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摄影)
专栏:

  战冰凌
黄河告急!3月上旬,一些堤外村庄相继被冰水围困,有的涵洞撕裂……,国家防总、黄河防总、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导、专家亲临一线部署,组成抢险队伍,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出击应战。
3月19日,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二老汉河段和五犋牛河段结成了3公里长、800米宽的巨大冰坝,似“血栓”堵塞,使水位暴涨,落差达1米以上,水位离堤顶87厘米,超过1981年特大洪水水位43厘米,主河道面临改道威胁,30万亩土地将失去保障。
某轰炸师迅速做好准备,保持起飞状态。内蒙古军区某部及时派出迫击炮部队,发射140发炮弹,缓解了凌情。
3月21日中午12时,一颗绿色信号弹从吕梁山脚下腾空而起,两架重型轰炸机各载10枚重磅航空炸弹,像离弦之箭,直刺苍穹,疾奔灾区。
13时13分,轰炸机抵达目标上空。
13时23分,领航员何永连轻轻按动电钮,一枚枚炸弹滑出弹舱。
12秒钟后,炸弹接触冰面,继而深入冰层7米处起爆,浓烟裹着冰水腾起,高度达六七十米。
两圈、三圈……炸弹连续在冰坝坝头爆炸。其势蔚为壮观。险情解除,冰水汹涌东流入海。
黄河,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
冰凌,造成堤坝决口,河水漫溢。冰凌,曾给无数百姓带来灾难。
内蒙古830公里河段,位于黄河上游最北端,是整条河流气温最低、结冰期最长、凌情最严重的河段。1736年以来,平均每年卡冰结坝20多处,最多的达40多处,年年发生冰凌灾情。
在山东786公里河段,从最早记载的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有543年凌汛期决口,平均4.7年一次。
1951年3月底,周恩来总理向空军下达命令,派飞机轰炸黄河冰坝。从此,几乎每年凌汛期,人民空军都要出动战鹰,奔赴黄河炸凌抢险。
今年,黄河凌情形势严峻。内蒙古河段河势复杂,新淤积3.49亿吨泥沙,河床抬高,槽蓄水量15.8亿立方,增加近一倍,水位比往年高出1米以上,为历史最高纪录,有的河段冰面离堤顶仅70厘米。
战冰凌,保住了黄河大堤,保证了百姓的安全。
(孙久奎赵宇钱友荣报道)
(附图片)
领航员按动投弹电钮。
紧急装弹。
爆炸瞬间奇观。
堆积而成的冰坝。
流冰汹涌齐下。


第11版(摄影)
专栏:

  旧貌换新颜
——冶基村向城市化发展剪影
山东省龙口市诸由观镇冶基村,曾以“全国农业战线上的老典型”遐迩闻名。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农民发展农业,兴办企业,向城市化方向发展,旧貌换新颜。最近,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拍下了一组令人振奋的镜头。
新建的农民新居和一座座高大厂房,与村头保留的几处旧宅和当年出工敲钟的古槐树,勾勒出冶基村的发展概貌。昔日单一的种植业,已发展为三大产业。农工商贸的新格局,使这个村庄迈上了城市化的道路,新一代青年成了“离土不离村”的新型农民。
冶基村1008户,3200多口人。近些年来,村党委书记于尚民带领党委“一班人”,讲团结,顾大局,齐心协力奔小康。目前,村里已办起了村办企业23处,有化工、橡胶、建材、机械、铸造、绝缘材料等诸多行业。他们还结合沿海农村的特点,“筑巢引凤”,构筑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外向型经济框架,吸引外商。几年来,先后已与三家外商合作建立了鸿燕水泥、南洋皮革、鸿燕颜料三家合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山东冶基集团公司,将自己的产品推向海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村办企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实现利税1900万元。眼下他们又把目光投向第三产业,正在与外商合作兴建一处海滨渡假村和一处水上贸易市场。他们在发展村办企业的同时,更注重粮食生产,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立了农业综合服务队,耕、播、收、运、脱、灌等主要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农业机械化示范村,粮食产量连续13年亩产过吨粮。为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他们发展高新技术经济田和水产养殖业等,种植果树2000多亩,棚菜40多亩,去年实现亩产1000公斤粮,耕亩收入1000元的“双千”目标,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采访中,我们漫步在村里的大街上,仿佛置身于繁华的闹市。这里有全省农村标准最高的学校、医院、农民浴池、别墅式宾馆。孩子们从入托到上中学全部实行免费教育;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村里全部负担起来。一处处农家住宅小楼更是鳞次栉比,使人简直不相信这里是农村。
(附图片)
←村党委一班人。
↑精心耕作吨粮田。
↓年产60万吨龙泰牌水泥的村办合资鸿燕水泥厂一角。
←朝气蓬勃的村办企业。
↑村里的孩子们从入托到上中学全部实行教育免费。
本报记者杨文道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