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美术)
专栏:

  艺事常新九秩翁
冯其庸
周怀民先生,是我的乡前辈,我们的交往,至今已将半个世纪。
周老曾对我讲,他年轻时家境清寒,很早就离开家乡无锡。开始是学土木建筑,抗战时,来到了当时的北平,一面在电报局工作,一面刻苦学画。那时他与张大千、黄宾虹、齐白石等画坛名流时相过从。他在28岁时,就被徐悲鸿聘为国立北平艺专的教授。
周老在国画上是下过苦功的,他早年和中年时期的画,是宗的宋元北方画派,尢追慕马远、夏珪的画风。所以周老在50年代以后的画以风骨见长,用笔劲峭斩绝,无论是山石、树木等等,都明显带有宋元山水北派独立不群、风骨棱棱的独特风貌。
周老的家乡在太湖边上,太湖的水给了周老以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大家知道,在宋元的山水大家中,马远是以画水出名的。周老远宗马远,近师太湖,以水为师,得水之神,所以他画的水,无论是縠纹涟漪,春生微波,还是雨斜风骤,波涛连天,总能下笔如神,得水之理趣。以此功力,他画的芦塘水景以其独到画法,很早就得有“周芦塘”的美称。然而,他画的北戴河海景,雨横风骤,涵浑浩淼,而浪涛澎湃,气势逼人,面对这幅巨画,使人有“天外黑风吹海立”之感。可见他之善于画水,又何止芦塘小景。建国后,周老曾遍游祖国的大好河山,以他的彩笔,为祖国山河立传,他描绘的百余幅南国风物册页,用笔流丽工整,设色雅洁,构图巧妙,新意迭陈,尽现了南国的山川风貌和民情风俗。周老游览陕北时,描绘了革命圣地延安的风光。北京十三陵水库建成之时,周老为作巨幅,以纪其实。邓拓为作长题,一时叹为双绝。
周老还喜欢画葡萄,而且自出新意,不落常套。他的葡萄既不是泼墨,也不是工笔,而是介乎工笔与写意之间。特别是他画的葡萄串,适当采用或参考了西洋画的用色法,使一串串的葡萄具有鲜明的立体感,使你感到飞鸟可啄、霜粉可触。因之,“周葡萄”之名又复大噪于世。周老居燕京西海之西近40载,日对烟波,蒹葭苍苍,周植葡萄,秋来硕果累累,紫玉霜藤,秋意无穷,无怪乎他的葡萄有琼浆欲滴之感。
除了上述山水、芦塘、葡萄以外,我还喜欢周老的梅花,霜干如铁,花红如丹砂,真正是铁骨丹心。
周老于书画鉴定,亦是大家。他鉴定古书画的经验、眼力,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而不是搬弄书本知识,所以他的鉴定多真知灼见。这也缘自周老自己历年来收藏了不少宋、元、明、清的古字画,如他藏有宋人的《四喜图》、郭熙的《松溪归棹图》、元人的《圉人曳马图》以及赵孟頫的真迹,还有明代沈石田、文征明、董其昌、清代八大、石涛等人的作品。1984年他将这批书画珍品无偿地捐献给了家乡无锡市,无锡市专门为他修建了“周怀民藏画馆”。周老这种爱国、爱乡之举,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由于周怀民先生在国画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崇高的声誉,周老的画一直被国内外的博物馆作为收藏的对象。1953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周老与其他几位画家合作的巨幅山水画《岱宗旭日》图,就成为毛泽东主席访苏时的国礼。周老的画还曾赠送给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日本的中曾根康弘、海部俊树等几位前首相。
1991年5月,周老和夫人计燕荪应美国丹佛大学的邀请赴美作艺术和学术交流,并举行展览。周老的访问获得极大的成功,丹佛大学为此颁赠给他“荣誉教授”的称号。之后,周老又应联合国的邀请,在联合国举行了画展,一时引起了轰动,不少人想买周老的画,为了展览,周老都一一谢绝了。周老在圣若望大学讲学时,当场挥毫,画了一幅水墨葡萄,一位老太太恳请要买,周老辞谢不得,即以画款交给我国大使馆作捐赠国内救灾之用,周老的爱国热忱于此可见一斑。
1992年,周老又为江泽民总书记访日作《硕果累累图》,赠日本前首相竹下登。1992年10月,周老和夫人又应日中文化经济交流协会会长三浦一志先生的邀请,为纪念中日恢复邦交20周年,在东京国际俱乐部举行画展,赢得了极大的轰动。
周老已年近九旬,依然不断追求国画的新意境,依然不断为国家和人民作奉献。周老的这种高尚情操和品德,实是画坛硕德,后学楷模。(附图片)
硕果累累(中国画)
南海航运(中国画)
黄山百丈瀑(中国画)


第10版(美术)
专栏:民艺之旅

  心灵的歌
——观陕北延川布堆画展随感
艾生
陕北高原是一块神奇的黄土地,在这千年的沟壑峁塬上,生长出一株民艺奇葩——延川布堆画。
布堆画又名布摞花、布堆花,顾名思义那是用各种碎布头堆摞成花。布堆画从它诞生问世之时,便和山乡妇女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些作品正是她们艺术化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娃娃的衣裳破了洞,补一个花花;鞋帽上缝一些避邪镇妖的威风猛兽;小到针线包,烟荷袋,贴身兜肚,枕头,鞋垫。1987年,中国美术馆的一位副馆长,千里迢迢从京城来到陕北延川,为中国这一最高的美术殿堂收藏了第一批布堆画作品,从而引发了这一艺术创作活动。同时也启发了一个农民出身的文化站美术干部冯山云。
冯山云从此开始了布堆画创作。他走乡串户地把那些巧婆姨请到文化站来,看她们用多彩的碎布头,倾吐从少女时代便憧憬的、祖祖辈辈继承下来的对美的向往,如同抖开了五彩包袱,包括亘古的神话,民俗掌故,理想和现实世界等等。就这样,冯山云这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家同那些巧手婆姨们一起,创作了一大批极富个性的布堆画作品。
1995年新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大厅里,展出了近百件粗朴、绚烂的布堆花,使观众惊叹不已。他们的作品有对乡土无法割舍的依恋和真情的坦露;既是民族的民间的又是现代的世界的。
今天,这些散布在黄土地群山沟壑间的民间艺术家,企盼这些寄托着他们理想的作品走向山外,看一看更广大的世界,再把新的感受堆成新的布花花。(附图片)
抓髻娃娃(布堆画) 刘艳芹
山恋(布堆画) 冯山云
福(布堆画) 高燕燕


第10版(美术)
专栏:

  流水不腐
剑武
江河湖海,来自其源头的万线涓流,也成因于大地的起起落落。没有盆地,水无以聚而成湖海;没有沟壑,水无以泻而成江河。
自然如此,社会亦如此。没有市场,物无以聚散交换;没有通道,人无以同流合力。这些来自于自然与历史的启示说来简单,将之还原于自然与生活,就复杂了。
笔者的这通感慨起因于两件事。
其一,新加坡一位实业家把在去年嘉德公司秋季拍卖会上购得的两件鲁迅先生手迹捐赠给了上海鲁迅纪念馆——可谓:仁士壮举,物归其所。
其二,今年嘉德公司春季拍卖会在即,笔者翻读其拍卖图录,其中的一批书画珍品让人瞠目:
——清代嘉庆朝所补乾隆谕旨绘制的《皇清职贡图》,共四卷,国内机构四有其三,由沈焕绘制的第二卷散佚民间久矣。这次得以面世,拍卖公司根据有关规定与政策,限制这件作品只能由境内博物馆、图书馆、国有企事业单位竞买。在长达13米余的卷帙上,画家以工笔重彩绘制了128个少数民族男女与儿童,每一组人物均配有满汉文字说明,于清代史研究,于少数民族历史研究,于民族风情史研究,于美术史研究,于纺织服装等工艺史研究……都是一大幸事。
——素知张大千先生喜作巨幅宏构,但多为单幅。这次嘉德拍卖张大千先生所绘花卉四条屏《竹》、《荷》、《菊》、《松》,高而逾丈,颇为难得。
——齐白石先生山水四条屏《春》、《夏》、《秋》、《冬》成于本世纪初,为其转型期作品,其艺术价值不低,其文物价值尤高。
——今年适逢徐悲鸿先生百年诞辰,嘉德公司因此推出其佳作11件。其中力作有二,一为《双骏图》,一为《奔马图》。《奔马图》乃畅达沉雄之作,笔势痛快,而墨色厚润。赠予屈武先生的《双骏图》不仅意境优雅,构图沉稳,笔精墨亮,而且有于右任、柳亚子等五位名人的题识,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俱佳。
新加坡实业家的壮举与先贤的力作所以让笔者在沉吟之余顿生感慨,是因为数年前,国内拍卖再举时,有不少人士担忧:国内购买力不够,拍卖的文物会为财大气粗的海外人士囊括而去,所谓“水从低走,江河入海”也。这几年的拍卖实际证明,这种担忧可以免了。其一,国家可以通过必要的法律与行政手段,阻止高品质的文物与艺术珍品流失,就像嘉德公司处理鲁迅手稿与《皇清职贡图》一样;其二,公开的拍卖远比文物走私容易控制;其三,散佚民间的文物与艺术珍品既可能由于缺乏应有的保护手段与设备,容易被损坏,又多为世人所不知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被埋掩。在这种情况下,拍卖实际上是一种能让人接受的文物调查;其四,拍卖既是一种商业行为,又是一种学术行为,文物与艺术珍品在拍来拍去之间,得到了商业投资的认可,也得到了学术性的评估与利用;其五,在此基础上而激发出国内个人与企事业的收藏热情,从而使文物与艺术珍品为国内人士与机构所有,让涓流汇入自己的江河,让江河汇入自己的海洋,而不致流失海外或损坏。
文物与艺术品的高保值性、高回报率及其历史、艺术价值引发了一系列的商业行为。社会应当给这种商业行为提供一定的、公开的、规则健全的场所与通道,让流散在民间的文物与艺术珍品在其间汇聚,在其间流通,甚至由此而引导那些海外“遗珠”回归。流水方能不腐,如此,何乐不为?(附图片)
双骏图 徐悲鸿
四条屏 张大千
皇清职贡图(局部) 沈焕〔清〕


第10版(美术)
专栏:

追慕古人得高曲别出新意成一家(书法)孙万千


第10版(美术)
专栏:

鸡鸣春晓(中国画)
曹国鑑
作者任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花鸟画创作已四十余载,曾先后得到陈半丁、汪慎生和王雪涛等名师的指拨;在坚持写生师法自然的同时,对宋元工笔画、明清写意画作了系统研究。他的作品工写兼备、艳而不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