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父老乡亲的怀念
——来自孔繁森家乡的报告
本报记者贾建舟武卫政徐如俊
1994年12月14日,在山东省聊城地区,是一个令人难忘、心灵受到震撼的日子。
这一天,地区在聊城革命烈士纪念堂前,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原安排200人参加的仪式,结果来了2000多人,苍松翠柏之间,墙内墙外,站满了落泪的人们。
“繁森不回来了,咱得去看看他。”清晨,五里墩村的村民们,不顾村干部的劝阻,摸着黑,踩着雪,一步一步向堂邑镇走去。300多名村民,挤上了一辆又一辆开往聊城市区的拖拉机,早早地就站到了烈士陵园门口。
“咱向三叔行个礼吧!”仪式快要结束的时候,人群里有人喊了这么一句。五里墩村的村民们刷地一下全部跪趴在地上,久久地不愿起来。他们终于放开喉咙,哭喊着孔繁森的名字:“跟我们回去吧!”“三叔,你不该走啊……”
孔繁森同志因公殉职以后,他的骨灰一半留在了西藏,一半回到了他的家乡聊城安放。几个月来,在聊城地区,在他长期工作、生活过的地方,540万父老乡亲,通过各种方式,追念他,呼唤他,学习他。
干部群众说,繁森同志服从大局,无私奉献,仅仅说他是好人、好领导是不够的——
他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孔繁森同志殉职后,他儿子孔杰到西藏整理遗物,今年1月5日回到聊城。山东省政协聊城地区工委主任阎廷琛说,孔杰到家的那天晚上,就打电话告诉了我。第二天一早,我到他家,看到繁森的遗物,就是一个简单的行李卷和几个纸箱子。其中两箱是信,一箱是书和笔记本,一箱装的是藏族同志送给他的大灯笼。行李卷就是他进藏时带去的褥子和换洗衣服,其他一件像样的东西都没有。
“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阎廷琛与孔繁森在莘县工作期间,朝夕相处近3年时间。那时,阎廷琛任县委书记,孔繁森任县委副书记。年近6旬的阎廷琛谈起这段往事时,止不住眼泪往下掉。他说,孔繁森始终就像一团火,总是不断地燃烧着自己,温暖着别人。他虽然没有给妻子、子女留下什么值钱的遗物,但他给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留下了金钱买不到的精神财富。
1975年冬天,当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带领工作队到高唐县赵寨子乡蹲点。这里的土地严重碱化,粮食产量很低。每年冬春,许多农户家的口粮就会接不上。孔繁森和工作队的干部来到村里后,一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研究改良土壤措施,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产量,一边为村民们难度春荒而担忧。孔繁森天天东奔西跑,几乎走遍了工作队进驻的6个村子的所有困难户。他一家一家走访,一户一户慰问,经常把自己的那份干粮送到缺粮户的老人和孩子手里。人们至今还记得,孔繁森三番五次跑县委、地委求援,争取到了25万公斤救济粮和5万多元救济款。
1988年7月,莘县刘庄乡于楼村受到龙卷风袭击。全村大部分房屋倒塌,30多人被砸伤,十几名重伤员被送到地区人民医院抢救。这时,已离开莘县、任地区林业局局长的孔繁森,知道这一情况后,连夜赶到医院看望慰问受伤群众,并嘱咐医生精心治疗。第二天,他给受伤的孩子送来了面包和奶粉,然后又赶到于楼村了解灾情,看望群众,鼓励他们振奋精神,生产自救。
“孔繁森的事迹,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聊城地委副书记王国生说。当年,孔繁森同志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国生到地委宣传部刚参加工作。“那时,我认为他是一个好领导、一个好人。”王国生说:“现在把他的一生联系起来学习,仅仅说他是一个好领导、好人是远远不够的。他几十年如一日,身上的一点一滴,都闪现出共产党人的光辉!”
他对家属、对亲人、对自己特别严,对下属、对农民、对老人却特别宽厚——
他心中总是装着群众
这几年来,孔繁森同志服从组织安排,继续留在西藏工作,但对家里的牵挂也在日益加深,尤其是妻子做了脾切除手术以后,心里总是放不下来。一有空,他就写信或往家里拨个电话,问候安慰几句。为了不让丈夫牵挂,王庆芝也总是报平安。有一次,王庆芝说工厂困难,发不出工资。孔繁森说,够吃够花就行了,有困难自己解决不了,就找亲戚帮忙,不许给地委、行署添麻烦。
去年他回来,破例对儿子发了一通火。他发现儿子孔杰把吃剩下的菜倒了,心里压不住火,冲儿子喊了起来。他要孩子想想还有人吃不饱,还有人买不到这些东西吃。临行前,他对孩子们说:“我从你们小的时候就关心不够,多亏你们的妈妈。爸爸欠你们的太多了,是你们自己有志气,有了工作,上了大学。”他嘱咐孩子们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听妈妈的话,不要辜负叔叔大爷们的希望。
每当谈到孔繁森克己奉公、关心群众的事,许多人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1987年底的一天,孔繁森老家一个人来到地区林业局找他,说有急事要借用一下车。孔繁森面露难色地说:“这事我当不了家。”那位亲戚听后很不痛快,生气地说:“不当家还当官干啥?当官不认人哪!”孔繁森轻叹一口气,找到办公室主任说:“派车!”这位老家人喜滋滋地坐上车子走了,孔繁森却一直等在办公室里,直到车子回来。待问清司机共跑了20公里路程,他随即掏出30元钱,请司机代他去交了用车费。
孔繁利是孔繁森的大哥。在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我们见到了这位69岁的老农民。谈到他三弟的事儿,他就要掉眼泪。1981年孔繁利家里为了盖房子,专门从聊城赶到莘县,想让繁森帮忙买点计划内木材,可他一口就回绝了。孔繁利说,我的大孩子和繁森同岁,小时候家里穷,父母亲年岁大,他嫂子有好吃的先给繁森,也舍不得给儿子吃。这时我有事想求他帮帮忙,而他却对我说:“国家计划内的木材按规定咱不能买,破坏规定的事咱不能办。”孔繁利说,其实我也了解老三的为人和性格,他这样说了,我也就通了。
在村里人看来,孔繁森当的是“大官”,凭着他的职位,凭着他的威信,请他买点便宜物资,安排个孩子工作,都是很容易办得到的事。可是,他兄妹5个,除了他家按规定进城以外,其余4家都在农村。他有6个侄子、两个侄女,没有一个“农转非”,更没有一个是靠他安排什么工作。有一年,他的姐姐找到他,求他说:“三弟,姐从来没有向你张过嘴,今天求你给你外甥找个活干吧。”孔繁森苦口婆心地给姐姐讲道理,直到最后说通了姐姐。1983年下半年,初中毕业不久的李建国被调到莘县县委当通讯员。刚参加工作不久,父亲病故,家中欠了许多债,还有多病的母亲和正在上学的弟弟,李建国为此常常独自流泪。当时任县委副书记的孔繁森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把李建国叫到房里,拿出一个信封,对小李说:“这是1000元钱,你拿去,该还的债先还上,该让弟弟上学还得让他上学。家里再有什么困难,随时找我,我们一块儿克服。”李建国接过信封,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他哪里知道,当时孔繁森的月工资才五六十元,这1000元钱,除他多年积攒外,还有一部分是刚刚借来的。
五里墩村80岁的孔庆武老人对我们说:“20年前,我有病跑到聊城治疗,那时候繁森还在宣传部当部长呢。他把我一直带到医院,大夫一瞧说要动手术。繁森和我商量,大夫说的没错,该动手术就动吧。随后,他又帮我换衣服,把我一直送到手术室门口,30元钱的押金也是他给交的。手术以后,他又把我接出来,一直送到病房。接着,每天给我送水送饭,直到我出院。”
“我老两口是五保户,没儿没女,这么些年来没少得到繁森的照顾。”说到这里,孔庆武老泪纵横。他说,这么些天来,我天天听广播,一天至少听三次。那天广播他的事儿,我刚端上饭碗,心里就沉甸甸的,再也吃不下了。
怀念孔繁森,学习孔繁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像他那样——
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孔繁森同志殉职以后,在他的家乡,在他工作过的地方,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波澜。人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干部而痛惜,同时也为齐鲁大地产生这样一位好儿子感到骄傲。山东省委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他学习;聊城地区先后组织了38场报告会,请赴藏的记者和与孔繁森长期工作过的老同志作报告,场场爆满。一个学习孔繁森,做孔繁森式的好干部的热潮已经兴起。
莘县是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县委书记孟宪海说,我们现在学习孔繁森,就要像他那样,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时刻挂在心上,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下决心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县长赵润田说,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学习孔繁森,像他那样生活,那样工作,甘当人民的好公仆,同时还要带领机关干部学习,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多办几件实事。
阳谷县委书记安世银说,学习孔繁森,就要像他那样,老老实实办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艰苦奋斗创业。他说,领导干部要从严要求,带头学习孔繁森,努力过好“权力关”、“金钱关”和“能力关”,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几个月来,在孔繁森的家乡,在齐鲁大地,孔繁森的事迹就像绵绵春雨,浸透了人们的心田。
一位老干部含着眼泪说,孔繁森同志先后在西藏工作了十年时间,如果没有坚强的党性,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很难做到的。1979年4月,当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他,听到有援藏任务,就主动报了名,并一再要求,请求组织批准。那时,他虽然上有80岁的老母,下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妻子也体弱多病,但那时候他年轻,有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可是第二次赴藏的时候,他已是四十五六岁的人了,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的印记,已经使他变得苍老起来。他孝敬年迈的老母,疼爱自己的妻子、儿女,而在组织需要的时候,他依然义无返顾地表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济南省立医院的大夫回忆说,那年孔繁森遇车祸后,脑部严重受伤,右眼出现重影,利用回内地的机会,到济南治疗。这时,他的妻子也因为患肝硬化住进了山东省传染病医院。可是不久,他就瞒着妻子买好了返回西藏的飞机票。医院大夫得知他要走的消息,含着眼泪挽留他:“你知道吗?你才47岁,可是你的脑部组织的检查结果表明,你的大脑已萎缩成60多岁的样子了。如果不好好治疗一段时间,你的生命是会缩短的呀!”
可是,谁也没有能把他留下。临行前,他来到一位熟人家里,亲手做了一碗鱼,端到妻子的病床旁,对妻子说:“庆芝,这是我亲手做的鱼,你吃一点,明天我得走了……”
他给乡亲们做的好事说不完。他走了,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他在家乡留下了一座——
不朽的丰碑
孔繁森殉职的事儿,传到他的老家——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村里人说什么也不敢相信。那天早晨,李广林、孔繁义、孔庆英等老党员和村民们凑在一起,有的说:“繁森为咱做的好事说不完,他走了,咱得给他立个碑。”有的说:“咱要给繁森塑个像。”
村支书孔祥华心事重重,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他对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广林说:“找大伙儿合计合计。”在支部大会上,20多名党员一致商定,把村委办的三间房子腾出来,为繁森修个纪念馆,同时根据村民要求,由大家自愿捐款,为繁森塑一座像。第二天早晨,同意捐款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后,不到两个小时时间,家家户户都捐了款,少的10元,多的500元,共捐款2.1万余元。
我们来到五里墩村的时候,“繁森纪念馆”已经修好,唯独一个缺憾就是繁森的塑像,乡亲们不满意,总认为塑得不像。
许多人都知道聊城有个“放马场”。所谓“放马场”,就是一大片盐碱涝洼地,只长草不长粮。“村东一片白花花,村西一片盐疙瘩”,五里墩村就坐落在这个“放马场”的边上。到1980年,村里还有50多个光棍汉。年轻的姑娘嫁出去,年轻的小伙子寻不着人,一提娶媳妇的事,许多人都有说不出的伤心事。
李广林说,繁森每次回到村里,都要和我们一起商量治穷致富的办法。他说:“咱不仅要多种粮食,还要善于向荒地要财富。”在他的建议和帮助下,1981年,村里建起了一座轮窑。那时,轮窑烧砖,年收入就达四五万元。
“后来,他每次回来,又和我们商量,建议我们搞新村规划。”孔繁森说,有了钱咱们就发展,就要想大家。他建议我们,谁家盖一座房子,村里就贴他25000块砖。李广林说,仅1981、1982年两年时间,村里就盖起了84座标准房。现在村里四周都盖起来了。村前两排、村后四排房子,人们站在村口,看到的再也不是“盐疙瘩”的穷酸样了。
1982年村里通上了电,1983年又接了水管,家家户户都喝上了自来水,50多个光棍汉全都娶上了媳妇。李广林说到这里,心情很沉重,他说:“繁森想我们想得是最多的。”
有一次,繁森从泰安弄来一箱大苹果,在村口就切开来,叫大家伙儿都来尝尝,然后又问大家好吃不好吃。得到满意的回答后,他就建议村里利用荒地栽果树。现在村边那280亩果园,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干起来的。李广林说,要不是前年冻害,去年就能挂满果了。
今年50岁的孔繁堂对我们说:“繁森比我大一岁,我们小时候等于是在一块长大的。”他说,繁森在村里是有名的大孝子,那几年,他当部长当书记,每次回来,都穿上他父亲的旧衣服到地里干活。每次回村,不管是骑车还是坐车,都是在村口就下车,然后走到自己家。路上不管遇到老的小的,都要打声招呼,递上一支烟,说上几句话。这几年,他进藏工作,每次回内地开会或回来休假,时间再紧,也要在村里住上几天。去年他回来,给老妈妈梳头,洗脚,喂饭,用轮椅推着妈妈出去乘凉,村里人看到了个个都夸他。
孔繁堂告诉我们,现在他家养了一匹马,三头牛,还有十几只羊。说到这里,孔繁堂抹了抹止不住的泪水,又对我们说,咱倒也不是看不起自己,俺们村的人穷惯了,那么些年来俺们都是等着靠上边拨点什么东西,总觉得村里人没办法,很少想到靠自己去走富裕的道路。繁森每次回来,就开导俺们,要想办法造财富。村西300多亩盐碱涝洼地,繁森也不知去转过多少回。村里发展畜牧业,就是他回来指的路子。他说,现在村里家家都养起了牛羊猪。他掰着指头算了算,现在村里有大牲畜300多头,羊1000多只,还有上万只鸡。仅这项收入,就是村里以前多少年干不出来的。
父老乡亲的怀念,父老乡亲的话语,是质朴的、实在的。在孔繁森工作过的每个地方,都有这样说不完的故事。
在孔繁森同志骨灰安放仪式上,有一位88岁的济南军区离休老将军专程从济南赶到聊城,在孔繁森的遗像前深深地鞠躬致敬。聊城军分区政委周竹华说,在孔繁森同志当年服役的济南军区总医院,解放军某部7213工厂,在军分区广大干部当中,孔繁森的事迹正在化为干部群众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做有理想、有抱负的领导干部,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崇高的精神,正在激励各级领导干部——
踏着孔繁森的足迹前进
在聊城采访的日子里,有多少人多少次向我们提出,应该写写王庆芝这个人。一位当年曾是孔繁森的领导、如今已离休的老干部,含着眼泪对我们说:“庆芝真不容易啊!在千千万万善良纯朴的妇女当中,庆芝也是个模范。”
是的,孔繁森先后在西藏工作10年时间,许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妻子王庆芝是怎么挺过来的。但有一条,她可以告慰大家,不论是孝敬老人、抚养孩子,不论是自己如何体弱多病,在繁森的事业面前,她从来没有拖过一次后腿。尽管他们结婚26年,在一起的日子加起来只有5年时间,但她从来没有怨过。孩子们有时说起来,她还要说:“你们不要怨他恨他,他在外头也很不容易啊!”现在,他们的三个孩子,大女儿孔静、儿子孔杰都已参加工作,小女儿孔玲前年考上了西南政法学院……
这些年来,王庆芝这位普普通通的妇女,为了孔繁森的事业,为了党的事业,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代价。然而,今年春节过后,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主席杨传堂来到聊城,看望王庆芝,问她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这位坚强的妇女强忍悲痛,惦记的不是自己的困难和要求,而是孔繁森在西藏收养的两个孤儿。她颤抖着把给孩子买好的衣服,送到杨传堂手里,哭着对他说:“繁森不在了,他没做完的事我应该做下去,请领导把这两件衣服先捎给孩子们。”
“踏着孔繁森同志的足迹,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孔繁森殉职以后,聊城地区一批又一批干部递交申请,要求批准去西藏帮助工作。地区物价局干部李德华递交援藏申请后,把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当即表示支持。有一天夜里,夫妇俩拿出中国地图,指着西南边陲,李德华对妻子说:“孔书记生前就是在那儿工作的,那里条件相当艰苦,我也想到那里去工作。”妻子鼓励他说:“只要你能吃得下苦,我决不拖你的后腿。王庆芝能吃的苦,我也能吃。”
今年山东省安排援藏任务,分配给聊城7个名额。消息传出以后,几天之内报名人数就超过了800人,所有符合条件的几乎都报了名。今年43岁的聊城市委办公室副主任赵墨林,一再报名申请,坚决要求到西藏帮助工作,市委考虑到他的妻子前几年曾遭过车祸,家庭有困难,劝他这次就别报名了。结果,在医院工作的妻子也出来为赵墨林申请,一再表示自己的身体已完全康复,要像王庆芝那样,支持丈夫的事业。
聊城地委书记陈延明说,孔繁森同志出生在聊城,而且大部分时间工作在聊城,聊城的广大干部群众同西藏的干部群众一样,对他的事迹了解最多,对他的感情也最深。因此,我们更需要以孔繁森同志为榜样,发扬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我们要像孔繁森同志那样,一切服从党的安排,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安心于欠发达地区的工作;像孔繁森同志那样,牢记党的宗旨,关心群众,联系群众,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像孔繁森同志那样,保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奋力拚搏,忘我工作。
“重塑公仆形象,争做孔繁森式的好干部。”聊城市委书记毕泗生告诉我们,几个月来,聊城市各级党委、政府已多次召开会议,过组织生活,对照孔繁森的事迹照镜子、量尺子、见行动。他表示,聊城各级干部理应带头学好孔繁森,要争取走在全省、全国的前面。(附图片)
在山东聊城举行的孔繁森骨灰安放仪式上,五里墩村群众在英灵前致哀。 雷建锋摄
左图:孔繁森与老母亲在五里墩村口大柳树下合影。
陈明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