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副刊)
专栏: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沙漠红柳
张学安
在宁夏中宁一个叫长山头的地方,我见到了你——铁道部17局3处机械队工程师金桂芳:男子汉的发型,黝黑的面庞,柳眉下那双眼睛透出不尽的倦意,但通过镜片仍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大西北的风霜在你的眼角眉梢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要不是指导员贾维康介绍,我真以为你是地道的大西北人呢,更难相信你是1989年才走出西南交大校门的知识分子。
你的机遇真不赖。毕业不久就赶上了宝中铁路上马。你说,人生难得几回搏,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练人。谢绝了“女同志照顾留机关”的好意,非上大西北不可。
大西北的隆冬,“黄烟”滚滚,风沙肆虐,气温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你带着一帮男子汉在滚滚“黄烟”中测量、划线、埋桩。整天同刀子似的寒风和冰凉的仪器打交道,手脚冻开了一条条血口,下班回来,毛皮鞋都成了冰疙瘩。
谁都知道,铁路施工打先遣是件苦差事,连起码的吃住、就医都很困难。白天走的是连一点路迹都没有的沙漠,晚上住的是既透风又钻黄沙的帐篷。为了节省时间,你和工友们一出去就是一整天,午饭就是几个面包和一壶凉开水,正常人都吃不消,何况你又是一个孕妇。同志们劝你留在家中,你说:“我是一名技术干部,是为宝中铁路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的,不去现场怎么能行?”你每天奔波在沙海。20多天过去了,你们终于贯通了线路中心线。那股高兴劲儿哟,甭提了。可当你们返回检查时,却傻了眼,刚刚埋好的中心桩,全被黄沙掩埋了。面对31公里长的线路,面对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你没有气馁,提出了多埋桩、埋永久桩、特制桩的办法,很快解决了黄沙埋桩的难题,为全面开工赢得了时间。
春天,会战的大军开进了长山头,临产的你和机械队的同志们也坚持战斗在建设第一线。丈夫拦你,父母来信说你,但你却说:“队伍已经上场,大量的技术工作要做,况且,队里就我一个土方技术干部,我咋能退却呢?”你又主动承担了全部路基的准备工作,自告奋勇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工作。
那段时间,你像上满发条的钟表,昼夜不停摆。你自己倒能支撑得住,可肚子里的小家伙不干了,又伸胳膊又踢腿地提出抗议。你在心底里对小家伙说:好乖乖,别捣乱,妈妈现在吃点苦,等你长大了,出门就是大火车,就不再苦了。终于有一天,在距住地20多公里的工地上,你“扑通”一声倒在工地上,多亏工友们及时把你送到医院。当晚,你的小女儿提前来到人世。
你和丈夫商量,给出生在沙漠上的女儿取名曹原,即草原的谐音。深切地希望这片沙海能早日披上绿装。
按说,这回坐月子该好好放松一下,但你只住了两天院,便回到了队里的帐篷。帐篷里坐月子,这是你的一大发明。你说:“我人虽去不了工地,但在床上照样可以看图纸,搞计算,这叫生育生产两不误嘛。”产后10多天,你果真躺在床上看图纸、查资料,了解工程进度,遥控指导施工,丈夫成了你忠实的通信员。
今天,一条凝集着铁路建设者智慧和汗水的钢铁巨龙,被镶嵌在腾格里大沙漠。你亲手创建的18公里优质路段,1座优质车站和13座优质桥涵,永远载入了宝中铁路建设的史册,它像一座座丰碑,矗立在祖国的大西北。
你像沙漠红柳那样,付出的最多,索取的最少。但是,人们不会忘记你。几年中,你年年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不久前,全国总工会又授予你“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铁17局工会号召全局女职工向你学习。年年获奖,年年受邀,可你却连到颁奖台上去风光一次的时间也没有。
你用行动谱写了一曲大学生的无私奉献之歌!
(作者单位:山西平遥铁17局3处宣传部)


第10版(副刊)
专栏:

  日本来的贺年片
陈喜儒
每到新年,总要收到许多贺年片。打开摆在桌子上,花花绿绿,形状各异,像一片盛开的鲜花。
今年收到的贺年片,约百余张,除国内的朋友外,还有从日本、新加坡、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美国寄来的。其中有几张别具一格,使我爱不释手。
一位在海外身居要职交游甚广的老朋友寄来的贺年片,是自己设计印刷的,字、画、版面均为上乘,原本不需写字了,但他偏偏在空白处写道:这样的贺年片,我每年要发一千张,写地址和名字就够我受的。瞧,他在发牢骚。我知道他是个大好人,为浮名所累,苦不堪言,深为同情。假如我会画画,一定画一个淹没在贺年片中的白发老人送他,我想他会高兴的。
日本律师池田利子女士寄来的贺年片与众不同。确切地说,这是18位日本朋友写的一束短信。
去年夏天,我接待了日中友好活动家第四次访华团。时值旅游旺季,旅行并不十分顺利,但大家同舟共济,关系融洽。他们虽然来自日本各地,但在这次旅行中也成了好朋友。旅行结束后,这个团并没有解散,还经常在一起集会,商讨如何为中日友好事业尽心尽力。
池田利子女士写道:现在是1994年12月23日晚六点钟,我们18个人在这里举行宴会。我们都是你的朋友,祝你身体健康,工作愉快。这封信是在会场写的,并决定明年此时也在这里欢集。
中村勇先生写道:敦煌之行,永生难忘。我期望在东京或北京见面。
石锅福夫先生写道:我们三省堂决定明年出版日中友协编写的《中国入门》,以期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为了健康,请你少抽烟!
中泽佐知子女士写道:我是第一次访问中国,留下了极美好的印象,我还想到中国去。
大塚倭子、惠子姐妹写道:北京的冬天冷吗?访华后,对北京的消息格外关心。今天我们集会,商量再次组团访问中国。
盐野入广夫妇写道:我们夫妇访华时受到你无微不至的照顾,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我们大家都很想念你。
池田勇先生写道:日本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息,真令人高兴。我希望中国不要步日本的后尘,造成环境污染,文化传统的丧失。我相信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一定能克服困难,成为世界的楷模。
最后是我的老朋友、日中友协全国本部副理事长古川万太郎先生的一句话:日中友好的种子已经开出鲜花……
望着这些贺年片,我眼前映现出各位朋友的音容笑貌、个性特征,耳边响着各种语言的祝福、关怀、叮咛,如细雨春风,鲜花美酒,使我陶醉。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一切烦恼、困难都化为烟雾飘然而去。因为我得到了信任和友谊,而这是人生最宝贵的。


第10版(副刊)
专栏:漫谈

  门外谈“主持”
叶延滨
在《大路朝天》这部电视片的演职员表上,刘周全是导演,是摄像,是剪辑,但在专题片中他引人注目之处,是主持人刘周全。应该说他为这部电视片增色不少。很显然,刘周全只是在导演、摄像之余客串主持,但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具有魅力的主持人。细想一下他的魅力是什么呢?我认为在这三点上是肯定的,那就是:背后无人,眼前有景,肚里有词。
背后无人。这是现在许多主持人达不到的状态。我们在看电视时,常常觉得某位主持人背后还有另一个人,那另一个的存在,使这一个主持人处于很熟练地念稿子背台词的状态。尽管背得很熟,表演也很自然,但观众会感觉到那个背后人的存在。也许这是多年当导演给刘周全带来的优势,作为一个主持人在心理上没有“等待”和“期待”。如果一个主持人常等待导演的指导,常期待自己的表现能让别人说OK,那么势必会形成背后还有一个真正主持的屏幕效果。从刘周全的成功,我想,应该努力让我们的主持人不在屏幕上演双簧,具有更多的自主意识。
眼前有景。这是现在不少主持人达不到的状态。应该说有一些主持人实际上只是满足于充当画面解说员的角色。他们无论是不是在现场,他们的表现都说明他们在画面之外。刘周全在这部电视片中是走进了画面的,他成了画面有机的一部分。在第二集“一支歌从古唱到今”,画面上先是山东的一个较贫困山区画面,然后是主持人的声音进入,和老乡打招呼:“吃了吗?”“还没。”“这么晚吃什么?”“还没吃。”“吃什么饭?”在很随和的问候声中,画面出现主持人和一群人围坐一起,每人手中一只大斗碗,主持人也从主人手上接过满满一大碗面,感叹一声嘿嗨,然后自然面对观众说:“端起这个大碗,不禁让我想到两个词,温饱和小康……”进入画面而且与画中人也有交流。与画面里的人物也要交流这是主持人的基本功,当那些灾区农民面对观众(实际上是面对主持人)真切诉说他们的愿望时,观众与电视之间的交流,实际上是主持人与采访者成功交流的必然结果。
肚里有词。主持人在本片中采访了大量的人物,从政府高级官员到平民百姓,从乡镇企业的杰出代表到天南海北的普通人家,都要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听出来不是事先写的稿子,首先要和采访者谈得投机,才能让观众在平淡实在、亦庄亦谐的话语中受到感染。
刘周全崭露头角的主持人形象,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正如片头引用的那句鲁迅名言:“地上本来没有路……”


第10版(副刊)
专栏:

  山魂乐舞景颇人
梁玉锦
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景颇族,以能歌善舞著称。最近,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播出了由云南省陇川县民族歌舞团表演的景颇族歌舞专题片《山魂乐舞》,让广大观众实实在在地领略到了这个山地民族粗犷豪放、优美朴实的民族性格和舞姿。
景颇族的音乐,受自然环境影响,无论乐曲还是歌曲,都与其居住的地区——山有着联系。既有热情高亢得能使山鸣谷应的歌、乐曲,也有委婉柔缓得似山风拂动花丛的优美旋律。其中的无歌词乐曲,主要用本民族独有的“吐良”和“桑比”(景颇族自制的竹质簧管乐器)演奏,多为2/4和3/4的节奏,曲调优美委婉,娓娓动听。这类乐曲,已具有较丰富的音乐形象和描写性音乐情节。
景颇族歌曲的歌词内容涉及面极广,大凡劳动实践、日常生活、自然景物、社会风习等等,均有反映。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婚嫁喜事中的结婚调,有进新房的贺新房调,有丧葬仪式中的丧葬调,有送魂时的送魂调,有盛大集会时的目脑歌,有叙说古今历史的古歌谣,以及各种各样的山歌、情歌等等。
景颇族的歌曲、乐曲,绝大多数可用于舞蹈伴奏。如同音乐一样,景颇族舞蹈也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它的表现形式以集体舞蹈为主,所表现的内容,多是生活和劳动中的一些动作和情态。如盛大集会上的舞,男人们个个挥舞锃亮的长刀,妇女们手持花扇和纱巾等物。舞蹈者的很多舞刀动作,其实就是艺术化了的平时劳动的动作,如追砍猎物、砍树、砍田埂、劈削竹木等等动作;妇女们手持花扇、纱巾等物,上下摆动、左右舒展,有的是模仿孔雀的开屏、百鸟的姿态,舞姿十分优美。
除了在喜庆场所跳的各种舞蹈外,还有人死后的悼念舞、送葬舞,祭鬼时的祭祀舞,以及古代战争械斗临行前的出征舞等等。无论是喜庆方面的舞蹈,还是其他方面的舞蹈,它们大都有个共同之处,即跳舞时,人们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一长串或围成圆圈,跟在领舞者后面,且舞且行,常形成曲曲弯弯的长蛇形,据说这可能是景颇族先民们在创造舞蹈时,模仿祖先们从青藏高原南迁时在崎岖山路上行进的样子。景颇族集体舞蹈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是一年一度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目脑纵戈”盛会,这种成千上万人参加的歌舞盛会,是景颇族人民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和汇集智慧、交流经验、增长知识的大好时光。人们踩着雄浑有力的象脚鼓、木鼓和铓锣的鼓点,时而发出“窝热热”的齐呼声,使得整个舞场似海涛狂吼、如风雷交击,有千军万马之势,身临其境,能使人顿生壮美之感。


第10版(副刊)
专栏:茶楼

  “善国者莫大于劝学”
王小兵
什么是真正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必须是经济、科技、教育、人口、环境等方面全面的协调发展。只有经济的增长,甚至是高速增长。但科技进步迟缓、教育滑坡、人口过快增长、生态环境恶化,可能带来经济有增长而社会发展无进步甚至倒退的后果。应当指出,不依赖科技进步、教育发展,不计人口、环境的制约,而依靠过度消费自然资源,以借外债或信用膨胀等手段,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但只能是短期的。
战后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依靠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在短时期内曾经出现过经济繁荣,有的甚至被誉为“经济奇迹”,曾有5—7年的光景,纷纷陷入了所谓的“发展危机”。且不讲这些国家普遍出现的债台高筑、贫富分化、失业激增、通货膨胀、腐败丛生、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着教育基础薄弱、科技落后、人口过度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等“发展问题”。
我国自80年代中期开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及一些城市,一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科技进步缓慢,青少年辍学、学校校舍坍塌,计划生育工作倒退,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少数地方的领导干部,只顾短期内求得经济快速发展,不懂全面推进社会发展进步。这种状况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拖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履。
上海是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不久前,《文汇报》传来信息,面对把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和浦东开发的需要,上海缺乏高级的管理人才。看来,为百万家境贫寒的未来劳动者雪中送炭的“希望工程”尚未完成历史任务,为包括千万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内的劳动者大军锦上添花的希望工程还远未启动。我们的教育事业实在太需要来个大发展了。
“善国者莫大于劝学”,职工素质提高了,文盲少了,社会犯罪率下降了,“超生游击队”销声匿迹了,科技人员意气风发,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何愁中国的发展不因此而突飞猛进,计日程功。


第10版(副刊)
专栏:书海扬帆

  妙点心灵
张福有
春节刚过,喜得《章桂征插图集》,使养根斋更增春意盎然之感。
我对章桂征同志的了解,与其说是从《章桂征与书籍装帧艺术》、《章桂征论装帧·论章桂征装帧》、《中外装帧艺术论集》和《装帧艺术纵横谈》等书中,还不如说是从他的装帧作品中了解得更深、更直接。
说实话,我对于装帧艺术,实是个门外汉。由于章桂征的插图多是为诗歌配的,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便跃跃乎欲置一词。为诗插图,要求画家喜欢诗、能读懂诗,正如章桂征在《插图》后记中所言:像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样的佳句、意境,怎能不唤起为诗插图的极大热情?李白的这一诗句,我也很喜欢。这就是所谓殊途同归吧!
三十多年来,章桂征共创作五千余幅插图,这本集子收入的六百五十幅,是其中的精品。画笔所至,日月星空,摄神简形;花草树木,交情融景。以黑白构画,留白多如雪野茫茫;用图形叙诗,回味长而芳香袅袅。画里形间,透出事理;图内诗外,富有哲思。方圆中不失偏正,粗细间宜抹浓淡。锐钝互补而又轻重得当,繁简适度兼及虚实照应。长短不与大小争势,动静力求形神兼备。章桂征的这本插图集,不能说幅幅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看得出他是朝这个方向孜孜不倦地努力的。
追求无止境,发现未穷期。相信章桂征同志会在不懈的追求中发现,在不断发现中进一步追求。线条明快防僵直,板块新颖避滞塞,令图形富神态,弃雷同以创新,进入更高的境界。


第10版(副刊)
专栏:

  欢快的巴斯克节
郑炳文
在内蒙古的额尔古纳市,聚居着一些性情豪放、能歌善舞的俄罗斯族人,他们除过汉族的传统节日外,还过俄罗斯民族的一些宗教性和时令性节日,巴斯克节就是其中之一。
巴斯克节是在每年的4月下旬。节日期间,在额尔古纳市飘散着俄罗斯风情的小山村里,到处洋溢着浓郁的喜庆气氛。俄罗斯族人身着艳装,他们像汉族人在春节期间拜年一样,三三两两的,有的嗑着葵花籽,有的嚼着口香糖,乐悠悠地走亲会友。每到一处,人们都要喜滋滋地先相互敬上一杯祝福的酒,然后再品尝一下自制的面包和点心。此间,上了年纪的人总爱凑在一起谈天话地,或憧憬或运筹新的一年的生产生活。少男少女们可不肯在屋中久呆,急着到院中把那秋千荡得老高,相互比试着勇敢。儿童虽没有荡秋千的胆量,却也有自己的趣事,他们不失时机地拿出染成五颜六色的熟鸡蛋来相互碰撞。谁的鸡蛋坚硬,久碰不破,仿佛谁就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好汉。
白天人们尽情而舒心地玩着,欢乐着。到了晚上那就更热闹了。在持续一周左右的节日时,每晚人们都要轮流地相邀聚会。每到一处,主人都要大显身手,做出丰盛可口的菜肴招待宾朋。俄罗斯族人是粗犷、勤劳、智慧的,也是爱酒的,欢宴时,大家举杯频频,相碰热烈。席间男的大喝,女的畅饮。大喝畅饮体现了他们豪爽奔放的性格。不及酒足饭饱,那娴熟的手风琴手可就按捺不住了,悦耳的琴声一响,人们便纷纷离桌,踏着悠扬的节奏翩翩起舞。他们爱跳交谊舞,也爱跳俄罗斯族民间舞蹈,最吸引人的是那单脚着地,半蹲着,按节奏轮换着双脚在原地旋转如风的单人舞。那炽烈的舞姿和酣畅欢快的旋律,充分显示出他们热爱边疆,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人们舞一会儿,喝一会儿。女的唱,男的也唱。男音雄浑粗犷,雄中有韵,女音则秀中有骨,韵中有柔。人们不能不佩服俄罗斯族人的歌唱能力。舞累了,唱累了,肚肠也不免有些辘辘,人们又重新围坐桌旁,小喝几杯,吃块“列巴”,又离开了桌子。这种欢聚一堂,边吃、边喝、边跳和边唱的狂欢场面,一直持续到深夜,有时则通宵达旦。


第10版(副刊)
专栏:

故乡的云
盛丽云
(选自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情系金沙”美术作品展)


第10版(副刊)
专栏:

书法 邢凤麟


第10版(副刊)
专栏:

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一角
山西省武乡县绵亘的太行山中有一王家峪村,1939年11月至1940年6月,这里曾是八路军总部驻地。也是华北敌后抗日战场的指挥中枢,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即在此酝酿、部署。在村子南面有排整齐的瓦屋和窑洞,当年,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将军同住中间的一个院落;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从前线回总部开会常住近邻的套院里。(图为刘、邓在王家峪的旧居)
罗雪村写生 郝伟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