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罗耀辉是一位入党44年的离休干部。他回到家乡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随洲村办起了1200亩窑场沟果园。6年来,他不要集体分文报酬。现在,窑场沟成了一个花果飘香的好地方。他说:“我老后这些果树全交集体,作为我的奉献!”张瑜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洞市的变迁
本报记者刘鲜日
洞市,湖南省澧县的一块不到7万亩面积的乡辖山区,一直只是个朝外输送人才,却长期赶不走贫困的地方。
抹不去的记忆
我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古老的山村。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这里曾有茂密的山林、挺拔的楠竹;有清澈的溪水、屋桥,也有可爱的野兔、白鹤。这块自给自足的土壤,远近可见飘香的油菜花和沐着红霞晚归的牧童。
我从13岁离家,每次还乡,看到家乡的变化,总是叫我怅然若失。起初是山林一天天被砍光,接着是河道被泥沙淤塞,修好的马路被山水冲毁……
改革开放以来,洞市乡的历届领导为了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真是费尽了心机。他们出外找关系、跑项目、要资金,希望借助外面的力量引导洞市人民走向富裕。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运输不便,合作对象吸引不过来,所以往往是雄心勃勃而动,唉声叹气作罢。乡里仅有几个煤矿,几十年来,洞市人就是靠这点可怜的资源维持着艰难的日子。
面对荒山做文章
去年的3月中旬,记者因事回到老家洞市,见到当时担任乡党委书记和乡长的王先蒙和翟千红时,他们表示,不再到外面寻找,决心眼睛向内,挖掘资源,面对荒山大干两年。他们提出大胆的思路: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资源,改变农闲季节农民游手好闲的习惯,让全乡人民都忙起来、动起来。乡里规定,农民除经营好自己的责任田以外,按人头每人出工50个,全乡发动,推出26项基础建设工程,总共计划投工70万个,打一场改天换地、向荒山要财富的总体战。
1994年6月19日,洞市乡三大支柱公路兴建工程同时摆开了战场,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三条支柱公路按期全线贯通。
紧接着,乡里又引导农民拉开了修建四座小水库的序幕。
尔后,他们又改造几座小学的危旧房,搞有线广播网络,安装程控电话系统。他们还在乡政府所在地架设5公里街道路灯,平整街面,办起自来水厂,修建金融大厦、电力大楼、商场,初步建成现代化的小城镇框架,为农民搭起市场经济的大舞台。
与六大基本建设同步,改造荒山的六大山林开发项目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从去年开春起,洞市乡的万亩荒山一改往日的孤寂,到处都是号子声,山头上人头攒动,银锄飞舞,几千人在这里挥汗奋战。这一年,洞市乡人民完成了50万立方米土石方的山林开发,建成了1000亩山胡椒生产基地、5000头牧羊基地、2000亩油桐基地、1000亩柿子基地、1000头母猪基地、300亩药材基地等。今年,洞市乡准备把山林开发拓展到1.2万亩,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建成湖南省最大的柿子基地,使全乡1.2万人能够人均拥有1亩以上果木林。据现已调任甘溪区区长的原乡党委书记王先蒙估算,这一年的大干,使洞市人三五年后每年可从这些荒山里获取千万元以上的效益。
劳动力是重要资源
1994年8月14日至16日,洞市乡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理论学习班,乡里所有的机关干部、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乡属站所和企业的负责人无一缺席,学习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老三篇》、《出师表》、《岳阳楼记》等,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消灭“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使大家相信一个理:劳动力丰富也是资源优势,只要找准路子,苦干快上,同样能够摘掉贫困帽子。
事实也证明了,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1994年,洞市乡的农民人均收入由1993年的不到600元,陡然增加到1000多元,一年之间几乎增加了一倍。
1995年3月18日,记者再次回到阔别一年的洞市老家。崭新的面貌令我且惊且疑。于是直奔洞市乡政府,恰好遇到现任乡党委书记翟千红,他的一席话叫我茅塞顿开:在贫困山区,农民组织性不强,这是致富奔小康的最大障碍。他们有劳动力,有勤劳勇敢的精神,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源。
在洞市乡走村串户,记者想听听农民的看法,发现大部分人的观点一致,即:把大家都集中起来干点有成效的工程是必要的,虽然义务工比较集中,短时间看是多了一点,但呆在家里无事可做,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搞点几年内就能见效益的事情我们愿意。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农业大县为何完不成定购任务
马关宝冯军孟祥信
江苏省兴化市是个农业大市(县)。1994年度,国家下达该市1亿公斤稻谷定购任务,全市45个乡镇实际入库8295.27万公斤,占83%。45个乡镇中有30个未能完成任务。完不成任务的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是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在水稻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难以合理安排好“三者关系”。
全市秋季水稻实际种植面积99.26万亩,粮经作物的种植比例在6∶4左右。近年全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较为注重稳粮扩经,其目的是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在粮食定购任务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既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又要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矛盾和问题就显而易见了。
全市1亿公斤的定购任务,比上年增加4000万公斤。水稻按平均单产500公斤计算,总产为4.96亿公斤。全市农村人口136.42万,每人留足全年口粮275公斤,计3.75亿公斤;下一年度仍按100万亩水稻留种,每亩以15公斤计,需留种3000万公斤。如此怎么能完成1亿公斤定购任务呢?
二是市场价与收购价倒挂,完成任务难度大。
去年江苏省规定,粳稻每50公斤定购价加价外补贴为70元,杂交稻65元。而兴化地区粳稻的市场价每50公斤达到105元,收购价与市场价相差35元。以平均价差30元计算,全市完成8000多万公斤稻谷任务,农民等于少收入2500万元左右,农村人均20元左右。
在价格明显倒挂的情况下,起主要作用的是经济手段,一般是集体经济比较富裕的村由集体贴补差价给农户;集体经济不宽裕的村则将任务按承包面积硬性摊派到户,没有粮食出售的农户贴钱给有余粮的农户,由余粮户代为交售任务。由于价格倒挂,农户自觉交售国家任务的情况远不如联产承包初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派强将蹲“贫点”
曾新
为了缩小农村贫富差距,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各地都很注意选派精兵强将到贫困乡、村蹲点。这是很有必要的。
但有些地方明显存在“重富轻贫”的倾向,县里领导包乡镇,往往是“大官”、“强将”去富镇,“小官”、“弱将”蹲贫乡;乡镇干部包村,往往也是富村让书记、乡长先选,穷村留给普通干部。干部蹲点强与弱的悬殊,加剧了一些乡、村之间的贫富差距。富裕的乡、村,由于蹲点干部实力占优,不难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贫困乡、村,由于蹲点干部力不从心,难以达到“雪中送炭”的目的。我以为,出现这种倾向的原因大致有二:一、领导干部出于对经济大局的考虑,怕富裕的地方垮下来影响全局,便不惜派精兵强将去蹲富点,来“丢卒保车”;二、上级对蹲点干部的激励方式也有偏差,到富裕的地方蹲点容易出成绩,蹲点干部可以披红戴花;相反,贫困的地方问题多,困难大,短时期内难以有所建树,蹲点干部不但得不到好处,弄不好还会落个“能力不行”的赖名,这就促使干部蹲点在贫与富的选择上倾向了后者。
真正的小康不是平均数掩盖下的部分乡村和部分农民的小康,而是更多的乡村,更多的农民走向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大对贫困乡村的扶持力度,尽快缩小其与富裕乡村的差距是一项事关农村小康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大事,决不能掉以轻心。
只要各级领导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强将不难选出来,强将也不难派到贫点去。当然,这需要一系列的责任制度和激励制度作保证,各级组织要根据贫困乡、村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给蹲点干部明确责任、确定目标,同时,要根据蹲点干部作用发挥的情况和脱贫效果,给予不同方式的奖励和激励,让蹲点的强将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待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珍闻

  巴山发现特大云芝
本报讯地处大巴山腹地的陕西省镇巴县仁村乡洋芋塘村村民李振林,3月12日在一青枫树枯蔸上发现一株特大云芝,菌盖分4层重叠,呈半圆形贝壳状,径长44厘米,鲜重达650克。该云芝与有关专著对真菌云芝的插图和描述吻合,属罕见多孔菌科云芝,是我国珍稀药用真菌。临床治疗乙型肝炎、肝癌及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性疾病,具有特殊效果。(周刚伍)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玉米秸上长蘑菇
张志勇杨建锁
近日,笔者在河北鹿泉市西铜冶村西废窑坑中一个简陋的地棚里看到,一堵长约2米、高约0.8米、厚约0.4米的泥墙上,密密实实地长着一层平菇,靠近顶部的几株蘑菇,足有1公斤重,碗大的“叶片”十分水灵。抠开薄薄的泥层,墙内竟是粉碎了的玉米秸,这些鲜嫩的蘑菇就是从玉米秸里长出来的。墙的西边,一块约1分地的土地上,一簇簇蘑菇正在破土而出,拨去薄土,下面竟是一层整棵的玉米秸秆,这是以整棵玉米秸为原料的平原栽培蘑菇试验。据李和平介绍,1公斤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可以生产出1.2至1.5公斤鲜菇,而成本仅是棉籽皮的1/3;推广后,一亩地的玉米秸所产蘑菇,价值将在玉米的一倍以上。
玉米秸上长出了蘑菇,这不是“天方夜谭”的神话,而是事实。
利用玉米秸秆栽培蘑菇,是河北省鹿泉市西铜冶村农民李和平的杰作。他筛选出一种代号为“HP—1号”的添加剂,这种添加剂与玉米秸混合,终于长出了大量的蘑菇。长期以来,我国生产食用菌大多是以棉籽为基料的,由于棉籽皮中含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污染,而玉米秸秆中不含任何毒素,所以用其生产的蘑菇不存在污染问题。这项技术的成功,为城乡人民食用无公害食用菌又开辟了一条途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桦木林里喝桦液
操亚军
笔者随同湖北省竹山县九华山林场的几位负责人一起登上该场海拔1170米的间家寨,在一片桦木林里,大伙口渴了,随行的林场技术员贺江举起弯刀,向一株桦木(学名叫亮皮桦)树干同人胸部齐高的部位斜砍下去,剁开一道裂口,随即从裂口下角冒出一缕乳白色的树液来,他把嘴贴到桦木树干裂口处,开始吮吸流出来的桦树液。
桦木树干里流出了能喝的桦树液,使该场场长冯正尧兴奋不已。他说,何不用桦树液加工天然保健饮料呢?林场现有5000亩成熟桦木林正愁无法利用,开发加工桦树液保健饮料,可以把桦树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
桦树液的营养价值高,含有人体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C、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和矿物质(如锌、钾、磷、钴、铁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民需要新型地膜编辑同志:
近年来,农用地膜被普遍推广使用,但目前农民用的地膜也有一些缺陷和不足。农民急需新型地膜供应:一需易腐烂地膜。目前农民使用的地膜由于不易分解,一旦清除不净,让其残留在土壤中,就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二需彩色地膜。有色塑料薄膜可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如黑色地膜能使番茄增产10%左右,蓝色地膜能育出矮壮秧苗。  
       江苏东海县宋彦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救救牲畜编辑同志:
近年来,在并不富裕的河南省泌阳县泰山乡的一些村庄出现了一个怪现象,牛、驴、马、骡大牲畜一旦生病,打针、喂药都治不好,说死就死。尤为突出的是该乡大寨村1994年至今已死亡牛76头、驴23头,马、骡子14匹。有的一家就死亡3头(匹)大牲畜。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如今村民想饲养牲畜却又不敢养。
大牲畜是农民的重要生产工具,耕地、拉车不能没有它。希望有关部门救救这里的大牲畜。
河南省泌阳县泰山乡 吕德群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兽医奇缺编辑同志:
我们在工作中曾接触不少想发展养殖业的农民,他们很想饲养畜禽,但怕畜禽染上疾病,防治工作跟不上。一名养鸡户去年买了800只雏鸡,由于鸡瘟,一下子就死了300多只。一个养猪专业户年初从市场抓了38头仔猪,不到三个月就因猪瘟死了12头。目前,农村兽医很缺,而且医疗技术和设备都有限,畜禽防疫工作跟不上,挫伤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
建议有关部门抓紧培训兽医,抓好牲畜防设工作,解除农村畜禽饲养户的后顾之忧。
河南省登封市送表乡 郭小生 宋爱荣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二十项农业重点推广技术⑧

  水产增产增效技术
水产业今后6年内推广6项技术:⒈水产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在全国沿海及主要内陆养殖区域进行对虾、鲍、甲鱼、鳜鱼、鳗鲡、河蟹等名优水产品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⒉高产优质高效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模式化池塘养鱼高产技术,推广甲鱼、鳗鲡、河蟹、花鲈、罗氏沼虾、鳜鱼、牛蛙等淡水鱼特优品种。⒊稻田养鱼增产增效技术,重点在西南、中南、华南、华东和东北地区的20多个省、市推广垄稻沟鱼规范稻田养鱼工程1000万亩。⒋宜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在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采取宜养则养,宜增则增,增养结合等方式,推广网围、网拦、网箱“三网”养殖技术。⒌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淡水鱼类加工综合利用技术、贝类及中上层鱼加工增值技术。⒍渔机仪器、网具更新应用技术,建立1万亩池塘养殖高产机械化模式示范点。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收入)

  福建:农民收入增速快
本报讯据抽样调查,一九九四年福建省重点扶持的十二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千元大关,达一百一十九点九八元,比上年增加二百八十点一八元,增长百分之三十点七,增长速度比全省同期快零点四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一、从集体组织、各类企业及其他单位得到的劳动报酬收入增幅高,人均这项收入达二百一十四点六二元,比上年增加八十五点三六元,增长百分之六十六。
二、家庭经营收入增加多,人均这项纯收入达八百五十三点四七元。(王孝灯)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收入)

  宁夏:低收入减少高收入增加
本报讯1994年宁夏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民纯收入大幅度增长。随着农民收入总水平的提高,农户内部各收入层次的比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农户收入总体结构中低收入农户所占比重下降,中高收入农户比重上升。(宁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收入)

  京郊:收入大幅增长
本报讯据京郊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一九九四年随着郊区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根据年报统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二千四百二十二元,比一九九三年增加五百六十七元,增长百分之三十点六,高出一九九三年收入增幅十二点四个百分点,若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百分之九点一,是九十年代以来农民增收幅度最大的一年。(金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收入)

  广西:小康道路艰巨
本报讯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村小康16个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据广西农调队抽样调查,1994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752元,离小康值1100元尚差348元。按照2000年实现小康的目标要求,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应递增58元(1990年价格),而1980年至1994年每年实际只递增了34元。因此,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应更加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确保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小康标准,使整个农村预期实现小康。(邝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耕海牧渔

山东省长岛县靠海洋开发实现了经济腾飞。渔村群众提前10年进入“小康”。薛永胜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耕海牧渔

全国海水养殖重点县之一的浙江省三门县,渔业生产又获丰收。图为海游镇渔民在晒黄鱼鲞。徐松青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耕海牧渔

台山市广海镇,是“广海咸鱼”盛产地。“广海咸鱼”大量出口海外市场。李小明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已有10余年历史的江苏省吴县渭塘珍珠市场,客商遍及全国各地以及美、日、韩、港澳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去年成交珍珠450吨,成交额6.1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珍珠城。图为客商在摊位前挑选各类珍珠饰品。本报记者 王忠家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