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金元宝”与“麸皮糕”
吴建平
民间的一些俚语是很能警策人的。譬如,在江浙一带农民中流传甚广的“手拿金元宝,难买麸皮糕”一说,就颇有一点现实的教育意义。它告诉人们,一个人手中光有“金元宝”还不行,一定要有足够的粮食。不然,当发生灾荒时,即使手里有很多钱,说不定连一块“麸皮糕”都换不来。这句俚语反映出可贵的重粮重农意识。
近年来,随着人们市场意识的增强,“钱”的地位似乎越来越突出了,由此也带给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错觉。一些人以为:只要手上有钱,没有粮食可买粮。于是乎,对“麸皮糕”之类就不太重视了,再加上种粮要花大力气,且短期内难见显效,抓起来劲头就更不足了。殊不知,如果人人都这样想问题,都如此对待农业,到头来,哪里还换得到一块“麸皮糕”?这种教训我们是有过的,大家应当切切记取。


第1版(要闻)
专栏:

  经过六年攻关试验,黄河三门峡水电站汛期浑水发电获得成功,近日通过国家鉴定。该项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试验期内增加发电二点一亿千瓦时,创直接经济效益二千二百万元。新华社记者王刚法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专家的奉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默默奉献,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有不少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大批研究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我们在这里刊登的一组照片,从几个侧面反映了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他们的建树。——编者
上图:重庆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潘复生教授(左三),承担完成了14项重要科研题目,不久前被评为国家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新华社记者刘前刚摄
右图:我国化工行业的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后刘佑全,两年前回国后,自愿落户巩义市的河南化工厂,担任总工程师,先后开发出14个化工新产品。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上图:河北农大教授王永蕙(左一)潜心研究枣资源40多年,建立了国内外最大的枣和酸枣资源室,还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其中8项居国内外领先地位。新华社记者范德元摄
左图: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37岁的教授尹钧针对我国土壤情况,在干旱的高硼土壤上用加磷的办法解决了小麦等作物因硼毒不能生长的问题,扩大了农作物种植范围。郑庆摄(新华社稿)


第1版(要闻)
专栏:

  发展支柱产业 推进技术进步
上海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
本报上海4月2日电记者吕网大报道:上海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去年全市工业产销率达98%,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
上海市从80年代后期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优先发展支柱产业,通过以大带小、抓好并差,全面优化产业结构。进入90年代,上海又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计算机、激光技术、现代生物和医药工程等正在加快培育并逐步产业化。支柱产业的崛起,带动了化工、电子、纺织等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上海经济结构向以深加工为主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步伐。
采用先进技术加快改造传统工业是上海优化结构的重要举措。上海每年都要集中资金、力量对老企业进行改造,仅去年就投入250亿元,完成了大众二期、煤气三连供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上海老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老化、产品老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技改后的上海冶金工业从根本上摆脱了困境,目前钢材产量、品种规格、固定资产回报率和连铸化都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按照“有市场、有质量、有效益”的目标,围绕市场需求,上海近年十分重视新产品的开发投产。现在上海平均每天有50多项新产品问世,工业产品以每年18%的速率更新换代,而且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去年完成的2万多项新品中,85%的技术水平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其中15%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原有44%的企业集中在市区范围内。上海以发展支柱产业、优化结构为契机,对企业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将纺织、化工、建材等能耗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有计划地扩散到郊县。目前市区已有481个生产点的27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已经和正在通过内联、批租、转让、出租、合资等方式改变土地使用性质。这部分企业搬迁后,腾出的市中心地段发展了金融、流通、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


第1版(要闻)
专栏:

  浙江10个经济强县领导形成共识
集中精力抓农业巩固经济实力
本报杭州4月2日电记者袁亚平报道:“经济强县应该是农业强县”,浙江10个经济强县(市)的书记、县(市)长日前在萧山市聚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他们统一思想,决心集中精力抓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完善机制,以确保今年粮棉丰收。
这些县(市)领导一致认为,经济强县(市)过去都是靠农业提供大量原料、劳力发展起来的。如今经济上去了,如果忽视农业,必将影响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最终将失去强县的地位。
要发展农业,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连续7年获得杭州市农业丰收一等奖的萧山市,今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去年增加44%,达到1.34亿元。瑞安市预算内资金投入农业比去年增加49%,今年光水利建设就计划投入9000多万元。绍兴县今年已落实支农资金8200多万元,还协调好农资供应和价格,从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入手,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在建立和健全发展农业的运行机制,完善农业资金保证体系方面,10个经济强县(市)也各有特色。鄞县县、乡、镇各级领导都分头建立了联系点,各乡镇的干部负责到每一个村。诸暨市建立了市、镇(乡)、村三级干部办方制度,全市已有百亩以上丰产方33个、50亩以上丰产方82个。48万亩早稻种植计划和6000万公斤的收购任务已基本落实到户。


第1版(要闻)
专栏:

  天津“三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快
本报天津4月2日电据天津海关统计,1994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4.79亿美元,较上年增1.15倍,占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的28%,其中进口9.93亿美元,出口4.86亿美元,“三区”外向型经济跃上新台阶。(陈杰朱征中华)


第1版(要闻)
专栏:

  两轮驱动 多方投入
晋城市乡镇企业反哺农业
本报晋城4月2日电记者王艾生报道:山西省晋城市以乡镇企业“反哺”农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夯实农业基础,1994年虽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但果品、肉、蛋、奶、茧、蜂蜜等都获历史最好收成,粮食也获较好收成,总产达6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214元,比上年增长19.5%。
晋城市地处内陆山区,所属5个县区90%是山地半山地的旱地,人均耕地只有1.4亩。晋城市煤、铁资源丰富,这些年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但农业因后劲不足,有萎缩之势。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以乡镇企业的收入反哺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市农民个人从乡镇企业收入中、乡镇企业从纯利润中拿出1.5亿元投入农业。
大量资金投入农业,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94年全市农业机械销售额为1.7亿元。目前全市农业机械总功率达132.5万千瓦,亩均占有农机功率0.48千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全市出现种植30亩地以上的机械化小农场266个。
大量资金向农业投入,“科技兴农”有了靠山。晋城市先后办起县(市、区)级农民技术学校6所,乡(镇)农民技术学校91所,引进具有大专文化水平的农业及其它科技人才2320名。截至1994年底,全市共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35682项。
大量资金投入农业,还逐步改善了晋城市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抗旱能力。


第1版(要闻)
专栏:访读者想知的地方

  “赵光腚”的后代,富了
——访周立波《暴风骤雨》中写过的元宝村
本报记者董伟
编者的话:我们伟大的祖国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不论在平原、山区、海岛、湖泊、高原、沙漠地带,都有许许多多“记者罕至、读者想知”的地方。那里蕴藏着无数丰富生动、感人肺腑的故事,广大读者都渴望记者去发掘它、反映它。
为了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向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的要求,切实改进记者作风,扩大报道领域,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本报编委会向记者提出:1995年,每个记者都要到一个“记者罕至、读者想知”的地方采访,写出有新闻价值的有血有肉的报道。这个倡议得到了记者们的热烈响应,大家已经行动起来。因此,我们决定从今天起开辟一个新栏目:《访读者想知的地方》,陆续发表记者发回的报道。今天见报的第一篇,是记者董伟同志访周立波《暴风骤雨》中写过的元宝村,探寻“赵光腚”的后代们今天过得怎样,读来生动感人。
宋代大学者王安石有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办好这个栏目,关键在于记者的深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专栏,培养记者联系群众、务实求真的精神,磨练记者不畏艰辛、肯于吃苦的意志,使更多人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新闻工作者。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读者向我们点题和提供采访线索。
                  
3月28日,记者坐着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的轿车,沿着当年“老孙头”赶着马车几步一陷的马路,去48年前东北土地改革时就因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而闻名的元宝村(书中称元茂屯)采访,想探寻“赵光腚”的后代们今天过得怎样。
这里位于张广才岭深处,是个典型的山沟沟。记者坐在轿车里,追寻着荏苒光阴,想象“老孙头”当年沿着这条路赶马车的样子,眼前不断延伸的路就像渐渐展开的一幅历史画卷。
48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里发生了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赵光腚”——这个书中代表翻身农民的艺术典型,穿上了裤子,过上了温饱生活。在《暴风骤雨》中妇女主任的原型70岁的李淑芹家中,至今仍放着土改时分得的一个大炕柜,老太太说:“那是胜利果实,不能扔。”
农民分得土地,仅仅是摆脱了封建剥削;走向富裕,没想到却经历了那么长的时间。
傍晚时分,轿车开进了村子,这里已没有书中描写的“低矮的土墙”了,宽宽的街道,整齐的砖房,分明是一座小城镇。村子里有餐具厂、铅笔板厂、铅笔厂和综合建材厂等,还有好几个舞厅。看到这些,很难相信这就是周立波笔下的“元茂屯”。村子里唯一能和书中相吻合的地方就是村后的那座历经沧桑的元宝山。
已经深夜12点了,元宝村的党支书张宝金还在兴奋地和记者唠着。唠到过去,他说村里人都知道周立波和《暴风骤雨》,明白是周立波的小说让元宝村出了名;唠到现在,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满意,可以骄傲地让世人看看今天的“赵光腚”了。
“我们村富起来,是在农村大包干以后。”张宝金介绍说。1983年,“大帮哄”实在过不下去了,队里欠债27万元,社员干一年挣不到20元钱,全村大约30%的农户有变成“赵光腚”的危险。无奈,只好承包到户了。
生活很快就好起来了。但是,全村1300多口人,耕地只有4000多亩,单纯种地是不够的。1985年,张宝金带着村里的4个“大能人”去了山东、广州等地取经。这成为元宝村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开头很艰难,但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工业。”张宝金说。1994年,元宝村的工业总产值已达5175万元,人均收入达3200余元,铅笔和卫生筷子大都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其中“YBS”牌卫生筷子成为日本的免检产品。为了感谢元宝村常年提供质量上乘的卫生筷子,一次,日本新潟的合作伙伴佐藤中雄先生邀请张宝金访问日本,并带他去当地最好的商场,让他随意选最好的商品,由日方记帐。可是,张宝金只买了一套价值3000多元人民币的筷子生产线用高级切割刀具和磨石。在日本人惊愕不解的目光中,流露的是对中国现代农民的由衷敬佩。
在残留着农村气息的鸡叫狗吠声中,迎来了我到元宝村的第二天。
元宝村有一个中外合资的黑龙江元宝山木制品有限公司,村办的企业都在这个公司属下。公司的总会计师姓牛,他介绍说,全村只有几十户种田大户在种田,主要劳力都在工厂了。由于工厂发展很快,元宝村的劳力只能满足其一半需要。所以,这个偏僻山村的企业走出山沟,异地建厂。现在,元宝村在大连就有一个公司和一个工厂。同时外地工人走进山沟。记者在车间里,见到许多来自山东、河北和黑龙江省其它地区的工人。一个叫关玉红的女工引起记者的注意,她的母亲原是元宝村人,因受不了山沟沟多年的贫穷,外嫁到黑龙江省方正县。现在,元宝村富了,这位母亲又把女儿送了回来。关玉红说,她一个月能挣400多元钱,生活蛮好,以后有机会想学学唱歌。
我很想见见“赵光腚”的后代,镇党委书记富伟说,《暴风骤雨》中唯一没有生活原型的就是“赵光腚”,他只是代表最贫困农民的一个艺术典型。“不过,元宝村姓赵的老户倒有不少。”
记者见到了一位姓赵的农会干部的后代,他叫赵发青,今年42岁,是工厂里开汽车的。他的媳妇快人快语:“赵家很穷的,当初嫁给他,我家都不同意。”可现在生活好了,住上了14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两个孩子也在工厂上班,全家都是工人了。“虽然家中彩电、音响齐全,我家在村里只算中等生活水平。”他媳妇补充说。
元宝村富了,全村有80余人坐过飞机旅游,孩子上学和医疗全部免费,“赵光腚”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新一代的元宝人并不满足,张宝金告诉记者:“我们新上的铅笔厂和大连的分厂,今年将新增产值4000余万元。今年,我们将成为亿元村。”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蓼兰又兴土杂肥
张建东宋学春
三月二十八日,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的田野上,小四轮拖拉机、地排车咬着尾巴把一车车乌黑的土杂肥运往田间。农民们一边卸车,一边撒肥,随后起垄包肥,呈现出一派大闹土杂肥的场面。
在胜利村村南地头,陪同记者采访的蓼兰镇镇长窦宗君风趣地说:“不是讲,庄稼是朵花,全靠粪当家吗?”他说,蓼兰镇耕地面积七点八万亩,一九九三年就实现了吨粮镇。当地农民一直把农家肥作为粮食增产增收的当家肥。农家肥既能缓解化肥不足的矛盾,又能培肥地力,增强土地的后劲。
这几年,蓼兰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地多、粮多、草多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全镇生猪存栏和大牲畜存栏分别近两万头,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积攒了大量优质的土杂肥,使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窦镇长指了指田间一堆堆、一行行、一片片的土肥说,今春全镇五万亩玉米、花生、大豆等春季作物平均亩施土肥二十车以上,为力争今年农业丰收打好了基础。
说着,我们来到南张家丘村,一进村便遇见了村委会主任李培堂。窦镇长介绍说,李培堂就是生产土肥的专业户。原来,李培堂养猪出了名。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他就把一百八十平方米大的院子当成了养猪场,每年出栏肥猪都在二十头以上,去年养了四十头。猪多了,肥多了,六亩责任田里光土肥就覆盖个遍,因此买化肥的钱花不了几个。我们正交谈着,几辆满载土肥的小四轮从身边驶过,李主任说:“土肥在我们这里热起来了,家家户户把土肥当了宝。”这个一百四十三户的小村,每年出栏肥猪七百多头,肉食鸡二万只,饲养蛋鸡将近一万只,每亩地土肥达到四十多车,去年小麦和玉米单产分别为六百公斤和六百五十公斤,农民人均收入一千九百九十元。今年,他们村又建了千头猪场。农家肥使土地更肥沃了。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四川免收农资运输过桥费
为把支援农业、减轻农民负担落到实处,四川省政府决定从4月起,免收化肥、农药和农膜运输车辆的过路过桥费。支农车辆一律使用省交通厅、省财政厅和省物价局统一制发的《免交证》,绝不允许任何单位、企业和个人将《免交证》用作其它运输,捞取好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铜山农业产值达到30亿元
江苏省铜山县以优化产业结构、狠抓加工增值和大搞市场建设为突破口,发展农副产品,到去年年底,已初步建成粮、棉、肉、鱼、蛋、奶、林、桑、果、菜等10大商品生产基地,年创产值30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据新华社电)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粤北旅游热线配套成龙
我国首列由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列车“大瑶山”号,3月31日由广州火车站开出,至粤北著名风景胜地坪石,全程304公里。列车途经10多处风景胜地。据悉,粤北武江还将建造观光码头,并开行一趟仿古敞篷观光小火车,使粤北旅游热线配套成龙。(徐晓阳梁兆明)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鄂建亚洲最大无线寻呼网
“一机在手,走遍荆楚”。覆盖湖北所有地、市、州、县的无线寻呼网日前顺利联网,并投入运行。这个高速寻呼网将每个频道的容量由5万户增至25万户,还具有语音信箱、异地呼、同播呼等多种功能,是目前亚洲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寻呼网。(杜若原)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南昌开通智能卡公用电话
一种融会现代高科技的通信服务工具——智能卡(IC卡)公用电话近日在南昌投入使用。智能卡电话是磁卡电话的最新替代产品,电子集成度高,安全可靠性强,使用维护方便,具有读写、存储和信息处理功能。(余清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