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副刊)
专栏:长短录

  善为人 然后善为文
李德润
这个命题的提出是由一件具体事引发的。
一次,和同行们一起观看一部电影新作。应该说这是一部比较好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座谈会上,鄙人在充分肯定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对作品艺术性方面提出一点意见。本来是短短的即席发言,却不料一位主创人员会下面有愠色对我说,你会上那样批评,比当众打我两巴掌还让我难堪。作为朋友,有意见下面谈嘛!
惹得主创人员不高兴,着实让我感到愕然。当我把他的话说给一位评论家时,这位评论家的话又让我感到无奈:这年月,谁愿意听批评呢?你那样直来直去是“不合时宜”的犯傻行为!
看来,要听到“真话”难,要直言相陈,要说几句“真话”更难,怪不得历朝历代,那些礼贤下士求直言、纳谏诤的开明圣主被后人传颂。如今,文艺评论滑坡,文艺批评已失去了往昔的权威,这不仅表现在文艺批评文章少,而主要表现在评论缺少真知灼见,缺少真切的文艺批评。责之甚严的、每有药石之言的文章实为难得。
有人说,时下文艺评论已沦入“商品化”、“广告化”的窘境。一些评论家也学会“上天言好事”、“报喜不报忧”的套路。有的影视作品本来很一般化,甚至是不上“档次”的。然而在观摩座谈会上,不少评论家却竞相赞誉,光拣好的说,习惯于捧场。即便是说些缺点和不足,也是在“当然”之后,敷衍几句,或是把缺点和不足变成“希望”。于是,明明是一部平常的作品,却被一些人说得天花乱坠。今日文坛“骂杀”还是有的,但主要倾向是“捧杀”之风愈演愈烈。窥其原因,并不是这些评论家们缺乏慧眼,而是或碍于情面和关系,或囿于小圈子里的“哥们义气”,甚至还有“受雇”之嫌。君不见“有偿评论”早有报刊披露。据说,写一篇评论要多少钱,在什么报刊上发表要什么价。当然是“两厢情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过,这底细一经大家看出,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从创作者角度来看,“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者是大有人在的。但也确实有一些人专爱听“恭维”的话,听不得逆耳之言。可就有些批评家爱挑毛病,爱找缺点,创作者就觉得人家不够“哥们儿”,缺乏“义气”,是给他“下不来台”。当然创作者也有“难言之苦”,要知道当初他们是立下“军令状”的。无疑,评论家们褒奖多了,他们也好向有关领导或“投资者”“交差”,在同行们面前也可争得一个“脸面”。于是,使一些评论家采取“曲线策略”,有些话就不明着说,直着说,而是拐着弯说,含糊着说,掩饰着说,结果是言不由衷,锐利的批评武器成了一杆“钝枪”。一部作品,它的客观存在价值是可以认识的,分辨的。只喜欢人家说好,不喜欢人家说不好,甚至连缺点都不愿让人家说,这是一种没有自信、一种脆弱的表现,同时也是自欺欺人。
文艺批评的滑坡,固然有目前缺少一个良好的批评环境的原因,但首要的是批评者自身的问题,俗话说,无欲则刚。
“九分做人,一分作文”这是著名文艺批评家钟惦棐生前一贯倡导的思想。“善为人,然后善为文”已成为许多文艺大家的信条。文艺评论不只是嘴上的功夫,文字上的事,其中也有评论家的人格力量。群众崇拜名人,信任评论家,有时甚至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正因为这样,评论家更应该严于律己,重视为人,重视人格力量,首先要正直、无私、坦诚,然后才是持论、见解和文采之类。文艺评论对促进文艺创作和提高群众鉴赏水平具有双重的导向作用,要坚持实事求是,假话说不得。鲁迅先生说:“看人生是因作者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不同。”由于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对作品的主观感受的多样性。对于一位评论家来说,自己感受到的、想到的东西不一定都说出来,但你说的一切都应符合你的思想,符合你的为人,不应该说连自己也不相信的话。否则就失去了批评家的“人格力量”。批评也就失去了威力。倒霉的恰是创作和批评自己。
一部作品的好坏,最后还是要由群众来回答,评论也要接受群众的检验。批评必须真切,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明辨是非,这是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希望所在。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一位诗人写的一首哲理小诗《镜子》,诗中写道:
“一颗/诚实的心/一副/公正的尊严/默默地/明断俊丑/对谁/都敢于直言”
为了能够使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一同前进,愿我们的文艺批评家都有一颗明亮的镜子般的心。


第10版(副刊)
专栏:艺海撷英

  你恋着这片绿地
战吉
棱角分明的脸,掩不住书卷的灵气,金光闪闪的上校军衔,辉映着手中的摄影机;26年了,恋着这身绿军装,恋着电影——这片艺术王国的绿地,这便是你——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室青年编导倪学健。
你从人杰地灵的淮阴走来,在入伍两年后的1970年,你便披着隆隆的装甲车赐予的一身尘烟来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你当过摄影助理、副摄影师、摄影师和纪录片编导,你参加拍摄过故事片、科研片、军教片、纪录片和电视片。你编导的三部纪录片荣获国家政府大奖,一部纪录片获金鸡奖提名奖;你任总编导之一的10集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国之路》获得第五届“人民子弟兵”优秀电视专题节目最高奖“特等奖”……
那天,在你的斗室里,你滔滔不绝地谈起了你的艺术见解——没有阳刚之气的民族是猥琐的民族,没有阳刚之气的艺术是瘸腿的艺术。在缠绵悱恻之音日渐沸扬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黄钟大吕、大江东去,以使人们惊醒、感奋、跃起、猛进。
是啊,你的片子就是你的见解的最好注脚。不必说《在党旗下》那一排排在天地间倏然突起的绿色钢盔,也不必说《抗洪救灾》中那一片片在洪水中巍然屹立的绿色军服,单是《祖国第一哨》中那一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就抒写了多少雄风和伟力!那些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的画面不仅构建了你散文化、诗化的美学风格,也流露了你发自内心的豪气和激情。
用不着像初次登门的人那样刨根问底,我早就知道了你在拍片中的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为了拍《扑火救灾》,你一头扎进大兴安岭火场,连续五天五夜不睡觉,在方圆几百公里的火地上东奔西突;为了拍《抗洪救灾》,你又扑向洪水,和战友们顶着7月的骄阳,冒着直升机机舱内近50摄氏度的高温,用尼龙绳把人和设备绑在一起、固定到飞机上,把身子探到舱门外的空中抢拍那震撼人心的军民携手战洪图。饿晕了,吞几粒仁丹,抹一下清凉油……这样的苦和险何止一回两回,可是你却无畏无悔,因为你的足迹印到了蒙太奇组接的画面上,你的汗水洗亮了一个个当之无愧的奖杯。蓦地,我觉得你就是一瓣慷慨的雪花,就像你在《洁白的诗》中吟咏的那样——“哦,小雪花,精巧的花环,闪亮的勋章!花环献给锦绣的春,勋章授予殷实的秋。”
不少人知道你登帕米尔雪山、上西沙群岛、进北极村,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你曾经扎进北京图书馆,在知识的峰峦间跋涉12年的苦辣酸甜。你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为了生计,几度差点辍学。高中的学历与艺术追求的反差使你如饥似渴地咀嚼起知识的桑叶。12年,几十本笔记,成了联结战士和主任编辑的层层阶梯。如今,尽管电影纪录片滑向低谷,但是厚积的知识却拓宽了你的镜头:你要拍雄浑的碑、漫远的路、潇洒的桥、厚重的墙……为了给八一军徽争光,给父老乡亲添彩,你守着这片绿地,恋着这片绿地,你推掉了挣钱的片约,绕开了“下海”的捷径,你要超越艺术的“自我”,也要超越人生的“自我”。
望着树叶间筛进的阳光,我们又谈起了“做人当求仁,从艺当求异”。这时,我仿佛又看见你在雨中漫步,从雨箭射出的水泡中感悟人生的滋味,从雨点敲击梧桐叶的沙沙声中寻找电影的诗句。不,我明明白白地又听到了你挂在嘴边上的这句话:“我一直都在爬山,但我上山不是为了让别人看到我,而是为了让自己看得更远。”


第10版(副刊)
专栏:艺术品评

  《结伴同行》的美学启发
王世德
成都军区战旗话剧团演出的话剧《结伴同行》(金乃凡编剧),在第六届全军文艺会演中获得一等奖,前些日子又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此剧的导演雷羽,在寻找新的审美形式上有很多创造,给我们很多启发。
《结伴同行》剧本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强烈的戏剧悬念,它的生活气息浓郁,人物性格鲜明,戏剧细节真实,但结构比较散,不易吸引人。这就要求在舞台上必须寻找到新的审美形式,充分体现出剧本中内蕴的生活的诗意和美。
雷羽从对剧本的审美体验出发,为深化主题,以多种新的手法,创造了新的演出风格,新的审美形式。例如,他增加了“序幕”,以聚光的切换,配以音乐的烘托,展现了一组镜头:4人告别亲人、结伴同行、走向旅程。这几个简短的镜头,定下了全剧“散文——电影式的叙事抒情风格”,轻快流畅的节奏,明亮深沉的情调,诗意漾溢的气氛。
全剧采用了风格化的布景,有层次的台阶和坡地,加上天幕前简练的可变换色彩的有机玻璃挂片,可以适应“无场次话剧”的需要,灵活变换时空场景。还有女角的变换服装色彩,灯光的多样运用,音乐效果的巧妙配置,这些艺术手法,协调有效地构成了整个演出的新的审美形式。
最为突出的是导演采取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创造性地运用了多变时空的复调审美形式,还采用了舞蹈与角色的二重奏,以象征、隐喻等手法,糅合进了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大大拓展了整体演出的审美效果。
在《结伴同行》中,演员不换服装,在灯光切换中迅速组接不同时空的戏,让现实时空迅速转入历史时空,又让人物心声交流,又不对面交谈,不能不说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新创造。这种新创造的好处,在于“暂时中断”了现实时空的流程,又“增添”了现实时空中日常生活不可能有的“必要”内容,使人物心理真实得到丰富的表现和诗意的传达。而“历史时空”中的生活内容,又是“残缺”的,不完全的,因而就使那抒情的片段,有了极大的“张力”,可以调动观众的想象与体验,扩展出更丰富的意蕴与更浓郁的诗意。
以上所述的很多新手法,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地耍新花样,而是寻求体现整体审美意味的新形式的创造性探索。这些手法与传统艺术经验中仍有生命力的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推陈出新,所以,全剧才会有成功的审美效果。


第10版(副刊)
专栏:

  仙桃市花鼓剧团送戏下乡
湖北省仙桃市花鼓剧团深入基层,把戏送到农民家门口。近两个月,共演出100多场,大小剧(节)目60余个,观众达50余万人次。仙桃市花鼓剧团长年坚持为农民演出。去年,他们共演出400余场,是全国县(市)级剧团演出场次最多的剧团之一,其中为农民演出占95%,被省文化厅授予“百团下乡”先进集体称号。近年来,这个剧团结合农村实际,创作上演了《背儿媳》、《赌海情仇》等反映计划生育、禁赌、树立社会新风尚的现代戏,受到了农民观众的欢迎与好评。
(黄孝华胡铁树)


第10版(副刊)
专栏:艺苑短波

  室内剧《小楼风景》播出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的二十六集室内剧《小楼风景》,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通过月亮楼在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发生的悲喜酸甜的故事,描写了二十年来的人世间的恩恩怨怨,歌颂了人类美好的精神情操。该剧导演为沈好放,主要演员有:王馥荔、朱旭、黎频、张光北、李明启、张炬等。(晓力)


第10版(副刊)
专栏:艺苑短波

  首都公演话剧《故意伤害》
中央实验话剧院今年的开门戏《故意伤害》取材于一次法庭审判。原告桂雅枝是一家个体书店的女老板,状告其副经理大学毕业生遇沉。该剧以法庭对复杂案情的调查和询问的过程为线索,也将律师、法官、检察官之间的个人恩怨编织其中,通过虚构的故事,批判了拜金主义。
该剧导演为吴晓江,主要演员为冯宪珍、韩童生,制作人为刘铁钢。
(亚文)


第10版(副刊)
专栏:

为振兴传统民族艺术,恢复北京曲剧昔日的繁荣,“魏喜奎曲剧艺术发展促进会”于近日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中央教育电视台拍摄的《魏喜奎与北京曲剧》4集电视专题片开机。(晓纪)


第10版(副刊)
专栏:

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电视台拍摄的26集电视连续剧《苍茫》,通过大华钢铁厂的兴衰变革以及和它有关联的几家人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我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革与发展。该剧将于近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文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