香;城内,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矗立在东山之巅的电视差转台,给家家户户送来了莫大的欢乐和惊讶。山民们说:“尔格是身在大山沟,眼望全世界呵!”<br/> 集市是保安人做买卖、寻开心、饱眼福的绝好去处。每逢星期日集会,各路不同言语的人们熙熙攘攘、拥进挤出。婆姨女子提着筐筐篮篮,老汉后生赶着骡子毛驴儿,从四面八方的沟沟岔岔、坡坡洼洼涌向城内,真叫人担心这个小县城会被挤破呵。瞧那些提鸡卖蛋的、杀猪宰羊的、挑马看牛的、称鱼买肉的、摆凉粉摊卖菜的……争相喊叫,此起彼落,使人感觉到一种涌动着的时代活力。如若碰巧赶上保安的“七月盛会”,整个县城就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了。可这似乎并不妨碍那些白皙、俊俏的妙龄女子们来来去去地显脸儿露彩,后生们仿佛看着“仙女下凡”,远而慕之,戏曰:“蛋白梨花面,清风杨柳腰”。<br/> 过去保安的父老乡亲吃不饱,饿不死,山民们满足于“三亩好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式的生活。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有句打油诗编得好:“四碟炒菜一壶酒,家用电器样样有”。不仅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在这座山城里也日渐活跃,令赶集来的山民们眼花缭乱。瞧,那诱人的舞厅录像厅旋转摇晃,那粗犷的野台子戏令人雀跃,保险公司的大楼里日益红火,文化馆内读者满座,体育赛场上足球、篮球横冲直闯……<br/>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今天,毛泽东在保安住过的红石窑洞里,添了无数的敬仰与虔诚;窑洞旁那棵拴马的大槐树更显得粗壮和苍翠;当年中央政治局办公处,成了如今的县招待所,建筑古朴幽雅,环境整洁舒适,服务热情周到,是保安的“窗口”和眼睛。志丹陵堪称保安的一大名胜,园内亭台楼阁,石碑林立,松绿柏翠,鸟语花香。这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英灵静静地躺卧在炮楼山下。清明时节,成千上万的人纷至沓来,深切缅怀革命先驱。城南的永宁山,号称“洛上奇峰”,可谓保安的又一大名胜,纵眼眺望,群峦叠嶂,气势雄奇,林木环抱,郁郁葱葱,俨然是保安的一颗美丽富饶的绿色明珠。<br/> 保安城东,杏子河日夜流淌,拍击着保安人的梦。今天,梦终归变成现实。保安人一心一意治理杏子河,开发黄土塬,开始在那连绵起伏的山岭上,为保安也为祖国播种绿色的期望。更让人惊喜的是,人们终于在这荒塬上发现了丰富的油、气、煤资源。不知从何时起,年轻精干的石油钻井队纷纷驻扎在杏子河畔。如泉奔涌的原油日夜奔流,大油罐车从铺满黄尘的山路上不停地向外运送——在群山的陪衬下,犹如一只只出港的油轮……

不仅仅为了纪念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不仅仅为了纪念<br/> 程步涛<br/> 东坡新技术研究所成立时,压根儿没有想到去标牌林立的电子一条街上挤一块店面。他们不声不响地在这偌大京都里一个叫万寿寺村的地方,围了几张条桌,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一晃,便是一年下来了。照例开了一个纪念会,所长张达和八九位教授、高级工程师围桌而坐,一杯清茶,别无其它。论与会人物,每一位都是在京城学术界叫得响的学者;论纪念会的简朴,可说得上绝无仅有。纪念会的内容也纯得如那一杯清茶,展示成果,提出课题,坦率真诚地道出各种问题。尔后在院子里一株盛开花朵的桃树前合影,而后散会。学者们无论年迈年轻,推着自行车道一声再见,出门便汇入京都四月的人流车流之中。<br/> 不是请不到领导,且不说张达和众多的老将军交往甚厚,就说这研究所吧,申报时,是市科委的一位领导亲自批复的,成立后,还数次过问发展情况。也不是请不到记者,那年,张达和中国科学院发生业务纠纷,首都各大报刊数十名记者联名写信给中科院领导,为其申述原委。若请,一个电话,这些同志都会乐意参加。更不是没有成果,他们的生物活性磷钾复合肥,已经在数个省市设厂投产;他们的钢筋骨架轻墙体材料,国家专利局颁发了专利证书,已获得建材博览会金奖。还有若干项成果,已在国外申请专利。对一个成立刚一年的研究所来说,这些成果本身就是新闻。他们之所以不请领导,不请记者,是因为他们遵循两个字:务实!他们说,埋头创业比去人为地制造声势重要得多。在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上,能如此沉下心来,足可见这个知识分子群体的骨头有多么坚强了。<br/> 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说,他们尚无足够的财力运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为自己广造舆论。君不见那些财大气粗的企业,纪念自己的节日时有多慷慨:会场要设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接待标准要最高的;纪念品要最贵重的;红包要鼓鼓的;来人要多多的,而且脸面级别要越大越好。如此,一个纪念会,花费数万数十万也就毫不奇怪了。和这样的单位相比,东坡新技术研究所的纪念会可以称得上寒酸,别说他们没有这财力,即便有,怕也不会打水漂似的去抛去撒。而我,敬重的正是他们的这种精神。<br/> 如今,这个世界上着魔般似地转个不停的陀螺人实在太多了。这些人总希望在转至某个圆圈时,能交汇出一片运气来。而能沉下心来做事,能沉下心来做许多人不愿再为的事的人越来越少。岂不知,做成哪一件事不需要脚踏实地去进行呢!设计图纸,要一条线一条线地去画,微机操作要一个键一个键地击打,盖楼要一砖一砖地垒砌,筑路要一寸一寸地铺石……动不动叫累,动不动喊烦,心浮气躁几乎成为一种世态,成为一种时代的魔症。时下练气功者甚多,练气功有一术语叫气沉丹田。劝君心烦气躁时不妨也练一练气沉丹田,扎扎实实地去栽种一片绿茵,去描画一片蓝天。当一片片绿茵和一片片蓝天连接起来时,我们就会更好地生活在明媚动人的世界里了。

从“茴”字有四种写法说开去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从“茴”字有四种写法说开去<br/> 周泽柱<br/> “‘茴’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读过鲁迅先生文章的人,大都知道这是长衫人物孔乙己说的一句昏话。“茴”字是不是有四种写法?笔者无心考证。“茴”字的四种写法,又是何人教给孔乙己的?也不得而知。但据常理推测:“茴”字的四种写法想必是孔乙己的先生老孔乙己教给他的。而老孔乙己又必定是自己的先生老老孔乙己教授的。关于“茴”字的四种写法,就这样经由一代又一代的孔乙己们,得以流传下来。到了孔乙己自己这一代,治学严谨的他,自然是不肯荒废学问的。因此,当他立在咸亨酒店的柜台边,“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的时候,他便向着酒店里的小伙计传起道来。却不料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并不买帐,大概是他瞧不起孔乙己那一副迂腐穷酸的落魄相。<br/> 近来看了科技兴邦的电视新闻,笔者不免突发奇想:假使孔乙己在研究“茴”字的四种写法之前,先去研究研究茴香豆的四种炒法,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不敢瞧不起他的;又假使孔乙己在研究茴香豆的四种炒法之前,先去研究茴香豆的四种栽培技术和育种方法,那么,咸亨酒店的小伙计,非但不敢瞧不起他,而且会肃然而起敬意的。<br/> 因此又想到,我们的先人假使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考证“茴”字的四种写法上,而先去研究“茴香豆的各种炒法或栽培技术”,那么,中华民族也许早就成了一个科技发达、文明昌盛的泱泱大国。千百年来,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禁锢政策下,大批杰出的学者仁人,由于逃避现实等等原因,躲进了书斋,醉心于故纸堆里的繁琐考证,这固然不能说毫无益处,但也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br/> 值得庆幸的是,重视人才,重视职业教育,重视科学技术,在今天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但是,日常工作中,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孔乙己现象依然存在,做学问的不肯走出书斋,搞理论的不肯联系实际,许多人谈起天文地理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做起实际工作来则是一窍不通,一无所成。这样的孔先生多了,必将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消极的后果!

女兵,写给母亲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女兵,写给母亲<br/> 吕诺<br/> 感谢您啊,母亲<br/> 您孕育了我的生命<br/> 又用甘甜的乳汁把我哺养<br/> 雨中,是您为我举起小伞<br/> 撑出一方晴空<br/> 雪里,是您为我披上冬衣<br/> 穿过严寒的封锁线<br/> 走上通向春天的路程<br/> 困难时,是您给我勇气<br/> 挫折时,是您为我抚平伤口……<br/> 我的欢笑,都收藏在您的笑容里<br/> 我的泪水,都流淌在您的眼眶中<br/> 我的足音,都踏在您的心坎上<br/> 您的爱太永恒,您的爱太博大<br/> 无愧于——军人母亲的容量<br/> 祝福您啊,母亲<br/> 当第一缕阳光在军号声中点燃<br/> 当拂晓中第一颗星星向哨塔眨眼<br/> 当春天里第一片绿芽向您寄去音讯<br/> 当秋天里火红的枫叶把您的视野温暖<br/> 母亲,那就是我衷心的祝福<br/> 祝福您啊,母亲<br/> 在您的生日里,女儿不能陪在身边<br/> 但无论云儿被风吹到哪里<br/> 也永远离不开蔚蓝的天<br/> 无论女儿走得多远<br/> 也永远走不出您心灵的芳园<br/> 女儿的爱虽只是涓涓细流,但却清纯缱绻<br/> 就让它汇入祖国的江河吧<br/> ——我们共同托起这不沉的船

秋熟(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秋熟(中国画)王玉伦<br/> 王玉伦江苏常州武进县农民,多年来在劳做之余潜心学画,曾赴南京艺术院校深造学习。其画多次获奖。日前,他的个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上图为其参展作品之一。(申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