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名家品书
韵味常新
冯亦代吴泰昌
中国是个诗之国,中国也是个散文之国。几千年来,从《诗经》,从《昭明文选》一直传留下来的各朝诗文总集,真是汗牛充栋,何止千百,我想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和我们争短长的。散文的类别,古有经、传、史、书之分,论书题则有文选、文总、文综、文汇、文钞、文粹、文录等名称。稍为年长的一些读书人至少读过《古文辞类纂》或《古文观止》,这两部书从粗选到精选,为后人传下了中国散文的轨迹。即使是年轻的读者,《古文观止》也许总涉猎过吧。五四以后,文学革命带来了外国的作品,而散文的类别,也就越来越丰富了,粗略一举,就有政论、文论、杂感、短评、小品、随笔、速写、通讯、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自传等,但考之实际,则似乎在《古文辞类纂》和《古文观止》中,都可以找到他们的端绪。如果将这些类别的散文,加以总括性的称谓,则又可分为议论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一直发展到今日的报告文学,则包括了上列三种体裁散文的大成;诗意抒情的散文诗,这是抒情散文的衍生物,或是散文与诗的结合。
一段时期以来,出版五四时期作家的选集,成了一时风尚;因为他们在文坛上的地位已经确立,不是棍子打得掉的,而出版者也可以少担干系。但是这些选集或全篇只分别了散文与诗及其他文种的大类别,而以散文中小类别编选的,则尚少见。因此读者意愿得见这种文字的分野。海天出版社有鉴于此,计划出版一套谈书的散文选。这类文章的结集,在国外似乎偶亦有之,囿于笔者的孤陋寡闻,所知甚少。但在中国文学史中,却不少见,也可以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独特贡献。中国的这类文章是有其传统的,早见的有许多诗话,其后则有谈散文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值得一读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开启了读者读书的兴趣,陶冶了读者的心态,开展了读书的范围,如此等等。古的有《容斋随笔》、《困学纪闻》等,较为晚些时期则有《郡斋读书记》、《义门读书记》等,近世有后人为周作人编印的《书话》、阿英的《夜航集》、唐弢的《晦庵书话》、黄裳的《榆下说书》、《银鱼集》等,这都是谈书的。其中,考核版本,谈内容,谈校勘,谈读书感受,谈书作者的身世,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因为文章中掺杂着读书人对书的感情,颇得读者的爱好。这一类文章,此处只能谈其大概,不过在散文中,是比较突出的一种样式。
海天出版社的《名家品书》是从作者所写有关的文章中辑录而成,首批出版的有《胡适篇》、《茅盾篇》、《叶圣陶篇》、《郑振铎篇》、《巴金篇》、《老舍篇》共六集,由各个作者的亲人或研究者编辑而成。这样以某种小类别的文章编成一书的方法,似尚不多见,可说是别出心裁,但对于读者的阅读是个很大的便利。新选的六位作家,都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闻名中外的巨匠,有关他们谈书的文章,必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有所启发,甚至有所成就。


第12版(副刊)
专栏:

  亲情
崔桂芹
妈妈
我是您放飞的
一只风筝
线在您的手中
我在您的心空中遨游
我知道
纵是行至千里
也飞不出您的牵挂
起飞的季节
您说别忘了
回家的路
叮咛的话语
喊亮了星星
噢,妈妈
松开您手中的线吧
您的眼眶是村口
我会切记
那回家的路
是从您的视线里
流出……


第12版(副刊)
专栏:

  想看话剧
李彦生
泛泛地讲,近几年高雅艺术大都不够景气,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各种艺术形式不同,情况也有区别。
颇有起色的应首推严肃文学。散文小品曾掀起一股不大不小的热潮,至今势头不减。京剧有梅兰芳金奖赛及徽班进京、梅周诞辰等纪念活动,也显得热热闹闹,有声有色。便是呼救之声不绝于耳的交响乐,自有了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声势亦为之一壮。可是,话剧怎样呢?我竟说不出。
话剧当然有过它辉煌的时代。且不说解放前的《雷雨》、《日出》,也不说建国初的《龙须沟》、《北京人》,那毕竟离我们已经很远,单说十年动乱之后出现的一批振聋发聩的剧目,也曾给历经磨难的心灵带来怎样的震颤,注入怎样的力量,想必多少人都记忆犹新。那时我正在上中学,虽年少识浅,然存留的印象至今不能抹去。后来在北京上大学,有幸观看了一些名演员演出的话剧,便比较深入地领略了话剧艺术的风采,屈指算来已是十年有余了。
这些年,在严肃艺术不景气的大气候下,话剧艺术亦节节败退,近乎奄奄一息。中央戏剧学院以培养出众多的大牌明星而声名远播,然而大多数明星早已改换门庭、择木而栖,他们的头衔是“影视明星”。如果对全国各大城市的剧场作一调查,看看每个剧场一年能上演几出话剧,不知会是什么结果,反正我居住的城市一出也没有,虽然这还是省会城市。不久前,曾有人把《金瓶梅》搬上舞台,也曾有人把国外的《情人》领了进来,但我总觉得这里面夹杂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和话剧的繁荣与否没多大关系。真正可堪告慰的是,以北京人艺为首的几家京城剧院不管处境多么艰难,始终顽强地固守着话剧这块领地,近年来陆续推出了一些精品,使我们还能不时听到些话剧的声音,知道话剧还在。那些不为世俗名利所动,甘愿为话剧而献身的艺术家们,有如长夜孤灯一般给热爱话剧的观众送来安慰和温暖,然而这抹不去的浓浓的悲壮色彩,无论如何也难以让我们轻松起来。
想看话剧,真的非要到京城去吗?


第12版(副刊)
专栏:

松鹤延年(剪纸) 姜立新


第12版(副刊)
专栏:

泉鸣图(中国画) 石寒


第12版(副刊)
专栏:

  信天游
——献给黄土地
张炜
陕北,二十六年梦魂萦绕。
陕北,数万知青豪壮地大迁徙中我步入你这神奇的黄土地。
陕北,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十年九旱的黄土地,雨中泥泞的黄土地,却又是炎黄子孙生息发展的黄土地。地图上巴掌大的陕西,掩埋着黄帝,匿藏着秦始皇的万马千军,记载着西汉到盛唐的几度兴衰,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转战南北创建共和国的千秋伟业。神奇的黄土地啊,你这般地吸引着我,恰似一部浓缩的中国史。
陕北,又仿佛是穷和苦的同义语。除了黄土,便是贫困。憨厚的庄稼人,在旱天的黄土路上趟过一阵黄烟,在雨天的黄土路上两鞋底泥饼,一步一打滑,艰辛地走着那沟沟坎坎。贫瘠的黄土地啊,你这般地困扰着我,让我梦不安宁。
到过陕北吗?见过她少女般丰润的面颊吗?听过黄土大地上那泥土味的“信天游”吗?陕北“信天游”,以它的淳朴,以它无华的美,把我的心挽留。无论岁月流逝,无论我飘泊何方,我与它难舍难分。
陕北的盛夏与初秋,漫山遍野是没膝深的草丛灌木,其间盛开着簇簇素淡的野花。没有袭人的芬芳,没有娇娜的容颜,只有淡淡馨香和默默无语,在羊啃人踩的地方顽强地生长,不为人知地开放,唯黄土大地青草牛羊是永恒的伴友。
羊儿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追逐嬉戏,一会儿掩没在草丛深处,一会儿又被山风抚弄出来,好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一群时隐时现欢蹦乱跳的小羊,宛若天仙撒下的一把黑白相间的珍珠,在山坡上滚动、滚动……
天际无限寥廓、恬静。蝉重复着一个老调。
一曲歌声从山谷底部悠然荡起,徐徐上升,继而在天与地之间回旋荡漾。一个嘹亮开阔的男高音,以他甘美的声音带我上蓝天、乘白云、遨游琼宇。忽而又携我坠东海,观江河之滔滔。真亏得苍穹之阔,方容得下这般舒展的歌——信天游。
万物都醉了。连太阳也醉得一动不动——被歌吸引了。醉眼之中,似有一臂挽白纱的女子在天际间漫舞。是欢乐?是哀思?人间的情愫尽在其中。
唱歌的人呢?躺在草丛中,晒着太阳,遮着顶破草帽,穿烂了的鞋露着大脚趾。他是我们村里跛脚的羊倌,身高不到一米六的老汉。老汉人丑心好,爱羊爱歌爱生命爱生活。他的衣襟暖过多少只刚出生的小羔羊,连他自己也数不清。地道的“信天游”,是地道的陕北人的歌。
我永远不曾听懂羊倌的歌词,却顽固地喜欢那歌,喜欢那自由、高亢与开怀——咀嚼着尘世的苦涩,对芳草大地吐诉忧郁;望着无雨的庄稼地,向炎炎烈日索要甘霖。人间的希望、人间的爱恋、人间的悲怨、人生的梦幻,尽在其间。
常常,唱歌的人痴情地唱到夕阳西下,唱到把羊儿赶回圈。太阳恋恋难舍地走开了,天空中留下辉煌的彩霞。霞裹着云,红得似火,燃烧着变幻着飞舞着,靠近落日的地方射出一派金色,原野和云朵被勾勒出一笔金色的轮廓线。天渐渐暗了。
层层叠叠的黄土高原,原接原向北铺去。偌大的空间像泼墨的彩卷,近色是绿,渐远是深绿、墨绿、蓝、海蓝、灰蓝、奇特而浓重的蓝,直到天壤不分的一色。那浓烈奇特的蓝,陕北高原黄昏时向北望的蓝,我永不能忘怀。那时我小,没有见过海,做着海的梦。总想,这便是海,蓝色的海,陕北高原奇特的海——她独有的信天游。
多少年来,我在黄土大地上向前走,向前走。我人生的信天游!
犹如那羊倌,以甘美的喉唱着心中的歌,却跛着脚,走着黄土间泥泞坎坷的路。
没有那歌,那路如何走得下去?
没有那路,那歌又如何令人神往?
信天游!
你这泥土味的信天游。你这苦涩的信天游。你这神曲般的信天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