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荒漠植树人
本报记者周泓洋
我们的汽车在沟壑纵横的宁夏毛乌素沙漠里穿行了一个上午,几次险情过后,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翻肠绞肚的感觉,只盼着车子能早一点到达常兴正家。
“再走一会儿就到李记沟了”。盐池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说。
车子在灌木丛中穿行了几十分钟,在一座小土坯房前停了下来,倒也新奇,土坯房边上一架风力发电机正呼呼地在寒风中转着。
    初识常兴正
迎出门来的40多岁的汉子就是常兴正,旁边还跟着个10岁上下的小男孩。
“听说北京的记者要来俺这窝棚里住,俺就打发婆姨和大儿子出去了。窝棚明年就拆了重盖,到那时就有地方住了。”
拥进小土坯房,目光落在一堆化肥袋子上,土坯房有18平方米,化肥袋子占了屋角很大一块。“老常,装的是什么?”
常兴正:“粮食。”
记者:“这么多!有2000公斤吧!”记者问。
常兴正:“差不多!”
记者:“看来您在这里生活得不错!这片林子(其实也就是灌木丛)有多少?”
常兴正:“3000亩,1988年我爹过世后,我就来了。包下这片林子,每年交80车沙蒿给村里就算承包费。这几年收入还可以。这块林子离村里有几十里地,1988年我把家搬过来的时候,狗都受不了,又跑回去了。条件很差,可是有干头。我爹就是到死也认这个理。可他那时候,不知道赚钱,就知道为集体护着这块林子。
“在这3000亩林子里,我最多可放羊120只。现在我养了70只羊,卖出去一只能挣300块钱。自从接过我爹的班,我的收入还可以,就是孤单了点。可我爹留下来的,我还要干下去。”
常兴正那被风刀霜剑雕刻得皱纹遍布的脸转向墙上挂着的一位老人的像。
    追忆殷正兴
“这就是殷正兴老人?”记者满怀敬意地问。
“嗯!我爹是1988年农历七月二十八被人发现的,当时,他早已经硬了……”。
殷正兴,一位倔强的老人,全村被沙漠逼走,他却留了下来,在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沙漠里默默地一棵一棵地种树,一天一天地守林。这片3000亩大沙漠在变成葱茏的灌木林以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守在这片他洒满汗水的绿色中。
每天天不亮,他就拿着小羊铲进了林子,驱赶着那些只顾自己的羊吃饱,不管集体的草的偷牧人。十几年如一日,说不清他抓过多少偷牧人,他曾咆哮大怒过,也曾大汗淋漓地追赶过,慢慢地大家也就知道了这块水草丰美的人工林子里有个不好惹的老头。
林子保住了,人也得罪了,老人家的生命也留在了沙漠里。
连着几天,在周围放羊的牧羊人没有看见“倔强老头”的影子。牧羊人感到奇怪,走到他住的窝棚一看,老人家早已硬邦邦地躺在了小土炕上,逝世已不知几天了。其时:1988年农历七月二十八,老人家64岁……
闻讯赶来的儿子常兴正痛哭流涕。流干眼泪的常兴正看看父亲留下的羊铲,还有这片黄色大沙漠里的3000亩绿色,毅然拿起父亲的羊铲——“我来接着当护林员。”
29岁的常兴正把一家四口从几十里外的村子里搬到这片林子,住进了父亲留下的干打垒土坯房,继续父亲的事业。
“记者哥哥,爷爷就在这儿找到的。”伶俐可爱的殷正兴老人的孙子常志鹏拉着记者的手说。
    再看常志鹏
小志鹏:10岁,常兴正的第二个儿子,就读于8公里外的李记沟小学2年级。
记者:“你上学这么远,受得了苦吗?”
志鹏非常羞涩地咬着手指头:“惯了。”
常兴正告诉记者,儿子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在沙漠里走8公里去上学。每天给哥俩1人1块钱,中午买方便面啃着吃。等天都黑下来才能回来。
记者:“小志鹏,路上害怕吗?”
志鹏:“不怕!我和哥哥俩耍(玩),羊进了圈,我们就能回家。今天哥哥吃喜(婚宴)去了,要不,你也能看见他。哥哥上五年级。”
小志鹏不再害羞,一边帮爸爸切着土豆一边跟记者聊了起来。
记者:“今年期终考试考第几呀?”
志鹏:“考得不好,考第二,语文才得了93分。”
记者:“小志鹏,长大了想干什么呢?”
志鹏:“当空军!”
记者:“怎么想要当空军呢?”
志鹏:“空军叔叔能用大飞机在沙漠里撒种子种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落实早稻面积刻不容缓
——浙江省桐庐近百农户早稻种植意向调查
金山
早稻种植面积,对全年的粮食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眼下正是落实早稻种植面积的关键时刻。最近,在对桐庐县深澳、洋洲、桐庐、万埠、莪山、瑶琳、毕浦、分水、百江、东辉等10个乡镇的95户农户调查中发现:早稻种植面积由前几年的大幅度下降,变为小幅度下降状;有些农户也由前几年减少或保持早稻种植面积,变为增加早稻面积。具体分述如下:
表示将增加今年早稻种植面积的有20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21.1%;
表示今年的早稻种植面积与去年相同的有32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33.7%;
表示将减少今年早稻种植面积的25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26.3%,其中有5户上年度种植早稻5.26亩,今年一分也不种。
上年度未种早稻,今年也不打算种早稻的有18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18.9%。
被调查的95户农户,上年实种早稻118.7亩,今年计划安排种植早稻112.3亩,比上年减少6.4亩,减少5.4%。1994年度同期调查的农户种植早稻的面积,比1993年减少19.5%,今年的减幅比1994年的减幅减少了14.1个百分点。
本次种植意向调查表明:虽然今年的早稻种植面积同上年以及前几年相比,下降颓势略有好转,但是从总的情况看,今年的早稻面积仍在下降,因此,在当前落实早稻面积的关键时刻,必须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想方设法调动广大农民多种早稻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做好增加早稻面积的落实工作,确保早稻丰收。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大学生“猪倌”
柏建华
杨仪,曾是西安冶金机械建筑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有了舒适工作。这位生长在城市的年青人,不甘寂寞,辞职到渭北农村领办养猪场,成为轰动四方的新闻人物。
3月11日,我在临潼县雨金镇北湃村东亚养殖场见到了杨仪,他正在同场内14名职工给猪开“午饭”,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猪舍排列有序,里里外外打扫得非常干净,一头头生猪长得膘肥体壮。
我问杨仪:“你学的专业与养猪不对口,怎么想到了到农村办猪场?”杨仪说:“我生在城市,长在西安,我多次暗下决心,寻思着能为城市菜篮子工程出点力。1992年6月,我从西安高压开关厂总工程师办公室辞职,只身一人来到此地,承包了10亩地的村办农场,承包期为10年,领头办起了雨金镇北湃村东亚养殖场。”
“你开始是怎样起步的呢?”我问。杨仪说:“我哥杨健支持我的行动,投资了30多万元帮我建起了猪舍,购买了仔猪和饲料加工设备,在一片空地上干了起来。”“这两年你干的怎么样?”他说:“还算可以,由于当地干部群众的支持,加之自己的努力,每年获得纯利润20多万元。如今猪场生猪存栏1500头,去年出栏3000头。猪场固定资产也由30多万元发展到60多万元,有了一定的规模。”
“据了解,雨金镇村民在你的带动下,掀起了养猪热潮,已建起了4个500头猪场,北湃村养猪5000多头,户均14头多。你不怕群众抢了你的生意?”杨仪说:“不怕。事实恰恰相反,这一带村民养猪形成了规模,形成了气候,具有较大的知名度,河南、山西和西安一带的城市商贩常年来北湃村贩运生猪。我们养的猪不仅不愁卖,还可以卖个好价钱,因为货卖堆山嘛。带动群众发展养猪事业,也是我当初办猪场的主要目的之一。”
北湃村党支部书记康民朝介绍说:“杨仪真是个好青年,为人厚道诚实,他除了办好自己的养猪场外,还义务向群众宣传科学养猪知识,自己掏钱多次聘请省畜牧兽医总站的专家、教授来村里给村民讲课,推广科普知识。还免费为群众提供生猪防瘟、阉割等服务,廉价给村民们提供生猪优质配方饲料。没有杨仪的精诚服务和示范作用,就没有我们北湃村养猪事业的大发展。”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省报传真·河北日报供稿

  太行山的经济沟
杨金枝陈云凌
7年前,当河北邢台县前南峪村将经济沟建设这朵艳丽的鲜花奉献在人们面前时,人们禁不住赞誉其是“开发治理太行山的一把金钥匙”。如今,7年过去了,经济沟建设以燎原之势,迅速拓展到太行山区24个县(市)的群山沟壑,并呈现出“百花竞放,各领风骚”的喜人景象。
邢台县垴上村村民张江东,5年前还是村里有名的穷户,全家4口人,人均收入不足百元。1989年,村党支部书记贾振昆带着他到经济沟的发源地前南峪参观后,这个被村人称为“窝囊废”的小伙子再也坐不住了,找到村干部非要承包漫山遍野都是石头的荒山。整整一冬一春,张江东愣是用铁锹在山坡上挖出一个个方圆1至1.5米的鱼鳞坑,用石头垒起一个小坝,然后爬遍荒山用手捧回一把把泥土,终于在那“和尚头”上开出了5亩水平沟,并全部栽上了红富士苹果。去年他的经济沟初见效益,收入达2万元。像张江东这样靠挖经济沟拓出一条小康路的致富户,仅在邢台县深山区,就涌现出1.5万多户。目前,邢台县的经济沟效益在30万元以上的有40条,在10万元以上的有210条,5万元以上的200条。去年全县经济沟总产值达6000万元。
昔日的荒山秃岭,今日的生财宝地,经济沟建设给太行山带来的这一变化,使山区人民“挖沟栽树奔小康”的热情更为高涨。在邢台县西北部深山区水门村,当我们登上村东的山顶,纵目远眺全村的经济沟工程时,不由得叹为观止!60多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王俊生高兴地向我们介绍:“这里3年前还是光屁股沟,如今已建成22条高标准经济沟。再过两年,6万多棵红富士苹果就挂果了,到那时,一幅殷实的小康图,定能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赞皇县,我们连着转了5个深山村,只见村村有工程,户户有行动。大河道村几年前把7500亩荒山全部挖成枣树沟后,去年收益150多万元,全村人均增收1000元。尚未治理的1000亩条件最差的荒山今冬也成了人们争抢的“香饽饽”。村民们说,谁不栽树谁吃亏。谁家栽树多,谁家富得就快。事实的确如此。阳泽村张永吉兄弟3人在自家11亩岗坡旱地里栽上了170多棵枣树,他满怀信心地给我们算了一笔帐:明年树底下种花生、山药,投资当年就能收回。再过几年,树上银行、树下粮仓的愿望就能变为现实。
易县独乐村几年前只有几十亩柿子树,每到柿子下树季节,柿农们都是一辆车子、一杆秤,驮着一筐柿子到外边转悠半天,愣是卖不出去。自从全乡把万亩荒山挖成水平沟,全部栽上柿树后,如今产量已增到了108万多公斤。柿子多了,反而好卖了,柿农们坐在家里,柿子就销到了全国各地。从这变化中,柿农们明白了一个理儿:有规模才能有市场。
目前,太行山区各县市的经济沟建设正向着规模开发、区域化种植的方向挺进,有的县以大枣为主,有的县以苹果为主,有的县以杏为主。同时,在一个县内,也不都是千篇一律。如邢台县划分出两大经济带,山区以板栗、苹果为主,浅山丘陵区以花椒、大枣为主,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果品基地。目前,两个经济带的果品商品率都达90%以上。
经济沟开发的规模化、区域化,使深山区内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市场。据统计,以经济沟为支点形成的太行山果品市场,已有1100多个,其中日成交额在50万元以上的有42个,10万元以上的有100多个。
市场连基地,使山民们无形中按照价值规律搞起了生产,市场需要什么产品,需要多少,他们都能通过市场这个“瞭望台”进行“望、闻、问、切”,尔后再去经营。同时,人们离市场越近,脑子就变得越精明。满城县南岭村每逢桃、柿子、核桃收获时节,全村就有250多人在市场上“穿针引线”,当起了“经纪人”。他们在哈尔滨、广州、珠海、深圳等十几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每年经他们手调运出去的果品达3000吨,获纯利50万元。
赞皇县吕庄村71岁的刘群虎老汉怎么也想不到,去年八成熟的大青枣1公斤能卖到4.4元。后来,他到市场上转了一圈,当看到十几个加工厂摆阵布点,敞开收购大青枣的情景时,善思考的刘老汉心里便有了谱:枣贵缘于加工厂多。
的确如此。正是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大青枣价格的上扬。去年,赞皇县委、县政府采取优惠政策,支持国营、集体、个人兴办大枣加工厂,不到一年,县大枣加工厂点就发展到246个。
目前,“山上有果桑,山下建工厂,山外找市场”,正成为太行山经济沟建设的一大特色。围绕果品基地,各地兴起了大大小小的加工厂点。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太行山区的许多县都已开拓成为国内大宗果品生产地、加工地、集散地,并初步形成了市场+企业+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使深山区的果业经营渐渐步入大市场、大流通的轨道。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阳信:全国第一梨
阳信鸭梨,堪称全国第一梨,因其果梗基部状似鸭头而得名。其特点是色泽金黄,香味浓郁、皮薄肉丰,而且脆嫩多汁、酸甜适度,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其它营养物质,继1985年全国优质水果展评中获梨系列第一名后,历次评比,阳信鸭梨都稳坐全国梨系列第一把交椅。
目前,全县鸭梨面积已发展到15万亩。县里专门成立了鸭梨研究所,办起了鸭梨技术学校,成立了13个鸭梨技术指导服务队,使鸭梨质量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帮助果农开拓市场,疏通渠道,在全县建立了15个鸭梨专业批发市场。阳信鸭梨现畅销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阳信还努力搞好鸭梨加工增值。他们与山东大学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制出的阳信鸭梨醋,产品现畅销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等十几个城市。万吨鸭梨醋生产线和梨汁、梨脯等26个深加工系列产品,形成了阳信鸭梨强大的增值优势,年加工产值达5200万元,比单纯卖鸭梨增值490万元。
去年全县鸭梨总产量达1.1亿公斤,加之深加工增值部分总收入达2亿多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500余元。(崔宝坤)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绿化莫忘种草
郑伟
多年来,在多数人的印象中,“绿化”就是植树,而极少有人想到植草。80年代中期曾提倡过一次种草,现在好像又不怎么提了。然而,世界许多国家都把植树和植草同时并重,他们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植草有以下好处:一是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大量人工培植的草地,等于为大地披上了保护层,不但可避免水分过度蒸发,还可防止水土流失。二是有益于城市的环境卫生。植草可减少地面、河流、空气中的尘埃,提高空气的清洁度和透明度。三是有利于农业的生存和发展。绿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既可外御沙漠风暴,又能内调和风细雨,草地与耕地唇齿相依。
笔者建议,应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城乡环境卫生、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和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环境等方面,提高政府有关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植草意识,多多倡导植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栽树莫栽数字
徐明昆
阳春三月,植树季节。笔者觉得有这样一个问题不可忽视:栽树要栽管并重,切莫重栽轻管,前紧后松,使栽树成为栽“数”。
以往有的单位栽树,栽时轰轰烈烈,过后,则无人问津,不浇水、不施肥,听任树苗干枯病死,结果树栽得多死得也多,劳民伤财。
俗话说:一年树苗,十年树木。有些树种仅育苗就需要几年时间,栽而不管,不如不栽。因此,我们一定要既重栽,更重管,重成活,力争栽一棵活一棵。为保证成活率,对栽下的树苗也要实行管护责任制,包栽包活。
这实际上是个老话题。之所以要老话重说,是因为这种现象久禁不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形式主义作怪。一些地方把植树作为干部考核的一项内容,但只考核其栽种的株数,不管成活与否等实际效果。希望形式主义的东西越来越少,实际成果越来越多。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20项农业重点推广技术

  棉花综合增产技术
到2000年,棉花要增产1000万担,全面推行棉花综合增产技术,可望完成这一增产任务。
1.推广“两膜棉”(即棉花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技术。棉花播种用地膜覆盖,有利于一播全苗,苗壮易早发。用营养钵培育棉苗,待棉苗长出2—3片真叶,再适时移栽到大田的高度集约、早熟高产的植棉技术;2.推广化学调控技术。即用缩节安、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棉花生长过程中合理使用,可以影响棉株体内激素系统,调节根、茎、叶、蕾铃等器官的发育并改善其生理功能,因而产生多种良好的作用,以达到高产的目的;3.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即采用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等多种方式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改进药具和用药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并将群众的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方法相结合,降低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成本和病虫害对棉花的损失率;4.推广优良品种。积极推广最近选育出的适合不同棉区种植的丰产抗病虫早熟的优良品种;5.推广棉种泡沫酸脱绒及药剂包衣技术。由泡沫酸系统将浓度为96—98%的工业硫酸、水和发泡剂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在压缩空气的搅动下使稀硫酸泡沫化,然后通过一定的温度碳化棉绒脱成为光籽,并利用精选设备对棉种精选后拌药包衣,达到出苗快、保全苗、减轻苗期病虫害、苗壮早发高产的目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求购小麦中耕机械
编辑同志:
春季对小麦及时进行划锄是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大都是老年、妇女、儿童,况且大都使用传统的锄头、抓钩等简易工具,效率低,事倍功半。因此,农民迫切盼望农机科研、销售部门多研制销售一些小麦中耕机械,最好是与小拖拉机相配套的划锄机具,以提高小麦中耕的效率和质量。但是目前市场上却很难买到。
              (山东省定陶县农机局 车现鹏)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老伴赶“海”去 罗亚毅摄于江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沉睡千万年的宝石“下海”了!
在江西上犹县紫阳乡储藏着大量花岗岩宝石,现在引进外资得到开发利用。曾明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