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阮崇武

依法行政是指政府的各种行政行为都要有法律依据,都要遵照法律的规定办事,不得恣意妄为。它既是重要的政治思想和法律原则,也是一种政治道德和社会价值标准。
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根本不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授权政府行使行政权,其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政府有责任保证人民有参与的权力,保护人民不受违法行政的侵害。社会主义依法行政的着眼点,就是使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依法行政思想以新的内容。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相应地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大量的行政法规强化政府职能,主动地协调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有效地管理现代社会,使政府的权力以合理的分配,职能以合理的划分,人员以合理的配置,成为权、责、职相统一的政府。
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规则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经济运行越来越脱离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等价交换成为市场行为的基本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各种矛盾冲突日趋复杂,这就需要按照全社会公认的“比赛规则”,用不断完善的法规和程序协调各方利益,解决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建立和不断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规体系,使政府能够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依法行政强调的是行政规范化、合理化、合法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要进一步强调行政的效率和科学的管理,这就要求用法律和法规进行规范和约束。依法行政既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规范性依据,又是管理者自身的约束性依据。一方面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一方面保障行政机关有效地行使权力。因此,依法行政已经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迫切需要。
依法行政是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就是要革去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适应改革总体目标需要的法规体系。同时,改革的总体方案也要依靠新的规定和办法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近年来,海南省行政机关的改革都是从制定和实施新的法规开始的。先立规矩后行动,才可以保证国家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都明白改革的原则、方向和步骤,使政府具备有效推进改革的手段,从而保证改革能够克服障碍,有序进行,避免各行其是的混乱现象。在改革过程中新的思想和新的办法要从立法上加以确立,改革的成果最终要依靠不断地建立健全法规来稳定和巩固。因此,依法行政是促进改革最有效的方法。
   二
坚持依法行政,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背景下突出起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协调复杂多变的利益关系,实行合理的社会再分配,就必须依法进行。法从根本上讲就是调整利益关系。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保证政府协调的权威性、合理性和稳定性。依法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坚持依法行政首先要有法可依。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给予了海南较大的地方立法权,充分运用地方立法权,完善特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对改善投资环境和发展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建省六年特别是近两年来,海南在立法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两年来省人大共审议通过法规30项;省政府还出台了大量的行政法规,省政府常务会议70%是以研究立法工作为主的。有了依据,有了尺度,有了标准,依法行政就有了基础。
在重大决策出台前和制定法规时,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和立法预调工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力求顾及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在有关立法草案提出后,经过必要的民主程序,做出立法决议。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按法定程序办事,提高行政效率,以保障行政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海南公路交通的养路费、过路费、过桥费、运管费实行“四费合一”,统一征收燃油附加费,这一改革是经过了详细的论证,坚持先立法后实施,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公路上的收费站卡,受到一致的好评。
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政府权威的基础。如果政府事事按规矩办,老百姓就会感到政府是有原则的,是靠得住的,老百姓就会放心,就拥护政府。我们常说的“不批条子,不认条子,一切按规矩办”,就是坚持依法行政的意思。如果哪个政府部门不讲规矩,凭关系,凭长官意志,甚至向人家要“好处”,老百姓就会认为这个机关政策多变,搞“暗箱”操作,是个腐败的“衙门”,从而丧失了对政府的信心,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群众利益。因此,依法行政是保护人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保证。
为了方便企业和群众,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尽可能减少审批环节,控制行政权力的膨胀。审批环节越多,行政权力越大,越容易造成矛盾和腐败现象。哪个单位审批权大,逢年过节门口就会人多、车多、送礼多。减化审批程序,会给企业和群众带来实际利益。然而政府向自己的权力开刀很不容易,世界各国公众都有这种要求,但实行起来都非常困难。海南省坚决精简审批环节,在企业登记制度的改革中,一下子砍掉100多个审批章,只保留了24项许可证,不但方便了企业和群众,还为反腐倡廉起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海南省积极倡导办事程序公开,办事过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在不少办事环节中实行一个大厅办公,一个窗口进出,有效地杜绝了“暗箱”操作,使“红包”难以收受。海南省率先取消了税收专管员管户制度,建立税务服务中心,企业在一个大厅里自动报税,办理全部征税手续,堵塞了税收方面的漏洞,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拥护。
   三
有了规矩就要按规矩办。有法不依不仅等于没有法,而且还会破坏法律的严肃性,损害政府的威信。为了确保已经出台的法规的实施,首先要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行政权力与一定的行政责任相适应。这是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原则。优质、高效、服务、办实事的政府才是好政府。
依法行政,关键靠人。所以要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法制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所有的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学法,特别是要熟悉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有关法规,决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国家赔偿法》已于今年1月1日开始实行,违法行政给人民造成损害,国家应依法给予赔偿。《行政复议条例》、《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伤害,对不当行政行为可以状告政府的重要法规。各级政府应当抓紧做好有关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工作,使广大干部进一步认清自己的职权和义务,特别是执法部门,更要时刻注意依法行政。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行政权力的监督,首先是政府的自身监督。它包括政府内部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前后程序之间,同事之间的互相监督。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也属于政府的内部监督。还包括行政复议和国家赔偿等对政府可能出现的不当行为的补救措施。
仅有行政监督还不够,还要监督行政。监督行政的工作要靠全社会来做。首先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比如审议批准政府提出的法规,对行政执法进行检查,受理公民的申诉,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调查和视察;其次是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群众监督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社会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群众监督包括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建议、批评、检举、申诉和控告。除了公民个人之外,还可以通过各党派和各人民团体来行使。社会监督主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舆论实施监督。除此之外,党组织还通过对各级行政机关内的共产党员进行党的纪律监督和组织监督,实际上对行政行为起到了监督作用。只有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健全规章制度来反对官僚主义,反腐倡廉,才是最有效的。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纲》评介
赵明义
包心鉴研究员新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25万字的理论专著,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采取纵横交错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对邓小平总体设计的、我们党领导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深入研究,颇具新意,值得研读。
全书包括“导论”、上中下三篇共15章。“导论”系统而扼要地概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不懈探索而取得的理论成就,以及他们各自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最后落脚到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上中下三篇分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石”、“实践机制”、“方法原则”,着重探讨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基本理论以及回答、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这样从历史与现实相交汇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既给人以凝重的历史感,又给人以鲜活的时代感,并启迪读者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总结实践、观照未来。由此从一个新的理论角度较深入地回答了两个相关联的重大问题:其一,邓小平是怎样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其二,怎样才能确保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永久生命力?作者这样一种纵横交汇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对于当前如何拓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目前某些文章和著作中,有这样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回归历史。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要点,都企图从马、恩、列、斯、毛的书本中找到理论源头和依据。再一种是割断历史。把邓小平的理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割裂开来,把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与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对立开来。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郑重的态度和科学的学风,是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的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把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社会主义的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借助于历史老人的深邃眼光,获得对现实生活的深入透视,从而推动现实社会符合历史大趋势的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历来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本书以道路问题为核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而又系统化的探索,从而给人一种新的感觉。例如作者在上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石”为总揽,提纲挈领,对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多样化发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内涵、精髓及其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理论奠基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加以系统拓展。
《论纲》的作者较好地坚持、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理论说明现实问题,从实际生活提炼理论观点,以郑重的态度大胆触及了我国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在严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在中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机制”中,作者以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思想为指针,对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跨世纪的改革工程所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进行了深入探索,尤其对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深化所遇到的政治、社会方面的障碍进行了深入剖析,由此得出结论: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实践机制,有着内在的发展规律。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努力实现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协调发展,以着重解决经济改革深化和经济全面发展的政治障碍,推动中国现代化顺利发展,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着重把握的改革总战略。


第9版(理论)
专栏:

  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扈远仁唐永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当前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对此问题,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社会上亦仁智各见,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基础,物质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根据经典作家的观点,现实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有一定的物质生活,使饮食、穿着、居住、交通、医疗等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繁衍后代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从事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的活动。显然,离开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而侈谈精神文明,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因为,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资源才会得到更合理的配置,集体和个人的聪明才智、积极性和创造性才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才会有大变化。事实也雄辩地证明这一点:福建三明等城市,由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使人民生活的物质水平显著提高,在物质财富的满足中,人们自觉地美化城市,提高自身的文化科技素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力发展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市场经济,客观上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它将促使人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进而促进精神文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起巨大的反作用,而且保证它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等)和思想建设(理想、道德、纪律等)两大方面,它是迄今人类社会最高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市场经济需要精神文明。精神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总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是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有效途径;高尚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自觉的法制意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保证;普及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共产主义的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纪律等,是推动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的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党风和社会风气也不尽如人意。针对这种情况,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显然,小平同志讲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经济要搞成功,而且人民的理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和国家的风气都要搞好。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真正建成。只有始终不渝地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用高尚的情操塑造党员和人民群众,清除腐败现象,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净化精神环境,坚决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才能使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本质上应当是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那种认为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可以忽视或削弱精神文明建设的看法,既是对市场经济原则的破坏,也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损害。


第9版(理论)
专栏:改革热点纵横谈

  要加快组建国有产权运营机构
刘国良
通过产权运营机构来经营和管理国有产权,这是许多国家采取的而且是比较成功的一条经验。所谓国有产权运营机构,是指介于政府和基层企业之间的、经营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国有产权并且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法人。它的典型形式是国家控股公司,如新加坡国家财政部属下的淡马锡控股公司,奥地利公共经济和交通部属下的奥地利工业控股公司,意大利国家参与部管理的三大国有控股公司等。从国外来看,国有产权运营机构大都是由政府所有权代表部门组建或依法建立的100%政府持股公司,经济实力雄厚。它们以产权关系为依托,通过参股、控股方式来进行产权经营和管理,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加快组建国有产权运营机构,对于搞好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组建国有产权运营机构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以产权关系设立国有产权运营机构,首先使政府行使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由于与国有企业无产权关系而避免了直接行政干预。同时,政府行使所有权管理的部门也不能对基层企业进行直接的干预。因为国有产权运营机构也是企业,要追求盈利目标,要以受委托的资产对政府产权部门负责。这一特点,决定了政府所有权管理部门只能对国有产权运营机构实施产权管理,而不能越过该层次去管,应由产权运营机构管理的参、控股企业。这就如同在政府与基层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隔离带,有效地缓冲了政府对企业过多的行政干预。
第二,建立国有产权运营机构,可为国有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一起构成市场主体,并以平等身份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在原有体制下,由于国有经济产权关系不顺,加之资本运作方式不够灵活,缺乏资金投入,技术老化,形不成规模经营等原因,日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建立国有产权运营机构,不仅可以较好地理顺产权关系,而且还可以通过灵活的资本运作方式,利用集中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是因为,首先,从国外经验来看,采用国有产权运营机构形式后,大都引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运作的一般原则,如聘请能人担任公司董事或经理,由董事会来进行重大决策,实行财务自我约束等;这可以使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促进其运营效益的提高。其次,国有产权运营机构一般都资本雄厚,实力强,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如商订大规模采购合同,建立海外销售渠道,集中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投入,实施大规模的融资和企业兼并等,可以在当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采取国有产权运营机构形式,灵活运营国有资本,可以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行国有产权运营机构的条件下,国有资本主要表现为股票投资,因此在股票市场机制完善的条件下,国家可以通过产权运营机构对企业股票的购进与抛出,较快地使国有资本在不同行业之间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此外,如果某些企业由于某种原因不适应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要求,国家控股公司就可以抛出所持有的该公司股票,抑制其发展;而某些企业急需发展,国家控股公司就可以大量买进其股票,从而增强其发展实力。由上可知,为适应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需要,我国应加快建立一批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国有产权运营机构,以承担起代表国家持股和按市场经济要求运作国有股权,并对国有资产负起保值和增值的责任。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
秦刚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此,笔者谈以下三点看法。
(一)坚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首先应是能以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人生价值观。物质生活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尊重和保护人们正当合理的物质追求,鼓励人们务实求富,用诚实的劳动争取美好富裕的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为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是,物质生活和物质追求仅仅是人生内容的一部分,不是生命的全部价值所在。人除了物质追求,还需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因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事业心是促进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强大动力。一个社会如果物质生活很丰富,而精神生活很贫乏,这个社会必然缺少生机和活力。一个人如果只是满足于物质追求,没有精神追求,其人生必然是苍白和空虚的。用高尚的精神追求主导物质追求,人的境界才能提高,视野才会开阔,对物质的追求才能有正确的方向,也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今天,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物质追求比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于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追求,如果引导得当,可以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增强社会及个体活力,从而加速现代化建设进程。若引导乏力,或放任自流,便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一些人可能会由正当的物质追求滑向恶欲贪婪和私欲膨胀,危害社会和现代化事业。
(二)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个人同国家、集体一样,已成为利益关系的主体,个人的正当利益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重视和保护。应当承认,过去我们那种过分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个人利益的正常驱动,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个人利益的追求和实现,要有必要的引导和规范,要在个人利益的实现中贯注社会利益原则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而使个人利益的实现向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向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而且在内容上是相互包容的,在实现方式上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基础,没有个人利益的实现,就没有社会集体利益的充分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又依赖于社会集体利益,任何个人利益的解决都离不开社会集体,社会集体利益是满足个人利益的保障和前提,是个人利益的集中表现。因此,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每个人都应把集体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并在为集体利益的奋斗中实现个人利益;而集体也应当把每个人的利益看作是社会利益,并在力求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实现的过程中使自身也得到完善和发展。
但是,因为集体比之于个人来说,是更重要、更根本的存在,所以,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符合人们的共同利益为根本原则,或以不损害集体利益为前提。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提倡以集体利益为重及先公后私、顾全大局的精神,反对损公肥私。当然,我们还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个人作出无条件的牺牲。
(三)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价值的实现以及他的价值的大小,主要是从他的活动同社会发展方向的关系中,从他对于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方面来考察。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活动和工作顺应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在自己的岗位上对社会和他人作出了贡献,就是价值得到了实现;反之,如果不能顺应社会进步的要求,甚至背道而驰,危害社会和他人,就谈不上什么价值的实现。所以,我们提倡每个人都应在为社会、为他人努力作贡献的实践活动中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今天,就是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多作贡献,表明自己对于社会、对于人民的意义。
我们强调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人对社会的贡献,并非意味着忽视或否认人对价值的享用和社会对人的尊重和关心。社会主义社会应当重视个人的需要和享用的重要意义,并尽力满足人们各种正当合理的需要。讲人的价值,不能不强调对他人、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不能不提倡为他人、为社会、为人民的事业献身的精神。但也不能忽视社会对人的尊重和关心,不能忽视社会为人的价值创造活动和人的价值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偏废任何一方,都是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