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历史的飞跃
——我国民族工作的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郑庆东贾奋勇
1994年8月,在联合国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代表的发言引起了热烈反响。会议执行主席、丹麦驻联合国大使哈坤森评价道:“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成功经验,为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
困扰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如今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在1989年后4年间,全世界发生的82次武装冲突中,79次为国内民族冲突。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派员访华,专门考察我国的民族问题,都想解答这样的问题:
——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内乱、内战?
——中国各民族为什么能够长期团结和睦、繁荣发展?
(一)
民族的团结,来自于民族的平等。而民族的平等和团结,又必须有符合实际的民族制度。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民族问题上,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7年5月,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我国成立了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从此开始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实践。到目前,我国已有5个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2个自治县,还在民族散杂居地区建立了1000多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的64.3%,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已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全国有44个少数民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与此相适应,一大批民族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民族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从建国之初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到以后的《宪法》和各项专门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无不突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宗旨,无不体现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这一新中国基本国策的原则。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道路。
正是循着这条道路,我国各族群众政治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和权利,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他们的代表在参政议政,农奴的后代当上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军、厂长、科学家。几十年前,少数民族干部以每年递增万人的速度增长,总数已近200万。
正是循着这条道路,我国广大民族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如今民族地区已拥有71个现代工业城市、100万个工业企业、300万个乡镇企业,少数民族职工人数超过1000万。
也正是循着这条道路,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在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才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已从1953年的3500万增至现在的9120万,增长速度高于汉族……
这些数字清晰地刻印下我国少数民族惊人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项民族政策的巨大威力。
(二)
“发展是个硬道理。”如果说,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走上了平等、团结之路,那么,改革开放则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舞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蓄积已久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经济、文化水平迅速提高。
在祖国大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地缘优势带动资源优势,打开十几个国际通商口岸,使辽阔的新疆成了亚洲中部又一最为活跃的经济发展区;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自治区充分发挥与南亚国家和地区相邻的优势,稳定发展对尼泊尔的经贸往来,同时恢复和扩大对印度的传统贸易,积极开展同缅甸、不丹的边民互市贸易;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在东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700公里边境线已开放口岸7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到585户,合同利用外资6.2亿美元。
比数字更为深刻的是,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中缅边境,陇川县自己出资在境外土地上修路,90公里的山间大路一直通向伊洛瓦底江边。有人觉得不合算,县长回答道:“一条路让我们走近了世界,还有什么比这更划算的?”
民族的团结为民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又为民族团结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
然而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其它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有材料表明,1981年至1991年的十年间,我国民族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长率少1.5个百分点,而且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乡镇企业的差距更大,1991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1万多亿元,东部和中部地区占86.8%,而绝大部分为民族地区的西部只占14.2%。
民族地区出现的这种差距,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据统计,1980年到1991年,国家仅对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三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的定额补助,就达800多亿元。对于特别困难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及某些建设开发项目,中央还给予大量额外补贴,去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确定为西藏援建62个项目,总投资达23.8亿元。中央还常年组织对口支援,由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民族地区提供切实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历史造成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但是,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各民族间规模空前的经济交流,正在把我国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向一个新阶段。人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各族人民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携手走向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宏伟目标!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全国人民关心着我们
——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阿木冬·尼牙孜
本报记者傅旭
记者与阿木冬·尼牙孜的谈话从和田的改水工程开始。
和田,地处北疆,自然条件很差,多年来人畜饮水主要靠“涝坝”(即一种蓄水池),极不卫生,很容易引发传染病。全疆共有370万人和500多万头牲畜需要解决饮水难问题。
阿木冬·尼牙孜说,去年8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来和田时,看到这一情况很关心,当即提出要下决心解决这里的饮水困难。李瑞环主席回到北京后,即向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介绍了这一情况,并请有关方面协助解决。全国工商联向一些沿海地区发出倡议,号召大家支援新疆的改水工程。没过多久,我们就收到各地捐款1500万元,这里还有李瑞环主席和他家人的2万元。同时,国家也决定投资3个亿支持这个工程。
另外,由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投资修建的“沙漠公路”也即将在今年自治区成立40年大庆前开通。这条公路开通后,可横穿大沙漠,从和田到乌鲁木齐的路程缩短800公里。我们深深感到,全国人民在关心着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新疆对国家的支援也不少,如石油、棉花等。去年,新疆上交给国家的棉花就有1000多万担。
近几年,新疆与内地和沿海地区的交流也很多。我们经常派人出去参观学习,他们也来新疆访问和做生意。新疆是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地区,但现在我们在乌鲁木齐就可以吃到各类海鲜。新疆资源丰富,内地人才多、资金雄厚,今后更要加强经济交流。
当然,我们更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改水工程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准备拿出3个亿,自治区政府承担大头,全疆人民也很关心,为这项工程的捐款活动正在进行。来京之前,我们几个自治区领导带头各捐了2000元。近期我们还搞了新开工项目,有机场扩建、南疆铁路、消灭无电县等,力求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最后,阿木冬·尼牙孜用一句话对他的谈话作了总结:“新疆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时刻感到全国人民在关心着我们。”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鱼跃人欢九嶷山
乐黎明
阳春三月,湖南省宁远县九嶷瑶族乡的弯弯山道上,不时可见挑着一担担氧气袋草鱼苗、鲤鱼苗的瑶民,急急赶回瑶家山寨,脸上泛着喜悦的红光。
九嶷瑶族乡是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九嶷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平均海拔810米,最高处1959米。过去没有鱼塘,逢年过节瑶民们将木头雕刻的木鱼放在桌上,以示月月有余,年年有余。近年来,九嶷瑶族乡党委、乡政府组织全乡群众大修山塘,确保农田灌溉。山门打开以后,又积极组织瑶民走向市场,走养鱼致富之路。他们请县里的养鱼专家、养鱼工程师给瑶民讲养鱼技术,介绍鱼病防治方法。全乡11个村有山塘46口,向阳头村党支部书记李时保和九嶷洞村党支部书记欧阳华明,带头承包山塘养鱼。干部带了头,村民跟着来,口口山塘养了鱼。乡党委、乡政府还帮助养鱼户贷款,帮助推销产品。科技进瑶乡,瑶乡大变样,养鱼户按“鱼专家”、“鱼老师”讲的去做,定时喂料,科学放水。鱼儿长得肥,瑶民心欢喜。海拔1959米的枫木铺村,山外的客人来了,瑶民赵新成总要到自家的山塘里提上一两条活蹦乱跳的大草鱼,招待客人。他乐呵呵地说:“过去我们瑶民‘吃’木鱼,今天吃跳鱼啰!”据统计,去年全乡养鱼年收入已达26万多元。瑶乡养鱼露出了希望的曙光。入春以后,又有600多瑶汉同胞联手开发鱼池养鱼。今日九嶷瑶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派鱼跃人欢的喜人景象。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深山里的创造
本报记者伍立杨
那天下午天气晴好。夕阳染红冬日厚重逶迤的大山。我虽然在江南的山区长大,看到这样巨无霸似的无边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心中也不禁有一种无力落寞的感觉。从成都出发,坐了两天汽车,行程400来公里,才来到这样一个叫做美姑的县城。
这是贫困县里的特贫县,其地理位置,是在4200多米的群山上。路上,汽车一度只以12公里的时速爬行。轮下冰雪咔嚓作响。公路一侧深不见底的巨壑,听说20吨的载重汽车掉下去杳无声息,而山上密实无比的原始森林,就是把一个旅的步兵撒进去,同江河里撒几滴水又有何区别呢?可见1958年这里才解放就不是什么神话了。
居者99%是彝族人。4年前,中央三个部委的领导来这里视察,走时听说有人哭了。多年以来彝族山民多以野菜和洋芋为生,不少人连双草鞋都没有。少年的脚板底下老茧刀割不破。随即决定由内贸部定点扶贫。而当地的扶贫领导小组组长就是县长、彝族人家的山鹰沙马古日。他是我通过县上的刘秘书认识的第一个朋友。大家一般亲切地简称他为沙马。
扶贫也不易。化肥运进山里来,彝族山民看到这白花花的东西,把它糊在墙上了,并说:“嘎沙!”(好看得很)。外地人若劝他们,则群起嘲之,并以为此乃不怀好意。后来沙马行程几百公里,村村走遍,亲自把化肥撒到地里,一年后,庄稼很葳蕤茂密,他们才服了。沙马是当地成长起来的干部,话不多,朴实亲切,精通汉文。在民族学院进修过,今年40余岁,以前在乡里领导过兴办水利,开荒、养鱼、畜牧、包产到户等等。目前他力创的形象扶贫计划已在全国相关地区推广。原来彝族山民住在山上,茅屋低矮,不蔽风雨,并且人畜混居。沙马来了,他一家一家地说,用彝语说,有些新现象,则以汉语代之,他不发火,更不教条。他的话简短有力。一些人跟着他了。折来荆棘丛里的杂木,砍来家养的竹子,先把人畜隔离开来。再修卧室,以松木隔之,凿窗,通气,墙上贴挂彝族手工织品或彝族神话图,咦,好像电影里的。一家,两家……家家眼热,都动了心。并且也都跟着动了手,原来这种工作,自己也能做!最后竞赛起来,赛美观、干净,赛农副业进展!居住形象一变,精神面貌也为之改观。这在理论上,称之为形象扶贫。全县只有十多万人口,从前除了吃国家返销粮,别无他法,现在包产到户,并实施科学种田,开展副业。这样干了两三年,可说是仓廪充实,为美姑农村有史以来所未有。从前人称扶贫为“输血”工程,而今则把技术传授与培训农民结合之,“输血”与自身“造血”机制结合起来,这样,温饱工程进入了良性循环轨道。
美姑县在深山最深处,森林里各种珍禽异兽多不胜数。大熊猫生活怡然自得。可是靠山不能吃山,国家要保护它们。沙马深知其意义。他是全国大熊猫保护先进个人,全省林业建设先进县长。脱贫只能以深化农业基础建设进行。在这样深化的理念之上以低廉的资金修建的电站,月发电量为30万千瓦,小城从此一扫无明之虑。
说到扶贫,沙马说美姑人民对国家政策鞠躬深谢,而感谢的最好办法就是立即行动起来,标本兼治改变贫穷的局面。其中的首要,就是解决吃饭问题,而美姑的越过温饱线在去年已成事实。这在当地,被称为第二次革命,比喻难度之大。
离开美姑的那天早晨,在一个山头驻车回望。素装银裹的远山之巅的一座城镇,逐渐泛白,山边为徐徐升起的朝阳染成绯红;不久,城镇恍然为巨焰所映,斗然大亮,房屋一座座在朝霞的照耀下,光晶泛彩,宛若童话与梦境。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武警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支队卫生队队长郭振阁,在马背上度过了三十六个春秋,巡诊十五万余公里,蒙族牧民们都亲切地赞扬他——
马背“赛音额木齐”
周广庭赵小平李顺舟
草原的呼唤
一九五九年初秋,年仅二十二岁的郭振阁,响应党的支援边疆的号召,领着还没有读完中专的妻子崔虹来到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呈现在他面前的不只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还有一幕幕缺医少药的困难情景。
“草原上的羊群多又多,不如牧民的疾病多,大海里的珍珠容易找,草原上的娃娃难存活。”
这民谣,强烈地震撼着郭振阁的心灵。从那时起,这个毕业于内蒙古军区卫生学校的汉族青年人,以满腔的热血一次次地从马背上摔下来,又一次次地跳上马背,关节脱臼了,皮肉撕裂了,他毫不退缩,勇敢地奔向草原深处的蒙古包。冬去春来,他不仅适应了草原上的艰苦生活,而且摸索了一套为牧民解除疑难病症的办法:他将根根银针刺入自己的皮肉,掌握了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的绝技;他亲尝几十种草药,在苦味毒性中找到了治疗肝硬化、肝腹水的处方;他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学习蒙医蒙药,掌握了治疗草原常见病婴儿胎毒湿疹的妙方;他运用中医、蒙医两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老年哮喘病;他先后为两万多名患青腿病的患者解除了痛苦。为彻底根治这种由于缺少维生素造成的疾病,他带着水果、蔬菜到牧民家,向他们宣传改变饮食习惯,种植果树和蔬菜
两只鹅的深情
草原上的鲜花有开有落,郭振阁的美名越叫越响。一年四季,找郭大夫看医的人络绎不绝。支队卫生队住不下,郭振阁设了家庭病床。就是这样,有时也满足不了患者的要求,有的牧民索性从百里乃至千里之外,赶着羊群到卫生队附近的草场安营扎寨,请郭振阁治病。多年来,他在家里接待牧民患者二万多人次。
郭振阁夫妇来到草原二十周年纪念日那天,他难得亲自下厨掌勺,一家人围着桌子正要吃晚饭,一位牧民匆匆上门求医,郭振阁放下勺子,背起药箱就走。夜里三点多钟回到家里就睡着了。早晨,他在梦中仿佛听到敲门声,急忙爬起来开门一看,牧民道尔吉站在风雨中淋得像“落汤鸡”,郭振阁内疚地跨上马背。原来道尔吉的儿子被大豆塞住了气管,郭振阁口对口用力吸出了孩子的痰水、血水、大豆,孩子煞白的脸上顿时泛起了红晕。
孩子得救了,可是郭振阁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自己为什么叫道尔吉敲了那么久的门?如果再晚一点,就可能断送一条牧民后代的生命啊!于是,他买来两只鹅。从此,郭振阁无论多累,睡得多沉,只要两只鹅叫起来,他准会没等牧民敲门就出现在院子里。十年间,他抢救了七千多例危急病人。“美丽草原我的家”
一九八二年春节前夕,锡林郭勒草原冰封雪裹,气温零下三十多摄氏度。郭振阁到吉日格楞图边防派出所巡诊,为官兵检查完身体,骑马去一个嘎查(村)巡诊。午后狂风大作,漫天皆白,识途的马也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他在雪地里连走带爬了一天一夜,干粮吃完了,水喝尽了,枣红马倒在雪窝里再也爬不起来了,郭振阁绝望地瘫在马的身旁。寒冷、饥饿和死神向他步步逼近。幸好,两位寻找马群的牧民发现了他,从雪中扒出只剩下一口气的郭振阁,急忙救回蒙古包,用酒和雪擦他冻僵的身子,女主人将奶茶一匙一匙喂进他的嘴里。这天是春节,他在九死一生中过了一个年。
草原是他的第二故乡。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年近六旬的郭振阁把整整一生都奉献给了军营,奉献给了草原。一九九二年到了最高服役年限的郭振阁脱掉了警服,可以歇歇了,但是,他不仅没有离开卫生队,还把满可以退休开私人门诊的老伴崔虹拉到了卫生队,她是当地有名的眼科医生。
如今,郭振阁的儿子不但娶了一位蒙古族姑娘,而且生了一个漂亮的孩子“沙克”。更有意思的是,他还认了三个蒙族干儿子。当地的蒙族人传说,孩子认了郭大夫为干爸爸,就不会再生病了!(注:“赛音额木齐”蒙语意为“好医生”)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边区采风

拉萨的星期天市场
拉萨的星期天市场,设在拉萨市中心——劳动文化宫内。市场从1992年开始,近年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星期天只需几元钱的门票,即可入内设摊摆点。这里交换的商品五花八门,从讨价还价的口音中可听出他们还有来自新疆、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民族有藏、回、维吾尔、汉族等。自从这里设立了星期天市场,拉萨市便又多了一个游人密集、休闲、购物、玩耍的好场所。
成卫东摄影报道
这个书摊卖的大部分是中小学课本,吸引了不少孜孜以求的中小学生。
△即便是星期天市场,也并不都是悠闲。手持大哥大的小姐业务仍然繁忙!
“一样香!”
新疆的羊肉串在西藏高原也备受欢迎。
“互不干扰”
上图:这位老阿妈带着小孙子也到星期天市场摆起了小地摊。看:他们各干各的,互不影响。左图:星期天市场一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