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迎科技大会展世纪宏图

  第二次转移的新契机
——大中型企业走技术进步道路透视
谢联辉杜澄李力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大中型企业,在改革大潮中的兴衰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
市场经济给大中型企业增添了活力,还是带来了困惑?在市场竞争中,大中型企业能不能重振雄威、焕发青春?第二届全国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成就展览会展示的,正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后4年间,大中型企业的种种思考和探索的成果。
迈进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新时期
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我国工作重点的第一次转移,那么党的十四大重申把科学技术发展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则是第二次转移。
这次转移是前次转移的深化,是对原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超越,是变外延为内涵、变速度为效益、变粗放为集约的战略转轨。
巨大的变革,不可避免要给社会带来阵痛。一时间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喊难!为了减轻社会的阵痛,几乎所有经济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所有的经济和科技计划,无不把增强大中型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大中型企业的开发技术水平、加速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几年来,有关部委加强实施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并积极扶持100个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100个能带动一定行业面发展的重大技术开发的项目、100个以节能降耗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主的新技术推广示范项目、20个重大装备国产化基地。一大批企业依托国家种种支持,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寻找到千载难逢的机遇。科辐烟台电缆厂抓住机遇,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年产值实现亿元,年创利润1400多万元;1990年新建的山东泉清无线电能讯研究开发公司,到1994年产值就超过2300万元,实现利税700万元……
在市场经济驱使下加速形成技术创新能力
为提高工业发展的起点,8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装备引进,以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尽如人意的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引进的技术,没有有效地组织对其及时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国民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仍然依靠财力、物力投入来支持经济快速发展,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企业由外延变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迫使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逐步把靠拚投入、拚资源来维持短暂高速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持续发展轨道上来。1992年和1993年两年对10%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大中型企业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普遍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其中60%以上的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因和思想来源,是市场需求与竞争,而且开拓新市场是创新活动最主要的目标。这说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正在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核心。
分析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进入90年代,上级拨款占总额比重逐年减少,由1990年的7.5%下降到1992年的6.8%,专项贷款也由25.3%下降到23%,而企业自筹资金用于技术开发比重,却由59.6%上升到64.2%,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增长较快,1993年达255亿元,比1991年增加89亿元。这是一个好兆头。
大中型企业开始重视增大技术开发的力度,控制技术引进的投入规模。作为企业技术进步主要内容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近年来三者经费支出中,技术开发呈上升趋势,技术引进呈下降势头。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大中型企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1993年,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分别比1988年增长257.3%和140.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实现利税占实现利税总额的比重,分别比1988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和2.16个百分点。这是一大进步。
由此可见,正在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促进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使企业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并激发了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热情,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发。
产学研优势组合拓出一条新路
从总体上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在全国每年取得的2万多项科技成果中,具有一定应用面的成果转化率仅为20%,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再加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的乏力,造成了技术进步代价昂贵,效益难如人愿。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本来研究与开发力量分布就不合理的工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缺乏优势组合。到目前为止,集中了60%以上科技人员、拥有80%科研装备的科研机构,与几乎占据全部物质生产手段和技术改造、基建投资的生产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对旧有的“科技经济两张皮”模式进行革命性的变革,科研与生产脱节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面向”和“依靠”要求双方联合。工作重点第二次转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成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融合,推进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为稳定和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于1992年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三年来,这个“联合开发工程”促使一大批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34300个,高等学校1400所,科研单位2170个,转让项目7980项,合作开发项目8400项,合作交流人员达571700人(次),共建研究开发机构430个,共建股份公司218个。
在合作中,一批紧密结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典型在涌现,一种“强”、“强”优势组合的模式在完善,一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在建立。濒临破产的开封市第二粮食机械厂1989年开始同郑州粮食学院合作开发高附加值的粮食加工新机械,产值、利润逐年翻番,合作的当年就扭亏为盈,1993年销售额达1400万元,创利税250万元。锦州制药一厂与沈阳药学院合作,开发多种新药,产值已达1.4亿元,年创利税2000多万元。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工作重点第二次转移,给了大中型企业一次又一次发展的契机,产学研的优势组合,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学界人物

  集世界传统医学之精华
——访中医专家麻仲学博士
霍岩
“我的毕生目标是将世界各国的民族医学精华融会、贯通起来,促进世界传统医学统一的学术体系的创立。”这是年仅38岁的中医博士麻仲学立下的宏愿。
自1992年起,由2000多位专家共同编著、麻仲学主编的字数逾亿的医学巨著——《世界传统医学大系》,是奔向他目标的重要一步。
为什么要编写这样一部巨著?麻仲学认为,西医是单元性的,即全世界是统一的。例如青霉素,无论在哪个国家,其成分和用法等都是相同的。相比之下,传统医学就呈现出丰富的多元性,在中国,不仅有中医,还有蒙、藏、维、朝、傣、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印度、非洲、阿拉伯以至美国的印第安人等许多国家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这么多分支,过去一直是各自行医,有的国家的传统医学甚至由于历史等原因,或受排挤无从发展,或销声匿迹。这种情况,对传统医学的发展十分不利。编著《世界传统医学大系》的目的就是融会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精华,互相取长补短,即统一共性、发扬个性,使之成为系统而又完整的传统医药科学体系,从而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关于这部巨著的内容,麻仲学介绍说: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教科书类的内容,第二部分为图文并茂的普及性内容,第三部分为广泛汇集世界各国传统医学书籍的文库。并暂定出版中、英文版。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已将它列为“八五”重点项目。
由学士到硕士到博士的不断追求,使他在学术上为自己铺垫了相当厚实的功底,又经过11年的临床,他在一些疑难病症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至对艾滋病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的关注与认可,1992年麻仲学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还完成了十多本著作,仅近年由台湾书局出版的就有:《中国医学诊法大全》、《中国医学疗法大全》、《中国医学预防法大全》、《从病寻名医》、《图解中医学入门》、《中国名人养生经验录》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人大常委会环保法执法检查表明
海南环境状况保持良好
本报海口4月26日电新华社记者朱冬菊、任小东,本报记者李新彦报道: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丙乾带领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赴海南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组,昨天结束了对海南的执法检查。检查组认为,海南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是认真的,几年来大力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植树造林等项工作,使环境状况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仍保持在较好的水平上。
在15天的执法检查中,检查组听取了海南省政府以及海口、三亚、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乐东、东方、儋州等10个市、县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的情况汇报,并赴上述各地察看了50多家工矿企业、开发区、自然保护区、污染治理工程、公共场所等,与基层环保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了座谈交流。检查组认为,自建省以来的7年中,海南在环保立法和依法保护环境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介绍,海南省在7年间,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条例等8项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20多项行政规章,使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这些法规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如省政府颁布的《严格保护珊瑚礁、红树林和海岸防护林的布告》、《保护东南中沙岛一带生物资源的布告》等规章,有效地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针对洋浦开发区即将进行大规模建设的情况,省政府制定了《洋浦经济开发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使洋浦开发区建设能够与环境建设同步实施,协调发展。
在抓立法的同时,海南省各级人大、政府,注意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认真贯彻执行各项环保法律规章,尤其在审批新建项目时,注意严格把关,凡是有污染又缺乏治理技术的项目坚决不上;对老污染源,依照有关环保法律规章限期治理;污染严重又难以治理的,则实行关、停、并、转、迁。仅海口市,近年来限期治理了45家企业,关闭了3家工厂,搬迁了10多家工厂。
与此同时,海南省人大、省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宣传环保。去年,组织了“大特区环保世纪行”,开展评选全省环境优美“十佳”单位等,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省人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各地还注意加强环保机构的建设,强化执法力量,为更好地执行环保法律提供了组织保证。
在污染防治方面,海南省立足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治本为主,标本结合的方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的建设,为改善环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7年中,省政府共投入5600多万元,治理了160多家工矿企业,使得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46.4%。各级政府还抓植树造林,消灭宜林荒山,恢复热带雨林,并建立自然保护区71处,保护了坡鹿、猕猴等一批珍稀野生动物。
检查组对海南省目前存在的水污染和垃圾污染明显加剧、资源破坏和浪费的现象较为普遍、环境与资源法规不尽完善、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另辟蹊径引入多制式概念
四通利方实现多平台跨越
本报讯记者杨健报道:如果有人能使众多中文平台兼容使用,用户的第一个感觉当然是方便,开发者的感觉当然是轻松,而电脑发展战略家们则会惊呼:注意这个新动向!4月下旬,面对四通利方公司推出的新成果,人们感受到的,正是这种方便、轻松和激动。
在去年9月23日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电脑专家王志东把电视机多制式的概念引入中文平台,令计算机界同行耳目一新。整整7个月后的今天,他所在的公司实现了Windows3.1等多个平台之间的跨越,跨度之大,让人觉得王志东几乎摸到了理想的鼻尖。
中文平台类似于中文操作系统,它为计算机提供中文环境。目前国内的中文平台种类很多,它们特点各异,各自支持一批应用软件,而彼此之间又常不兼容。用户为了使用自己所需的软件,往往需要在电脑中装入多个平台,在这些高度不一的平台之间跳来跳去,不胜其烦。
为减少平台互不兼容带来的不便,有关部门希望能为众多中文平台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制定标准的难度极大,王志东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建立一个多元支撑环境。他把这些软件冠以“Mate”之名,意即“Makeanythingeasy(让每一步都很容易)”。在这个环境中,各个中文平台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在它们之间的自由滑移非常方便。这条水平线的出现,使平台开发者不必再接受一个新的标准;而在它的背后,隐藏一条超越标准的“标准”,那就是“多制式”的新思想。
对于国外软件系统大举进入中国,王志东的想法很有自己的个性。他认为,在没有实力阻挡这一势头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学习和疏导。高手的较量讲究运用巧力,“多制式”思想的初见成效,便是在战略思想上因势利导的结果。等到我们在运用中洞悉了那些现在看来非常艰深的技术后,离超越它们也就不远了。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家科委表彰
为种子作“嫁衣”的功臣
本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编辑常常被视为替别人作“嫁衣”的人。如今,北京农业大学出了一批专门给种子作“嫁衣”的人。该校李金玉教授等14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推广“种衣剂”,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种衣剂,顾名思义就是为种子包上一层外衣制剂,这是国际上的一种发展趋势。按照严格观点来看,几千年来,我国农民习惯于从生产收获的粮食中精选一些个大饱满的用来播种,其实还不能称为真正合格的种子,因为种子播到土中后,易受地下病虫害的侵袭,造成缺苗断垄,导致减产。种衣剂中不仅加有可防病虫的农药,还有供种子发芽时急需的肥料。据测定,种衣中的药、肥持效期可长达45—60天。另外,种子包衣后,可使大小不同的种子实现标准化,使每粒种子大小基本相同,从而保证播种均匀,苗齐苗壮。
14年来,在国家科委、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北京农大研制成功药、肥复合型种衣剂24个系列产品,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种衣剂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1990年到1993年累计推广1.22亿亩,共增产粮油43.93亿公斤,增产皮棉4800万公斤,增加总产值31.916亿元。
国家科委为此日前召开种衣剂推广项目表彰会,北京农大获该项目集体特等奖,沈其益教授、李金玉教授、刘西莉助教获个人一等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传统文化读本》首发式举行
本报北京4月26日讯《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第一辑)首发式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为这套丛书题词。
由中国社科院和北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者共同编纂完成的这套丛书是面向全体国民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这套书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古籍中精选出60部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至巨、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分为儒学类、道家类、佛家类、诸子类、杂家类、文学类、蒙学类、家书家训类。整套读本一反以往古籍整理中存在的注释繁琐、白话生硬的缺陷,代之以全新的编撰方式,即每个读本都包括导读、原文、大意、评价和插图等部分,较好地保存了古籍原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沛瑶、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汝信,著名学者张岱年、汤一介等100多人出席了首发式。(苏歌)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土专家”办果技“私塾”
四川省成都龙泉驿区柏合镇柏林村脐橙专业户蒋天佐(右一)致富后不忘乡亲。从1987年起,坚持每月在家中办两期培训班,向远近农民义务传授脐橙种植技术。
如今,经蒋天佐的果技“私塾”培训的农民已近8000人,其中30%的农民脐橙年收入达万元以上。
新华社记者 杨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