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唤醒科技意识 促进农业发展
广西科技兴农态势令人鼓舞
本报南宁4月19日电记者罗昌爱报道:科技兴农使广西农业增添了越来越诱人的魅力。一项测算表明,这个自治区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产值中所占的份额,已由1978年不到20%提高到目前的33%左右。
这些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领导农业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唤醒农村各族群众的科技意识。全区先后共有42个县(市)、773个乡(镇)、7270个村,实施了科技兴县、兴乡、兴村战略;全区14个地(市)、82个县(市)、1143个乡(镇)、8697个村配备了科技副职;1168个乡镇设立了科委机构;县乡两级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已经发展到4334个,各种农业技术合作服务组织和协会共7926个,80%以上的县市建立了科技培训中心。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农业科技的普及网络在壮乡瑶寨、侗家苗岭已经初步形成。仅去年一年,全区培训农民和农村各类人才就达290多万人次。
广西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已使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步从原始的耕作状态中走了出来。农业科技成果累累。“七五”和“八五”期间,全区培育出水稻和玉米优良品种达62个,累计增产粮食82亿多公斤。蔗糖是广西农业的一大优势,这些年,全区共育成了13个新品种,累计推广达3000多万亩,为广西蔗糖产量跃居全国首位作出了贡献。1984—1994年以来实施的“星火”、“丰收”计划,年新增产值达54.77亿元。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给教育界一份厚礼
——评《陕甘宁边区教育史》
马文瑞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最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全国教育界应该庆幸的一件事。这本教育史学著作,比较全面地叙述了陕甘宁边区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总结了陕甘宁边区教育事业的基本经验。这对于继承陕甘宁边区教育这份宝贵遗产,推动当前教育改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陕甘宁边区教育继承和发扬了江西中央苏区教育的光荣传统,坚持和发展了教育为革命战争和边区经济建设服务的基本经验,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篇章。这在本书的各章节中都有充分表现。以延安大学为例,不仅根据革命形势发展和边区各项建设的需要,设置各种专业和课程,而且根据革命形势发展和边区各项建设的需要,确定学制。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边区环境相对稳定的形势下,延安大学先后设有社会科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和行政学院,各院又分设若干系,学制也比较长。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延安大学大部分师生挺进华北和东北,留在延安的坚持继续办学,但规模缩小,主要为边区建设培养知识分子人才,取消了院系设置,根据边区需要改设政法、会计、教育、新闻等各种专业班次。
边区教育是紧密结合革命斗争形势和中心工作并为之服务的,同时也是紧密结合边区经济建设实际并为边区经济建设服务的。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教育;(二)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四)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五)重视教材建设;(六)重视师范教育;(七)重视教育投资;(八)走群众路线。并特设专章论述总结边区各级各类学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教育科学研究、重视教材建设、重视师范教育和教师队伍培养的经验。总之,在这本书中,不仅总结了关于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经验,关于教育必须面向边区实际并为边区经济建设服务的经验,关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验,而且总结了在职干部教育、高等干部学校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社会教育、新文字扫盲教育、部队教育、少数民族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科学研究、教材建设和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具体经验。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同时也是一本进行艰苦奋斗作风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当年,边区各级各类学校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这种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多种多样。不是空洞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一大堆政治名词,而是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渗透到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去,通过各种渠道给学生以影响和锻炼,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这本书是在胡乔木同志和原中央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董纯才同志、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林迪生同志关怀指导下,在刘宪曾、刘端棻、李绵等一部分在陕甘宁边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同志亲自主持下,经过近一年努力才完成的。这是他们给教育界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是送给教育界的一份厚礼。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核承压设备国产能力增强
国家核安全局颁发首批资格许可证
本报北京4月20日讯新华社记者韩振军、本报记者陈祖甲报道:25家单位今天接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许可证,取得从事民用核承压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活动的资格。
随着和平利用核能核技术的发展,我国对核电站和辐射加工所用核承压设备的需求急剧增长。为增强这类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国产化能力,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国于1992年制定了《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1993年以来,国家核安全局会同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培训了43名监督员,制定了必要的审核程序,对民用核承压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单位进行资格审查。首批25家单位的45个项目今天获得资格许可证。
作为我国独立行使核安全监督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国家核安全局此前曾对核电站的建造、装料和运行临界等颁发过安全许可证。今天颁发的首批民用核承压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的资格许可证,表明我国民用核承压设备的国产化能力和出口能力相应增强。国家核安全局和主管单位今天还要求获取证书的单位,认真、严格遵守资格许可证条件,并接受国家核安全局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金殿”之光
伊启皓
一位旅居异国多年的游子,60年代末回到了祖国,本可凭外交部的介绍信得到一份舒适的工作,却把介绍信悄悄地放在衣袋里,毅然来到尚未开发、闭塞落后的闽北武夷山市。
20多年来,岁月刻在了他的额上,雪白的华发在讲述着他内心深处的“金殿”之光:为改变山区落后的教育状况,呕心沥血,人生无悔。他就是80岁高龄的归侨,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郑金殿同志。
人们还记得,70年代初,武夷山市华侨中学创办,郑金殿既是校长又是教员。乡村破庙里,雨天学生们个个戴着斗笠,年届50的郑金殿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拿着潮湿的粉笔一丝不苟地授课。当时,很多学校都停课,可华侨中学没有停过一节课,没有一位学生逃过学或辍学。
郑金殿用无私的奉献与辛劳的耕作,筑就了理想的“金殿”:桃李满天下,学子多成才。“郑老师,你终身孜孜不倦,不为名,不为利,只求奉献的高尚品质,一直是我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中国科学院真菌研究所主任庄剑云来信这样说。每当郑老读到这些学生的来信时,心中就有一股暖流传遍全身。
80年代末,郑金殿退休了,学生黄宝仰从新加坡寄来一封报恩信,愿为他在深圳等地购置房产,让他安度晚年。已退休了的郑金殿还想着自己一生钟爱的教育事业,于是黄宝仰按老师的心愿将这笔购房款捐出来买了教学仪器,并另加2万元港币交给郑老作奖学金,解决山区子弟上学难的问题。
此后的十多年里,郑老共收到海外弟子30多万人民币的捐款及大量昂贵的教学仪器,利用这些捐款,他先后在三市一县设立6项奖学基金,使一大批贫困学生能够走进学堂,走近那照亮灵魂的知识之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团中央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
在实施《教育法》中发挥作用
本报北京4月20日讯团中央书记处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认真学习、深入宣传贯彻《教育法》,推动《教育法》的实施,并以此进一步推动共青团组织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
《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全面依法治教的开始,共青团担负着团结教育青少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从共青团工作的实际出发,共青团依法履行的义务主要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青少年学生提高全面素质提供服务;采取措施保障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工人、青年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今后共青团组织要按照《教育法》的要求,努力推动这些工作的落实。(张其瑶)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赵东宛、杨海波谈
如何保障《教育法》的实施
本报北京4月20日讯记者董洪亮报道:怎样保障《教育法》的实施?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赵东宛、副主任委员杨海波今天就此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赵东宛认为,《教育法》实施的重点是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落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加教育投入;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教育法》实施的难点,仍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问题,目前的关键是教育经费和教师待遇不够落实。各级人大将通过听取同级政府对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的报告等方式对《教育法》的实施进行监督。
杨海波同志着重就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发表了意见。杨海波说,要促进大学教育更好地与企业相结合,建立教育、科技、生产相结合的高形态的联合体。《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预算单列以及教育的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将增大教育经费预算的透明度。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专家提出
高新技术产业应形成特色
本报讯日前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在无锡举办全国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研讨会。
与会代表认为,高科技产业化是科技兴国的关键,需要建立技术创新优势,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壮大经营人才优势,完善组合资金、地域等要素,使民族产业得到稳健发展。专家们认为,现在许多开发区仍处于打基础阶段,大多尚未制定具体的发展计划,产业结构大致雷同,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各自的特色和独到优势。各开发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还不够充分。进一步发展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仲皋)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世界为我们激动”
——当代法国建筑作品展漫笔
本报记者杨健
在清华大学新落成的建筑馆里,立着两根风格迥异的柱子:一根跃动着古希腊热情奔放的色彩,一根流淌着中国宋代端庄宁静的神韵。看来4月18日开幕的当代法国建筑作品展在这里举行并非出自偶然,两个民族的建筑师们在这里追求的,正是这种艺术的互感带给他们的深深激动。
对于北京一些地方千篇一律的居民楼,贝尔桑妮夫人并不感到奇怪。在二战之后的30年里,法国像其他面临着巨大需求的国家一样,到处是简单化的城市规划,对公共建筑数量上的需求掩盖了设计质量上的平庸。直到有一天,人们对它充满了难以掩饰的厌倦之情。
让这位法兰西建筑规划局长自豪的是,从70年代起,法国开始了建筑设计大赛。竞争激励了创造,使这个曾为艺术所浸淫的国度又拥有了一批可以迎接挑战的杰出建筑师。
站在保桑巴尔设计的音乐学院面前,我们像置身于建筑艺术与音乐体验的交汇点。斜向的轴线挑破了陈旧的对称,波浪式的屋顶将富于雕塑感的庭院拢在一起,诉说着这里无尽的活力、惬意、愉悦和智慧。漫步在这光影与生活融会的空间里,我们可以感觉到音乐之声变化无穷的律动。
“建筑,就是要激动人心”。这种激动,充溢在法国设计师们杰出的作品之中,也感染着万里之外另一个民族的艺术灵魂。
在二楼的画廊里,张贴着法国学生为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的草图。中国学生既为他们大胆而丰富的艺术构想而喝彩,又为这些设计在造价上脱离了中国的国情而深深地惋惜。清华建筑系的吴焕加、栗德祥两位教授告诉记者,虽然经济条件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中国建筑师们多姿多彩的想象,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亮色背景前,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中,在新一代无拘无束的学生们的笔下,这种制约将荡然无存。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设计完全可以和眼前这些法国年轻人的杰作相媲美,他们会让整个世界为之激动。
“让世界为我们激动”,这是一个古老民族建筑新生代的呼声。穿过钢筋混凝土的楼群,我们看到了这片土地上明天迷人的夜景。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王东方向两所学校捐赠计算机
本报北京4月20日讯今天,爱国华侨王东方先生向中山大学及北师大实验中学捐赠计算机系统仪式隆重举行。
王东方现任加拿大ONYX公司副总裁。去年10月,这位杰出的青年企业家曾随加拿大总理让·克雷蒂安访华。其间,王东方考察了我国计算机教育情况,深感有责任支持祖国的教育事业。他随后慷慨解囊,向中山大学和北师大实验中学捐赠了价值3500万元的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晓白)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标题新闻
济南军区152医院心脏外科日前为一名患者摘除97克重的心脏粘液瘤获得成功(武兴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以智力扶贫 靠科技致富
河北山区脱贫试验区成绩喜人
本报北京4月20日讯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与河北省内丘县经济联合社合作建设山区脱贫与发展试验区,帮助山乡因地制宜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动农林牧基本建设,一年初见成效。
这个试验区地处太行山深处,包括内丘县西部侯家庄、白鹿角、獐么3个乡中的11个村。这里山石裸露,土地奇缺,降雨稀少,每年人均口粮只有100公斤。去年初,长期从事贫困山区经济开发与技术引进问题研究的人大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严瑞珍教授和部分师生,帮助农民制订了符合当地自然特点和经济环境的发展规划,确定了凿岩造地、植果种粮,三年脱贫、五年致富、七年奔小康的目标。他们同试验区指挥部成员一道分乡指导,发动群众,山乡很快出现造地植树热潮。去年3月至今,11村农民开山动土石53万余立方米,通过造梯田、建果树坪、挖鱼鳞坑、修固防坝等造地6000亩,栽优良品种果树19.2万株,修水利设施47处,间作花生、豆类等肥田作物1800亩。
师生们协助试验区举办农林技术培训班,选拔40名有文化的青年农民系统学习科技知识,造就了山乡第一支科技队伍。
预计到今年年底,试验区将提前完成开山造地10500亩的计划,果树进入盛果期后人均收入可达1500元,间作粮食自给有余。试验区建成后,他们将利用回收的贷款基金另辟新区,向太行山深处滚动推进,使更多的山乡农民摆脱贫困。(李梦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八年前,失学在家的广州市残疾少年杨志勇一声“我要读书”的呼唤,引起社会的同情和关注。广州师范学院等院校先后有二百多位大学生轮流上门义务送教,坚持至今。图为广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学生正在辅导杨志勇(右)学英语。 范松青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