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农村需新型化肥点耩耧
目前,给农作物施肥大都采取沟施或穴施两种,人工穴施对农作物有好处,但工作效率低,沟施(用现有的化肥耧)工作效率高,但对农作物根系有影响,因此希望农具部门生产出一种新型化肥点耩耧,最好能控制施肥深度,施肥量、间隔距离等。
            山东曹县梁堤头粮管所 王桂轩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湖南省浏阳市大围山区楠竹资源十分丰富。近年竹农实施“科学培植、定向销售、合理加工、联合运输”等办法,获得了竹林增值、农民增收、国家增税的三重效益。图为浏阳河畔楠竹启运场一角。 黄震山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油票”如同废纸 不知是丢是留
三年前的粮挂柴油何时兑现编辑同志:
据粮食、石油部门调查了解,我们县1992年1000多吨的粮食定购挂钩柴油,有700吨已拖欠农民两年多了,至今未兑现。石油部门既不卖给柴油,又不找差价,农民手中的油票如同废纸,不知是丢是留。农民说我们给国家作贡献是应该的,国家政策规定给我们的优惠,有关部门不能克扣。我们的要求不高,哪怕给几毛钱一斤的差价也行。这种情况,我们已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多次,均不得回音。有人向邻近的几个省打听过,他们都已100%兑现了农户,有的省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还提高了兑现的标准。请编辑同志说句公道话,尽快帮我们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把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以上反映的情况,您可以向江西省粮食局流通处核实,也可以向贵溪县粮食局或贵溪县石油公司核实。
这两张油票是我乡盛沅村农民黄水良手中未兑现的柴油票,他曾代表村委会找过有关部门和上级政府,但均未得结果,他说:“如果这次能把遗留两年的粮挂问题解决,他一定代表本乡的农民专程上门感谢。”
          江西省贵溪县盛沅乡政府 李宗旺执笔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别伤了农民的心
夏子
江西贵溪县盛沅乡干部的来信中,附着两张农民手中未兑现的平价柴油票,上面印有“截至1993年3月底有效”的字样。看着这两张被农民小心保存了两年、至今未派上用场的柴油票,心里实在有话想说。
几百吨平价柴油,平均到全县有关的农户,也许没有多少,可是它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党和政府的信誉。有关部门一拖两年不予兑现,而且连个像样的解释都没有,这无论如何是太说不过去了!柴油票虽小,却象征着政府的承诺,农民眼巴巴等待的不仅是柴油,是钱,还有政府说话算数的决心和行动,有关部门不能无视这一点。种粮比种果、种菜收入要低得多,更不要说与务工、经商比,可是人不能不吃饭,粮食总要有人种。在比较利益偏低的情况下,农民已经和正在继续为国家、为社会作着贡献。国家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既是为了鼓励农民种粮,也是对农民利益的一定补偿。如果要粮要棉时才想到农民,答应给农民的优惠却被有关部门七折八扣,迟迟到不了农民手上,怎能让农民不寒心?
兑现给农民的优惠政策,操作起来涉及多个部门,其中肯定会有一些具体困难。但只要大家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农民想想,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千万不要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自己手里变形走样打折扣,千万不要伤了农民的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推广规模经营,要处理好“稳制”和“活田”的关系。“稳制”,是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权;“活田”,是让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流动起来。
探索中的规模经营
本报记者夏珺
背景及意义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实,它作为一项农村改革试验,自1987年至今一直在苏南、北京顺义、山东平度、浙江温州、广东南海等地进行着。
从大的背景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生产力发展和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的内在要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大批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但是,由于土地不能流动,经营农田成了一部分农户的兼业或副业,小规模、兼业的土地经营方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资料表明,我国平均每个农户经营土地的规模是世界上最小的,仅为0.42公顷,每一户往往又划为许多块。与现代科技和技术装备以及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要求,矛盾愈来愈突出。
国家有关部门在试验项目区所做的试验表明:改变分散、小规模、兼业的土地经营方式,逐步走向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粮食商品率和务农人员的收入,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业投入,稳定务农人员队伍,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关键是土地流转机制
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通过土地的流转来实现。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就不可避免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从各个试验区的情况看,土地的流转机制,大部分地方实行的是土地使用权在农户之间自发转包、有偿流动,浙江温州、山东胶州、四川涪陵、安徽临泉、河北永城等地,一直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
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是一个新的课题。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及观念不同,各地土地流转的做法也不同。但各种不同做法都遇到一个共同的、最突出的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土地承包制的稳定与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之间的关系?
记者曾参加过一个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研讨会,有关专家认为,要正确处理“稳制”与“活田”的关系,首先要从理论上搞清“三权分离”的道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实现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农户所拥有的经营权又是由承包权和使用权组成的,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承包权和使用权再次分离。稳定,是稳定农户业已拥有的土地承包权;流转,是土地使用权可以自由流转,两者并不矛盾。专家认为,在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的政策导向上应该是“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讲稳定,并不是不允许使用权流动,讲流转和集中,也并非由集体收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虽然政策上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但在实践中还缺乏土地流转的规范和依据。因此,进一步研究、规范有关土地流转行为的政策,健全土地法规已成为当务之急。
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代表了农业生产发展的一种需要,但它的普遍推行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土地规模经营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从苏南和其他试验区的实践看,起码要具备这样四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量转移,农民收入结构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前提性条件。苏南是两个60%,即当60%以上的劳动力稳定转向非农产业,农户收入的6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时,农民才有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意愿。其次是村级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第三是有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第四是拥有相应的机械装备和作业能力。
除了这些客观条件外,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主观条件,即农民是否愿意转让承包土地的使用权。
这些基本条件,就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来说尚不具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还不足25%,稳定转移的比重就更低了。农民收入中2/3来自农业,其中种植业收入占一半左右。土地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仍然是安身立命之本。可以肯定地说,目前在面上大规模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还远未成熟。因此,必须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超越客观条件,违背农民意愿,用行政命令手段强制推行。这种倾向值得注意。应当明确,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政策的重点,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逐步为实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盼建四种市场编辑同志:
近来,笔者在浙江省仙居县农村调查时了解到,当前,农民急切盼望各地政府部门能出面组织并尽快建立起四种专业市场:
一是种子专营市场。目前,种子市场普遍存在着散、乱、少、假的状况,农民因选种不当而遭受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随着“一优两高”农业的发展,种子更新换代加快,需要把换代的优良品种及时告诉农民,广泛宣传种子的特点性能,普及、推广使用新技术。因此,有必要加强种子公司特别是县级种子公司的力量,实行种子专营。
二是农村社会化服务市场。广大农民已不满足于提供化肥、农药、机耕机播等一般性的服务。盼望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全方位服务。如产销预测、购销引导、气象预报、技术指导、土地测量和保护、政策咨询等等。特别是希望农协、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送政策、送技术、送项目,为他们发展经济开“绿灯”,提供方便。
三是大型农具租借市场。目前,农民一般户均耕地在几亩至十几亩,均需使用农机具,而每户都买一套农机具成本太高,承受能力有限。再者,一些个体农机手看到大批劳力外出做工,很多家庭缺少劳力,不得不雇佣农机手帮助作业,便任意抬高收费标准,每亩水田机耕费在25—30元之间,令许多种田人望而却步。而且少数农机手不讲耕种质量,导致很多农民“花钱买来低效田”。农民希望政府有关部门从保护农民利益出发,建立农机具租借市场,合理收取机耕费用。
四是自然肥市场。现在,农村中的许多农户都存在着农家肥施用不足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总量不足,影响到产量和地力的提高,而另一方面,在城市和一些小集镇都经常出现大量生活垃圾乱堆、粪便白白流失浪费的现象,如果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组织,在农村集镇开展自然肥市场,就可解决双方的困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很好。
         浙江省仙居县委办公室王晓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市场

  鲜花村庄
阳春三月,记者慕名来到湖北省松滋县西斋镇桐子岭村,只见家家养花,户户育卉,好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
桐子岭村注意以科技为先导,培养花卉科技示范户。涌现了一批植花能手。1994年,有两个科技示范户的花卉、果树收入突破10万元。该村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现场技术辅导等项措施普及花卉栽培技术。使全村80%的农户不仅会栽一般的月季、菊花,还会制作盆景,栽培较为名贵的君子兰等花卉,花卉品种多达500余种。花卉生产发展起来了,村里又派专人出去找花卉销售市场。
目前,全村2000多亩山林面积形成了贫瘠山地植松杉树,肥土坡栽柑桔和桃李树的合理布局,经济效益大增。(杨东鲁明道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磨石庵村吃食堂
河北省迁西县磨石庵村农民近来又兴“吃食堂”了。每天清晨,村民们纷纷来到村南头的综合服务中心食堂吃早餐,或从食堂打走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
磨石庵村现有150多户,450口人。1985年因首钢矿场建设占地,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陆续被招收为工人。地没了,顶用的人走了,村里的经济怎样发展?村党支部几经研究,从有限的“安家费”中挤出一笔资金,依托首钢的人才、技术力量办起了尾矿复选厂。接着又兴办起5家企业,组建成一个拥有固定资产400多万元,年创利税100多万元的“龙虎工业公司”,全村80%的妇女被安排到企业就业。
要让妇女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挑大梁”,就要把她们从“锅台转”中解放出来。于是,村里决定兴建一个“综合服务中心”。去年他们投资10多万元建起的高标准便民食堂点火生灶,村民吃食堂只交粮油费。
(李永斌)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杨志勇的荒湖田
王正旺
湖北省武昌县范湖乡农民杨志勇承包一片荒湖田种粮食,去年向国家交售稻谷5万公斤。今年,他扩种100亩,计划交售10万公斤。
今年43岁的杨志勇认准了规模效益之道,前年初,他拿出2万元现金中标承包了村里的210亩荒湖田。
两年来,杨志勇已投入4万多元开发湖田。承包当年,他请来6名帮工,买回一台机耕船,奋战一冬,开发出100亩湖田种水稻,总产3万多公斤。
去年初,他又从乡信用社贷款2.5万元搞农田水利建设,使有效种植面积扩大到180亩,但由于不便机械耕作,只得种上不易患水稻白叶枯病的泰国水稻,亩产只有300多公斤,他向国家交售了5万公斤。除去种子、化肥、农药及民工工资,亩获纯利200多元。去年底,他又将毗邻的128亩湖田接包过来,用了两年积余继续搞农田水利建设,并修建了三条田间机耕路,使湖田做到田块平整,排灌自如。他满有信心地说:“今年可以大面积施用除草剂,施肥、打药也方便,我准备种上产量高的杂交稻,亩产400公斤,总产11万公斤不成问题。”
令人感叹的是,杨志勇种这么大的面积,种子、农药、化肥全部靠自采,价格很高。去年,他从某农资部门赊购一批化肥,年底结帐时,对方硬要他按上涨后的价格算,使他多付了一大笔钱。他无奈地说:“今年要是这样的话,真让人吃不消。”由于去冬今春改造投入很大,他目前资金周转吃紧,今年所需化肥、农药还没有着落,种子准备了200多公斤,基本够用。不过,乡信用社已明确表示将给他一笔春耕贷款。
杨志勇今年还准备利用较宽的沟渠养鱼,利用湖堤绿草养山羊。他的目标是将这片湖田建成粮、鱼、羊互相促进的家庭农场。他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五年承包期满后能如愿延期承包。”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20项农业重点推广技术⑦

  推广新型农膜、生物农药及生物肥料
1.双降解农膜的开发、示范及推广
近年来,双降解农膜成为90年代应用农膜更新换代的新产品。计划1995—1996年在全国建立双降解农膜的开发、示范基地,示范作物包括蔬菜、西瓜、棉花、玉米、烟叶。1996年在示范的同时进行辐射推广,1997年开始,在开发、示范的基础上,选择效果好的双降解膜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2000年争取达到9000万亩的推广目标。
2.推广新型生物农药——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此药是一种新型生物农药,对棉铃虫防治效果很好,对棉铃虫循环往复发生作用,能影响其生殖发育及世代交替,能有效地控制群体及其危害,从而更有效控制虫口基数。该药用药适期很长,从卵孵化到蛹期,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该药的毒作用机制与目前使用的化学合成药不同,对产生抗性的棉铃虫更敏感。可以解决目前高抗性难题。
3.推广有机生物肥料的增产、增收技术
含氨基酸类和黄腐酸类肥料:含氨基酸类肥料主要应用于蔬菜、瓜果类经济作物,增产10%左右。含黄腐酸类肥料,有较好的抗旱作用,推广重点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宜于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及各种经济作物;根瘤菌肥料类主要用于拌种,适宜于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一般增产10%;固氮、解磷、解钾细菌肥料类主要通过拌种施用,应用于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增产5—8%;复合微生物肥料类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生物肥料,用作基肥为主,适宜各种作物。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白城市大米自用有余
1988年,吉林省白城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以稻治涝、以稻治碱、以稻致富。6年来,共开发水田44.3万亩,带动场、站自发开发17万亩。1994年,全市水稻产量4.4亿公斤,人均占有水稻200公斤,白城农民吃上了自产的大米。几年来还销往外地3亿公斤,出口2000万公斤。
农业综合开发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全市水田开发项目区人均收入达2019元。效益最好的市奶牛场和林海农场,几年来开发的数万亩水田,由水稻种植户大面积承包经营,人均收入5000元,1994年高达6000元,居全省农村人均收入之首。德顺乡全保村,曾经是有名的穷村。吃粮、花钱和种地费用样样都由国家包下,人均欠债超千元,人称“全包村”。这里的4500亩旱田几乎年年遭灾。1986年遭遇洪涝,全村颗粒无收,251户人家,有47户迁往外地谋生,村里30多人穷得娶不上媳妇。1989年,全保村将旱田全部改为水田,种田效益大大提高,人均收入由187元增加到4000元,成为全乡首富。(李秀才王信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邓州市“农业小特区”
本报讯去年初,河南邓州市孟楼镇把原来的300亩低凹地,全部承包给“能人”。退伍军人孔相年承包凹地30亩,开挖两个10亩的鱼塘,养鱼6万尾,种10亩黑麦草和素丹草,除喂鱼外,他还饲养羊100只、鹅500只,年底纯收入7万元。城郊乡许庄村把部分村边鸡叨地划成“特区”,发展温室蔬菜。
东城办事处赵营村400亩良田,利用市化肥厂的废水种水稻,收入一直不景气。年初,该村看准了这个“聚宝盆”,当即划成“特区”,并把每亩每年200元的承包金提高到500元,要求承包者全部种藕。由村里从武汉引入“武莲一号”优良种子,免费提供给群众,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并对承包者优先供应平价化肥、柴油等。400亩地重新找到“主人”后,一年亩平均收入由700元上升到2000元。据统计,这个市现有农业小特区126个。(许光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双鸭山三大经济群体
本报讯近年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农村加快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步伐,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以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基地群,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群,以农民为主体的销售实体群迅速崛起,使农村经济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4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分别增加了31%和47%。
双鸭山市有耕地340万亩、草原105万亩,山产品和林产品资源也十分丰富。该市采取统分结合、优势互补、梯次推进的方式建设“两高一优”示范区和农业生产基地37处;经济作物生产示范区和生产基地23处;蔬菜生产基地21处,以乡、村为单位的黄牛、奶牛、生猪和家禽为主的饲养基地47处,形成农业生产群体,使农业生产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轨道。(于治城)


返回顶部