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是我的家”
——访爱泼斯坦
本报记者卢新宁
“你的年龄同我到延安时一样大,29岁。”爱泼斯坦用那双柔和的棕色眼睛看着我,缓缓伸出右手,笑着。
就是这双热情的眼睛,曾亲睹那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亲睹新中国无比艰难的创生和进步,并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将所看到的一切诚实地传布给世界;就是这双普通的手下,流淌出记录历史风云的真实华章,为那个时代及以后的人们留下了永不漫漶的事实。
我的手轻轻迎向前去,充满敬意。
这是阳春四月的一个下午,北京友谊宾馆颐园一间整洁的客厅里,我第一次面对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新闻记者和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先生。此时四周静谧如水,窗外绿树参天。
从国际主义到爱国主义
“我走的是一条奇特的路,人们一般是由爱国主义到国际主义,我却是由国际主义到爱国主义。”爱泼斯坦这样概括自己曲折多彩的80年生命旅程。
1917年,年仅两岁的爱泼斯坦在父母怀抱里来到了中国天津,稍长,进入英美办的学校念书。那时天津是洋人控制的通商口岸,4/5的地盘是外国租界,1/5的空间里蜷居着中国人,外国人称之为“唐人街”。
“我不喜欢民族压迫和歧视,”爱泼斯坦这样说,“我的父母从来教育我反对歧视,不管这种歧视是针对我们,还是任何别人。”这种启蒙使爱泼斯坦始终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他生活的这个国度和这个国度的人民,也使爱泼斯坦最终投身到这个国家人民革命的洪流之中。
15岁的爱泼斯坦跨入英文《京津泰晤士报》,开始他的新闻生涯,并因此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重要人物——当时燕京大学教授、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通过斯诺,爱泼斯坦与史沫特莱等进步人士结识,加入了这些国际友人的行列,参与了对“一二·九”运动南下请愿学生的接待、安置活动。尤为重要的是1936年10月,爱泼斯坦有幸作为少数几个读者,最早看到了震惊中外的《红星照耀中国》的初稿及照片。“当时,书中令人吃惊的叙述和使人信服的事实,向我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就像这本书后来给许多人带来的影响一样。”
红星照耀着中国,也耀亮了年轻的爱泼斯坦的眼睛。一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爱泼斯坦作为美国合众社的战地记者慨然南下,奔走在硝烟弥漫的前线。这位在许多重要历史瞬间都在场的目击者,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真实地记下了卢沟桥开战的第一声枪响、天津争夺战的激烈悲壮、南京武汉政治军事事态的发展、台儿庄鼓舞人心的胜利,直至广州沦陷时的情景。
在战火烽烟和残破不堪的中华大地上,爱泼斯坦冒死写出了26万字的新闻作品《人民之战》。这些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呈现了中国普通军民抗战救亡的英勇和意志。正如50多年后,他在这本书的再版序言中所说:“这是由一种精神所激发的,是发自一颗年轻的心鲜明生动地复述了当时对于中国和全世界如此关键性的事件和趋势。”
这本书出版于1939年的英国,在那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本书也曾出现于当时的孤岛上海,鼓舞了中国人民的胜利信心。它这样开头:“中国现代史始于中国老百姓第一次站起来说:这块土地是我们的。”又如此作结:“帮助他们反对共同的敌人,是全世界自由人们的责任。”
这是24岁的爱泼斯坦用生命和心灵写出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书页仍能在历史的朔风中猎猎作响,它是历史庄严的回音,是一个寻求正义的灵魂最真挚的歌唱。
“是什么使您留在了中国?”
56年后的今天,在这个洒满春光的客厅里,80岁的爱泼斯坦面对一个年轻人的冒昧的提问,此时,精美的中文版《人民之战》静静地躺在书桌上,如烟岁月掠过老人的脸庞。
“是中国革命。”老人回答,平静如水。
从延安之行到中国之梦
战火仍在向南蔓延,在入夜广州街头的游行队伍的前头,身为新闻记者的爱泼斯坦遇到了敬仰已久的宋庆龄,其后应邀参加了她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广州沦陷后,退至香港,办起了《新闻通讯》,继续向全世界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事迹,以及面临的物资匮乏情况。香港沦陷后,爱泼斯坦神奇地从日军集中营中逃出,奔赴重庆,成为美国《联合新闻》记者,并从事促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活动。1944年,爱泼斯坦随中外记者西北采访团开始了他40年代记者生涯中、同时也是一生中最光辉的历程:延安之行。那年,他29岁。
爱泼斯坦精心保存着延安之行的采访笔记和照片。照片上年轻的爱泼斯坦总是在笑:抿嘴微笑,开怀大笑,深陷的双眼里溢满了笑意。那些艰难但却无比灿烂的日子至今仍能唤起老人的激情。四个月的延安行程中,爱泼斯坦他们冲破国民党政府对敌后根据地长达5年的封锁,进行了第一次身临其境的接触。他们在一间普通的窑洞里采访了举世闻名的毛泽东,结识了慈父般的朱德、诙谐的贺龙,接触了解放区明朗的天宇下那些为自由正义而战的普通民众,他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看到了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而恰恰“这种力量才真正是世界大事中出现的至关重要的征兆,那就是即将出现的新中国”。
爱泼斯坦至今珍藏着当时毛泽东送给他的签名画像,这张沉思的木刻画像就挂在客厅的正面墙上。自那时起他便深深地爱上了这些人,这种爱溢于言表,以至当时同行的国民党代表团团长谢保樵怒气冲冲地说:“艾培(爱泼斯坦的简称或爱称)一到延安,简直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样。”
他说对了。爱泼斯坦正是从这里找到了他的归宿,自此便以一生相投。在马背上,在窑洞里,在日军的枪炮声中,爱泼斯坦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这些生动翔实的报道和其他记者的文章一起,被欧美国家的报纸广泛登载,轰动了世界,人们由此看到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天地,看到了中国战场胜利的曙光。
爱泼斯坦是在纽约街头庆贺新中国诞生的。他与许多美国朋友一起放声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跳起解放区流行的秧歌舞,欣喜异常。两年后,滞留美国6年的爱泼斯坦应宋庆龄邀请,几经周折,重返中国,参与创建对外刊物《中国建设》杂志(《今日中国》的前身)工作。从执行编辑到总编辑,几十年来爱泼斯坦坚持不懈地向世界介绍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写成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西藏的转变》等著作,《中国建设》也从单一的英文版发展成为7种语言版,成为增进中外人民了解与友谊的桥梁。与此同时,他还参加外文出版社等单位许多英文图书出版定稿工作,特别是多次参加了毛泽东、邓小平选集英文版的出版以及中共中央重要文献的英文定稿工作。
1957年爱泼斯坦加入中国籍,自此更深情地沉浸在他的中国梦中。1983年,全国政协邀请11名中国籍的外国人为委员,爱泼斯坦是其中之一,他被选为政协常委,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敬重。10年前的4月20日是他70寿辰,来自国内外的朋友会聚人民大会堂,为他们深爱的“艾培”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邓小平同志亲自到场向他祝贺。
世界上的所有定位和归途其实都是有一定的选择余地的,也许正是这种选择的宽容度,最终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灵趋向。作为一个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爱泼斯坦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真实,他是忠贞的国际主义战士,也是忠诚的爱国主义公民。80岁的爱泼斯坦将70年的生命献给了他的挚爱的土地,他说:“能从中国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变革,是我莫大的幸运;能生活在这样伟大的人民中,我深感荣幸。”
“我是中国人。这里是我的家。”爱泼斯坦一字一顿地说,满怀深情。(附图片)
图为1985年,邓小平与爱泼斯坦亲切握手,祝贺他70岁生日。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新语丝

  由农家挂科技图谈起
陈祖甲
今年春节,太行深处山西黎城县的农家,普遍不请财神,不贴福寿图,而是挂起了既美观又实用的科技图。这则喜讯体现出农民的新需求。
逢年过节,一些农家挂上“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年画,表达了人们求富的真诚、美好的愿望。这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习俗。然而,习俗中总是精华与糟粕交错。那些参神拜佛、迎财神、请门神、祭送灶王爷、翻皇历等迷信活动夹杂其间,鱼目混珠。结果,百姓不仅没有富裕起来,反而误入歧途。
黎城县的农家之所以改变旧风俗,是因为那里有一支县乡村三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这几年,技术人员推广了50多项实用新技术,扶持了一批科学种田的示范户、典型户。于是,在农民的头脑里,科学与迷信、聪明与愚昧之战的态势发生了变化。农民期望依靠科学技术致富的意识增强了。
在农村,要将科学技术变为现实生产力,主要靠农民。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因势利导,让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迅速提高,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去年提出了加强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对科普这个战略任务作了明确部署。下一步,就要看担负着科学技术普及任务的科技、宣传、文化、教育、出版部门及群众团体如何实践,把真正的“财神”——科技信息、科普书籍、科技挂图、科教影视片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送到农民手中了。
可喜的是,“送书下乡”活动已经在川南等地区拉开了帷幕。
让人犯愁的是,行动与目标要求的差距还不小。春节期间,不消说寺庙里香火旺盛,有的市场上在销售锡箔、冥钞、香炉、烛台、香烛等迷信用品,书摊上有宣扬迷信的书籍出售。而且有的新闻媒介也在介绍送灶王爷、迎财神的活动。有的甚至到农家变魔术变出“财神图”,变出枣、栗子、花生、核桃等干果,把侯宝林先生生前在相声中讽刺批评过的用干果讨吉庆、多生孩子的迷信口彩也搬上屏幕。根据中央的指示和农民的要求,科技、教育、医药、文化、宣传工作者理当一齐动手,让科学技术在生活舞台上唱戏,将迷信、伪科学驱逐出去。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严密监测可能威胁地球的天体
全球近地天体警戒网将建立
据新华社南京4月17日电(记者徐机玲)中国空间天文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和祺18日率领中国近地天体科学代表团赴纽约,参加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国际近地天体会议。各国天文学家将在这次会上商讨建立全球探测近地天体空间警戒网的国际合作事宜。
张和祺在今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去年7月发生的彗星和木星大碰撞事件,引起了各国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建立探测近地天体空间警戒网,及早发现可能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和彗星,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联合国有史以来在总部首次举行这次天文学术会议,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在广泛深入开展学术交流的基础上,中国科学家将积极参与建立全球探测近地天体空间警戒网的国际合作。
据悉,中国近地天体科学代表团在4月下旬参加国际近地天体会议之后,还将于5月参加在美国巴尔的摩举行的迄今规模最大的彗木碰撞国际会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手拉手——雏鹰万里行

  我们拥有共同的语言
高国营陈璇
“隔山隔水,隔不断日月当头;日出日落,共此长天一片”。4月13日下午,海峡两岸的小朋友冒雨相会在鼓浪屿皓月园里。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台商把子女带到厦门上学。两岸的孩子在一起读书、嬉戏。然而,相隔40多年,两岸的闽南话各有发展,这影响了台湾小朋友厦门的学习、生活。于是,孩子们开始寻找共同的语言,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厦门小朋友江乐盈告诉我们,她的好朋友欧阳思妮刚从台湾来到厦门时,拼音考试题全不会做。同学们在和她谈话时,便常问她:“这个字怎么拼?这个音节怎么读?”锻炼她的拼写能力。内向的欧阳非常高兴地接受同学们的帮助。在第二次拼音考试中她得了满分。12岁的邱创扬原在台北上学,他父亲看中了内地学校的智育、德育水平,便把他一人送到了厦门。小创扬对我们说:“我要争取将来考上北大!”由于这些孩子流动性大,老师、同学常为他们补课,他们的父母回台湾探亲时,老师、同学的家就成了他们的家。台湾小朋友黄荣贞告诉我们:“不管将来走到哪里,我都会牢牢地记住:在厦门我有很多好朋友,他们像父母兄弟姐妹一样关心我、帮助我。”
厦门市一所少年宫黄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对前年的台湾之行记忆犹新。在台北、台中、彰化等地,他们“闽南乡音情”的少儿歌舞吸引了无数台湾观众,人们在剧场中站着看、挤着看。台湾闽南老乡拥抱着他们热泪盈眶……
红红的腰鼓敲起来了,欢快的闽南童谣唱起来了。
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塑像下,对着大海,10多位厦门、台湾少年儿童绘出了一幅10多米长的友谊图,他们把它郑重地交给了来自北京的“手拉手——雏鹰万里行”采访队,请采访队转交给全国少工委,作为给第三次全国少代会的献礼。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突破封锁访延安》出版
本报讯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80岁寿辰到来之际,人民日报出版社近日出版了他所著的《突破封锁访延安》一书。该书收集了爱泼斯坦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即1944年5月到9月间,冲破国民党的交通和新闻封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延安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根据地发往《纽约时报》的25篇通讯,以及同时撰写的其他文章和给妻子的书信。(陈伟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家教委做出具体规定
减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
本报讯国家教委近日下发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高校困难学生实行减免学杂费问题做出了具体决定。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高等院校要认真贯彻减免学杂费政策,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各高等院校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减免学杂费实施办法,并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学杂费减免对象及额度,由各高等院校根据本校的实施办法,结合学生本人表现及经济状况,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逐一审核、研究确定,并可随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要特别注意解决好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以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的问题。
通知强调,各高等院校有权对享受减免学杂费的学生的经济情况进行抽查,对弄虚作假者,除需全额补交减免的费用外,还应视情况给以必要的纪律处分。各高等院校要在招生前向社会公布其包括减免学杂费在内的各类资助困难学生的有关规定,解除经济困难考生及其家长的疑虑,保证合格新生按规定入校学习。
据了解,这个通知自1995年9月1日起执行。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朝师附小让学生乐学会学
本报讯北京市朝阳师范附属小学推行“乐学,会学,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育人方法,走出了一条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新路子,跨入市区教书育人先进校行列。
学校抓住改革课堂教学这个关键,把学习教学大纲和钻研教材结合起来,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定准目标;讲究实效设计作业,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能力的培养,并注意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严格控制作业数量,教导处在各班设一名作业记录员,专门登记每天各科课后作业内容和数量,并且每周召开一次记录员会,查阅各班作业情况,分析研究,协调指导。为了发挥作业评分的激励作用,教师改变过去的一槌定音的作业批改方法,只要不是抄袭作业,允许改正,直到取得最佳分数。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该学校以习作例文为凭借,摸索解决学生作文难的有效途径,对全册课本的8篇习作例文逐篇研究,逐课试教,摸索出了“分步导读,分层学写,由文探法,读写结合”的经验,终于实现了作文课内完成,既减轻了课业负担,又促进了语文综合发展训练。(周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医院优秀院长评选揭晓
本报北京讯由卫生部医政司、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健康报社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医院优秀院长评选日前揭晓。116名院长获此殊荣。据了解,全国医院优秀评选活动到今年共评出各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及工矿企业职工医院优秀院长507名。这一届优秀院长候选人来自全国2886家地市级以上的大医院。(魏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