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玲珑古城俏也争春
——写在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撤县设市之际
本报记者董宏君
关东的春天较之南国似乎少了不少娇媚,宁静的大平原宛若刚刚梳洗过的新娘,还没来得及上妆,清爽中倒也显出几分素淡的雅致。然而,火车一出辽西走廊向北,却倏地闯进了一片“香雪海”,杏花刚落,梨花竞放,桃李争春!这就到了刚刚设立的辽宁北宁市。
尽管春寒料峭,北宁人却深解春的含义。在这块世代耕耘的古老的土地上,今天的北宁人一如争春的桃李,正用智慧和汗水在土地这部巨著上不断添加着新的眉批……
北宁市原为北镇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腹地,53万人口,满族占62%。这块1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山奇水秀,古城玲珑,更有北宁人引以为骄傲的历史和文化。且不提一代贤相耶律楚材,单是全国五大镇山之一的医巫闾山就有说不尽的话题。然而,北宁人首先拉着我去看的却是春天的土地,因为北宁的农业与这座城市有着鱼水般的关系。这块土地上成长起了他们自己的“第一伟人”——高伯昌。53岁的高伯昌是罗罗堡乡吐云寺村的一位普通农民。8年前,当他首次在果树下种植韭菜成功时,他做梦也没想到,两垄地韭菜会让吐云寺和罗罗堡乃至全北宁人风光了一回。他更没想到,他的梨树下会留下省长、市长们的串串脚印和声声赞叹,经济学家和植物学家会把他的名字写进论文。这就是北宁“两高一优”农业中,占突出地位的“立体农业”。放眼望去,一排排飒爽英姿的果树下是如雪的塑料薄膜暖棚,棚内一畦畦碧绿的韭菜长势喜人。据介绍,这个乡去年人均收入1739元,年产蔬菜0.5亿公斤,花生米、鸭梨大量出口。在十几公里长的公路上,我们看到一派繁忙景象:来自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的运菜大车正云集在这里收购韭菜。一位来自哈尔滨的菜贩说,他每年至少要从这里运走1—15万公斤蔬菜。
作为全省的主要产粮区之一,北方最大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近年来北宁的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4年,农业总产值实现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8元。80年代,以塑料薄膜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所产生的“白色革命”,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为北宁农业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了高效节能温室、暖棚、冷棚等多种保护地栽培形式,四季均衡生产,丰富了“菜篮子”。随之而起的快速育肥猪、集约化养鸡、水果保鲜储藏等技术的推广普及,把北宁农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区域型、专业化、高效益的农业格局已经形成。
北宁能够发展到今天,农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撤县设市可以说是农业长期积累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农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仍是北宁市发展的“大头”。农业为北宁的发展奠定了平稳而雄厚的基础,不仅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供给保障,同时也为城市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尽管小镇不大,可这里人们的窗口意识却不同凡响。沟帮子经济开发区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建筑正一日日将这狭长的小镇向高处延伸,北宁人的目光将更加高远……
沟帮子是北宁市的一个小镇,可这个小镇的名气甚至比北宁市的名气还要大。
沟帮子人有着骄傲的窗口意识。火车一进沟帮子站,叫卖声早已不绝于耳。小到站前卖花生、瓜子、茶叶蛋的小贩,大到人群熙攘的商业城里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和暖人的笑脸,你会发现在这狭长的小镇上似乎处处满贴着“商”字标签。沟帮子经济开发区,正是缘于这里浓厚而活跃的商品经济意识而诞生于1991年。据初步统计,开发区内个体工商业户及私营企业已达2300家,产值1亿多元。除外来从事商贸活动的人员之外,仅沟帮子镇人中至少有5000余人从事商业性活动,平均每户人家中至少有一人经商。去年,这里的集市贸易额达3亿元,占全市的50%。
沟帮子是通往关内外的咽喉之地,京哈、京沈、沟海等铁路及102国道的交汇处。便利的交通,使得这里历史上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沟帮子熏鸡早已名震关东,近年来,开办在兰州、北京等地的分厂、分店,则大有“雄鸡一唱天下白”之势。据介绍,预计投资2.2亿元、集饲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大型企业集团——渤海禽业集团正在审批立项中,它的崛起,无疑会给这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注入更加强大的生命活力。
小镇唱大戏。东北最大的石棉瓦生产基地——锦州搏浪石棉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这个固定资产1800万元的企业几年前还是一个村办企业,总经理高应顺以农民企业家特有的质朴和简洁告诉我,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去年实现利税229万元。今年开发石棉瓦系列产品之后,争取突破1000万元利税大关。这个小镇类似的企业还有锦州顺达沥青责任有限公司、开关厂、锻压厂、化工厂、农药厂、润滑油厂、食品加工厂……去年,这里的工农业总产值为5.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3.6亿元。渐成格局的工业企业已成为当地乃至全市经济的一大支柱。
农业是基础,工业是先导。北宁工业的迅速发展,必将为这座新的城市带来新的工业文明,必将使这座城市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农不弃商,商不误学。这是北宁人的精明和远见之处。满族人早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市委、市政府“一抓学堂,二抓打粮,三抓党建,四抓小康”的口号,更使一大批学子才人脱颖而出……
从1985年到1993年,北宁市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达到5699万元。如今,全市295所中小学已有275所达到了“办学设施标准化”,曾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基础教育先进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教育先进县”。中小学“四率”(入学率、巩固率、及格率、优秀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为全市培养了一大批各类专业人才。十年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万余名……
沿着四通八达的柏油公路来到各个乡镇,你会发现最好的房子必定是学校。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朗朗的读书声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受着一种蓬蓬勃勃的生机。于是,这古城的书香便无法不让人联想起医巫闾山桃花洞上那两间读书堂,一代贤相耶律楚材的母亲杨氏怎样在那里辛勤教子读书。耶律楚材刻苦用功,饱读经史,博极群书的故事,在古城早已家喻户晓,而蕴翠蓄苍的闾山上众多诗人墨客的登高舒啸之作,历代皇帝封爵、祭游的题封、碑刻,更将这一脉书香深植在古城人心中……
丰厚的文化积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今天。就文学艺术方面来说,今天的北宁在诗词、曲艺、小说、书法、工艺美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人才队伍,而其中尤为突出的当推国画创作。如果说清代北宁有年希尧、曹玉山、陈秀廷、付雯、莲浦等名垂青史的绘画名家,而今天的北宁则有一支奋发进取、勇于创新的国画创作队伍。目前,全市业余、专业中国画作者达500多人,其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就有50多人。近年来,他们的500多幅作品在国家、省、市展出,20多幅受到省级以上的奖励,300多幅作品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年轻的城市,古老的文化,现代的文明……今日小城春正浓。
撤县设市之后,北宁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市长常凤军说,政府工作如何尽快转入城市化管理程序,强化城市意识,发挥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开放,提高城市知名度,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今后的工作和任务繁重而又艰巨。
我们坚信,我们也祝愿,一个繁荣而美丽的北宁市,一定会以更新更美的风采出现在辽西大地。(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北宁辽代建筑——双塔)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边区采风

  悄访苗寨
黄橙
旅游意识的萌醒使居住在深山老箐的苗家人也懂得了用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创收,哪怕有些风俗已失传许久,如今也悉数挖掘出来招揽旅游者。黔东南地区的一些苗寨在接待旅游团队时以米酒和苗歌在崎岖山路上设“卡”欢迎客人,这样的拦路酒少则三道,多则十二道,客人不醉也已晕晕然,哪里还能细细品尝这山间美景,温馨人情。正是为了避开这些刻意体现的民族特色,让自己能够悠然漫步于“原汁原味”的苗寨,所以我们阻止了当地友人想预先跟苗寨打招呼的热忱,从凯里出发,行车27公里,悄然来到依山傍水的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在苗岭山区还颇有名气,被誉为“露天民族民俗博物馆”,这与其环境优美有很大关系。90多户人家,就有90多座吊脚楼错落有致地从山脚分布到山腰,枫香树和凤尾竹用绿意盎然的枝头撩拨着楼前的“美人靠”,楼后的窗棂。有一条小河风韵万千地从寨前流过,河上飞架着一座能遮风避雨的风雨桥,河畔排着好几架?呖呖唱着的竹筒水车,几个苗女在卵石滩上晾晒着衣裳,一位包着头帕的老太太正在清澈的河水中荡洗着菜蔬。我们被这样纯净美丽的画面所感动,苗寨在没有客人的日子里才呈现这样的闲适无忧。
不知不觉走到了寨门口,那是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楼,上面挂着一对牛角杯,据说拦路酒的最后一道就是让这看不见底的牛角杯侍候你。这不禁让滴酒成醉的我深感庆幸,当一回“不速之客”倒免去了诸多不必要的尴尬。走进寨门,吊脚楼与吊脚楼组成的巷道使我们平添了几分浪漫情怀,阳光把剪影不规则地印在石阶和板壁上,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视觉。漫步到一片山坡前,只见几个苗女正在编织着针线情,没等我们打招呼,她们已冲着我们笑了,笑得如午后的阳光。眼前平平常常的山坡,苗人称之为游方坡,乃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与都市不同的是,苗人以木叶、以夜箫、以口哨、以歌声表达着心中的爱恋,以手圈、花带、头帕传递倾心的情意。“两情相悦”是他们挑选对象的第一标准,期间流露出的纯朴率真在都市恋情中可能被视同神话。
如同神话的还有郎德上寨的铜鼓坪,这是苗寨的议事中心和娱乐中心,铜鼓坪是以鹅卵石仿铜鼓鼓面纹饰镶嵌而成,苗人在其中跳舞就叫“踩铜鼓”,铜鼓坪中央立一牛角形的木柱,上面悬挂一面铜鼓。关于苗人为何视铜鼓为圣物,还有不少美丽的传说,我们也无暇去过深地探究,依然在寨间小路上体味着那纯净无忧的生命气息。当然,我们不会忘了以相机的镜头让一切美丽凝固成可以携带的胶卷。
把郎德上寨逛了一遍,我们只去造访过一家村民,在那里我们买了几件银饰作为纪念。我们沿着河畔,望着愈来愈远的竹筒水车离开了郎德上寨,像徐志摩再别康桥一样不带走一片云彩,可是我们却铭记了这个山寨的纯净如梦的风情,从而在今后都市的喧嚣中心中还有一个向往的地方。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民族工作者手记

  开放,各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郝时远
封闭造成停滞和落后,开放带来发展和先进,这无论对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直到改革开放以前,很多少数民族仍保留着羞于经商、耻于经商的传统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开放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的变革不仅导致了行为方式的更新,而且也产生了充分发挥自身优长特点的动力。少数民族群众带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土特产品、风味小吃、特有工艺制品来到了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庆典与经贸活动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国内外艺术殿堂中展示着特殊的魅力,少数民族的传统竞技项目为全国的体育盛会增添着色彩,等等。这一切都表明,各民族的优长特点和文化精品,都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中华文化斑斓色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正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发展形势而融于整个社会。
当第一个新疆风味的烤羊肉串摊位在首都街头散发出诱人的浓香时,谁也不会料到这一民族风味的地方小吃会融于大都市生活而经久不衰,并且风靡全国很多城市,随之而来的是朝鲜族泡菜、蒙古族的奶茶和手抓肉等难以尽数的各种民族风味食品。如今,这些习以为常的摊点不仅是少数民族在经营,汉族也在经营,国营商场、饭店、流动快餐车都在经营,而且举一反三、花样翻新,这个“串”、那个“串”不一而足,小包装、半成品随处可见。这些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凡人琐事,固然难以引起人们的思考。但是,正是这些枝微末节、潜移默化的现象却反映着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各民族人民在日益密切的民间交往中正在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它们如同涓涓细流终将汇聚为江河大海一样,增强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熔铸着中华民族的整合程度。
开放是民族发展的前提,民族地区内引外联、双向开放的格局预示着西部发展的勃勃生机。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不仅是东部继续迅速发展的依托,而且对整个国家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人口双向流动以及所引起的商品、技能的社会化流通,不仅促进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繁荣,而且使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关系更加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在这一民族关系发展的新层次中,开放、比较、借鉴、吸收将大大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进程,少数民族优长特点越来越多地为全民族、全社会所认识和吸纳,也必然增强着少数民族走向更加开放的自信心和参与竞争的自强精神,对于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中国不仅要对世界全方位的开放,中国的各民族也要全方位的相互开放,这是走向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中央民大藏学系成立两周年
本报讯日前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举行了成立两周年大会。藏学系是由原中央民族学院1951年创办的藏语文专业和1981年设立的藏学研究所为基础建立的我国第一个有关藏学高等教育的教学研究机构,成立于1993年3月。
藏学系主要培养服务于藏区现代化建设的研究、教学、编译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将逐步扩大培养藏学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比重。目前该系设有3个教研室和5个专业。
(切吉卓玛)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周城看扎染
耿嘉
出大理古城北行,沿滇藏公路穿村过寨,向西可仰观苍山诸峰,望东可欣赏洱海秀色,一路山光、水色、乡间景,确实使人心旷神怡。车行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苍山十九峰之一的云弄峰下,在这里,有一个据说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这就是周城。
周城只是一个白族村,看不出一点“城”的样子。它的名声,似乎也比不上临近的喜洲,不过,大凡往蝴蝶泉游览或从大理沿滇藏公路旅游的人,都会对周城从村头到村尾一路飘扬着各种扎染衣饰的一间间大小商店留下深刻的印象。
的确,如今周城的魅力,就在于扎染。在周城,虽说扎染已有久远的历史,但大批量地生产扎染衣饰,还是不到十年的事。有8000多居民的周城,人多耕地少,因而剩余劳力多,每年都有不少人外出经商做工。这些年来,或许是出于回归大自然的心理,扎染、蜡染之类手工“土布”衣饰越来越受世人的宠爱,精明的周城白族人也因时乘势,办起了周城扎染厂。
生产、制作扎染布,需要不少的手工劳动,这在周城不是什么问题。周城的白族人民,不仅勤劳肯干,而且这里的白族妇女,无论是青春年少的少女,还是六七十岁的老奶奶,个个能织善绣,这就为制作扎染布的第一道主要工序扎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我随意走入路边的一户人家,就看见这家的主妇、女儿和老祖母都在院内阳光下坐着,精心折叠一块很大的白布。一问,知道是从扎染厂领回来扎花的。扎染厂设计好花纹图案后,淡淡地画在白布上,妇女们领了回家,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细心地折叠花样,用针线扎紧,再包上薄膜,这扎花的第一道工序就完成了。
扎花完成后,交回扎染厂,放入装满植物染液的大染缸,浸泡,取出晾干;再浸泡,再取出晾干,如此重复五六次,染色均匀、深入布丝了,最后晾干,让扎花人自己去薄膜,拆扎线,一块如碧蓝的洱海上飘浮着各式白色花朵图案的扎染布就诞生了。
在过去,周城的扎染布用途很有限。如今,用扎染布制作的床单、桌布、门帘、窗帘、手巾、围巾、枕巾及衣帽、提包等,颇受欢迎。扎花方式已由传统的三四种,发展到十几种;花纹图案由过去的十几种,发展到700多种。由于扎染布所用的染料是用蓼蓝、板蓝根、艾蒿等植物液,因而扎染布除外观素雅自然外,还对皮肤有消炎作用,且散布着一种清香,再加上不易变色,越穿越好看,不仅国内畅销,国外也颇有市场。周城扎染厂的各种扎染布制品,80%的都是为日本客商生产的。日本方面除订了长期的购销合同外,还提供了一部分花纹图案。
地方上的小产品、“土”产品,很多时候容易被忽视乃至遗忘,不过,一旦找准契机,很多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土玩艺”,也会如周城扎染一样,产生不寻常的魅力和经济潜力的。周城扎染厂被农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授予全国出口创汇乡镇企业“金龙奖”,就是一个明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