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南开学风 堪称一流
李新彦杨明方
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对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山西一位学生家长连续两次来看望在南开上学的女儿,一次是中午,一次是星期日,都是在教室里才找到的。因此这位家长致信母校长:“南开学风这么好,我们家长放心了。”记者日前到南开园采访,时间刚过下午6点,各教学楼、图书馆就几乎坐满了专心致志自习的同学,所剩无几的空桌凳也已摆好了书本被“占座”。南开大学的学习风气何以如此浓厚?据了解,这是他们多年来坚持把学风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优化环境、活化传统这“四化措施”精心培育的结果。
    深化改革,让学生有所学
近年来,南开在原有70个专业方向的基础上,新增54个专业方向,使之能广泛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一所人文、社会、经济、管理、自然、技术、医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协调发展,九个学院齐头并进的综合性大学。以此为依托,南开全面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学校将本科专业划分为13个学科门类,学生可交叉辅修其他专业或攻读第二学位,选课也不受限制,特别为选修实用的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学科和基本技能课提供方便条件。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多同学把课余时间花在选课、辅修或攻读双学位上。一位辅修会计专业的社会学系同学在宿舍门上留下纸条:“晚上10点前请别找我!”
    强化管理,让学生自觉学
1993年秋,面对高校学生司空见惯的考试作弊现象,南开平地起惊雷,颁布了“凡考试作弊者,均予以勒令退学处理”的规定。然而期末考试时仍有6名学生“以身试法”,结果全部被勒令退学。其后,校长母国光给被“勒退”的学生亲笔写信,语重心长地说:“作为著名的学府,南开不能不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来采取严厉的措施对考试作弊加以杜绝。假如连学校的成绩都可以是虚假的,又何谈祖国的振兴、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同时,南开取消了“补考”制度,规定凡必修课成绩不及格者一律重修;本科生英语四级全国统考不通过者不授予学士学位和毕业证书;研究生英语六级不通过者不授予硕士学位。这些雷厉风行的硬措施,使同学们把巨大的压力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他们深切地体会到,“在南开上学,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优化环境,让学生安心学
南开重视为同学们创造一个文明有序的学习环境,大力进行校园文明建设。一段时期,与很多学校一样,南开园内歌厅舞厅常喧闹,商业摊点到处摆,影视海报满天飞,干扰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校长母国光和校党委书记洪国起亲自带队查处,指令该关的关,该拆的拆,整顿校园环境,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一种一心向学的氛围逐渐形成。国家教委考察后认为,“南开大学校园堪称一流社会主义大学的校园”。
    活化传统,让学生刻苦学
针对社会上尤其是青年人中间盛行的“治学打算一举成名,经商企图一夜暴富,从政希望一步登天”的急功近利浮躁心态,南开大学用“允公允能”的校训告诫同学,既要有“爱国爱群之公德”,又要有“服务社会之能力”,只有踏踏实实积累知识,才能最终成功成材。南开园里矗立着南开大学创办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严范孙以及南开优秀学子、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塑像。新生入学第一天就接受校史教育,让同学们继承南开“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学校经常把大家十分崇拜的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吴大猷等著名科学家和校友请来讲学术、讲人生、讲南开和西南联大的学风、校风,讲一代代优秀南开学子的操守和风范,使一届又一届学生深受教益。去年岁末,陈省身应邀主讲“与南开同行四分之三世纪”,近千人的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同学们对数学大师的爱国之情和严谨学风感佩至极。
南开大学狠抓学风,学生中出现了“同年级之间相互竞争、不同年级之间相互攀比学习成绩”的喜人局面。在全国英语四级统考中,南开一次性通过率连续3年居全国重点院校首位。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第一把手抓好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湘 前程似锦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
我工作过的山西和湖南都是内陆省份。内陆省如何加快发展,一直是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个大问题。到湖南工作后,我认真地研究湖南的省情,感到一种“衷心的喜悦”。一是湖南具有在未来发展中取胜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有了很好的基础。湖南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11位;专利申请量和批准量均居全国第6位,专利实施率达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有各类科技人才110多万人;近8年来取得的各类科技成果1万多项,其中有40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4000多项达到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特别是农业科技成果硕果累累,杂交水稻举世闻名。二是湖南省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巨大的潜力。1993年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排18位,科技综合实力排11位,超前领先7位,可见“转化”潜力很大。科教兴湘,前程似锦。我们湖南要继续沿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广阔道路走下去。
一、要坚持把高科技产业作为湖南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高科技作为一种强大的物质手段,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形成新兴产业部门,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基于这种认识,在确定省委领导经济工作分工时,我主动担任省高科技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顾问,并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要像抓乡镇企业那样抓高新产业的发展”。一年多来,我考察了全省5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一些重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直接了解高科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组织300多名科技专家、行业科技管理工作者,研究制定了《湖南省1994—2000年高科技产业发展实施计划》,确定了用7年时间把湖南的高新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的目标。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编制了近两年省高科技产业滚动计划,把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和信息、机电一体化和新能源与环境技术等5个高新技术领域,作为湖南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重点。在20类201个重点项目中,筛选了79个项目作为近期的重点。在项目落实中突破了仅靠科委《科技开发计划》实施的模式,把79个项目列入全省年度国民经济计划与社会发展计划分解到省计委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省经贸委的技改规模、省科委的科技开发计划。这些重点项目共投入资金6.1亿多元,其中有55个项目产生效益,新产值25亿元,利税4.54亿元。
二、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推动科技快速长入经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苦于技术力量不够,生产中的难题解决不了,而有些科研单位无有效的科研课题,或有科研成果,但无资金转化不成生产力。针对这种情况,采取行政的和市场的两条途径,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我们从生产实践中筛选重大技术难题作为科技攻关难题进行公开招标,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两年来,我们已开展三次难题公开招标。全省有33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申请招标,确定的技术难题有9项中标。据专家预测,9项难题攻克后,每年可创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围绕工农业生产中的焦点、难点来进行科技攻关。去年共安排科技攻关项目130项,鉴定科技成果8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9项,国内领先水平或国内首创的26项。
三、坚持“扶强扶优”,高起点上重点发展。重点支持和发展那些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或学科前沿,有较好基础,可望取得重大突破,或能发挥我省地理和资源优势,形成我省特色的强项、优项,使优者更优,强者更强。湖南是农业大省,“湖广熟,天下足”,我们一方面要抓住农业这个基础不放,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科技,逐步实现湖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过渡。因此,我们坚持把农业科研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的杂交水稻研究项目,我们重点扶持,争取为全国水稻产量增加140亿公斤的目标服务。在李鹏总理的支持下,我们投资2000万元建设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投资1000万元建设优质米原种基地。现在全省推广杂交水稻3500多万亩,占全省水稻总面积的88%,亩产432公斤,总产1520万吨,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全省已有539家企业、788个高新技术项目落户“五区一廊”,去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7.7亿元,高新技术总产值17.5亿元,实现利税2.7亿元。
四、抓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点,建立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两年来,我们通过专家评估论证,投资2000多万元,着重扶持装备了湖南省生物研究所“蛋白质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9个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论证了“运行机能评定与恢复”等3个重点实验室;我们计划进一步加大投入,在2000年前建成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促使我省科研手段及装备上新的台阶,真正实现技术集成、资金集成和人才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还通过省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支持了90个高、精、尖研究项目,取得显著效果。
五、利用多种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我们通过制定政策、争取贷款、加强推广专项经营管理、引导企业自筹等措施,拓宽了资金来源,增加了科技的投入。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我们特别强调尊重和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去年来,全省选调100多名各类科技人才,到县市担任科技副县市长,大部分乡镇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我们每年召开一次“科技兴湘”表彰大会,表彰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冒着高技术产业化进程中的巨大风险,强忍中年失子的锥心痛楚,傅朝雪到内地投资已经四个年头。面对荣誉的桂冠,回首往事,傅朝雪抑制不住如泉的泪水,在她心目中,为了祖国的强盛——
奉献是她庄严的使命
本报记者杨健
3月21日,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览会上,兴运实业(成都)有限公司的展台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公司生产的MF多源频谱治疗仪获得了博览会金奖。
对于公司董事长傅朝雪来说,获金奖似乎早已在意料之中。可是掂着金牌,傅朝雪还是泪如泉涌。这块沉甸甸的金牌里,凝聚着的是这位商界奇才投资祖国高科技事业的千辛万苦,是这位柔弱女子的拳拳爱国之心。
应该承认,在资金相对短缺的内地市场,最具吸引力的是房地产、餐饮娱乐和商贸行业,在这些领域里,投资的回报率是极高的。可是傅朝雪把她深邃的目光投向了风险极高的高科技产业。
“目前国内有着强大的科技力量和无数的优秀人才,可国家的资金是有限的,不少人取得科研成果之后,因为没有中试放大的资金,这些优秀的科研成果只能束之高阁。我对科技本身知道的不多,但我可以给优秀的科研人员投资,帮助他们完成那些造福人类的事业,我可以把他们的成果转化为商品,为国富民强尽一份心。”带着这样一种愿望,1992年2月,傅朝雪放下了在香港渐入佳境的事业,带着积累的资金到成都投资。
听说一个污水净化的加工配方有望解决我国农村人口饮水卫生问题,傅朝雪慷慨解囊。在她的资助下,实验室阶段的研究顺利地完成了。可到了中试阶段,装置爆炸了。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种取代反应的爆炸在工程化的过程中是无法逾越的。研究者满怀歉疚地走了,傅朝雪的近80万元投资泡汤了,可这几十万元损失给傅朝雪买来的教训是无价的,那就是:要发展高科技产品,必须依靠科研机构和专家们充分的科学论证。
长时间的寻觅之后,傅朝雪终于找到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突破口:设计开发新一代红外领域保健产品——MF多源频谱治疗仪。红外医疗技术发展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可始终未能跳出近红外波段这一狭窄的治疗范围,近红外线产生的高温常常让使用不慎的患者深受灼烧之苦。而多源频谱仪因为采用了中、远红外,亚毫米和毫米波段的发射源,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缺点。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视察公司时,对这一专利产品的优越性颇为称道。
傅朝雪成功了,这成功是半路出家支持高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家的成功,也是一位面对命运挑战坚毅刚强的母亲的成功。
为在成都建厂,傅朝雪的次子田麟在成都与香港之间往返奔波。1993年3月24日,田麟在返港途中惨遭车祸,成了人事不省的“植物人”。失去了儿子的傅朝雪痛不欲生,一度准备放弃在内地的产业。是这片深情的土地留住了她,在这里,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叫她“傅妈妈”。傅朝雪把自己双倍的心力留给了家乡,留给了她未竟的事业和更多的孩子们。
1995年1月16日,傅朝雪向中国少儿基金的“春蕾计划”捐赠人民币10万元。傅朝雪动情地说:“只要我还在,只要我的家人还在,我们就会世世代代捐赠下去,直到中国再也没有失学的儿童”。
饱经磨难的傅朝雪已届“知天命”之年,但对她来说,用自己卓越的智慧和积累的资金促进祖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再将辛勤创造的财富回赠给那些尚在困境中的同胞,是命运赋予她的庄严使命。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技杂谈

  借鉴一下“蹲苗”
蒋建科
我国靠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自然与全国有一支强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直接相关。然而,笔者最近到乡下调查采访,发现目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人才流失日益严重,不能不令人担忧。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果不采取综合措施,继续让大量农技推广人才流失,有可能对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使我想起果树上的一种环剥现象。假若我们用铁丝将树皮匝一圈,把本应通过树皮向根部输送的有机物质聚集在树的上部,果实产量当年会显著提高。但根部却往往因缺乏营养而迟滞生长,无法向深处吸收更多的矿物质和水分,进而影响整个果树的生长,形成恶性循环。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可将它比做植物的根系,大量基层农技人才的流失如同环剥现象那样,会使农业这个“根系”失去应得的营养,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在传统的农耕方式中,有一种“蹲苗”的做法,即通过各种措施,首先保证供给根系营养,让根扎得深一些,暂时控制苗子的生长。这种反常规的做法仔细想起来却是最科学的,因为根深才能叶茂,根系发达了,活动能力增强了,不仅可以吸收到地下深处更多的营养,而且可以抗旱、防止作物倒伏等,为后期的迅速生长和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如果能在农村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借鉴一下“蹲苗”的有益做法,对稳定农业、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不无好处的。其实,这种做法在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已不乏其例,著名的美国赠地法案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愿我们的各级领导部门能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想方设法吸引农技人员去一线工作,同时下基层大量培训农民技术人才,让农业的“根”扎得更深一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东北轻工给辽大优秀生颁奖
本报沈阳电记者段心强报道:东北轻工股份有限公司日前给辽宁大学10名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颁发了奖学金。
为了促进辽宁大学深入改革,走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子,东北轻工股份有限公司主动与这个大学联手,去年建立了“辽宁大学—东北轻工奖学金基金会”。
这个公司在与辽宁大学联手过程中,经常得到专家、教授和一些学生的帮助,大大增强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1994年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东北轻工公司销售额仍然突破3亿元,利润多达1450万元,比上年都有增长,深受知识文化之益。
此番奖励优秀学生,便是该公司以实际行动表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决心。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152医院采用非手术疗法
治疗小儿包茎成功率高
本报讯济南军区驻河南平顶山市152医院小儿科主任单建华等人采用一种无创伤、无出血的非手术疗法,临床为286例小儿包茎患者治疗,均取得一次性成功的优良效果。截至目前,已有近300例小儿包茎患者通过这种非手术疗法治疗,治疗后稍停几分钟即可照常活动。
(武兴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栖霞县城区教师住进“教师村”
本报讯山东省栖霞县重视改善教师住房条件,日前,城区456名带眷教职工住进了“教师村”。
栖霞县是个山区农业县。1987年以前,整个城区没有一栋像样的教师住宅楼,带眷教职工居住拥挤户比例高达65%以上,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6平方米,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以城区校舍改造为契机,栖霞县委、县政府在县城东侧学校分布集中的黄金地段,拨划出1.5公顷土地建设教师村,并提出“三年基本解困,六年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总体规划。他们一方面对教师住房建设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一方面结合房改,充分挖掘教职工的资金潜力;一方面大力发展勤工俭学,以优惠政策扶持学校发展校园经济。靠此政策他们先后筹措了2000余万元投入“教师村”的建设。与此同时,栖霞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重教的大环境。县建委不仅减收和免收大量费用,还组织本系统职工参加义务劳动,县各水泥厂、县金属公司、木材公司则以成本价或优惠价提供水泥、钢材、木材,小庄乡的村民多次义务出工,分文不取。
到1994年底,栖霞县为教师建造楼房456套,平房350间,建设教职工住宅4.5万平方米,使城区带眷教职工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16.8平方米。(高国营冯宝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河北省永年县科委高级农艺师凌云昕在他妻子王凤春配合下,潜心研究利用太阳能为主的塑料棚生产技术。目前,他们的这项技术已在北方9个省市广泛推广,一家人被当地群众称为“科技之家”。新华社记者范德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