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科技·社会)
专栏:

  康世恩同志生平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工业战线杰出的领导人、新中国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卓越的开拓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康世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4月21日14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康世恩同志1915年4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怀安县田家庄。1935年在河北省立北平高中读书时,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学习,同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清华大学学生救国会常委。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在晋绥地区从事抗日武装斗争和边区建设,先后担任120师民运部工作员,山西朔县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晋绥八分区专员。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晋绥雁门军区政治部主任、一野三军九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保卫延安和榆林战役、瓦子街战役以及解放兰州的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玉门油矿军事总代表,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局长,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副部长兼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总指挥、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指挥,石油工业部主要负责人、党委书记,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江汉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燃料化学工业部主要负责人,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同时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党组第二书记,国务委员兼石油工业部部长等职务。他是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他还担任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康世恩同志在长期领导石油工业的过程中,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指导中国的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他善于把石油科学的一般原理和中国的地质条件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石油地质、油田开发的理论和应用科学。他参与领导和组织指挥了克拉玛依、大庆等十大石油会战和其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对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初期,在旧中国石油工业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康世恩同志领导恢复和发展玉门油矿生产,把玉门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
50年代前半期,面对所谓“中国贫油论”的影响,康世恩同志在国内进行了多次地质调查,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运用多种手段,对全盆地进行综合勘探、整体解剖的方针。相继在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松辽盆地和华北地区开展区域勘探,并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次突破。
60年代初,康世恩同志参与领导和直接指挥了大庆石油会战,为我国石油自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坚持“两论”起家,提倡“三老、四严”作风,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石油队伍,并在油田开发和油气集输等方面独创了一套新技术、新工艺,使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社会主义企业的道路。大庆油田的发现,开创了陆相地层寻找大油田的先河。康世恩同志对这一重大地质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继大庆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康世恩同志又先后组织指挥了沿渤海湾地区的胜利、大港、辽河等几个油田的石油会战。他从这个地区特殊复杂的地质结构出发,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提出了复式油气聚集带的科学概念及相应的技术方针,使我国石油产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文化大革命”期间,康世恩同志受到残酷迫害,但他坚持原则,对党忠贞,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69年初,渤海海上一口油井被流冰冲击,随时可能出现险情,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和关怀支持下,康世恩同志受命到渤海破冰压井抢险,随后周总理又派他到湖北组织江汉石油会战。1972年后,他主持燃料化学工业部工作,面对生产遭破坏、能源短缺的严重困难,坚决贯彻周总理的指示,千方百计增加石油、煤炭和化肥生产,制定了引进综合采煤机组、改造小化肥和组织陕甘宁、任丘石油会战等重要决策。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亿吨,为支撑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粉碎“四人帮”后,康世恩同志于1978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他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为了尽快恢复被“四人帮”破坏的工业生产,他亲自抓了交通运输、钢铁、能源等一批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特大型企业的整顿,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恢复企业管理制度;提倡企业走内涵发展、扩大生产的道路,加速老企业技术改造;推广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经验,同时积极组织30万吨乙烯、宝钢和大化纤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对壮大我国经济实力起到重要作用。在加强基础产业的同时,从资金和政策上努力扶持轻工业,关心和支持国家海洋事业,为我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1年,为推动石油工业在新时期继续前进,康世恩同志受命重新兼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并提出对国家实行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得到国务院批准。他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精心组织实施这项政策,为扩大勘探和开发油田筹集了大量资金,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大大提高了石油工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
80年代后期,康世恩同志特别强调要重视资源接替、勘探布局和资金战略,他提出石油工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应加强东部地区的勘探,充分挖掘老油田潜力,使产量稳定增长;同时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尽快在勘探上取得突破。这些正确意见,对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康世恩同志为建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倾注了心血。在邓小平、叶剑英同志的大力支持下,他积极筹划和组织海洋石油对外开放,提出对外合作的方针、政策和主持立法工作,积极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海洋石油成为我国最早大规模引进外资和对外开放的行业,迅速形成了一支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装备精良、素质较高的海洋石油队伍,在海上石油勘探和油气田开发上取得重要成果,成为中国石油工业新的生力军。
由于百万石油职工的艰苦奋斗,我国原油年产量从解放时的12万吨发展到1994年的1.45亿吨,这其中凝聚着康世恩同志的胆略卓识和大量心血。
康世恩同志一直十分关注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他大力支持自力更生地建设现代化炼油厂,发展炼油新工艺、新技术,对老厂进行挖潜、革新、改造。他一贯强调从严治厂,倡导在炼油化工企业建立岗位责任制,严格科学管理和质量要求。他主持制定了充分利用1亿吨石油的规划方案,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益。他亲自领导和大力支持13套30万吨合成氨和5套30万吨乙烯装置的引进规划和建设,提倡石油资源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精细化工,对增强我国石油化工实力起了重要作用。
康世恩同志退居二线后,仍然时刻关心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多次到基层单位调查研究,及时向中央提出建议。他满腔热情地组织老同志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而奉献余热。直到重病期间,他还念念不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管理和发展,谆谆告诫各级领导要严格要求,完善制度,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事业心。
康世恩同志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他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决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在工作中,他重视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强调任何时候都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他善于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执著追求,锲而不舍。
康世恩同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他善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经常召开有技术人员、工人群众和领导干部参加的“三结合”座谈会,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形成正确的决策,进而指导工作。他十分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基层,与干部、工人谈心,从群众中汲取营养。他高瞻远瞩的领导艺术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佩。
康世恩同志虚心好学,勤于思考,勇于开拓进取。他努力汲取国内外新的科技成果,重视研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苦心探索,他成为党内学识渊博的一名工业管理专家和石油专家。
康世恩同志为人正直,坚持真理,顾全大局,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他为党的事业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和得失;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严格要求子女、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他爱护干部,关心群众,不姑息,不护短,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广大职工深深崇敬。
康世恩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忘我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逝世,使我党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老党员,我国石油战线和工业战线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我们要学习他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奋斗。
康世恩同志永垂不朽! (新华社发)(附图片)
1966年5月4日,康世恩(前排左一)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庆油田建设工地,介绍输油管道敷设的技术革新成果。 新华社发1961年7月23日,康世恩向邓小平同志汇报油田发展规划。新华社发
1993年5月23日,康世恩向江泽民总书记汇报石油工业的状况,并提出加快石油工业发展的建议。 新华社发
1949年9月,康世恩在进军大西北的征途中,奉命担任刚刚解放的玉门油矿军事总代表。这是1953年10月康世恩在职工大会上作生产动员报告。 新华社发
1961年7月23日,康世恩向邓小平同志汇报油田发展规划。新华社发


第3版(政治·科技·社会)
专栏:

  成功的秘诀
——记江苏维维集团总经理崔桂亮
边艾
江苏维维集团的成功已是有目共睹——从当年一个50来人的碾米厂到今天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国内首屈一指的豆奶食品生产基地,如此巨大的跨越只用了短短四五年时间便告完成。当人们追寻“维维”的发展轨迹,试图发现它迅速崛起的奥秘所在时,不能不注意到崔桂亮,这位默默地站在这个成功企业背后的劳动模范、青年企业家。
正己,关键的关键
“企业,是人的事业,人的力量是关键。”而在“人”中,崔桂亮认为,领导者先要把握自己,“这是关键的关键”。
崔桂亮行如其言。出差、开会,他从没在企业领过补贴。见他不领,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也都不领。维维集团新建了90套住房,崔桂亮不要,仍住在岳父家三室中的一室里。有人问及此事,他淡淡一笑:“有困难的同志很多,我还可以凑合。”企业的“一把手”态度如此,分房便不再是件难事。
对事业忘我投入,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志坦诚相见,……凡对部下有所要求,崔桂亮必率先垂范。当人们感佩于“维维”人的忘我奉献,赞叹“维维”这支队伍的能征善战时,如能忆起崔桂亮“管好自己”一语,这一切所从何来的答案应是不言自明。
“用人”,管理境界的提升
“管好人”,对许多企业领导者来说,已属不易。而在崔桂亮眼中,“用好人”,才是值得企业管理者下力追求的更高境界。
作为“用好人”的有力保障,崔桂亮在企业内推行了一系列用人新机制:对干部,以实绩论英雄,不设“太平官”,实行聘任制;对职工,实行各尽所长、以实力定位置的人事制度。新职工初入“维维”,企业一般不做一言定终身的工作分配,而是先让他们在企业内寻找最能发挥自己才干的位置,一旦寻到,你就好好干,实在寻不到,再由企业做安排。
崔桂亮大会小会逢会必讲“贤者上,庸者让”,鼓励职工毛遂自荐,超越自我,担当重任。他对职工明言:“你是千里马,就自己跑出来,不要等伯乐。”
正因为有这种“用人”重于“管人”的领导意识,有这种激励人奋发向上的机制,有这种“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出息”的氛围,“维维”吸引了众多的人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渴望一展身手的年轻人。
理财,向一分钱要效益
“维维”效益之好,好得令许多人初次听说它是个标准的国有企业时不免将信将疑。如果我们去琢磨一下崔桂亮“理好财物”的思路,这效益便不再那么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在维维集团,一个四五百人的工厂,管理人员一般只有四个,没有不创造效益的闲人,仅此一条,即非许多国有企业所能及。
集团下属的豆奶粉厂年耗煤3000吨,为寻找更便宜的煤源,业务人员四处奔波,愣是让吨煤价格降了15—18元。这一省,又省下了多少?
将热水回收利用,改二班生产为三班生产,关键设备采取双回路供电。这一改,又省下了多少?
企业家大业大,崔桂亮提出的口号却“小家子气”十足:“学习家庭妇女买青菜的精神,向一分钱要效益。”凭着这种精神,业务人员从广州到黄山,跑了数十家包装袋生产厂,硬是将豆奶包装袋的成本每个降了三分钱。考虑到“维维”的产量,再来看看三分钱,谁又能对它等闲视之?
看准路,完善自我
诸多企业和企业家的盛衰浮沉,使崔桂亮“看准路”一语显出非同寻常的深意。对于执掌企业大权的领导者来说,“看准路”的意义远在决定一己进退之上。它所要求于领导者的,不仅是眼光、谋略、胆识,还有个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看准路”,在成功之后尤难。崔桂亮时时自警:“企业是国家的。我是企业的。”提醒自己摆正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真要做一个企业家,一定要有永恒不变的理想、抱负。要抱一而终,终生不渝。单一的目的不会长久。比如升官,比如发财,升了官,发了财,便会满足。我追求的是个性的、人格的完善,是企业的、事业的发展。总之,将自己投入社会,向社会做奉献,经过一生,再留给人间一点什么。”听这位32岁的企业家坦陈心迹,你可以感受到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坦荡胸襟、浩然正气。


第3版(政治·科技·社会)
专栏:今日劳模

  千辛万苦无怨言
——记福建省华安县乡邮员邹甲乙
吴明
邹甲乙参加邮电工作时只有24岁。28年来,他日步行29.5公里,为散落在崇山峻岭中的7个村、51个投递点投送报纸43.73万份,杂志2.19万份,信件17.49万件、挂号函件10193件,三单(即包裹单、汇款单及特挂通知单)5859件。累计总行程2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六圈半。
邹甲乙常说:“乡邮员工作虽然艰苦,但它是四化建设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很光荣的,在如今这个信息社会里,如何使投递工作做到‘正确、迅速’显得更加重要,也是新形势下每个乡邮员应尽的职责。”20多年来他就是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风雨无阻地天天出勤,天蒙蒙亮从邮电所出发,步行到黄枣、玉山、天宫、五岳、下路、高宅、绵治七个偏僻分散的村落,遇风雨天还要延伸6公里盘山小道,赶往沙坑口求助摆渡,上岸后就爬越“千二步岭”、高亭岩、五岳山……沿着有修整时像“天梯”、无修整时似滑梯的黄泥路,雨天一身水,从头湿到脚,脱下水鞋倒出泥和水;晴天一身湿,爬到山顶衣服从里湿到外。邹甲乙就是这样风霜雨雪不误地为山间民众按时送报送信,从未向组织和领导提过任何要求。
邹甲乙认为:“工作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邮电的信誉。”有一次,乡邮管理员跟班,当他俩走近一个工区时,一位女同志走出宿舍,迎上来取报纸,管理员问其为何?女同志说“甲乙每天大约这时候到”。黄枣小学生一见甲乙来了,撒腿就跑,不然就要迟到了。天宫村的村主任说:“每当甲乙背着邮包到这儿,大家都知道可以开午饭了,比等班船的时间还准。”
去年夏季的一天,雷雨过后的山路很滑,久经锻炼的甲乙,还是滑倒了,造成手臂脱臼,局领导为这事要调换他的工种,而甲乙说:“自己这条邮路跑的时间长,投递点熟。”伤愈后立即重返工作岗位。
去年春,邹甲乙妻子得了病,按常理,要陪妻子住院治病,料理日常生活。而甲乙为了工作,动员女婿陪妻子治病,自己又踏上了漫漫邮路。几位村民多次劝甲乙:“这年月,何必那么认真,三五天来一回谁知道。”邹甲乙说:“这怎么能行!干活得凭良心,我要按规定,干一行应该爱一行,如遇到是你的信,慢三四天送来你急不急呢?”
邹甲乙还热心为村民做好事,村民们托他办事,如给在大中专读书的儿女汇款;当兵在外寄给父母的包裹;县乡寄给各村小学的材料;下乡干部和教师的副食品补贴及更换粮证,农忙季节代买菜籽、农药;直至为病人购药等等,他从不推辞。他常常为群众办这、办那,有些村民过意不去,请他吃饭或送给他一点土特产,都被他一一婉言谢绝。28年来,他从未在村民家中吃一餐饭,从没收山区土特产。
28年默默无闻地奉献,邹甲乙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199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第3版(政治·科技·社会)
专栏:

  朱伯权:煤矿就是自己的家
新华社长沙4月26日电(记者张春保)今年春节,已被领导安排在家休息的朱伯权,听说矿里要搞井下检修时,他二话不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机会,请缨下井,参加检修。这已是朱伯权进矿23年来,第18个春节在井下度过的了。
湖南省煤炭坝煤矿五亩冲分矿湘煤36队采煤工朱伯权,在艰苦的井下采煤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煤矿当作自己的家,做到年年出满勤,干满点,创高效。
“条件好大干,条件不好创造干,困难地方坚持干。”他介绍说:“这是矿里领导倡导的。20多年来,我就是拿这句话当座右铭,想方设法多出煤,争第一。”上班,朱伯权总是提前上,推迟下;架棚架,人家采四架,他就主动要求采六架。朱伯权的采煤工效是定额工作量的2.4倍,1990年到1994年,五年架棚10845架,5年干了13年的活。
煤矿工作艰苦,长年累月井下作业,给朱伯权这个敦实的汉子带来很多伤痛。但他总是“忍一忍就过去了”,忍着病痛干活。
朱伯权在平凡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工作。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在平凡岗位上闪现出劳动者质朴勤劳的本色,赢得人们的称赞。他15次获得煤矿“安全标兵”,连续7年被评为矿劳模,还先后被授予“全国煤炭先进群安员”、“全国煤炭劳动模范”,今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第3版(政治·科技·社会)
专栏:

  山西朔州纪念抗日女英雄李林
本报山西4月26日电为纪念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山西朔州市于今日隆重集会,纪念抗日民族女英雄、爱国华侨李林烈士牺牲55周年。李林烈士的亲友和全国侨联等单位的各界代表参加了纪念活动。李林烈士纪念馆也于同日开馆,成为当地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林烈士是福建籍印尼归侨,1940年在朔州阴凉山抗击日寇时壮烈牺牲。(董义昌)


第3版(政治·科技·社会)
专栏:

  新野县用乡土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报讯河南省新野县把当地革命英烈事迹和革命遗迹、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促进了该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新野县地处豫、鄂、陕、川四省交通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中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址、遗迹。近两年来,他们对4处革命遗址进行了修复,为3位革命烈士修建了纪念碑,同时还搜集整理革命历史资料4万余字。(李金浩刘明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